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政策文件,能浇灭全国中小学家长的“择校热”病吗?

乐学湃语文


中小学家长“择校热”的熊熊火焰岂是一纸文件引来的水能够浇灭的!

中国式家长的通病是从小就为孩子设计了成长路线图: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岂能让一个孩子辉煌的未来断送在最初的一环吗?肯定不能。

现阶段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又怎么能使“择校热”之风降温呢。没有一位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前途去做一项规定的牺牲品的!

就以我自己本人来说,我还是教师,我当然深知关于孩子成长的许多睿智的劝谏,比如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让孩子输掉开头,可能会让孩子输掉快乐!金子放到哪里都会闪光。……

道理我都懂,可是作为一个家长,更会直观地相信眼前的事实,没有好的基础,怎么可能盖起高楼?再说,我的孩子是一块真金吗?TA要是璞玉浑金呢,不雕琢,不锻造,怎么能够成材成器?

天下父母莫不心同此理。一位家长面对采访镜头,当被问起为什么择校,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去,她直言不讳地说:

“只要不绕开高考,我能想到对孩子负责的办法就是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

这位家长的话表达了大部分家长的心声:高考竞争才是择校真正的动机!谁不知道就近入学的便利,谁不知道进入重点学校孩子累、花费高。明知如此,却偏偏要挤破脑袋往里钻,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因此说,高考不改革,将来人才录用方式不改变,只要还存在竞争,任何规定都会成为一纸空文。因为你规定的是现在,作为父母考虑的将来,岂能掉以轻心!


乱语三千


重大消息!安徽省刚刚出台政策,今秋以后再无机会择校!

6月5日的《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今年秋季所有的普通中小学学校必须按照要求,严格执行招生入学规定,禁止招收学区外的任何学生。具体要求摘抄如下。

(一)网上登记入学,以学籍确定学区,刹住择校生。

(二)取消特长生招生,止住以特长名义择校。

(三)随迁子女以居住证为依据,按学区入学。也可以拒绝择校现象发生。

(四)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统一管理,同步招生,不得提前选择生源。

(五)公办学校一律按学区招收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违规!

(六)学区划分在一段时间内必须保存稳定,确须调整时要进行论证。

(七)小学入学年龄为当年8月31日年满6岁,在学校有学位情况下,可放宽至当年12月31日。

(八)普通高中招收学生数以生均校舍不低于8平米,师生比为12.5:1,班额不超56人。

(九)指标分配不低于招生计划的80%切块分解到初中学校。提高农村或者薄弱学校升入优质高中比例。不得于升学率挂钩。

(十)公办民办高中以学校所在地生源为主,同步招生,不得提前。严格按照规定的招生范围、计划、时间、方式统一招生。

(十一)严禁公办民办混合招生。

(十二)同城(含县域内)普通高中学生严禁借读。

(十三)严格自主招生的办法和程序,其计划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

(十四)严控政策加分。

从以上十四条内容可以看出,以后再想择校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其政策法规考虑非常全面周到,包括严厉处罚的措施。


中小学教育者


再多的文件,也挡不住家长为学生择校的热情和步伐。为学生选择好的学校,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不分贫富贵贱。

择校的传统在中国由来以久,古有孟母为孩子三迁其家,今有家长为孩子多购房产。为防止家长择校、名校掐尖招生,教育部出台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严禁各类学校提前招生等政策。制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达到根本的目的,结果是名校依然在掐尖,家长依然废尽周折在择校。


优质的学生、优秀的教师、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是名校存在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学校为了确保自己的名校地位,会想尽各种办法掐尖招生。

俗法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有政策不让提前考试,学校不用提前考试的方法也可招的优秀学生。在我们这儿,两个较好的高中为了争夺生源,制定了各项政策。对优秀学生免收各类费用,而且在校吃饭、住宿、在校所穿服装都免费,考上相应大学,最高可给十万补助。这些针对优等生的政策,通过各种宣传让家长、学生都知道,让学生主动择校。再通过深入各学校,了解各校的前几名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前几名学生提前录取。或者查看全县每学期的考试成绩,把成绩较好的提前录取。总之,会想尽一切办法招到优质生源。

学生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也把各种方法想尽。有钱的靠钱,没钱的托关系、求人情。划片招生政策,催生了学区房。名校片内的房价,高得离谱,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负债也要买。





名校效应使个别名校得利。学生大量涌入,收费普遍较高;使大量的课外辅导机构得利。为了取得好成绩,家长不得不花大价钱,让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受损的是大量农村中小学校,和绝大多数的家长。名校的优秀学生是从其它学校选拔的,优秀学生的费用是由其它家长补上的。


在当前,各行各业都在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择校。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在工作竞争中能处处领先,有能力的家长步步为营,上名校的心愿不改,家长择校的热情就不会被浇灭。


教坛杂谈


小学阶段的择校成为重灾区,尽管有若干规定,但是当家长从孩子小时就被择校之风裹挟着被动前行,一路会走到孩子高中毕业。如此说来,并不是家长热衷于择校,而是学校本身自己就分好中差三档。想解决择校这怪病,其实方法很简单,我可以说几点。

第一,让所谓的重点校或出了名的学校老师流动起来,不能就被这些好学校“霸占”。

教师交流已经推行了一些年,但基本上是局部范围在流动,只有少量老师在流动,并且对于那些特级老师你看有多少被交流的,说不好听点的,好教师都被重点校给“霸占”了,如此优势资源被一步步集中到重点校里,自然会让家长们趋之若鹜。如果我们用掺水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带完一届学生后,不管哪一个教师都都要由教育局重新编组去其他学校,你看看现状会不会被改变?

第二,让重点校的校长去非重点校当校长,将治校经验带过去。

在重点学校里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校长动起来的机率很小,因为该校非常有名气,很多功劳都会被冠在校长的头上,说是校长治校理念强,校长综合素质强。如果是这样的话,让有名气的学校校长去其他没名气的学校干干吧,既然这么有能力,也把其他非重点校给治理成重点校。如此一来,倒成了校长的试金石,看看不依托优势资源的情况下,是否能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治理成出了名的好学校。

第三,打破以往中考重点校掐尖的做法,让所有的学生都随机进高中,如小升初摇号。

小升初近些年对于公立学校的升学确实要公平的多,至少给了家长和孩子们自主选择权,同时又有民办初中做了很好的补充。但是在中考时所有弊病就显示出来了,主要源于高中数量有限,从全国来看,初中升高中的录取率最多也就占五成左右。这样一来,重点校掐尖的做法,则进一步让天平被严重倾斜。很多有后劲有潜力的学生,只因为中考成绩一般而进不了重点校,从而失去了享受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如果仍能采用小升初的摇号的方式,将上了高中录取线的学生随机分配,你再看还有家长择校吗?

第四,择校热的根源于高考录取机制上面,大学的严进,才导致家长抢占优势资源。

想彻底解决掉这择校热,恐怕得从大学录取机制上来做文章,以往的大学都是靠分数严格选拔学生,尤其是985和211这样的大学,非常难考入,这就导致家长们不得不在孩子小学和中学时就把择校当成首要目标。因为失去优势资源,便意味着自己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如若大学采取宽进严出呢?你看看到时恐怕家长就会把目光都集中到大学去了。但是问题仍然很严峻,中国人口数量庞大,现在的大学远远满足不了敞开大门欢迎所有愿意上大学的学生。

结束语:择校热,从理论上来讲,以目前的态势,出台多种方案可能会起到微小的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讲,是无法解决现状的。因为真正的推翻与重建一种机制很难很难,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么大的工程牵涉的到人、财、物太庞大了。


寒石冷月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随之而来的是家长更倾向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择校热只增不减。

近几年来出台的国家政策,对择校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是治标不治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学校变着法儿的择优招生,换着名目的学生进行提前选拔。我县县城里的几所公立包括私立的学校,每年招生季,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让小升初考试,他们还是花样百出的搞各种形式的考试招生,美其名曰:“综合素质评定”“个人技能大赛”“特长生大赛”等等。更有甚者,提前给六年级毕业会考每科都满90分的学生下通知书。为了抢到优等生,无所不用其极。还有几所学校故意同一天考试,让家长和孩子左右为难。


这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吗?与其说他们为了办更好的教育,不如说他们为了挣更多的钱,为了自身更多的所谓的荣誉。

家长们为了让学生上个好学校,不惜一切代价,某校招生报名,半夜大门口排满了长长的队,有的竟等一夜。某校招收新生那天,截止到上午十二点结束,家长们把学校教学楼的栏杆都挤塌了,挣着抢着给学校送钱,那叫一个疯狂。

择校问题不会因为国家出台个就政策迎刃而解,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实际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缩小城乡差异。

2.校与校之间师资交流合作,教师资源共享。

3.统筹兼顾管理私立与公立学校,公平统一招生。

要用心做教育,单纯的做教育,教育才会机会平等,人人得益。


教育点点通


彻底杜绝择校,会动了一些人的奶酪——不从根源上着手,择校热不可能得到根治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教育公平,也在软硬件自愿的公平方面,采取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但即便如此,择校热依然在各地持续升温,丝毫没有降温的迹象。于是,近日来,教育部连续发布多个政策,试图给择校热降温。

其实,早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将工作聚焦19个大城市,要求"采取切实举措,标本兼治,破解择校难题",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5年多时间过去了,效果如何?

不客气的说,不但没有降温,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只是,由公办择校热逐步转向民办择校热而已。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究竟是谁在主动择校,谁在被动择校?真正杜绝择校热,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一,择校热的根源,在于人才选拔机制

三水三心曾经说,当前,教育的最基本矛盾,是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相对缺乏的矛盾。事实上,优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举个例子,东西部的优质,有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的优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而择校的本质,是在差中选好,好中选更好。

但这依然不是根本啊?

在这里,我们就先明白一个问题,择校,择的是那些校。明白人都知道,老百姓选择学校,选的主要是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的学校。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学校呢?

这个道理,就很简单了:选个好学校,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就是择校最朴素的愿望。

那为什么找个好学校可以实现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目的呢?结论是不是呼之欲出?

如果能够实现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在一般的学校,都能够实现这个目的,谁还择校啊?又费马达又费电的!

第二,权贵主动择校,小老百姓被动择校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择校,究竟是谁在择校,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择校。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几乎人人都想要择校,但真正能够择校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了。

公办优质学校,除了划片招生,谁能够选择?有钱人可以购买学区房,然后,堂而皇之的“就近入学”。据说,某地的学区房,已经高达几十万一个平方——小老百姓,工薪阶层,是不是只能望洋兴叹?

另外,有权有关系者,还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择校。如果有人能够对所谓的名校生源进行深入的调查,情况完全可以掌握。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既没钱又没权也没有关系,想要择校,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择校热,表面上看起来热,实际上的择校人数,并不是太多,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为某种交易提供了可能。

第三,改革人才选拔机制,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才能彻底解决择校热

真正要彻底杜绝择校,从根源上来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革人才选拔机制。

可是,这种改革的难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为,目前来说,中高考是最不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但绝对是最公平的方式——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为了公平,只能舍弃科学。当然,这个公平也是相对的,因为,起点也好、资源也好,是不可能绝对公平的。事实上,就连遗传,也不公平——姚明的女儿多高?

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人才选拔机制,是不可能彻底更改,那么,剩下的,可能就只有一种方法,严格执行就近入学。

如何严格?个人认为,将所有学生的入学原因,进行公示,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名校的学生,逐一公示,然后组建独立的检查团队,进行核查,一旦有非就近入学的,立即处理责任人。

我敢说,只要做到这一步,择校热,立马降温!

另外,换一个角度,择校,本身也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促进办学特色的多元化、个性化。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择校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让学生到更适合自己的学校,接受更适合的教育,就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总之,单纯从为择校热降温的角度,在不能从根源上治理的前提下,只有采取更为严厉的招生入学机制,才有可能。单纯依靠发文件来浇灭择校热,太过于幼稚了。

一家之谈而已,非喜勿喷。欢迎在评论区友好互动。


三水三心


首先肯定的告诉你:这不可能!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择校热”产生的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中国人重视教育,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管贫穷与富有,在对子女教育问题上,都是竭尽所能。因为中国数千年以来,都是“读书入仕”。读书是中国人“向上”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读书,获得由底层社会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格。这一点与欧洲的贵族世袭制是不同的,他们讲究“血统”的纯正。

既然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大事,那么没有人能不重视了!于是,将子女送进“重点”“名校”等,就成了家长们追逐的目标了。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使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的高地!



第二,高考的指挥棒,决定着“择校热”高温难退。

在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进大学是“严进宽出”,高考厮杀的激烈程度,往往让学生的竞争前移。有人说,高考让高中刺刀见红、让初中剑拔弩张、让小学你推我搡、让幼儿园你推我挤!

笑话终归是笑话,但是也观照出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现实:中小学生的竞争太激烈了!而这种竞争很大一方面又体现在对学校的竞争上!

可以说是高考助推了“择校热”!


第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一批伪教育名言,忽悠了学生家长,这也是助推“择校热”的一个原因!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太具有杀伤力了!这让重视教育的中国家长们,莫名的产生一种恐惧感,更让他们产生“使命感”!这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便成了大家优选目标。你说这“择校热”能降温吗?

当然了,原因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那么,择校热是否有破解之道呢?笔者认为:

其一,适当改变大学的招生、培养体系,采取“宽进严出”的办法,遏制“择校热”。

宽进严出也许更能体现教育公平,让所有人都有上大学的权利,然而你如果在大学里不好好学习,你就是上了大学也没有用。这样既能促使大学生奋发努力,又能将“择校热”消泯于无形。

其二,实行“均衡教育”,无差异化教育。

苏州地区现在就是实行“均衡教育”,苏州的各学校几乎都很厉害,每所学校都有名师坐阵。而且,教师还采取“交流制”,就是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必须要去“薄弱校”交流两年。这就有效的均衡了各校之间的师资。

但是,好政策也需要能认真落实才能有效!

其三,严禁掐尖招生、严禁中高考排名、严禁跨学区招生等

名校的“掐尖招生”可以说是影响教育公平的毒瘤!严重的扰乱了教育。这样时名校更强、弱校更弱!尤其是民办学校的大范围掐尖招生,抢走特优生源,反过来宣传、标榜自己水平高!

这种行为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严重不满!

所以,想要有效遏制“择校热”,需要多部门联动,需要从根本上、根子上入手、统筹安排,方能取得效果。


行知阁


目前来看,不但没有浇灭,反而有愈燃愈烈的趋势。就拿河北来说,衡水系从一中延伸到五中,还有什么武邑某中学,石家庄某中学、正定某中学等等,由抢高中生到抢初中生,整个河北狼烟四起、硝烟迷漫。据说,衡水某中今年一下子增加了两个分校,大有一统天下,将天下学子尽收彀中的气势。

在衡水,一个年级没有几百个班,上万人,或许会遭人嘲笑的。每年,都有来自全省数万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以及数亿的学费涌到这个原本全省最贫穷的地方。教育,成为衡水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由教育带动的餐饮、酒店、房地产、租赁、交通、图书、印刷、零售业等都迎来了暴发户式的增长。

一将功成万骨枯。衡水教育的崛起,伴随着的是其它地市中学的衰亡。在河北某辖区市第一中学,为了能留住一部分优生,三年前,把高中变成了完中,从初一开始圈招一部分优生,搞六年一贯制,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中考结束后“溜走"的。市一中尚且如此,区县高中和初中的生存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很多优质高中学校变成了只能招收“中差”生的普通高中。

中囯有一句古话叫做“当乡不养当乡人",当地老百姓恨不得家门口的学校赶紧倒闭,老师们卷铺盖回家为好。他们放着免费的教育不上,却千里迢迢的远赴外地去读书,甚至无偿为外面的学校作广告。那么,效果真的非常好吗?外面的和尚果真念的经书不一样吗?

实际情况或许令你大跌眼镜!这是因为:

首先,你可能千里迢迢的,只是弃名师而投庸师

比如,衡水那些扩张的中学,一个学校一届就有二三百或更多的班级,老师上千。这些老师都是优秀老师吗?不是的,它们一方面从各地掐尖优秀学生,另一方面低工资招聘毫无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作老师。


为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优秀教师供它们使用。但是,也不是说它们没有优秀教师,是一定有的。它们的优秀教师一定是集中在头部的,数万学生中,只要照顾好前几千名,就可以保证大厦不倒,自然会有更多的傻子给送钱来。

第二,名校果真会强过名师吗?

你所投奔的学校,老师都是毫无教学经验的小年轻,而你弃掉的学校,老师却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你认为前者果然强于后者吗?衡水系中学是否果真如你想象,是点石成金、尿一泡变美酒的神奇所在吗?

我身边就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我妹妹在三年前,不顾阻拦,将孩子送到衡水系某中学读初中。这个孩子在当地小学是很有名气的,曾经在全国英语演讲上得奖,在CCTV某个频道播出过录像。但是,现在不仅仅是泯然众人矣,而且已经沦为了差生的行列,去年年底期末考试,总分才420分。教过初中的知道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马上要中考,半年时间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表现。

肯定马上有网友出来反驳了,这是个例!你要认为是个例就个例吧。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大家都做过学生,有的老师三句两句就能讲清楚,有的老师越讲越糊涂。我们不排除那些所谓的名校老师的成长可能会更快一些,但是,好老师其实更多是一种先天的素质,而不是后天的培养。孔子是名师,在当老师方面,孔子的老师不如孔子,孔子的学生也不如孔子。很明显,如果好老师是培养出来的,既然孔子的老师培养出了比自己优秀的老师孔子,那么孔子就应该培养出比孔子更优秀的老师来,但是,没有!

你身边有好老师你看不上,你花钱到外面送到一伙庸师手里,孩子能学好才是怪呢!

别的就不说了,说了也没有用的。

今天的太阳又照样从东边出来了,得上班去了。


爱河北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政策的实施,“择校热”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不解决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单靠文件规定来浇灭“择校热”是不现实的,而且为了应对政策,使得许多家庭为了给孩子择校,不得不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想想“教育”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教育不仅给社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本市场,让许多人在教育市场中得到巨大的资本回报,而且教育还为提高地方GDP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一路飙升的“学区房价”就是最好的见证。

在所有地区都实行就近划片招生以后,再也不能通过走关系择校,于是家长们只有从政策上做文章,而各地执行划片招生不外依据两个条件,一是户籍二是房产,于是好的学校一路带动周边房价的上升,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只有咬紧牙关买学区房,使得许多学区房已经失去了住房的意义,只是一张孩子入学的门票,而这更是许多当地政府所希望看到的。

前期到深圳考察学习,在一所学校,当地教育局领导讲话中为了证明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说道,我用一个例子就能证明家长对这所学校的认可,那就是这所学校周边的房价为17万以上一平,要知道这并不是一所中心城区的学校。这位领导说到这,满脸的自豪感表露无疑。就在当场,内心非常不平静,这就是我们许多领导的办学逻辑。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一种现象,有许多城市在开发大的楼盘时,总会在旁边建一所学校,同时想方设法地与某名校达成协议,对外宣称是某某学校的分校,在楼房宣传时学区就成他们最大的卖点。

别说城市,就是在农村,择校也非常普遍,对此自己身有体会,由于自己曾经的学校教学质量比周边好一些,每年都在为有人说情而烦恼,因此每到暑假,自己的手机不能开也不敢开。但有一个场景却一直印在我脑海中,在刚刚执行划片招生之初,旁边的一个乡镇的老百姓到教育局上访,不管是教育局还是当地政府人员做工作都不能遣散,最后领导竟要我去将这些家长接回,第二天,有好几个家长坐在我办公楼的台阶上,那一脸的沮丧和无奈深深地触动了我,只是我毫无办法。

家长为什么“择校”,原因不言而喻,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更好的学校就读?不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择校热”永远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是希望我们的教育发展得更快点,我们的教育人更尽心尽责点。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轻风教育


又到一年考试季,又到一年择校时



择校的现状

很多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选择比较好的教育环境这都无可厚非。现在已经到了五月份,秋季是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季节又到了。

每到升学季,周围有不少亲朋好友就会想我来了解一些热点学校的政策。弄得家长比孩子紧张,工作无心是整天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头疼、焦虑。有些热点学校跟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学区房学位房,导致家长为孩子上学买房迁户口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子女有好学校上。

前些年不少地方学校小升初考试,为了选拔优质生源,出现不少奥数内容,导致家长从三年级甚至更早让孩子来学习奥数。周末、寒暑假,随处可见去背着书包学奥数的学生。全民学奥数热不断升温。



个别手上有点资源,脑子灵活的人,利用择校热大肆发财。一些家长为了达到自己择校的目的,不惜花重金来为孩子选择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让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花钱能上好学校,这样的歪理被不少家长所认同。

择校热除了家长为孩子择校以外,还有个别老师也在择校,由于家公办学校的办学环境,师资水平,薪酬待遇与一些民办名校可能差距很大。一些教学水平优异,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每年暑假可能都会收到名校的橄榄枝。我周围有不少这样的同行,因为在全国各类教学大赛中获了奖,每年都有名校开出比较优厚的经济待遇,去了名校去发展。



择校热的后果

择校热造成一些区域内的热点学校人满为患,大家挤破头都想上。而离家几百米,甚至几公里以内的的学校无人问津,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家长为选择好学校,盲目补课,花找关系花钱,造成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

一些热点学校,对教育部门的政策视而不见,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招生季节前提前入校掐尖招生,无序竞争。让教育主管部门的划片入学,对口直升政策。在实际中很难落实,让公办中小学的校长们有想法没办法。

一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了家长花钱想上名校的想法,自我吹嘘自我宣传自己有名校的资源,只要花钱都可以上名校。往往让急于上学的家长花了重金, 孩子上不了学,钱财被骗,这样的新闻屡屡在招生季被媒体报道出来,社会影响极坏。



择校热的根源

择校热的根源,首先在于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优质资源较少,大家挤破头去进好学校名校。其次是应试教育对人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一个好小学就可能上好中学,好大学。一些家长从众心理,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应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周围亲戚朋友都上了名校,自己的孩子在一所普通的学校。说出来让人脸上没面子。

教育部的文件能抑制择校热吗?

教育部这几年对全国各地出现的择校热,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比如说对义务段实施划片入学,就近入学。要求各个省市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办好家门口的学校看,来抑制择校热。同时对民一些民办学校的招生也有有所要求,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进行,不得提前招生掐尖招生。更不允许小升初考试,以电脑随机派位为主。 目前我看到的相关媒体报道,在广东,深圳等一些地方,全部实行电脑派位,取消了笔试,面试等选拔性的手段。



题主所说的教育部的文件能不能完全彻底杜绝择校热,仅凭一份文件在落实起来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可能要达到老百姓满意的程度,有点儿难,只能说逐步再去落实,我们对结果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