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崇少林内尊武当,据说武当功夫源于少林?张三丰师出少林?

外崇少林内尊武当,据说武当功夫源于少林?张三丰师出少林?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时期,武术门派竟相林立,若将其归类则主要为外家内家两大派。最初见于清代学者黄宗羲所做《王征南墓志铭》。外家主 要讲究搏人,又称少林派,内家注重御敌,亦称武当派,武当派注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与少林派武功正好相反,是我国武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和少林武功齐名,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两派并称为中华武术的两大主脉

少林派的历史与源流经过几代据考证,目前已露端倪,唯武当派的源流至今仍扑朔迷离,许多说法至今仍令人迷悠不解。

据考证,武当派共有四大派,即正乙派,全真派、玄武派、三丰派。武当正乙派是式当山本官内部传接的一派,一般不外传。金子弢向世人披露了这一派的武功“武当大乙揉扑 十三式”,他曾发誓不以此传人,方从李合林道长那儿学得此拳。李和林道长称此拳来历系明弘治年间(四八八年至五O四年),由本官龙门及道门流派中的吐纳、导引、

技击融合而成。此派要求“心息相依,腰随胯转,运行钧缓,动静自如”行与蛇之行,劲似蚕做茧”。“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从技击角度看,动作缓慢,幅度较小。武此派武功虽然不断更新,但其古典当式特征仍很 明显。

武当全真派 与玄武派包含许多于拳术,剑术。拳术中有众所周知的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以及民间林珍贵拳种如鱼门拳、猿猱伏地拳、六步散手等,剑术有武当剑、白虹剑等。 这一派人员复杂, 各种考证与争论十分激烈,现存疑问颇多,如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吗?八卦掌的创始人是不是董海川?

武当三丰派历来被推为武当派的鼻祖。《武当拳术秘诀》云:“本武当三丰之要诀,为武当之正宗。”一九二八年秋,万籁声先生所著《武术汇宗》谓:“武当宗洞玄真人张三丰祖师。”裴锡荣、李春生主编的《武当武功》一书中,也说武当武术创立于明代道人张三丰,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武当武术由最筒单的“八门五手”的十三势拳而发展到今天众多的门类,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武当大极拳、武当八极拳、武当剑、玄武棍、三合刀、龙门十三枪等。按《明史●张三丰传》及《三丰全集》载,张三丰生于辽东,后入陕西终南山学道于火龙真人,道成后便携徒入武当山,结庵修道传艺、治病救人倍受时人崇敬。又据《武当山志》载张三丰隐居于此,为技击家内功之祖。《太岳太和山志》谓其“研磨太极阴阳之奥蕴,静观龟鹤之动态。探究其长寿之源,顿有所得。”裴、李认为,从历史上这些记载中可见,是张三丰把道家理学内功和民间武术熔为一炉而创始了武当武功。《武当拳术秘诀》非但称张三丰为“武当之正宗”,又云:“武当脱胎于少林”,意即武当派之源还在少林派之中。因为少林派以五拳为精髓,以十八式为脉落,张三丰开始学拳于少林派,既得其要诀,又进行了创新,变十八式为十八字,变五拳形式为十段锦之长拳,统纳五拳十八式,及十八字的精义于十段锦之中。

事实究竟如何?这还得从张三丰其人其事说起。

外崇少林内尊武当,据说武当功夫源于少林?张三丰师出少林?

关于张三丰,各种文献的说法迥异。《神仙鉴》载南朝刘宋时有-一名为张山峰的道士。黄宗羲作《王征南基元志铭》称武当内家拳始自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宋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带授之拳法。显而易见这里的张三丰应是北宋人。道统原流志载“张三丰真人,名君宝,...辽.东懿州人(今辽宁省黑山境内)。”这个张三丰却是元未明初人。有研究者在《武林》一九八五年第九期撰文认为张山峰与张 三丰并非间一人,黄宗羲却以讹传讹,将《神仙鉴》中南朝刘宋时的张山峰,误作为赵宋皇钢的张三丰。而这个张三丰原来不懂武术,竟能在一夜之间,且在梦中练就一身硬功夫,这是神话般的传说。而《道统源流志》中所载元末明初的张三丰也不可能是武当派的开山鼻祖,因为,倘若如此,而武当山又是 明成祖朱棣出动三十万人马去建成的中国道教主要圣地那么,《明史.张三丰传》及《方伎传》不可能并无只字提及其武技。故此,他认为说武当武术出自张三丰,无异于说少林武术出自佛教禅宗达摩祖师那样荒唐,令人忍俊不禁。

与《武当拳术秘诀》一样,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王征南的掌门弟子)在康熙年间编著的《内家举法》一书中,亦称....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有专家据此指出黄百家已经对武当源出少林之事直言不讳了,因而称武当源于少林似理所当然。可是,因有关资料太少,没有作出详细的论证。

由于长期以来“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人们尚未真正耐心地去研究有关武术的历史与传说。民国时期,出版了上千种武术书籍,然大多有失实之处。其原因多半是写书之人都想把自己的师承和门派写得好些,为此他们不惜把不利于他们的史实抹去,再自吹自擂,或者假托英雄、伟人为其门派的开山鼻祖,而捏造传说,这类事屡见不鲜。由此而产生的结论使得至今仍有些人固执已见。故而,要解开武当派武术渊源之谜,就必须去伪存真,认真地加以探讨,并须摒弃我国武术界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