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政壇不倒翁成功祕訣——外圓內方

魏晉之際,中國政治重心在中原。洛陽和長安,承載了太多的榮光和力量,活動於此的人才,談不上車載斗量,但為數不少。

其中有一個人物,在魏晉兩朝政壇屹立不倒,始終吃香。

此人喚作山濤 ,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

和不少靠儒學入仕為官的人不同,山濤以道學高深入仕,混得風生水起。

山濤的父親做過縣令,很早就掛了,沒有為山濤留下多少政治資本。史載山濤早年喪父,一貧如洗。孤兒寡母,在三國亂世艱難度日。山濤出生於公元205年,那時曹操忙著和袁紹的兒子打仗,北方並沒有完全統一。可以想象,山濤母親帶著幼小的兒子,在懷縣擔驚受怕,苦度春秋。

但山濤的表現,與眾不同,喜好老莊之學,鑽研道家學說,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

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

為進一步提高道家學說水平,山濤廣泛交遊,和嵇康、阮籍等名士為友,產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故事。

所謂竹林七賢,在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經常在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裡喝酒唱歌閒聊,品評人物,暢議時政,抒發抱負,一副高士作派。

朝廷請這七人當官,對不起,俺不想做官!

人生在世,如果經常有人陪你胡吃海侃,累了倒在溪邊睡覺,清風拂面,美夢連連,你說舒心不舒心?

就像現在的KTV、夜總會等娛樂場所搬到竹林裡,得自然之趣,妙不可言。這種感覺,比和老婆在一起還開心。

在這樣的娛樂活動裡,山濤的道學水平越來越高,說話辦事越來越圓熟,他不會輕易得罪他人,總有辦法擺平各方關係,成為竹林七賢道學高手。

既有學問,又會做人,山濤的道學功夫漸臻化境。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山濤做到了。

長年累月,道學的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使山濤的知名度不斷提高,成為遠近聞名的高士。

這樣的快樂生活,一直到山濤四十多歲,竹林七賢作為一個娛樂團體,才慢慢消失。

朝廷多次請山濤做官,山濤最終出山。他四十多歲時,才進入官場,先擔任河內郡主薄、功曹、上計掾,後被舉為孝廉,到州里擔任河南從事。

可以想象,山濤離開竹林走向官場時,嵇康、劉伶等人投以鄙夷的目光,狗日的,大家說好不入朝為官,一起喝酒唱歌,你山巨源卻破戒!

山濤眼光夠毒,司馬懿和曹爽PK之際,山濤和石鑑共宿,分析政情。山濤說司馬懿裝病,山雨欲來風滿樓,魏國政壇將有大地震!

石鑑一臉疑惑,皺眉道:"司馬懿不上朝,在家休養,會鬧出什麼動靜?我看你的擔心是多餘的,放心睡吧。"

山濤搖頭道:"我不做官了,回去避禍,你不信我的話,就在馬蹄間奔走吧!"

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把曹爽集團一鍋燴。於是乎,竹林七賢在竹林裡玩不成了,因為司馬氏專權,對名士活動管控,橫加迫害,政治黑暗,想到竹林裡休閒,洗洗睡吧。

山濤的運氣超級好,因為他的從祖姑山氏是司馬懿夫人張春華的母親,所以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沒有為難山濤,反而安排山濤更好的工作。

但孤傲不群的嵇康,運氣比山濤差多了。山濤出任散騎常侍時,推薦嵇康接替他尚書吏部郎的官職,可嵇康不幹!

嵇康不但不領情,還寫了一封信,言辭激烈,講了不想當官的原因,說和山濤的朋友情誼,一刀兩斷。

這封信,就是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山濤閱畢,心頭苦澀異常。那天晚上,他獨自喝了不少悶酒,眼神發呆,對嵇康的做派萬分不解。

後來嵇康多次在言語、文章裡得罪司馬昭,把司馬昭惹得大怒。

司馬昭決定處死嵇康,以禁天下士人之口。

你嵇康自稱士人領袖,狂放不羈,口無遮攔,今兒個我司馬昭從肉體上消滅你!

山濤得悉嵇康入獄,心急如焚,多次在司馬昭面前為嵇康說話,請司馬昭開恩,饒了嵇康性命。

請求無效,司馬昭鐵了心要嵇康性命。

嵇康臨刑前的那個夜晚,月色昏暗。鐵漢嵇康一邊流淚,一邊抓著探監的山濤之手,把兒子嵇紹託付給山濤,說兒呀,你跟著山伯伯,不會受苦的。

觀點不同,哪怕開罵,依然是人生知己,這就是山濤與嵇康的生死之交,俗人不可能理解。

山濤比嵇康大19年,嵇康死後,山哥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培養嵇紹的任務。他視嵇紹為己出,把嵇紹培養成才,當上大官。

經此劇變,山濤的道學功夫,更進一層,運用自如。

魏晉政壇不倒翁成功秘訣——外圓內方

老虎不發威,別當它是病貓。羊祜執政時,裴秀受到陷害,山濤挺身而出,聲色俱厲,保護這位朋友,使裴秀免除了這次政治迫害,依然做官。

外圓內方,這是總體而言。有時為了彰顯正義,外面不能一味地圓,會生刺扎人!

山濤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扎人後,馬上做止血工作。打一下,揉三下,問你疼不疼。

司馬炎想征伐吳國,一統天下,但遭到山濤的反對。

山濤認為國內尚未完全安定,只要吳國存在,國內各派勢力不會激烈爭鬥,而是選擇妥協。等國泰民安了,再出師伐吳,天下就能大治。

但司馬炎等不住了,下詔伐吳。雖然蕩平了吳國,但國內矛盾並沒有緩和,為後來西晉的短命,埋下了隱患。

司馬炎統一天下後,下詔罷免兵役,一統江山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但山濤反對這樣做。

山濤建議司馬炎加強州郡武備,以防不測,司馬炎志得意滿,認為只有放寬兵役,百姓才能悅服,所以沒有采納山濤的提議。

司馬炎死後,西晉政局迭變,異族入侵,西晉滅亡,證實了山濤關於加強州郡武備的建議,是完全正確的。

山濤為官清廉,舉薦有方,事母至孝,得以善終,活了79歲。

橫跨魏晉兩朝,淡泊名利、玩轉官場者,並不多,山濤是其中一位。其治學、為政、做人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後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