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經銷商維權、多次變賣資產,誰會是下一個重慶力帆

中國第一家上市A股的民營乘用車生產企業,重慶汽摩行業出口第一名,這是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力帆股份”)的官網上,對自己的介紹。

遭遇经销商维权、多次变卖资产,谁会是下一个重庆力帆 | 燕说车市

不過,正是這樣一家聽上去也曾風光無限過的企業,最近迎來了旗下力帆汽車經銷商的第四次維權。5月5日,30多家力帆汽車經銷商聚集在重慶力帆中心門口向力帆方面施壓,希望力帆汽車能夠解決其提出的訴求。在一封經銷商致重慶力帆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的函件中,經銷商方面詳述了其維權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產品質量低下,邁威、軒朗車型發動機、變速箱、電路返修率奇高;以各種藉口拖延建店驗收和拖欠支付建店補償;侵害經銷商權益等。同時,函件顯示,上述維權經銷商希望能夠在獲得相應的補償後進行退網。

經銷商的維權只是力帆股份當下面臨的困窘之一。事實上,在遭遇經銷商維權之前,力帆汽車的困局已經顯露。從去年開始,就陸續有消息傳出力帆被供應商追討貨款,不僅如此,從去年到今年,力帆汽車的母公司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頻繁地進行股權解押和質押操作,以進一步續貸。針對上述經銷商追討貨款和股權質押的系列問題,力帆股份方面都以各種理由對外進行解釋,希望向外界傳達公司經營以及資金並不存在太大壓力。

但這些解釋在公開的數據和報表面前顯得蒼白。查閱力帆股份的財報可見,從2016年開始,力帆股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已經連續幾年為負,最高虧損額約26.13億元。2018年力帆股份的營業收入約110.13億元,同比下降12.6%;總資產約279.05億元,同比下滑7.0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約-21.5億元,同比下滑1047.68%。今年一季度,力帆股份一季度營業收入約22.47億元,同比降低31.0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約-9720.48萬元,同比下滑257.56%。

遭遇经销商维权、多次变卖资产,谁会是下一个重庆力帆 | 燕说车市

為了不被戴帽,力帆在去年曾兩次變賣資產。除了將原15萬輛乘用車項目的生產基地以約33.15億元的價格出售給了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外,還在去年12月將旗下子公司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以人民幣6.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車和家。但這些舉措對於力帆股份以及旗下陷入困難中的力帆汽車來說,可能只是杯水車薪,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力帆股份止血,但並不能幫助其造血。

1992年從摩托車市場起家,力帆的創始人尹明善是個有頭腦的人,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重慶摩托車品牌在海內外都“炙手可熱”的背景下,他就敏感地認識到,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未來汽車產業將會是一個比摩托車更大的市場,力帆要進入這一市場。2006年,推出了第一款汽車產品力帆520,憑藉與mini搭載的同款發動機,這款經濟車型在當年市場上也曾佔據一定的位置,此後,力帆又推出了多款經濟型轎車,一度年銷量保持在15萬~18萬輛左右。

盤點力帆在汽車行業的過往經歷,正如其官網所言,它也曾有過輝煌,市值一度達到百億,而在對俄羅斯等海外市場的出口上,力帆曾經多年排在第一的位置。但昔日的榮光轉瞬即逝,過去兩年,雖然中國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一度達到新高,但力帆汽車在市場上的地位卻節節敗退。在上海的外環外,五年前力帆還曾有過4S店,但眼下一二線市場幾乎難覓其蹤跡,即便是在重慶這一本地市場,也很難在路上見到力帆旗下車型。從產品上看,雖然力帆旗下車型譜系多達七八款,但市場終端售價都在六七萬元之下,多款車的平均月銷量不足50輛。2018年,力帆汽車銷量不足3.2萬輛。

在上述維權的函件中,經銷商將力帆的市場表現歸咎於產品質量差,發動機、變速箱、電路返修率高,以及營銷不力等原因。事實也是如此,對於汽車這樣一個競爭已經十分成熟的市場,產品的競爭力自然是車企生存狀況的最關鍵原因。過去20年,中國汽車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在這片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肥沃土地上,誕生了多個類似於力帆汽車一樣的汽車製造商,他們抓住市場獲得了第一桶金,但是卻忽略了在這一市場上進行專注的長期投入,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和壁壘。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力帆一開始選擇從模仿起步,但多年來一直未能走出模仿的路數,與此同時,力帆造車從一開始就並不專一,除了汽車和摩托車業務之外,旗下還有金融、酒類以及房地產等業務,這也是導致力帆目前困境的原因。

那麼,當市場發生轉折,這些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自然會被淘洗和邊緣。比如此前的華泰汽車、已經宣佈破產的青年蓮花,以及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停產而當下仍在繼續遭遇經銷商維權的北汽銀翔……

2018年是車市28年來的首次下滑,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看,市場的分化和淘洗還在加劇。按照業內的說法,未來當中國市場越來越成熟,也會像歐美一樣,可能僅剩下四五家車企。那麼,誰會是下一個重慶力帆?

據易車研究院的數據,目前在售的中國品牌數量近100個,但2018年乘用車終端銷量不足萬輛的近50個,不足10萬輛的近80個,銷量超過50萬輛的不足5個。關注一下上述車企的名單,相信會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