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里说棉被加水可以挡住子弹,是真的吗?有科学依据吗?

野外小野夫


在抗日剧中,很多脑洞大开的新奇设计都被导演们想了出来,比如说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石头砸飞机,手雷炸飞机等等。这些情况在现实中肯定是不可能出现的,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常理。棉被加水挡子弹也是编剧们空想出来的一项技能,在电视剧中,主角披着打湿的棉被去烧日本人的炮楼,在主角跑动的过程中,日本兵的子弹打到棉被上面全部跳弹,就像是打到了钢板上一样,比防弹衣的作用还强。这种情节在现实中根本就不会出现,丝毫没有科学依据。


且不说棉被能不能防弹,哪怕是穿着纤维防弹衣,也不可能让子弹出现跳弹。日本兵使用的38式步枪,威力和穿透性都非常强,无论是远距离射击还是在近战中,都能够把人一枪打穿,就算是真正的钢板,也都有被打穿的风险,根本不可能会出现跳弹。更何况当时的步枪普遍威力过剩,想单单用一床棉被来挡子弹,无疑是痴人说梦。

再者,不仅棉被加水挡不住子弹,就算是战场上的沙袋,也会有一定几率被子弹打穿或是被打扁。子弹从发射出来的那一刻到击中目标仅仅只有不到一秒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子弹获得了很高的热能和加速度,在火药和击发装置所造成的冲击波的作用下下,一发子弹造成的伤害,足够穿透这层薄薄的棉被,并将里面的人击穿。

更何况,棉被所用的纤维的强度并不高(还真以为所有纤维都是凯夫拉啊),加水之后也并未显著增加其强度,也根本不会像沙袋一样形成暂时的缓冲作用,没有任何防御力可言。在youtube上就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个人把棉被打湿之后放在了假人的身边,然后用威力比较小的手枪设计,结果棉被的防御能力几乎为零,假人身上依然布满了弹孔。如果把手枪换成步枪,估计就不是布满弹孔这么简单了。
而除了这种单纯顶着棉被的方法,在民间还流传着“土坦克”的传说。“土坦克”实际上是在一张木桌上加上七八层甚至更多的被彻底打湿的棉被,中间填满泥土和沙子的防弹装置;这种装置类似于今天的复合装甲。实际上,这种装置是能够起到一定防弹作用的,但是在战场上并不是跟鬼子1vs1,一旦遭遇集火和投掷武器,那么这种“土坦克”微弱的防弹能力也将不复存在。


二战吐槽君


经常看抗战题材电视剧的网友,可能在一些影视剧里发现这样一些细节,把棉被打湿了,就可以挡住子弹。这个镜头不仅在近些年的电视剧里有,而且在经典老电影《小兵张嘎》里也有。很多人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否定,说这是编剧胡乱想象。其实用打湿的棉被挡子弹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在真实的抗战史上,中国军民曾经使用过这个方法,一些曾经参战的老兵对此事都有回忆。

用棉被挡子弹是真实的战史细节,甚至被称为“土坦克”。之所以有这说法,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军民缺乏有效的防护装甲车。在苏德战场上,士兵可以依托装甲车和坦克来冲锋。既能压制住敌人的火力,还能让部队迅速顶上去。当时的中国缺乏坦克这种武器,只好想了个土办法。找一些硬木桌子,以前人做家具用的木质其实相当不错,密度很高。然后把棉被完全打湿,平铺到桌子上,紧接着就在上面加一层夯实好的泥土和沙粒。

这还没完,仅仅一层是不行的。一层湿被子,一层泥土沙粒这种模式需要重复七八次,裹得特别厚才行。然后战士们拿着木桌脚,顶着枪弹向前推进。在历史上,中国军民突击日军的阵地和碉堡时曾用过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对付一般的单发步枪还行。如果是机枪长期点射被子,也会被击穿,不少军民都在挺近的路上牺牲了。这种土方法不能说没用,只能说效果不太好,能勉强坚持一小会。

如果从科学道理讲,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最朴素的“复合装甲理念+纤维防弹原理”。任何子弹和炮弹如果要突破某一种材质,只要能够打穿,就会一穿到底。但如果遇到多种材料杂糅在一起,弹头会在碰撞中损失能量,起到抗穿透的作用。现在的坦克装甲都采用的复合材料。国际上主流的防弹衣,都利用纤维弹性原理来设计,其实老以前那种棉被也有类似的特性,只是强度太弱,坚持不住。

棉被挡子弹暗合了这些基本原理,但仅靠棉被和沙土,硬木还远远不够。必要时候应一下急还行,对方如果机枪点射,依旧防不住。


兵说


棉被加水可以挡住子弹,这句话恐怕会让很多人想起一部电影中的情节,那就是经典黑白电影小兵张嘎中,最后时刻游击队反攻日军炮楼,在遭到敌人机枪火力拦阻射击之下,缺乏速射火力的游击队无法接近炮楼,就安排突击队员身披两层棉被,中间加土并泼水,然后以弯腰身披棉被的形式向日军炮楼发起冲击,日军拦阻射击时有多枪击中游击队员身披的棉被,但未能击中游击队员,突击队员成功冲到日军炮楼下方,并点火燃烧日军炮楼。



而在近几年多部抗日神剧中,类似情节也有所出现,这种原始的、被戏称为土制坦克的方式,在实战中真的可以运用吗?真的可以挡住日军的火力射击吗?

可以肯定的说,在实战环境下这样的方式还是可以起一定防护作用的,纵然近些年神剧泛滥,但至少这个段落的设计在实战中还是具备可行性的,当然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条件。



首先,最核心的条件是,这种土质坦克的核心部件——棉被,必须是老式实心棉花所缝制的厚棉被,早年的棉被与现在大家常用的棉被或者羽绒被完全不同,早年的棉被使用的棉花厚度很大,在密度加大的情况下这样棉被的重量很重,防护自然也得到了加强,尤其在泼水和填土之后,重量和缓冲更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进而达到了防护的效果。

例如太平天国时期,湘军早期的统帅江忠源就发明了将绵被调往前线的城楼上,一旦敌方在某一区域开火,马上将棉被转往这一区域,并泼上冷水和厚土 ,这样可以达到防御效果抵抗枪炮;而在战斗过程中一旦赶上城墙塌陷,可以立刻将棉被沾水后扔到缺口处,这样沉重的棉被可以达到沙包一样的效果,既可以迅速堵住缺口,也可以进一步抵挡对方的火力攻击。而明清时代常用的棉甲,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用这种方式抵抗子弹的射击,还是有一定保护作用的。



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万能的,毕竟只是一种土质防护工具,它只能对敌方射来的火力形成一定的缓冲和保护,指望这种物件能够完全刀枪不入那是绝对不现实的,所以在早年的革命战争中,我军虽然在缺乏火力和防护的情况下经常采用这种土质防护,但也只能在特殊情况下起到一定的效果,比如说在距离敌军火力点较远的情况下,在敌方子弹丧失了很大动能的情况下,遇到这种物件的防护会起到防护作用,但指望用它近距离去抵抗步枪,甚至重机枪的攻击,那完全是痴人说梦。

但是在战争年代人类还是聪明的,还是有很多人会再这样防护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保护,比如制作类似于古代楯车的武器,在手推车面前加上厚木板,在铺上棉被洒上水和土,这样在棉被和厚木板的双重作用下,防护力量更进一步加强,在缺乏重型武器的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这一类的防护武器都经常出现过,人类还是智慧的,谁也不会选择被动挨打,在武器不如对手的情况下,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防护工作。


辽宁资深球迷


如果只是棉被加水,几乎就是送人头了。

很多抗日剧中,都会有一个镜头:面对鬼子碉堡里的机枪,士兵披着大棉被,浇上水,然后冲过去将鬼子炮楼炸了。实际上,这种事情并不是没有,只不过,很多导演天真的认为,棉被只是单纯的加水就可以阻挡子弹了。

棉被里加水事实上是可以减缓一下子弹的冲击力,然而,对于被子里面的人来说,几乎没什么用,一枪下来,还是打穿了。尤其日军的6.5mm子弹,那穿透力,足够让人抓狂。

外国曾经有人做过这个测试,给假人绑上棉被,然后加水,然后在15米外用手枪射击,结果就是,棉被被子弹射穿,后面的假人也被打的一堆窟窿眼。证明的问题就是,棉被根本无法阻挡子弹。

▲棉被加水

▲被打穿了

棉被加水,压根就没法挡子弹。但是这种并不是没有,以前我们的先辈确实用过这种方法,只不过并不仅仅只有棉被。加木板加沙包加石子什么的,勉强能挡住鬼子的子弹。当年八路还拿八仙桌加棉被沙包什么的做过土坦克,这种防护,用更时髦的词就是:复合装甲,效果据说还不错。

这种棉被加木板加碎石沙包的防弹衣呢,放个流弹没问题,但是歪把子几个点射,完全可以打穿了。


军武文斋


其实最关键的不是加了水的棉被。在冀中骑兵团的抗战故事里,有一次三打槐林庄的战斗故事。

这个地方就在安平县大同新村,当时,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1个中队就进驻了槐林庄。还修起了炮楼,控制附近的公路。当时,冀中骑兵团打了2次都没有成功。第3次,用上了土坦克。

当时,冀中骑兵团的土坦克,是用八仙桌蒙上加水的棉被,再放在车上,向前推着走,以掩护自己。这里的主角其实是八仙桌,八仙桌的台面都是几厘米厚的硬木做成,而且又添加了加水棉被曾经防御力。而且,很多是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以增加防御力。棉被也不是只有1条,而是要覆盖几条以上。

而且这次战斗出动了10辆车推着10个八仙桌前进,在后面还有机枪和迫击炮进行火力掩护。虽然,八仙桌蒙上湿棉被不能完全完全挡得住子弹,但是,守军人数有限,炮楼射击孔数量有限。

而我军出动的八仙桌蒙被子小车多达10辆,还有机枪迫击炮射击掩护,压制炮楼上的射击孔。最后就是最后的冲锋距离很短,只有50米。全力推车前进,十秒就可以到达。

单纯的一条棉被,两条棉被是没有防御力的。但是1-2张八仙桌再加上数条湿棉被,就具有了一定的防御力。但是,这种防御力不是绝对的,也有很大的危险性。在战斗当中,还要组织好火力掩护。两层八仙桌厚木桌面,几床湿棉被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防弹模式。即使子弹打穿了这种复合防护,也很难给人造成严重伤亡了。


深度军事


被子加水,以前的老电影里就有。

《小兵张嘎》了解一下。出品时间1963年1月。

他是根据徐光耀的作品改编。徐光耀

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中共党员、作家。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53年又毕业于中央文学讲习所。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120师特务营战士,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除奸科干事、技术书记,解放军第20兵团野战新华分社记者,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研究生,华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专业作家,保定市文联编辑,河北省文联、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神剧是这两年才开始兴起,究其原因还是拍摄方不讲究,编剧要么没有经历过战争不懂军事,要么就是迎合观众,反正很多观众都不一定懂。

而《小兵张嘎》那会子战争刚刚结束不久,观众比现在懂得多,敢拍神剧不得骂死?而且那时候拍摄电影常常是有军人参与,这比现在的顾问都靠谱。现在的观众几乎没有谁经历过战争抗战,而那个时代很多看《小兵张嘎》的人可能自己就是这么做的,看到别人这么做的,知道子弹的真实威力,《小兵张嘎》说的恰恰是人民战争,是真是假人民最清楚,那个年代是很严肃的,那个年代敢拍神剧后果很严重说不定就被扣上什么帽子了。

而被子加水,确切的说,是多层被子+沙子+水,甚至外加其它缓冲物,这些都是土装备,是经过实战验证的,更需要考虑的是特定装备对特定的武器和环境。现在的书本手机都能挡挡子弹,为啥多层的棉被+水+沙就不能档以前的旧武器呢?

而加水的棉被和不加水的棉被也不一样,一条湿漉漉的棉被很重的。

而且电影中,也是很危险的,当时都以为死了,而不是那种刀枪不入。

当然电影中可能有所简化而已,实际的为了保险会更多层。

真实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据抗日战争的老兵说过去条件艰苦,他们也用过棉被加水,但是是一层棉被加水,然后加沙土,再加棉被加水再加沙土。效果也不是太好,若是被敌人瞄准点射,也是无法逃脱的。


阿言她说喜欢你


抗战剧的神操作棉被加水可挡住子弹

抗日剧中,只是简单地将棉被用水浸湿,然后将浸湿水的棉被顶住脑瓜,往前面奋勇冲击,炮楼上日伪军的轻重机枪和步枪,都无法射杀神一般的“湿棉被大侠”,在炸药包的爆炸声中,日伪军的炮楼就座了土飞机,轰地一声巨响就上天了。

此等大同小异的镜头,相信在抗战剧中屡有出现,抗日剧《战旗》中,男主在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的前提下,身上裹了一条棉被,仅在棉被上洒了一盆水,然后就冲向前炸了鬼子的碉堡,而他和他的战友们都毫发未伤的脱险了,这般情节真是太雷人了。

棉被加水,可以挡住步枪和轻重机枪的射出的大威力装药的子弹,你信吗?反正作为军迷的我是不信的。

当然,网上也有某些作者,考证说其实用打湿的棉被挡子弹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真实的抗战史上,中国军民曾经使用过这个方法,一些曾经参战的老兵对此事都有回忆。

但其说法管用的前提是,用硬木桌子将多床棉被叠加,中间夯实好些泥土和沙粒,来挡步枪和轻重机枪子弹,这个作为军迷个人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此这般操控,如同土沙包一般,将子弹挡在了第N床棉被或棉被中间的泥沙土中。

至于抗战剧中,如同《战旗》中经常出现的仅用一床加水的湿棉被,顶住头身往前冲时,能挡住步枪和轻重机枪的子弹,是非常不靠谱的神操作,和当年义和团刀枪不入没什么区别,一床棉被加水搞湿,而不被步枪和轻重机枪子弹穿透的棉被是不存在的。

因此对于抗战剧中棉被加水,是否能挡住子弹,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将桌子用数床加水的棉被叠加起来,中间加入泥沙,确实能起到挡住子弹的作用,对于抗日军民用这般土办法,去端掉日伪军的炮楼,很大程度上是有可能的。

至于抗战剧中常见的镜头,仅仅一床棉被加上水,披在身上往前冲锋,日伪军发射的步枪、轻重机枪子弹,对其无能为力,绝对不靠谱,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属于抗战神剧编导脱离战场真实情况的胡编乱导,只能是忽悠,因此是不可信的。


国平军史


显然是有的,这个办法古已有之。从火器开始出现的年代开始,就有用打湿的棉被防铅子的办法。当然,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只是在一定距离上对铅子有良好的防御力,这个距离大致是在三十步以外。

戚继光的刚柔牌、清朝的翻被手,都是用的这个方法:软壁无他奇异,用人所盖绵被覆於木格上耳,固一时从便之法,然不若所制刚柔牌,四五十步之外可以遮衔铅子,屡试无失。然近至三十步,亦要打透。但铅子铳必是远放,定无一二十步可放之事。今开法於后,不立图者,秘之也。

又练翻被手,其用法五十名为一队,手执水湿棉被,张其两角,兼执单双刀排列而前;继以鸟枪长矛,较藤牌更为得力。

在记载台湾抗日的乙未战争的《让台记》中,也有记载,光绪二十年乙未八月二十三日,嘉义县萧茏学甲庄生员林碧玉率庄丁抵抗日军,以棉被浸湿抵挡日军火枪,日军死伤亦多。林碧玉力战不退,最后力竭,身中数枪而死。

(林碧玉,嘉义人,合族尚武,素娴拳鎗剑术。是日,日军攻击该庄,玉率团勇数百名,手持双剑,夹棉被渍水以当炮子。年五十余,气力健壮,御之,力竭。中铳阵毙。其子亦殉焉。)

而到了近代,火铳换成了步枪,铅子换成了子弹,但这个办法在北洋、民国、乃至抗战时期都仍有应用,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为了减少伤亡,攻城部队举着八仙桌,上面顶着厚厚的几床湿被子,虽然不见得真的能防住子弹,不过多少降低一点子弹的冲击力是有效的。


小院之观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说,日本鬼子在抗日神剧里的各种死法。


很多都是很傻很天真的。


很多影视作品,把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和艰难性给美化了。


就算是最早期的《地道战》《地雷战》,我们小时候看都觉得趣味盎然,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有记者去采访,很多辛苦挖出来的地道都没用上,而且不小心还会炸伤百姓。


影视作品里为了凸显我军的英勇,日本人的无能,就会用一些特殊的手法,看看就好,实际的战争都是要靠流血牺牲,是残酷的。


这是我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财商V情商


萨沙谈:八路军的土坦克究竟是不是真的?

八路军的土坦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请听萨沙来说!

所谓土坦克的有三种形式:

第一:也就是小车子做的土坦克。

八路军的战史中写到:十几分钟后,一阵奇怪的声响从硝烟背后传来。同志们利用太平车做成了土坦克——四个轱辘的车放个桌子,桌子上面盖上多层棉被浇上水和土,战士们进到八仙桌的底下,就很好能够受到保护,不会受到伤亡,而且就能推着车子运动到敌人的碉堡,岗楼底下,可以把敌人的碉堡炸掉。

炸药放到车子里头,爆破手们藏身后面,土坦克一步步逼近了敌人炮楼。敌人似乎意识到了我方的意图,猛烈的子弹射来,虽然能听见子弹在被子上剧烈炸响,土坦克依然顽强推进。顶住了轻重机枪的集中火力,坦克逼近敌人炮楼,炸药包从坦克后面丢向了碉堡。轰然巨响中,碉堡飞上了天。

第二种就是八仙桌做的土坦克:

土坦克——作者 主胜元

一九四二年冬天,我们莒县大队驻在文沿街,执行反“扫荡”任务。说起来是个大队,实际上只有四个建制班,那时我在二班当班长。一天上午,大队政委召集班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夺取杨家岭据点。敌人这个据点,按在一个光秃秃的、不很高的山头上,碉堡砌地很牢固,门是用铁皮抱着的,周围有很宽很深的壕沟,沟外架有铁丝网和鹿砦,三十多个伪军守着。他们的武器好,火力强。我们用的都是“土压五(仿造的汉阳造步枪)”。因此,怎样接近敌人的碉堡,便成了大伙争论的焦点。我说:“我们班愿意担任突击。”我说出我们研究的一种攻打碉堡的办法!首张听了,高兴地说:“好!可以试试!”会后,全队每一个人补发了三个土造手榴弹,加上原来的两个,一共是五个了。这真是一件喜事,我们高兴极了。因为那时的弹药,跟珠宝一样的珍贵。在老乡的帮助下,我们准备了两张八仙桌,二十多床旧被子,十多把铡刀、镰刀和一架梯子。我们班就紧张地忙开了。把两张桌子并在一起,把中间的桌腿绑牢,把用开水浸透了的棉被一层层的蒙住桌子,造成长方形的东西。搞好后,同志们高兴地喊:“噢!咱们的坦克造好了!”“我们没有鬼子的洋坦克,有这土坦克照样能攻破碉堡。”傍晚出发,到杨家岭附近,天已经黑了好一阵子了。黑暗中,一眼望去,敌堡好像一块黑碑立在山头上,里面的灯光时明时灭,可以清楚地听见,嘈杂的叫骂声。攻击开始了。我班带着扫除障碍的各种器材,开动“坦克”,向碉堡缓缓前进。“坦克”的发动,全靠几个人一步步往前移,地面不平,前后不合脚,就得抛锚。“坦克”的前面叫老厚的棉被挡的一丝不漏,“驾驶员”什么也看不见,全靠跟在后面的同志掌握方向。我们说:“向左”,就向左,“停”,就停下。心里又紧张,连我们跟在后面的人,也累了一头汗。开始敌人并没有发现我们,我们靠近了铁丝网,用铡刀和镰刀砍坏铁丝网,敌人才发觉。刚砍开一个缺口,敌人的机枪就响了。“糟糕!路叫敌人封锁了!”但是不能停下,我命令“坦克”迅速前进。子弹打在“坦克”上噗噗直响,就是穿不透厚厚的棉被装甲。但大家还是替“驾驶员”捏一把汗。

“坦克”继续前进,冲到了壕沟边。子弹老绕着这个黑乎乎的东西嘶叫,我们在壕沟边上架好了梯子,“坦克”又平平稳稳的通过了这最后的一道障碍。子弹都集中射击在我们的“坦克”,敌人不知道是啥,黑乎乎的家伙越打越往前,眼看就要接近碉堡了,就更慌了,碉堡里乱叫乱嚷:“土八路耍什么鬼?”“哎呀!是坦克?”“他妈的,不是!”“这是什么呀?”他妈的,你管他是啥!快打!“

一颗手榴弹飞落在“坦克”后面,炸伤了几个同志。这时掩护我们的机枪和土炮一起向敌人开了火,压住了敌人的火力。我们的“坦克”迅速地靠近了碉堡的门,然后,把“坦克”掉过头来,这样敌人扔手榴弹也没有关系。大伙用铡刀,连砍带砸弄到了碉堡门,一起冲进去了。汉奸吓得直哆嗦。有的跪在地上不住嘴的喊:“我们是被抓来的,绕了我们吧,我们缴枪------”后来,用土坦克攻碉堡的办法,在许多地方都采用了,打的装备精良的敌人束手待毙。

《军史旁编》陆军、三十八军政治部 (336团事迹)

第三个就是:《小兵张嘎》里面的单人土坦克。里面有个情节是,小兵张嘎被关在鬼子炮楼里。八路游击队为营救他,用土坦克办法接近碉堡。电影中,这个坦克就是一个人躬着身体,用几床打湿的被子盖住,再覆上土,机枪子弹都打不透。

第一, 被子能防弹吗?

答案是可以。以前的被子和现在的不同!现在什么羽绒被,水鸟被自然不可能防弹,连防弹弓都难。萨沙的老爷子说,以前农民被子都是老棉被,都是实心棉花,又厚又重。一个棉被10多斤的都有!如果现在城里人盖,估计半夜就要压死。以前棉被也很值钱,农民把棉被当作宝贝,鬼子来扫荡跑反的时候,都要把棉被背在身上。

目前软式的防弹衣,主要是通过高强度的纤维来防弹。子弹射中纤维时候,将动能转换为纤维自己的变形、破坏、高热量、高声音,还有子弹自身的变形,是无法穿透纤维伤到人体。

被子的纤维虽然远远不如越战美军的尼龙,也不如今天的的凯夫拉,也是一种纤维,它一样可以吸收子弹的动能。这种被子如果用水侵湿了,就非常的重,而且非常的厚,纤维又紧,理论上是可以对付远距离射来的流弹的。流弹动能已经不大,可以穿透肉体,但难以穿透强度较高的纤维。

外号毛猴子的将军何东升回忆当年中弹的时候,写到:解放战争攻打四平时,我率部打冲锋。突然腰部被重锤一击,我低头一看,棉袄上有一个子弹洞,十字型的,再细翻开皮袄,一颗子弹头嵌入了皮肤表层,我用手抠出,“呸!”然后随手把它一扔。罗荣桓听说这件事后,一次见到我开玩笑:“你这个毛猴子怎还活着啊?”“政委,我们两家相距不到30里路,你就盼着我死呀?” 我是湖南攸县人,与罗荣桓的衡山老家很近,不过20里路。

显然,这颗是远处飞来的流弹,却还是被棉袄挡住了,说明还是有用的。

重庆文革武斗,双方用冲锋枪、机枪在城里乱扫。一些市民害怕房子里面进流弹,就躲在卧室或者客厅,将唯一的窗户上挂上湿被子,据说可以有效防止从很远处射来的流弹。

原则上,湿被子是可以防弹的。

第二, 小兵张嘎扛着湿被子能防住手枪弹吗?

上面说了,扛着湿被子,防止远距离射来的流弹问题不大,近距离能够防住手枪子弹吗?

子弹的动能是很大的,就算是很烂的日军王八盒子,枪口动能也有332焦耳。这虽不及大威力手枪,也还算可以,相比苏制马卡诺夫手枪略差一些。

这样说,大家没什么概念。

大家都知道防弹盾牌吧,它只能防止远处射来的子弹。近距离如果连续中弹,拿盾牌的人很难抵抗这种撞击力,盾牌会脱手的,甚至人也会跌倒。

轻质防弹盾牌现在用得不多,倒是放在轮子上推的重型防弹盾牌用得较多。硬质防弹盾牌的效果比防弹衣要好的多,尚且只能防御近距离的手枪子弹。最好的软性防弹衣,也只能防御住近距离的手枪子弹。

上面两个尚且如此,如果仅仅像小兵张嘎那样靠一层湿棉被,根本不可能在近距离挡住手枪子弹。

日军的王八盒子手枪的子弹口径是8毫米,它的动能较弱,穿透力不强,远距离难以穿透厚重的木门,可近距离还是有相当威力的。小兵张嘎这样冲过去,只要中弹就是近距离,棉被肯定被洞穿。就算侥幸不穿,这一枪的力量也绝对会把张嘎放倒。毕竟何东升将军不过被一发极远处射来的流弹击中,腰部也像被大锤子砸了一下,子弹还射入了皮肤。

如果张嘎近距离中弹,那还得了吗!萨沙记得以前有个美国华裔网友试过,用9毫米手枪在十几米距离射三层湿被子,一枪就击穿了。人背着湿被子连手枪弹挡不住不行,威力大的步枪弹自然更不可能了!

最近广州抓毒贩的时候,警方请来开锁的锁匠,就被毒贩手中的格洛克手枪打死。锁匠穿着防弹衣,但近距离三枪都穿透了防弹衣,不幸牺牲。格洛克在西方属于威力不大的手枪,而锁匠穿的还是很先进的防弹衣,尚且如此。

一床棉被,能有什么用处!

第三, 人扛着八仙桌,上面放着多层湿被子,能够防住手枪弹吗?

理论上来说,这种方式能防住手枪弹。

它和张噶那种一层湿被子的土坦克,有着极大的不同!

张噶只有一层被子,八仙桌土坦克则有多层,甚至二十多层。大家都知道现代凯夫拉防弹衣也有多层纤维,有时候子弹连续穿透几层,穿不透最里面的那层,也就没用。这种二十多层棉被,子弹每穿过一层,肯定有大量动能损耗,连续穿了20多层,肯定就不太行了。

更关键的是,除了多层湿被子,下面还有个八仙桌,这就更重要了。

大家也许不知道,以前老百姓家的八仙桌是最好的家具,一般都是厚重的实木。它非常结实,坚硬似铁,属于祖传的家具。这种八仙桌,用刀砍斧子劈,一般也要用很久才能搞坏,对于流弹也是有一定防御能力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土坦克就是一种放大的防弹衣。张噶那种一层棉衣,属于软性防弹衣。这种防弹衣,现在逐步被淘汰了。

它基本是纯粹的凯夫拉材料,仅仅可以禁止子弹穿透,不能有效减弱子弹对人体的冲击。如果只穿着软性凯夫拉防弹衣,非常不保险。很多人都是被子弹冲击撞断肋骨,伤及内脏而死的。现在比较先进的防弹衣,都是所谓软硬式防弹衣,里面都会有一个硬质防弹板,大部分用陶瓷作为材料,就是抵抗这个动能的。

一般这些防弹板在最外层,被子弹击中以后就消耗大量子弹动能,之后子弹在冲击凯夫拉纤维,冲力也难以致命,不会造成内伤致死。

1997年美国著名的洛杉矶劫案中,两个歹徒就是靠这种整体式防弹衣,同警察激战很久,前后发射了上千发子弹。警察的手枪、散弹枪,甚至MP5冲锋枪都无法击穿这种防弹衣。其中一名歹徒被击毙时,身上中弹100多发,无一致命,最后被大口径步枪顶着胸部打死的。

那么这个土坦克,就是软硬式防弹衣:多层湿被子,就是做凯夫拉纤维使用,那么这个实木八仙桌,自然就是防弹板了。

理论上,这种土坦克是可以起到防弹衣的效果的,对付王八盒子的8毫米手枪弹应该问题不大。要是有足够勇气,光扛着一个八仙桌,说不定也能对付这种手枪弹。

由于八仙桌很重,又有四个脚,就算被手枪子弹击中人也不容易跌倒,没有单兵土坦克那种中枪就倒的问题。

缺点在于,这种土制防弹衣太笨重了。几层湿被子就要几十斤,上面说得十几层被子更是上百斤,一张八仙桌更是也要几十斤,加起来100来斤。一个壮汉也扛不动,必须好几个人一起来。就算扛动了,迈步都难,前进速度很缓慢。

鬼子伪军不是弱智,一旦发现你肯定全力攻击。

你确实可以挡住子弹,但这样扛着桌子半米半米地走,岂不成为最好的靶子?又有多少实战价值呢?

第四, 八仙桌土坦克能防住步枪弹吗?

这个来很难说,理论分析是不太可能。

如果是远距离的步枪弹,自然还是有可能对付的。

关键在于土坦克都在0到150米内使用,能防住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的6.5毫米步枪弹吗?

众所周知,现在最有效的防弹衣,在这个距离也挡不住AK47的7.62毫米自动步枪子弹。日本三八大盖6.5毫米步枪弹最大的特点在于穿透力,至今无人能敌。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AK47属于自动步枪,实际上用得是小一号的步枪弹。而三八大盖的步枪弹很长,装药量很多,在今天就是专业狙击步枪的子弹。

一般来说,枪口动能越大,子弹威力越大。AK47枪口功能为1900多焦耳,是王八盒子的6倍左右,而6.5毫米步枪弹枪口动能高达2600多焦耳。最先进的防弹衣,都很难在近距离抵抗AK47的子弹,更别说三八大盖了!

6.5毫米步枪弹的杀伤射程高达2000米,在200米内都有很强的穿透力。禽兽不如的鬼子在南京大屠杀时候做过测试,近距离6.5毫米步枪弹可以一次射穿6个老百姓。

问题来了,在150米内,就算有了多层湿被子加上八仙桌,能够挡得住6.5毫米步枪弹吗?看来它射穿多层棉被,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么近的距离,6.5毫米步枪弹可以有效穿透这么多层被子,再射穿八仙桌吗?这个很难说,挡不住的可能性比较大。

就算能够挡住,这个冲击力也是巨大的。当年老兵在淞沪作战时候回忆,他下河的时候,突然遭受远处一发6.5毫米步枪弹的狙击,子弹打在德制钢盔上,好在入射角太小被弹开了。就算这样,这一枪当场就把人掀翻了,耳鼻流血,耳朵也震聋了,脖子也扭伤了。他说自己运气好,是很远距离射过来的子弹,又正好打在钢盔边上。他的战友被狙击了一枪,正中钢盔当中,连钢盔带人头当场被打穿,人也死了。

大家想想看,如果大的冲击力,八仙桌就算能挡住,肯定要被压在地上不能动啊,下面的战士受得了吗?

小推车,理论上是可以防弹的。沙袋本来就可以防弹!

第五, 小车做的土坦克行不行?

显然这种小车的土坦克,才是唯一比较有效的!为什么呢?因为小车的土坦克,有着八仙桌土坦克的重重好处,又有着速度的优势。因为是推车,速度快,很快就可以赶到炮楼下。

问题又来了,单纯的这种车子,显然和八仙桌也差不多,能对付的了6.5毫米步枪弹吗?一般也是对付不了,好在还有别的东西。

根据老战士回忆,一般这种车子做得土坦克,还会在被子里面放上黄土并且压实。这样一来,重量又大了很多,却大大加强了防弹能力。子弹穿透沙土,沙土会吸收大量的动能,大大减弱穿透力。车子有轮子,子弹射到车子上,冲击力都由车子承受了,人不会跌倒。

这才是真正有用的土坦克!

鬼子的掷弹筒和手榴弹咋对付?没法对付啊!一个手榴弹也把土坦克炸垮了!

第六, 土坦克究竟实用吗?

显然是不实用!

张噶的一层湿被子的土坦克是臆造的,真正中弹肯定对穿。

八仙桌的土坦克也不行!日伪军一旦射击,不是步枪就是机枪,八仙桌显然是挡不住的。

真正有用的小车做的土坦克,能防这些子弹,掩护步兵突到炮楼地下。

不过,这种土坦克,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防御不了炸弹破片。

这和防御能力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车子设计的缺陷。

小车只是车顶有防护,周边基本就没什么防护。如果小车周边挂满被子,还怎么推得动,也走不动,更看不到路。

通俗来说就是,土坦克里面战士的头和胸部是有防护的,但肚子腿和脚都是没防护。日伪军驻守炮楼,一旦发现子弹打不穿,肯定要用掷弹筒或者手榴弹去炸。这种破片在近距离散布很大,有的达到数百块弹片,土坦克怎么对付?根本对付不了!

毫无防护的肚子,腿部和脚很容易被破片杀伤。况且手榴弹爆破力不大,扔在土坦克附近几米,冲击力还是很厉害的,怕是小车也要散架,被子也会被掀飞吧!

有人说鬼子不见得有这些武器!不错,装备差劲的伪军确实不见得有,但鬼子肯定会有!

驻守炮楼的最少10来个人,多则100多人。日军每个小队都有掷弹筒,每个步兵都有手榴弹。看到土坦克来,肯定会扔手榴弹呢。

上文也写到了:一颗手榴弹飞落在“坦克”后面,炸伤了几个同志。

而且,靠近炮楼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一二个人摸过去,还有可能。现在一群人推着小车冲到炮楼下面,怎么可能?

这么大一个东西,难道鬼子都瞎了吗?炮楼一般都要两层壕沟,深都在2米,宽1米多,跳是跳不过去的,通行必须用吊桥。外壕还设置铁丝网,打仗的时候还埋设地雷,根本没法对付。

你一个小车,就算过了铁丝网,两个壕沟怎么过?难道推着车子跳起来?

有的人说用云梯?就算鬼子不开枪,你推那么重的车子,能走过云梯?这又不是杂技表演!

综上所述,土坦克确实是存在的,也可以当子弹,原则上也能对付炮楼。

不过,实际用处似乎不大,只能对付没有戒备只有少量枪械的敌人。

总体来说,宣传意义大于实际用途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连子弹都只要几颗的八路军,你能要求太高吗?

如果有真的坦克,谁还会用土坦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