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可以去别国当官?

妖女33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在姜子牙的辅佐之下,在牧野与商纣王大战一场,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为了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实行分封制,《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也就是说西周共分封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就有53个。

但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镐京迁至洛邑,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东周时期的中央集权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已经不受周王节制。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 称为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断地战争、互相兼并的时期。“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都是不断战争,兼并的结果。东周列国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使本国变得强大,都非常清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强大起来,第一要务就是招揽人才。只要你是人才,能使我国强大起来,别管你是哪个国家的,我都会委以重任。

对于人才而言,其实也是“双向选择”,在这个国家不被重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哪个国家更有前途,待遇优厚,五险一金齐全,对不起,我跳槽了。

《东周列国志》中说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说明孔子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当时不符合各诸侯国的需求,大兵压境,你总不能用仁礼劝其退兵吧。

谁的思想能让国家变得富强,兵强马壮,在诸侯之争中取得胜利,谁就会被重用。

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原来在魏国效力,但不被重用,于是来到秦国。

得到秦孝公的重用,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的文化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于是就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

文化决定意识,百家争鸣就决定了诸子百家要想推销自己的主张,必须云游各国去宣讲自己的思想,这也决定了人才的流动性。

从李斯写给秦始皇的《谏逐客书》中,可以看到在秦国工作的其他各国的人才非常多,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

 

 

 






焦子说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指的是封国,公、侯的封地称国,伯、子、男的封地也称国。在公侯伯子男之上,还有号称“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一直在走下坡路,一天不如一天,末代周天子周赧王连自己都只能寄居在西周公的封地之上,甚至穷得脸面都不要了、跑到高台上躲债(成语“债台高筑”的由来)。但是,在秦灭西周(指西周公国,并不是现在历史学上所谓的西周)、周赧王去世之前,理论上啥玩意儿也不是的周天子依然是“天下共主”,这个天下依然是周!换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和现在的国家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用现在标准来生搬硬套,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只能算周这个国家下辖的行政区,只不过这些行政权都是“自治”的。如果当初周天子分封天下时管封国叫“省”或者“市”“县”的话,那现在也就不会出现这种误解了。只可惜,郡、县直到秦王朝一统天下之后,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真正形成定制,周初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理论上所谓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周天子的“臣”,所有诸侯国都是周天子的下属单位,所有诸侯国的百姓都是周天子的百姓。既然都是周这个“国家”的百姓,去别国当官又有何不可呢?就好比现在一个江苏人在四川的担任公务员,有什么可奇怪的?不是很正常吗?或许有人说,现在中国是统一的国家,和分封制下的周不同,那就挑一个更接近一些的。美国,美国是联邦制,各州、县拥有独立的行政、立法、司法权,中央政府只负责国防、外交及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不能直接干预各州、县的行政、立法、司法事务,是不是更接近一些了?那么,美国肯塔基州的人是否可以到田纳西州担任公务员呢?想必不用本人多说了吧?



当然,这依然是生搬硬套!毕竟制度完全不同,根本无法绝对划等号。但是,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意思。虽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有自身特色的。因为各诸侯封国虽然名义上是周天子分封的“行政区”,但实际上与“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无异,这就注定了古人跨国为官与现代人跨省担任公务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便有了“客卿”之说。什么意思?别国人到我这个国家为官,你可以担任任何职位,哪怕是为相、为将。但是,你的身份永远是“客卿”,一个客字已经说明一切了。我可以用你,甚至重用你,但是你永远是客!并不是自家人。我不想用你了,你哪来的还回哪去。著名的《逐客令》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而写下《谏逐客书》的李斯便是客卿的代表。李斯虽然在秦国受到重用,但他的身份依然是客卿,秦国“逐客”,李斯自然也包括其中,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谏逐客书》出现了。如果是现代,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了,都是中国人,江苏人在四川担任公务员,有谁会认为你是外人,要驱逐你?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各诸侯国的相对独立,也成为了很多政治斗争失势或者犯罪者的重要避难法宝。在秦国政治斗争失败了,或者犯罪了,流亡到与秦国关系不睦的某国,秦国的手伸不到某国,自然也就安全了。同时,由于利益需要,这些流亡者有时候还会在流亡国重新受到重用,其中不乏出将入相者。而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统一的国家内部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便是联邦制的美国也一样,即便州、县警察管不着的地方,还有FBI!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春秋战国,各国打打杀杀,为什么很多人可以在不同,甚至敌对的国家去当官。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贵族看来,国与国之间是亲戚关系


说白了,从头里算,很多诸侯国家都是姬姓贵族的后代。血脉是可以倒查源头的。就算不是正统姬姓之后,但再经过几百年各国贵族之间的联姻,其实在血脉上早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所以在贵族看来,这个国家可能是我外孙,那个国家可能是我舅舅,两国之间的纠纷战争,可能就是亲戚之间的那点事情,远远上升不到国家层面。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在战国末期之前,大家都很少发动灭国的土地战争的一大原因。天下都是我们的,亲戚那点事,至于要灭人全家吗?

所以,在对于人才的流动上,因为很难直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贵族看来无非是一群自由民从我家跳槽到我亲戚家那,仅此而已,本质上是不反感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魏国信陵君去救赵, 甚至不惜偷兵符,杀了魏国本国大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赵国平原君是自己的姐夫。


除了贵族间“亲戚式”的交往,各国士大夫之间也是保持高效的交流的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与国之间的事情是需要两国士大夫之间去交流解决的。这有点类似现在两个上市公司,有竞争,但也有合作,两家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不可能不保持一定的交流渠道。而事实证明,这种交流方式是相对理性和便捷的。而如果一个公司的经理人想要跳槽,另一个公司的经理人出于私人感情或者利益纠缠往往会推荐他来自己公司或者去别的公司。


周王是天下共主,人民都是周王的人民,人才可以自由流通


虽然各国之间征伐不断,虽然周王室最后衰弱得没法看了,但是在撕破脸皮之前,各国贵族还是非常看重周礼,看重周王给予的爵位的。这些东西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似乎远没有纯粹的利益来的实际直接,但是在当时,这些都是社会的主流文化。

既然大家都是周王的子民,那一个人想去秦国做官还是去赵国或者楚国做官,原则是没有问题的,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去售卖自己的政治观点。


有的国家人才扎堆,有的国家无人可用


这个和现在的的情况很相似。经济发展好,文化氛围好,待遇条件高的地方,往往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和吸引人才进入。比如战国初期的魏国,就相当于北上广深,人才扎堆。而这时候的秦国就是西部蛮荒,经济不行,待遇不行,文化氛围也差。

可因为魏国人才扎堆,但是职位就这么几个,根本没法满足所有人一展抱负的需求。于是就有人离开这些地方,去愿意给职称,给待遇,给平台的国家去效力,施展自己的抱负。比如范睢入秦,比如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


政治迫害使得人才流失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国的人才因为受到了政治迫害,只得跑到别的国家去做官。比如魏国的孙膑因为受到庞涓的迫害,就跑到了齐国。齐国后来的田单,就跑到了赵国。赵国的廉颇,最后流亡到楚国,都是因为这些原因。


时局的需要

比如苏秦,张仪之类的纵横家,因为要搞合纵连横,所以各国之间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指挥,就出现了一人挂六国相印的情况。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在诸侯国间的流动是很频繁的,比如卫国人商鞅服务于秦国,齐国人孙武服务于吴国,卫国人吴起服务于魏国,魏国人张仪服务于秦国,楚国人李斯服务于秦国,各种人才流动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于这种情况,有的朋友会问,这样的行为不就是背叛国家么?为什么那时候的人可以随意去其他国家当官?其实,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种行为是正常的,算不上叛国:

第一、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时期,诸侯国再怎么自行其政不听命于周朝,在名义上仍是周王朝分封的王国,各封国之间差别不大。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大家与小家,各国百姓除了在地域差别上认为有区别于其他王国,在名分上还是自认自己是周朝。这与后来东汉末年人才投奔各军阀豪强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百家争鸣”,尤其是到了战国时代,各种学说纷纷出炉、互相较劲,虽说各家各派的思想不一,但归根到底都还得靠从政才能实现。所以,很多人才游走于诸侯,在哪里被重视,就在哪里留下来。比如墨家为了宣扬自己学说,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国家,哪里有战争就跑哪里帮人守卫城池。

第三、长期诸侯混战,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望。当然人们都希望自己所在的王国能完成这个伟大的统一任务,如果自己所在王国没能力,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也乐意跑到有实力的王国去服务。

第四、躲避战乱或所在诸侯国被灭,这也是当时人才流动的一个原因。比如孙武祖上为躲避齐国内乱跑到吴国;楚国人伍子胥为避杀身之祸奔吴;百里奚所在国虞国被灭后逃到秦国。有的人到别的国家发迹后,甚至会因为个人恩怨,回头还会带兵攻打自己原来的国家,比如伍子胥伐楚。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讲究“良禽择木而栖”,游走于诸侯之间并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我们的孔圣人和孟子当时不也周游列国只为求官实现抱负么。





戴草帽的小老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国的关系,跟现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虽然诸侯国有自己的文字,度量衡标准,以及货币,它们相互之间也有攻伐,兼并,但归根结底都是周天子分封下去的。

诸侯国的由来与发展

西周立国之际,武王、周公将同族,功臣以及前朝的高门大族分封于天下,天子与同姓诸侯皆有叔侄兄弟关系,与异姓诸侯皆有舅甥表亲关系。那时候由于地广人稀,诸侯国很小,一座城就是一个诸侯国,一个诸侯国如果有两座城,另外一座城必将对诸侯国形成挑战,是不被允许的。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农民耕种私田的同时,也需要耕种公田,公田所得供诸侯和贵族支配使用,由于前期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一座城的拓荒能力有限,一个诸侯国的领地也基本局限于自己城邦及周围不远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分封主要针对诸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铁器和耕牛技术的普遍推广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时期人口也不断增长,原有的井田制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民从公田逃跑,去偏远地方开荒。这时候井田制瓦解,开始发展出初田制,诸侯的经济来源不再局限于公田,而是从农民耕种的田地里直接收租税,为了方便国家管理,又不得不将领地内的土地再一次分封下去,分封给卿大夫。这种制度的发展,使诸侯国的君主能够快速积累大量的财富,有了挑战周天子的资本。同样,拿到封地的卿大夫们形成新的贵族,对诸侯国的君主也形成了制约。逐渐的,周天子暗弱,诸侯国获得蓬勃发展。

士的前途与出路

周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国君分封卿大夫,但国家要想正常运转,就不得不发展出一套官僚体系来维持运作。士分不到土地,那么他们想要有出路,就不得不对接到这个官僚体系里来。出谋划策的叫谋士,从事文书工作的叫文士,从事技术工作的叫术士,从事礼乐工作的叫乐士,从事安保工作的叫武士,从事外交工作的叫策士等等。这些士在没有得到正式工作之前,文人称为游士,武人称为游侠。他们到处兜售自己的治国理念,以求国君采纳,一个国家不行就去下一个国家,直到遇到重用自己的国君,就会进入这个国家的官僚体系,如果特别受国君器重,很可能直接被拜为客卿或者上卿,进入卿大夫阶层,比如商鞅和张仪等。

综上所述,我们弄清了诸侯国发展,以及士的出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仪能到各国当国相,各国君主是非常欢迎和喜欢别国的士人来本国工作的。因为他们要对付本国的贵族势力,外来士人没有任何基础,是国君的铁杆同盟。这也是《大秦帝国》里秦孝公对商鞅说:我为青山,君为松柏这些话的真实原因。


郑憨子


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各诸候国之上有个周天子,家天下;就像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一样,下面的诸候国就像各路军阀抢占地盘,谁厉害谁就当老大,一统天下,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各诸候国的名臣谋士,有的为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施展自己平生所学,四处奔走于各诸候国之间,在乱世之中谋一席之位;

如春秋战国时出尽风头的纵横家鬼谷子的四个徒弟:孙膑(齐国人),庞娟(魏国人),苏秦(韩国人),张仪(魏国人)。苏秦一人身佩六国相印,张仪一生侍秦;那个时代,只要有能力,都有你发挥的舞台,时势造英雄,不管你是哪国人




钱塘捕头李公甫


这种去别国当官的,一开始都是无名之辈,没有国君会把他们放在眼里,但是等他们名震天下过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也不敢杀,杀名士是害贤,会招来别国攻打的借口,再说了,成名之后会自己国家当官,已经证明了自己有实力,又有哪个国君不想自己国家强盛呢,退一万步讲,就算要害自己国家,国君也会赌上一把,如果国君自认为他是在害国家,立马就会把他排除掉,韩聂就是一个例子。


中华影视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是周王分封的诸侯国,相互之间没有所谓的壁垒,各国之间也都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尤其到战国时期,人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列国相互争夺土地、人民的关键时刻,谁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谁就会被其他国家攻灭。


历史君说


因为在商周时期已经完全统一了全国各地的文化文字的积累,百家争鸣时代,所以穿行在七国中的仁人志士到处可以求名求官求利,互通有无体系遍及全国各地。所以秦始皇统一什么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那就是放屁!


博世926


那是一个人才有用武之地的大好时代,可惜被嬴政这该死的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