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紅玫瑰還是白玫瑰?——"紅"與"白"的互文性解讀

"紅"與"白"的互文性解讀——以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與歌曲《紅玫瑰》為例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說:"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角,是一種熱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歌曲《紅玫瑰》與其參照的小說文本雖然呈現巨大的敘事裂縫,但其最後的話語指向卻呈現出殊途同歸的人性思考,兩者共築參照美學視野下的玫瑰人生。

選擇紅玫瑰還是白玫瑰?——

參差對照的敘述視角——"內聚焦"與"外聚焦"

同是處於一個悖論性的情境裡,歌曲以"內聚焦"的敘述視角切入展露男子選擇時的猶疑,選擇後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追悔和遺憾。而小說文本里更接近與"外聚焦"的關注點,而且融入了更多復調的節奏感。從這一點看,兩者採取的敘事焦點呈現出交合的參差。

如果說小說文本是呈現復調的交響曲,孟煙酈、佟振保、王嬌蕊三個主聲部的相互交協,那麼歌曲文本更像是一個獨白性的敘事空間。

巴赫金指出"對話關係是超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就歌曲《紅玫瑰》而言,其對話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敘述個體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自我對話,從夢醒後一系列的過程性與自我的語言層面的對話,接著通過自己"擁抱"這一自我與他者的接觸中,對自己"從背後抱你的時候,期待的確是她的面容"進行的心理剖析,這兩個空間是嵌套的連環遞進。而其三對於內心"得到與否""愛是否沉重"這兩方面辯證的困惑性表述終將指向選擇玫瑰的"我"處在不可調和的語境悖論中,即第四方面人的主體性與他者的哲學對話。關於"我"選擇後落空與缺失的獨立性。

選擇紅玫瑰還是白玫瑰?——

缺失隱匿的隱喻形象——"凸顯的紅"與"消解的白"

敘述視角的差異為兩者所凸顯的形象空間有了一個延宕性的提示,白玫瑰形象的缺失是歌曲與小說顯現的最直觀的差異。

"振保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他說的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普通人向來是這樣把節烈兩個字分開來講的。"小說塑造的紅白玫瑰不僅是視覺效果的色彩的修辭,更有深層的隱喻諷刺意義,無論是王嬌蕊的紅玫瑰形象與佟的遊戲角逐,還是孟的白玫瑰形象與佟的一紙婚姻,兩個女人最後都成為棄婦的表徵。歌曲不同於張愛玲般蒼涼的形象書寫,而是將白玫瑰與紅玫瑰進行形象消解,共同囿於"我"的心理矛盾與暗示之中,"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在這裡紅與白沒有了參差性的對照,紅和白可以是心頭的硃砂痣,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平庸,作詞者通過放大紅與白的模糊性,消解了兩者的直接性對照,這樣"白"玫瑰的不在場實則為兩者的共同存在打開了一個澄明的世界。

選擇紅玫瑰還是白玫瑰?——

復現呼應的重複敘事——"玫瑰"與"紅"的旋轉與多義

作為情感與慾望的玫瑰在小說文本和歌曲文本都有多層性的轉義,但不同的是,兩者

重複聚焦點不一樣。小說裡王佟之間的"尤物-才子"模式復現了中國傳統詩學"士之耽兮不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的古訓,孟佟二人婚姻中的出軌似乎也遙證了人類的某種情感經驗。而歌曲的重複點在於自語者無數次重複的回憶與盤問。他的整個敘述事件都圍繞"選擇"這一事件的發生上。選擇前的驚夢——對於情慾的虛無浮現,選擇時的掙扎糾結,選擇後的心靈缺失和不可彌補的缺憾。在這裡"紅"代替了小說文本中的"玫瑰",成了一個多義性的編織物。這裡將米勒在《小說和重複》對於"重複"的概念解釋進行移植。歌詞裡出現了一下關於紅的語詞形象:紅線、爛熟透紅空洞了的瞳孔、硃砂痣、蚊子血、玫瑰的紅。縱玫瑰紅的熱烈、激烈再燃燒的情感,最後也歸於平庸,從中國傳統尋找的月老牽紅線的美好愛情寄託,再到戀愛選擇後熬夜空虛的瞳孔的孤獨自我者的"畫眼睛"書寫,最後線性時間的不斷重複中,也終歸於米蘭昆德拉《卡列寧的微笑》式的平庸,情慾的虛無與小說文本的蒼涼虛無形成了重複的映照。

選擇紅玫瑰還是白玫瑰?——

和而不同的人性關照—— 情慾模式的多元消解

飲食男女的愛情自《詩經》就有記錄,張愛玲然而在紅白玫瑰的一參差對照的慾望敘事中她以"不徹底的人物"取代了英雄,以"欠分明的主題"置換了嚴重主題,以命運的悲喜劇釋義了平凡飲食男女的愛情,而歌曲紅玫瑰也將重如《牡丹亭》那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情處理成終歸蚊子血平庸。兩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人賦予情愛的傳奇建構。歌曲裡的愛慾書寫多了現代性頹圮和孤絕性,少了小說文本對於遊戲愛情人生背後的反諷深度。

無論如何,在填充日常空虛的匱乏、提升美學的情趣、拓展人性的維度中,歌曲根據小說文本的改變也展現了文學與音樂的薪火相傳、瓜瓞綿延。歌曲與小說、虛構與真實、他者與自我的命運俱已化為為日常,無論是低吟淺唱還是循環冷靜的蒼涼敘事將不絕如縷地迴旋、衍生於歷史與審美之維。

選擇紅玫瑰還是白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