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石鑑賞的幾個要素

對觀賞石的鑑賞,早在宋代米芾就提出“瘦、漏、皺、透”四字標準。今人又提出新的“形、質、色、紋”要求,有人說這是對傳統觀賞石標準的挑戰。誠然“形、質、色、紋”要比“瘦、漏、皺、透”全面,用此條件可評鑑更多的石種,但只要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內容。“瘦、漏、皺、透是針對靈壁石、太湖石等類型的石頭,是很具體的可操作的賞石標準,而“形、質、色、紋”是評石的幾個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評石的具體標準。但“形、質、色、紋”給玩石的人指出了好石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下面就一這問題我們來進行一番探討。

逸璞石話|觀賞石鑑賞的幾個要素

首先是“形”,形指的是石頭的外形。觀賞石的外形要求達到完整(無損傷)、象形(對象形石而言)、平衡(穩重端正)、奇異(如怪、醜、頑、拙等)。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形要完整,不破不裂。有的雖在石形上有缺陷,但只要與主題相配合也不失為一件好石頭。畫面石要石形勻稱,飽滿(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動自然;園林石(太湖石、靈璧石類)應瘦、漏、透、秀等,無論象形石還是抽象石,決不可以動手加工打磨,要保持其天然性。而畫面石可根據情況適當打磨拋光,如部分黃河石、三峽石等,景觀石有的也需要切底。但打磨切底的石頭可能會在展覽評比時影響分值。

逸璞石話|觀賞石鑑賞的幾個要素

“質”是指觀賞石的質地、硬度、密度、潤度。一般說來,觀賞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潤度也就越好。因為石質硬度大,內部分子結構也就相對緻密,光澤度就好。如大化石、瑪瑙石、九龍壁等。彩陶石、大化石、九龍壁質地有一種瓷質的光澤,寶氣十足;瑪瑙本身就是玉的一種,除了嬌好的外形,它的質地就很吸引人。當然,對觀賞石的要求,畢竟不是對寶玉石的要求,個別石種雖石質稍差,但以形或紋取勝,如姜石類、卵石圖案類的,但不多

“色”很明確就是指顏色,一件好的觀賞石應該色彩明快、乾淨,如果是兩個以上顏色應該反差較大有對比,和諧有美感。有的顏色就是構成圖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顏色本身就是觀賞石的主題。好的顏色會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好的顏色不但能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還會使人的心理得以安慰。如黑色的源頭石使人平靜;金黃色的蠟石給人高貴感;綠彩陶使人覺得生命常青;紅璧玉象徵吉祥喜慶等。

逸璞石話|觀賞石鑑賞的幾個要素

“紋”在不同的石種上指不同的東西,在畫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塊、線條形成的圖案,在靈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皺”,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頭的機理、紋理等。畫面石的“紋”一定要形成圖案,且要構圖合理、畫面生動,圖案佔在觀賞面上才能算一件好的觀賞石。其他石種的“紋”應該自然、統一、流暢,增加觀賞性。如卷紋石上流暢的凹凸不平的紋理就是它最大的觀賞因素。

逸璞石話|觀賞石鑑賞的幾個要素

除了“質、形、色、紋”“四個基本因素外,在有些石種上還有“聲”“味”的特點。如靈壁石中的磐石在一件石上不同的位置,經敲打能發出不同清脆悅耳的聲音。金香玉可以散發出巧克力的香味。鑑賞此類觀賞石,聲音清脆響亮能發出八音的為好;味道香甜持久的為上。

另外還要提到一個字就是“韻”,有人說韻是由前幾項的綜合條件形成的,不用單獨提出。誠然,韻的形成與前四項有關,但還是有它自身獨特的內容。這就是觀賞石整體反映或展觀出的神韻、意境、趣味、氣勢等。對韻的理解因每個人的藝術修養,文化素質,生活經歷不同而理解也就有著很大差別。當人們的情感與石上展現的東西情景交融,虛實統一時,就能產生出意境。一個月亮,遊子想起了故鄉,詩人看到了嫦娥。在前四項中所有條件基本相同,但有時在整體上的感覺卻是不同。我們簡單舉個例子:一件景觀石,主峰側峰勻稱對稱,就顯得平穩死板,遠不如一件主峰挺拔側峰呼應得有氣勢;再如一件展現人物的畫面石,人物五官齊備,但神態木然,形體僵硬的就不如一件雖無五官但紋理形成一個動作靈動的舞蹈圖案生動:兩個爭食的小雞遠比一個單獨的小雞有情趣。形象真切的觀賞石讓人覺得神奇,而有意境,韻味的石頭會讓人反覆品味。一眼看著好的石頭大多是好石頭,但如果能讓人看三眼的石頭是更好的觀賞石。

逸璞石話|觀賞石鑑賞的幾個要素

當然觀賞石不是簡單把石頭從河邊、沙灘搬到家裡就行,這中間還有很多人的因素。發現它,並賦予它內容、生命。所以在鑑賞一件觀賞石時,還要考慮它的配座、命名等因素。因為這是一個整體,是把一個頑石變為藝術品必需的附屬條件。配座要穩,最好能烘托主題,營造氛圍。忌喧賓奪主。色彩豔麗。命名應能表達主題和收藏者的喜好、風格、品味。好的命名可以提高觀賞石的內涵和收藏價值。這裡就不再贅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