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讓利”悖論:高資金成本VS高淨息差

近日,多家民營銀行通過官網公佈了2018年業績報。雖然幾家民營銀行均在2018年實現了盈利,但盈利能力各有不同。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雖然多家民營銀行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於利息淨收入,但一直強調要給小微企業“讓利”的網商銀行的淨息差依然較高,持平於5.4%,高於2018年底民營銀行3.49%的整體淨息差水平。

據瞭解,淨息差水平與銀行負債的結構及穩定性有很大關聯。然而,近年來銀行業息差普遍收窄,銀行依靠利息淨收入獲取利潤越來越難。對於“一行一店”的民營銀行而言,獲取低成本的負債、保證利息淨收入已經成為民營銀行發展的關鍵。

網商銀行淨息差最高

4月底,部分民營銀行集中發佈2018年業績報。其中,網商銀行、金城銀行、新網銀行、藍海銀行、中關村銀行、振興銀行、客商銀行等幾家民營銀行均實現了盈利,但盈利能力出現分化。

根據網商銀行發佈的2018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網商銀行營業收入為62.84億元,同比增長46.96%;淨利潤為6.71億元,同比增長66.09%。雖然營收及淨利潤增速並不是幾家民營銀行中最高的,但其盈利規模依然領先。

相比之下,金城銀行雖與網商銀行同為首批成立的民營銀行,但其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僅為5.66 億元,淨利潤為1.52 億元,且均較2017年同期有所降低。

成立於2016年底的新網銀行,在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3.35億元,較2017年增長272.34%;全年實現淨利潤3.68億元,較2017年增加5.38億元,實現扭虧為盈。此外,2017年成立的中關村銀行、藍海銀行、振興銀行及客商銀行也均在2018年實現盈利。

眾所周知,淨息差是商業銀行生息資產收益能力和風險定價能力關鍵指標。不過,近年來銀行業息差普遍收窄,銀行依靠利息淨收入獲取利潤越來越難,銀行機構也在尋求便宜資金。但根據銀保監會數據,截至2018年底,17家民營銀行淨利潤達45億元,淨息差平均為3.49%,高於其他類型銀行的平均水平。且記者梳理發現,在上述公佈了2018年業績報的民營銀行中,披露了淨息差的銀行中,網商銀行的淨息差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從網商銀行方面瞭解到,該行近年來不斷提倡給小微企業“讓利”,表示要做“傻子銀行”,網商銀行新任行長金曉龍透露,截至4月30日,網商銀行服務的小微商家已超過1600萬家。2018年,該行給小微企業貸款利息降低了1.2個百分點。

但將利息淨收入視為營業收入主要構成的網商銀行,如何在為小微企業“減負”的情況下,保證盈利以及經營的可持續性?

中金公司的分析報告認為,網商銀行在持續降低貸款利率讓利客戶的同時,正通過穩步降低的資金成本,保障其自身淨息差持平於5.4%,這樣才能使網商銀行的經營鏈條進入到良性循環。

談及如何降低貸款利息,網商銀行原行長黃浩曾透露道,該行通過AI、大數據風控等技術支撐的“310”模式,即企業3分鐘申請、1秒鐘放貸、0人工介入,每筆貸款的平均運營成本僅為2.3元,其中2元為計算和存儲硬件等技術投入費用。這也使得其可以給到小微經營者更優惠的利率。

資金成本如何降低

某股份制銀行管理層告訴記者,淨息差與負債的結構及穩定性有很大關聯,體現了各家銀行在客戶結構、業務模式、風險偏好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安永曾在其分析報告中指出,中小銀行淨息差降低較多,是由於中小銀行在吸儲能力、議價能力與大行存在差異,其資產收益和負債成本受同業規模、市場流動性等影響相對較大。

“在負債方面,獲取低成本的存款一直是各類商業銀行的‘老大難’問題。對於成立時間短、‘一行一店’限制、缺乏品牌知名度的民營銀行而言尤其難。”某民營銀行管理層人士告訴記者,民營銀行在許多業務資格上有限制,且由於不是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正式成員,現階段民營銀行也沒有資格發行大額存單吸收存款。

現階段民營銀行負債端多數依賴於股東資金以及同業負債,客戶存款佔比較低,資金渠道單一。部分民營銀行對包括同業存放、同業拆借、同業存單、賣出回購等在內的短期批發融資方式依賴性較大。如新網銀行截至2018年末的負債總額為329.86億元,較2017年末增長144%。其中,主要負債來源為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該項目在2018年的規模達到184.2億元,較2017年末增長97.15%。

某北方地區民營銀行管理層人士告訴記者,民營銀行負債依賴同業業務,是主動選擇,也是被動無奈之舉。同業負債來源穩定、綜合成本較低,在沒有其他負債來源的情況下,自然成為民營銀行負債的首選。

“在目前政策框架約束下,新設立的民營銀行要改變資金來源有限的窘境確實不易。現在需要做的是,在拓寬負債渠道上下功夫。一方面,立足客戶需要,加強負債類產品研發,利用優質產品吸引客戶,在提升客戶收益的同時,不斷改善客戶體驗;另一方面,延伸服務觸角,增加客戶觸點,通過對接大流量互聯網平臺進行批量獲客。但民營銀行真正要在資金來源方面有所突破,恐怕還要寄託於監管部門給予民營銀行差異化的監管政策。”上述人士如是說。

為此,一些民營銀行已經做出了嘗試。如藍海銀行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各類外接平臺,推進與國內一流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和科技企業互聯互通,從而實現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線上存款“獲客引流”模式。據瞭解,這類創新存款產品的起存門檻低、流動性強、相對收益較高。這亦被認為是民營銀行開展普惠金融的表現,即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為“長尾客戶”提供靈活便捷且收益較高的線上存款產品。

2018年末,網商銀行吸收存款規模達到429.79億元,比2017年的251.68億元大增70.77%。網商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吸收存款佔比提升,說明該行為小微客戶提供從資產管理到貸款業務的一攬子服務,已經逐漸形成了存款到貸款等綜合金融服務的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