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文写得不好,有人说多读书就会写作文,是这样吗?

历史漫谈君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读书能否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这个问题不好说,如果孩子只是为了读而读,那就没有任何意义。读课外书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积累素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要帮助孩子提高作文,那就得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

那如何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语感:大多数孩子写作文,都是用的方言,很多句子是不通顺的。这是因为孩子平时读太少,不理解句子的正确组成结构!主谓宾定状补,这是每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但学校老师没教,大多孩子也都是一脸懵!那这时候,就只能靠大声朗读,来提高孩子对句子的敏感度!

第二,多读还需要多记:小学有一篇文章《不动笔墨不读书》,里面的徐特立爷爷说过一句话: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鲁迅先生也说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无目的的读书,对孩子而言是一个负担!在孩子读书的同时,要求孩子去记录优美的句子,可以是比喻句,拟人句等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也可以是词语、成语运用比较多的句子,还可以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子!从概率上讲,抄写100句,总能记住两三句,运用在作文上,足以!

第三、读完后要多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可以增长见识,但实践却可以检验真知!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写作能力,所以要让孩子常写作文:可以让孩子每天写日记,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也可以让孩子每周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

我是秋阳,注重于分享孩子的教育方法。很荣幸回答此问题,但愿对你有所触动!


秋阳生活中的教育


读多书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意思是想写好作文,必须要多读书,但书读得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好作文。

道理很简单,写作是从脑子里往外掏东西,这就要求脑子里首先得有东西可掏。那么,就得往脑子里装东西,而读书是往脑子里装东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但是,我们的脑子不是仓库,可以随时把东西装进去掏出来。同样的一本书,两个不同的人来读,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情况:

1.输入—不加工—埋葬。只读书不思考,不对读到的内容进行处理,(编码记忆、联系挂钩)那么读到的就相当于被埋葬了,因为提取不出来。就好像图书馆,馆藏书籍入馆时都要先处理一下,分类贴标签,建立索引,才能随时取用。如果没有处理的步骤,那么入馆书籍越多,越会被埋没。

2.输入—不加工—没有输入。只读书不思考,最浅层的阅读结果是没有输入。就像一批书送到图书馆门口,但大门总是不开,馆内的书籍就不会增加。我们常常形容人不用心,有句话叫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是说不过脑子。读书不过脑子,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根本没有进。

3.输入—加工—等待输出。对读到的内容进行了加工,只不过加工的层次不同,或浅或深。就会在大脑里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仍然以图书入馆为例,处理的时候分类更仔细,区域位置记录更具体的,要找出来就更方便;反之,只是大概笼统的记录一下大致范围,也能找到,但耗时会很长。而这时候馆藏增加,处于待借阅状态,它即将发挥作用。

4.输入—加工—输出。把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且往外掏,才是效益最大化。图书馆的书要对公众开放,才有价值。馆藏书籍要有人借阅,才有意义。否则,光有藏书数量,没有外借,帮不到有需要的人,图书馆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是增加库存;但不能不处理,不归置,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想用也找不着;最关键的是要让存货产生效用,给它创造使用的机会。也就是多写,写的过程中把读的东西拿出来用。

阅读要入脑(输入)入心(处理),但内化于心(处理)更要外化于行(输出),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用写作倒逼阅读,阅读才会更管用。

漫无目的的阅读,不以用为先的阅读,不搭建体系的阅读只会让脑子越来越乱;而只读不写就永远也不可能写好文章。


剑客谈教育


“局座肚里装着一本《三国志》,却只能讲《三国演义》给我们听。

——网友评张召忠。

看到这个问题,我瞬间想到的,就是网友对局座至高的评价,也从侧面说明,读书给人带来的价值,是全方位的;外部表现就是写作说话,内部则是思绪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升华。


中国古代的学子们,6岁发蒙,开始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来又扩展为四书五经,以及十三经。正是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在私塾老师的讲解下,他们一点点的打下八股文的基础,走上学而优则仕的人生巅峰之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即使是在世界政治史上,也占有重要一席,西方人对此评价极高。

唐朝的著名史官刘知几,曾经说过有名的“史才三长论”。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把这段经典言论运用到孩子的写作上,就是多读书,积累素材,扩展知识面,进而对文化文学产生内发的兴趣,这是做任何事的源动力;从材料的积累中,接受传统的三观认知,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形成有迹可寻、自圆其说的逻辑论证。然后,就是“文章不厌千回改”的炼字炼句,以字行文,文以载道。

通俗一点说,就是胸中有料,如臂使指;心中有识,有的放矢;笔下开花,满室生辉。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多读书是必要条件,如果选择性的读,那就把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先背一遍,形成文字的美感;稍大一点读下八大家的文章,和古文观止,以及文心雕龙,学到一二成的水平,将来写情书、公务员考策论、做自媒体写文章,都是马到成功之事。


另外,不可不知的一点是,好好练字,一笔好字,高考理科隐性加分至少30分,文科60分以上,而这几十分,又会超越多少高考场上的战友和对手呢?


教育练真堂


就是这样,多读书对写作文是有好处的。


首先,多读书可以增加自我的语言储备。写作文需要大量的语言,如果头脑中没有语言储备,而是将学过的汉字、词组现场组装,那是很费劲的。先不说自己组装出来的句子优不优美,就是组装句子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就让你对作文望而却步,一遇到就头疼,因为得现编,想好久都编不出来。多读书之后,就可以记住书中的好多优美句子,都不用刻意背诵,在长时间的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储存在大脑里了。这些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优美句子,就可以在写作文时源源不断地输出来。


其次,多读书可以帮助学习文章整体轮廓的构建。一些人遇到写作文,总是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从这方面写,写几句写不下去了,然后换个方面去写,写几句又写不下去了,最后边写边数字数,好不容易凑够要求的最低限额,可是文章就像在记流水账,毫无层次感。多读书可以学习别人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书中的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讨论一件事情的,是用理论还是事实去证明一个观点的?当自己遇到一个题目时,可以容易地构建文章框架。


而且,多读书可以积累很多作文素材。写作文往往是有了框架之后,还需要丰富的内容填入框架中。丰富的内容就需要很多的素材,需要各种人物的事例,也需要各种理论的陈述,还要有句子、段落之间衔接顺畅的衔接词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读书储备之后才会有可输出的资源。要不然大脑中什么也没有,现想理论,现编例子,这样都是写不好作文的。


其实写作文就像孩子学说话,一开始孩子什么都不会说,在身边人的指导下,开始重复身边人的语言,通过不停地学习别人的话,慢慢地说出来,最后就能把自己想说的完整地表达出来。多读书可以让大脑学到东西,大脑储存了丰富的资源,写作文的时候,才能自然而然地在作文中表达出来。


每天学点儿什么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拿什么来写?

好比一个池子,只有先找到水源,挖好沟渠,把水引进来,这就是“读”的过程;水引进来了,还要有流出的渠道,才能引导田地里去。“写作文”就是池子里蓄满的水自然流出,这样,水就活了。

所以道理不难理解,没有一定量的读,作文就成了无水之源,是因为池子里没有水。

读书读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有所心得,所思所想慢慢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就不远了。

但还差一步。

如果只是读,即使有再多心得也难以用自己的语言顺畅表达出来,这是“导出”的渠道没有休整好,堵了,或者根本没挖通。

在多读的同时,一定要练习“写”,多练,一铲子一铲子修,把读到的知识经过咀嚼消化吸收后转化成能量,这能量就是自己的心得自己的感悟。这是一个输入,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练习写,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读书笔记,开始可以简略写,哪怕几句话,读了什么?想到什么?我来写会怎么写?有没有什么问题是书里没有的而我想到了?等等这些都可以记下来;再比如写读后感,这个要求会高一些,尽可能有深度。

还有更实用的方法,比如就在书页上圈点勾划,或者旁批注解,重点词句、问题词句、打动你的词句、好词好句,勾划下来打上记号,发现问题、有新灵感新思路就在相应内容旁边写出来......

孩子作文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但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在小学打基础养习惯的阶段,多读,同时教会孩子学会勾划、笔记,读写结合。

祝孩子学习进步!


童心朵之云


 

很多人把阅读与孩子作文水平直接联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阅读量的增加,不但会增强孩子语感,还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但很多老师和家长发现,很多孩子并不缺少阅读,但就是写不出合格的作文,好像阅读对作文并没有多大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由于阅与写作脱节造成的。那么,怎样阅读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呢?建议如下。

第一、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但多数学生做不到,读完就忘,没有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产生自己的想法。作文是什么?作文是在表达观点。如果读书都没有想法,那么作文中的观点又从何而来呢?

第二、学会仿写。仿写很重要,仿写不是抄袭。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相当多的孩子写作文无从下笔,腹有千言,笔下无墨。主要是孩子没有找到写作规律,那么就学习仿写。别人写花,你就写树,别人写鸟,你就写鱼。仿写多遍,规律自现。通过仿写,孩子会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

第三、要多写勤写。好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要把想法诉诸笔端,形成文字,养成勤写多写的习惯。给自己设置一个任务,哪怕每星期写一篇也是一种进步。

第四、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写作文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因为熟悉的事物才有话说,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第五、允许写废话。孩子写作文总是写不出几个字,显得干瘪无力,因为孩子只看到事物的轮廓,看不到细节。这种情况下,要允许孩子写废话,写得越多越好,然后进行修改,去粗拣精。

总之,读书要想促进作文提高,就要在读的基础上练写,否则读和写就是相互独立的事件。

以上是个人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有更多教学资源分享!





铁老师微课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与写作关系很密切。

1、读书很多,未必会写作文。因为读过很多书,根本就不知道讲些什么,或者是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却不想作者为何这样写,具体怎么写的?语言表达有由什么特点。这样的话,读过了,只是了解的文章大意,对写作没有太大帮助。

2、读的什么书?比如有些网络小说(也有一些也不错),都是作者匆匆而成,很多句子表达都很不规范,学生读过之后,不仅不会学到什么,反而会学到一些不良的表达习惯。要读一些真正的文学名著,那些语言表达才是值得学习的。

3、会读书,还要会学习。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活学活用。这样读书越多,写作能力才会越强。


子木老师讲语文


鲁迅先生说的“多看”,我想就是对生活中的事物要仔细观察,多看看;同时,还要多读书,多看报.鲁迅先生讲的“练习”,指的是勤动笔,经常进行写作训练.这个多观察、多读书、勤动笔,就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办法.这里我就着重“多读书”谈谈我的看法. 很多学生有着这样的困惑:“我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就是写不好呢? 不光内容简单,语言的毛病也多,这问题怎么解决呢?”按理说,书读得多的人,作文应当写得好才对.那原因到底何在呢?“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不是没道理啊,其实不然,关键在于他们读书不得法.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这样说来,怪事也就不怪了. 实际上,这些同学犯了以下几个毛病:

第一:读书没有注重“破”字,没有在理解上下功夫.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提在于一个“破”字,所谓不破不立.“破”就是要把书读熟,并消化.而这些同学读完了只知道连声说“好”,至于好在什么地方则就不知道了,也没有认真去推敲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长此以往肯定没有什么收获.

第二:读书没有注重背诵,没有在背诵上下功夫.好文章只是读一读、看一看是不行的,如果不把它记住,就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我们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减少了,干巴巴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

第三:读书没有注重积累,没有在思想上下功夫.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写作中,同学们对一个事物如果认识透彻,感情充沛,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更没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看视频学英语


古人云,“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读书多了,对词语对句子的认识和理解也就加深了,词汇积累量也大了,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但在读书方面也是有要求的,如果经常只读漫画,小说之类的书,那也是不行的,学生就应该多接触一些和自己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书籍,这样有利于写作。


糖果皮51


多读,多背诵好段好句,写作中语言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