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外賣店進店率15%沒有7%的生意好?

不知道每天看外賣商家後臺的你有沒有這種疑問?

為什麼我的入店轉化率18%,遠遠高於同行,按道理來說已經很優秀了,為什麼單量卻上不來?

或者,

我的店鋪單量還可以,不過後臺顯示入店轉化率7%太低,怎麼做才能提高呢?

這些都是由於大家對後臺數據的錯誤解讀造成的困惑,按這種思路去調整外賣的經營思路只會越做越亂,對最實際的銷售額沒有一點幫助。

下圖是我們一個客戶的後臺截圖,入店轉化率為7%,系統提示低於商圈同行,評價為“較差”。對於系統判定的“入店轉化率低”,我們應該怎麼理解呢?

為什麼說外賣店進店率15%沒有7%的生意好?

決定進店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四個:

一是在用戶在前端見到的一切商家信息。按影響程度排序依次是:銷量、評分、滿減活動、人均、店名及logo的整體感覺、品牌、點評高分店等。這個基本所有老闆都知道。

為什麼說外賣店進店率15%沒有7%的生意好?

其次是由所在外賣市場的需求性決定。比如,日料、披薩等客單價高且消費頻次較低的品類的進店率相應也低在4%~5%間;各種川菜、粵菜這些中餐類的中等客單價品類會在6%~8%間;一些低價高頻的中式快餐類會更高些,在8%~10%。這些都是一線城市的參考數據,如果下沉到三四線,所有指標還可以提高2~3個點。

再次,這和區域內的品類分佈情況也有關係,有的商家商圈內的同品類商家很少就兩三家,那樣進店率也會偏高。

最後,單日曝光量在1000以下的這種商家,進店率由老客佔比決定,不管高低都不具有太大的參考意義。

那麼再回到最初的問題上,如圖所示7%的進店率是否太低需要改進呢?

為什麼說外賣店進店率15%沒有7%的生意好?

如今市場競爭激烈,在保證良好曝光量的情況下,進店率難回10%

很多商家對此的認識還停留在第一層,看到入店轉化率低就認定一定是店鋪的名字、LOGO、活動等出了問題。在這些方面絞盡腦汁,花了很多力氣,但結果卻收效甚微。就用戶得視角來講,在商家列表這一界面看到得信息是很有限的,並沒有太多讓老闆改動的空間。而那些大眾點評高分、各種“金字招牌”這些標籤,對於提高進店率確實有一定幫助,但想提升到10%依然是很困難的。

根據我們的運營經驗來說,7%的入店轉化率並不算差,反而是那些高達13%、15%的更需要值得警惕,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下入店轉化率的統計方法,即:

入店轉化率 = 進入門店人數 / 曝光人數

在2016年以前,因為平臺商家較少,競爭還沒有白熱化。如果你的店鋪名稱夠吸引人眼球或者logo設計好、活動力度大、銷量高等有這些因素加持,部分店鋪進店轉化率是可以達到18%的,屬於正常現象。

這兩年高於10%的入店轉化率且銷量高的商家越來越少了。原因有二:一是近年大量新商家的加入,使得用戶可選擇的店鋪數激增,分母變大了,自然入店轉化率就降低了。二是美團外賣首頁經過幾次改版,統計曝光的流量入口越來越多,除了商家列表、搜索列表以外,為你優選,攬客寶等各種轉化率很低的曝光也納入統計中,也拉低了整體的入店轉化率。

為什麼說外賣店進店率15%沒有7%的生意好?

再加上,現在很多商家都會做競價推廣,人為的提高曝光量,但目標客戶是固定的,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曝光人數較高,入店轉化率變低,這是一個正常的結果。

為什麼說外賣店進店率15%沒有7%的生意好?

進店率太高並非好事

相對,有些店鋪名字起得太怪,由於好奇會使進店率高達10%以上,但相對下單率會降低,也會增加我們的競價推廣成本,所以不推薦我們的粉絲這麼做。

還有部分粉絲反應店鋪的進店率竟然高達25%,銷量卻不好,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

進店率高並不是因為你的店鋪設計得有多優秀,而是你的訂單里老客佔比太多!

讀者們可以想象一下,在現在這種外賣競爭氛圍當中,怎麼可能每4個看到你店鋪曝光的用戶中有1個人點進去?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老客戶通過搜索、歷史訂單這些界面直接進入店鋪的比例過高,從而拉高了進店率。

為什麼說外賣店進店率15%沒有7%的生意好?

新客對於外賣店鋪有多重要,這個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對於經營超過4個月以上的店鋪,健康的新老客戶比應該在35:65左右。高於70%的老客佔比對於店鋪長久發展非常不利,會導致訂單量緩慢萎縮。商家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增加店鋪的曝光量上。

所以,各位老闆在運營過程中不要孤立片面地分析入店轉化率,要結合店鋪單日曝光量在2000以上再去分析更有參考價值。做得再好得優質商家,其進店率也不會高出同行5個點,當商家發現自己得進店轉化率過高時,要檢查自己得曝光量是否過低,當單日曝光量低於1000時,進店率的數據參考意義已不大。

我們是隻分析外賣乾貨的外賣玩家,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

或者公眾號:waimaiwanjia,歡迎朋友們在這裡找到更多實用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