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運,浩蕩的江河,更是一座城市的福祉。』

•••

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

一座城市如果水系發達,便是極其幸運的事情,就像福州。

福州是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河道之密是全國罕見的,城區內河與閩江相通,縱橫交錯,構成了“清流穿城過,碧波盪榕城”的美好景緻。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如今內河的功能性已經慢慢退化,但仍然有數之不盡的故事還隱藏在河邊。

在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我在地圖上隨機選了一條內河,沿著河岸行走,嘗試以河流的視角去探尋沿岸的前世今生和市井百態。

「1」

文藻河

文藻河,北接林則徐出生地,南至安泰河,全長不過三百多米,是一條斷頭河。

關於“文藻河”這個名字的來歷也很有意思。文藻二字,有“文彩”、“文字”之意,但此河與文采華章之類的詞彙其實並沒有什麼關聯。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舊時這裡曾是福州的垃圾集中點,城區的垃圾通過內河水網運到城外農村去。日久天長,河岸上的垃圾堆積成山,這裡就被叫作“垃圾山”。因為福州方言裡將“垃圾”稱為“糞倒”,故又稱“糞倒山”。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到了清代中期,河岸的環境有所改善,沿河的民居逐漸多了起來,居民們紛紛表示“糞倒山”這個名字實在不雅觀,強烈要求改名,於是便取了“糞倒”的諧音“文藻”,更名為“文藻山”,山旁的這條河也由此得名“文藻河”。

河流命名的歷史,其實也是河岸生態發展的歷史。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楊橋東路旁的立牌

在楊橋東路道旁的一顆榕樹下,我發現了標註文藻河所在的立牌。

繞過立牌,背後是一條濃蔭掩映的小道,左側就是文藻河現今最長的一段明河,僅有220米。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文藻河與安泰河都是福州城區的主要內河,沿著文藻河能一路通到西湖。每逢端午,河裡還能容納龍舟競渡,十分熱鬧。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文藻河由明轉暗,流入楊橋東路橋下

如今文藻河的部分河段已經變成了暗渠,河上鋪路蓋樓,不復舊時景觀。從地圖上看,曾經的文藻河流過楊橋東路後,還途經多座建築物,包括如今楊橋大廈、僑雄大廈等,一直消失在宏楊新城附近。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沿著文藻河一路向南,水位漸高,流速變緩,河水呈現出墨綠色,微微有些腥氣。河岸種植了許多榕樹,須長葉茂,綠蔭如蓋,不時有枯黃的落葉被吹落,河道上便飄滿細碎的金黃。

河中央停泊著一艘木船,船上放有打撈網和垃圾桶,應該是河道工人打撈垃圾用的。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岸邊一棵大樹的根系大半暴露在空氣中,盤根錯節,攀著駁岸條石紮根進河水中汲取水分。

在條石的縫隙間許多雜草頑強生長著,遠遠望去像是給河道鑲了兩道綠邊。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流水潺潺,碧草青青,沿岸而行,談不上步步皆景,卻也是個鬧中取靜的好去處。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2」

觀音橋

福州內河眾多,因為交通需要,橋自然也多。在文藻河的盡頭處便有一座500年曆史的老橋——觀音橋。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觀音橋坐落於天盛小區院內,西水關古河道上方。文藻河流淌至此,與安泰河交匯於西水關閘,並流入白馬河內。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文藻河與安泰河交接處的水閘

觀音橋舊名虹橋,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原為木橋,後改為石板橋,橋身上刻有"觀音橋"和"光緒丁末年"、"仲冬吉旦修"等字樣。據《榕城考古略》記載:因橋旁祀有觀音大士,故名觀音橋。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百載光陰流轉,不知多少人曾行走其上,連粗糙的橋石也變得溫潤起來。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觀音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8.5米,寬5.1米,跨度5米

如今的觀音橋依舊發揮著交通樞紐的作用,它一頭連著楊橋中路,一頭通往通湖路,是小區居民出行過河的必經之路,每天從橋上往來的約有一兩千人。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流動的水與靜立的橋相呼應,無形中給人帶來一種清幽純靜之美。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站在橋頭,但見河水潺潺,碧波盪漾,映襯著岸上綠樹成蔭,景緻靜美,猶如一卷水墨丹青,勾起人無限的懷想。

「3」

西水關公園

沿著觀音橋向西,這段內河屬於安泰河最西段,因為建有觀音橋,也被稱為觀音河。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四月的福州已經有些燥意,傍晚時分,三三兩兩的居民出門納涼,或是沿著河岸緩步行走,或是靠著石頭護欄聊著家常,盡享這安靜、祥和的時光。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也有風格比較另類的,譬如這一位穿著條紋衫的“少俠”,手持一把寶劍舞得虎虎生風。

待他收勢,我好奇湊過去:“小兄弟練的是什麼劍吶?”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練劍的少年

他轉頭瞧了我一眼,口吐二字:“寶劍!”言簡意賅,頗有武俠小說中高冷劍客的氣勢。

說完他便不再搭理我,挽了個劍花,又如狂風掃落葉般舞了起來。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我咂摸了一番他的劍法,也沒摸清這是什麼路數,搖搖頭,繼續前行。

河道向西延伸,往白馬北路的方向,是一個新修建的串珠公園——西水關公園。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一棵榕樹橫跨河岸,長長的氣根幾乎垂到河面

步行百十米,一塊偌大的石牌坊映入眼簾,正面鐫刻著"西水關公園"幾個字。公園因此地的西水關水閘而得名。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石牌坊寬9.85米,有抱鼓石、雲紋等裝飾,牌坊最高的石柱有7.25米,石柱上寫著“引水名關舊址凹槽今勝蹟,臨街僻角新園麗景古蒼榕”的楹聯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古時候福州有四個水關,分別是南水關、西水關、北水關和湯水關。西水關水閘是現今僅存的一個水閘。

據文史專家考證,舊時福州有東、西二潮江水匯流於城內,非常壯觀。西水關即引入西潮江水, 引入進城中的閩江水量極大,是古代福州城區四大水系之一,為控制水量,故在此設了水閘。

時至今日,西水關水閘依舊是連接安泰河與白馬河之間的重要通道,在內河清淤、調蓄水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西水關水閘修建於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1992年被公佈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公園裡種植了許多花木,如翠竹、碧桃、紫荊等,背後是灰簷白牆的仿古建築,顯得古色古香,逸趣橫生。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公園裡有一座木製涼亭,一路走來腿痠得很,我便進到亭子裡歇歇腳。

夏天這裡是附近居民納涼的好去處,每到傍晚就坐滿了乘涼聊天的人,午後還有人在長凳上睡覺。

因為臨近水渠,蚊蟲不少,亭子裡兩位老大爺坐著閒聊,時不時拍拍胳膊:“哎喲,這死蚊子!”才坐了一會兒,我也被叮了兩個包,跟著拍拍腿,嘟囔一句:“這該死的蚊子。”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仿古的木製亭子

行至此處已是華燈初上,行人的背影在夜晚璀璨的霓虹燈裡漸漸模糊。我也該踏上回家的路途。

「4」

尾聲

作家韓松落曾說: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運,浩蕩的江河,更是一座城市的福祉。即便是在流離中,我也總要尋求被這種福祉蔭被,若有人邀我去他的城,我必然問一聲:“你那裡有河麼?是否寬闊?”

福州無疑便是這樣一座幸運的城市,既有大江大河的豪邁,也有小橋流水的恬靜。生活於此的人們與河流惺惺相惜,縱享著山水榕城的詩意風光。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END-

循著河岸的記憶前行,探訪文藻河畔的俗世百態|沿河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