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父亲教育”是否在否定“母亲”?母亲教的孩子会不阳刚吗?

小松语录


呼吁父亲教育并不是说否定母亲教育,而是现在很多的孩子在经历一种丧偶式的教育!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亲的陪伴,也需要母亲的呵护!而近些年父亲越来越忙碌了,只剩下了母亲的教育。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她的丈夫非常忙,在家的时间寥寥可数,每次我和妻子去她家里做客,她的孩子们一直都缠着我,要我陪他们玩耍,一直玩到我走,然后他们会问我,什么时候再来!

每次回家的路上都在感慨父亲陪伴的重要,现在孩子还小他们不懂得经济压力什么的,他们需要的很单纯就是有父母的陪伴!我的女儿告诉我,她最开心的时间就是每天我走路送她去幼儿园的路上,可以跟我聊很多,甚至可以一起玩“小泥鳅”(自己创造的一个亲子小游戏)!

孩子的健康需要父母双方的陪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小升初数学陈老师


呼吁父亲的教育是因为母亲陪伴孩子,付出给孩子和家庭的太多,而父亲多数做的太少,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催眠了很多人。没有父亲孩子照样长大,很多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非但不娘,还很有出息,这个社会正在逼着女人越来越全能,也正在让男人变得可有可无。

丧偶式育儿,真的不如没有

因为说着丧偶式育儿的家庭,把自己和孩子当成了受害者,而没有指望就需要自力更生。

需要父亲的觉醒,男性的觉醒,负责任,付出,担当,体谅

我觉得女性朋友们呼吁男性回归但不是没你不行!

时刻给孩子传达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负责到底。无论以后遇到什么他都会自己主动创造。



知心格格


首先,呼吁“父亲教育”是有背景的。时下,为了工作,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常年在外,而把料理家务,教育孩子的负担全让母亲一人承担,有意或无意间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这样母亲既忙家务,又要教育孩子,势必在教育孩子上精力不够,很难教育好孩子。其次,母亲教育孩子有母亲教育孩子的特点,如母亲说话温柔,做事细腻等等。在常年累月的教育中,孩子身上难免打上母亲性格的烙印,没有了男子的果敢、豪放、勇猛的一面。这必然对孩子个性的健康形成不利。于是,时下的专家们呼吁“父亲教育”。

但呼吁“父亲教育”,并不是否定“母亲”,包括提出这种观点的教育专家的本意也不是否定“母亲教育”,而是把当今以“母亲教育”为主,适当纠偏,变为“父亲教育”的一种情况。从而,为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公民良好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所教育后的孩子,既有男子的阳刚之气,又有女人慈爱的品质,那不是更好吗?

母亲教育孩子会“娘”也不全对。在所有母亲里面,也未必个性都是柔弱的,不能一盖而论。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母亲葛健豪,因丈夫去世早,教育孩子全落在她一人身上,但教育出的子女并不“娘”,个个英武豪迈:如大名鼎鼎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建国后一直担任妇女领导人的无产阶级女革命家蔡畅。但,总体而言,幼儿园全是女教师,小学、中学老师里面女教师占多数,这样教育所产生的学生势必会出现女性柔弱的性格特点,这样对我国公民素质的形成不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才对。


用户8792960780883闫


呼吁父亲教育,说明了一个社会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孩子的教育都是母亲在做,而父亲为了家庭,要在外面赚钱养家。所以参与孩子的教育机会少了,这样呼吁,是提醒我们大家,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亲的参与。最好的是父亲母亲共同携手,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另一方面呼吁父亲教育不是在否定母亲教育,绝对不可能是在否定母亲教育!!只是说强调我们孩子的教育少不了父亲的角色。不是说母亲教育的孩子很娘,这当然不可能啦,对吧?可能说有少部分会有这个现象,也就是个别的现象,但是不能说所有的母亲教育的孩子都很娘啊,这是不可能的。首先孩子娘与不娘,一个有天生因素,一个是后天的影响。就像我的孩子,我有两个女儿,她们就不娘,因为我本身不娘,怎么可能娘呢,对吧?所以凡事事在人为,在于先天加后天的培养。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做什么样的呢?母亲也好,父亲也好,亦是如此!!



愫屏幸福教育


不是的,主要是为了平衡而已。谁说母亲的教育会娘,现在的女人大多是女汉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