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該如何防治?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2019年5月7日是第二十一個世界防治哮喘日,今年的主題是“全程管理,控制哮喘”。哮喘是最常見呼吸道慢性過敏性疾病,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社會的進程,大氣、水、土壤的汙染,食品、生活日用品的化學制劑越來越多,哮喘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很多哮喘患者出現反覆咳嗽、喘息、胸悶甚至呼吸困難的情況,痛苦不堪。

若想有效地避免哮喘發作,就要正確的認識哮喘,科學的預防哮喘。

什麼是哮喘

哮喘又名支氣管哮喘,是以慢性氣道炎症為特徵的呼吸道疾病,也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哮喘患者氣道常常會有三類問題:氣道炎症,氣道高反應性,氣道阻塞。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哮喘相關的症狀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痰等,最典型的表現是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嚴重者出現氣道陷閉,猝死。每個患者的症狀可能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唯一的症狀只是慢性咳嗽,特別是在夜間,有些患者會在運動後出現胸部緊迫感、氣短和喘憋,有些患者在接觸過敏原或者煙霧後會出現持續的喘息。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導致哮喘病發的原因

1

遺傳因素

哮喘是一種具有複雜性狀的,具多基因遺傳傾向的疾病。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2

變應原

哮喘最重要的激發因素可能是吸入變應原。

①室內變應原。屋蟎是最常見的危害最大的室內變應原,是哮喘在世界範圍內的重要發病因素,常見的有4種:屋塵蟎,粉塵蟎,宇塵蟎和多毛蟎。屋塵蟎是持續潮溼氣候最主要的蟎蟲。家中飼養寵物如貓、狗、鳥的皮毛、唾液、尿液與糞便等分泌物裡,蟑螂、真菌中也有這些屋蟎的存在。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②室外變應原。花粉與草粉是最常見的引起哮喘發作的室外變應原。

③職業性變應原。可引起職業性哮喘常見的變應原有穀物粉、麵粉、木材、飼料、茶、咖啡豆、家蠶、鴿子、蘑菇、抗生素(青黴素、頭孢黴素)異氰酸鹽、鄰苯二甲酸、松香、活性染料、過硫酸鹽、乙二胺等。

④藥物及食物添加劑。阿司匹林和一些非皮質激素類抗炎藥是藥物所致哮喘的主要變應原。水楊酸酯、防腐劑及染色劑等食物添加劑也可引起哮喘急性發作。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3

其它促發因素

①大氣汙染(SO2、NO)

②吸菸(包括被動吸菸):特別是對於那些父母抽菸的哮喘兒童,常因二手菸引起哮喘發作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③呼吸道病毒感染

④圍生期胎兒的環境

⑤劇烈運動、氣候轉變及多種非特異性刺激如:吸入冷空氣、蒸餾水霧滴等。此外,精神因素亦可誘發哮喘。

患者日常應該如何應對哮喘

哮喘病人要學會自我管理,與醫生“並肩作戰”,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除了在醫院必要的藥物治療之外,生活中患者仍需要保持警惕。

①避免接觸變應原,變應原是誘發哮喘的關鍵因素,需要從源頭上降低發病的可能;

②遠離香菸,包括二手菸;

③在溫暖、乾淨、封閉的環境裡適當做一些運動,運動前需要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評估,避免劇烈運動;

④按時按醫囑堅持服藥;

⑤學習正確使用吸入器的方法,並隨身攜帶急救藥物;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如何應對哮喘突然發作

哮喘是一種突發性很強的疾病,哮喘突然發作時,患者本身和身邊的目擊者需要保持冷靜並迅速採取行動。

①對於患者本人,如果有急救噴霧劑或吸入器,請儘快使用;儘快服用醫生推薦的藥物。

②目擊者可以幫助患者放鬆衣服以避免窒息,如果發現患者在使用吸入器或者服用藥物之後狀況沒有緩解的時候,及時幫忙聯繫急診送醫。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哮喘飲食禁忌

支氣管哮喘病多數由過敏因素而誘發,有些過敏體質者,常因吃了魚、蝦、蟹、蛋、牛奶之類的食品誘發哮喘發作,避免食用易過敏食物往往是避免哮喘發作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支氣管哮喘病患者平時應少吃生冷炙燴醃菜,辛辣甘肥等食物,飲食過鹹,水鈉易瀦留和刺激呼吸道,辣椒、蔥、蒜、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因刺激呼吸道使咳嗽加重,均對哮喘性支氣管炎康復不利,故當忌食;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雞蛋、肥肉等容易生痰,痰阻氣道則於呼吸不利,亦能發生本病。

海產品(包括蝦、蟹、魷魚、魚、貝類和蚌類)是誘發哮喘的主要食物之一,由於許多海產品富含組氨酸,這類異性蛋白質在冰箱保存較久或不新鮮時即可釋放出大量組胺(過敏物質),從而引起過敏性哮喘、咳嗽等,哮喘患者應儘量避免冷凍較久或不新鮮的海產品。

哮喘者可吃這6種水果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熱文推薦

  • 今日立夏|你必須知道的養生秘訣~

  • 血液粘稠危害如此之大!這份"稀釋劑"快收好~

  • 經常吃南瓜好處多,但不要加這3種食物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世界哮喘日|哮喘该如何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