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和魏延都有反叛嫌弃,为何朝廷信杨仪不信魏延?

you岂在朝朝暮暮




一、杨仪是德高望重、位高权重的孔明遗命上位的北伐代理总司令,更具有合法性。



孔明在五丈原病重,便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筹化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万一不听从,可不理会他让大军照常撤退。一言以蔽之,孔明是北伐总司令,在病危之时山高皇帝远,来不及请示朝廷任命新总司令时,由孔明任命北伐参谋长杨仪代理总司令是合理合法的。

孔明在蜀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刘备遗诏中指定的托孤之臣,刘禅允他开府仪同三司、以假父视之,孔明安汉的能力、忠诚度全国皆知,孔明指定的代理总司令杨仪自然更容易得到后主和大臣们的认可。

二、有比较才有鉴别,魏杨两人在孔明死后的所作所为一比较就见端倪。

魏延派人观察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杨仪等人准备按照孔明遗令各营依次引兵撤退,魏延大怒,趁杨仪三军未动,率所部直接向南进发,将经过之处所有山谷间栈道全都烧毁。毋庸置疑魏延的行为动机不是造反,而是在孔明死后,作为副总司令率大军继续北伐,烧栈道无非是阻止杨仪大军归国。但魏延这样做大错特错了,形同谋反。军队是国家的军队,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元首刘阿斗没有诏书,死去的北伐总司令、监国的孔明没有遗命,你上位没有任何合法性;二是孔明大帅已死,军心动摇,全军南撤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孔明有遗令),你烧栈道阻止全军南撤,就有北投曹魏之嫌!怀疑你造反,这是鼻涕往嘴里流,顺的呀!

杨仪手上有孔明遗令,护着孔明灵柩,全军南撤,这是心中有丞相、心中有国君的模范表现呀!

三、魏延是关羽第二,勇猛过人,性情矜持高傲,当时很多人都避让他甘居其下。杨仪也是个犟驴,性格也孤傲,本来这一性格也是缺点,但他对魏延无所容让,两人关系势同水火,这在关键时刻成了优点。



魏延眼睛长在头顶上,连走路都像螃蟹是横着走的,所以群众关系很不好,留府长史蒋琬、侍中董允对魏大爷相信也没啥好印象!杨仪这头犟驴强自出头,与魏大爷死磕,就成了不畏强暴的英雄,从感情上说董允、蒋琬心灵上更容易和杨仪相通!


苍茫大地顾炜斌


并不是这样,而是杨仪先下手为强杀了魏延所以魏延无法争辩,而朝廷也并未相信杨仪,使他没有获得理想中的高官,最终导致杨仪因不满,出言诽谤,获罪自杀。


杨仪在诸葛亮在世时,以丞相府长史身份随军出征,与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不合。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于第五次北伐途中,魏延认为不可因诸葛亮之死放弃北伐,拒绝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给魏延定的断后任务。魏延赶到大军前阻断归路,杨、魏二人都向朝廷上书,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杨仪命王平劝散魏延部众,又派马岱追上魏延将其斩杀,并诛魏延三族。


此事,无论魏延是为了北伐大业、仅仅要杀杨仪,还是真的谋反,至少说明魏延不顾大局,确实有错。所以杨仪率大军回朝后,刘禅没有怪罪杨仪,也没有给魏延平反。但这不等于朝廷完全信任杨仪,证据就是“平叛有功”的杨仪没有获得高官封赏,只是担任了中军师一职,没有部属,只是个光杆司令。而蒋琬却由尚书令兼任益州刺史,录尚书事,等于掌握了相权。


杨仪与蒋琬当年都是丞相府参军长史,而且杨仪资历比蒋琬老,因此对自己没有获得重用而蒋琬一路高升颇为不满,口出怨言,甚至说了宁可当时帅军与魏延一起的话,被费祎上报朝廷,于是,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汉嘉郡。杨仪还是不满,上书毁谤,朝廷派人捉拿,杨仪自杀。

所以说,朝廷没有绝对相信杨仪,只是因为魏延已被杨仪派马岱杀死,死无对证,对此事也就不予追究。


伊耆角木


首先这两个人都是很有能力的,蜀汉当时人才并不多的情况下,诸葛亮自然是非常喜欢他们的能力,魏延的战斗力很厉害,而且还有很多的计谋,前锋人员里面非常需要他,而杨仪呢,非常擅长管理军队,对诸葛亮来说很有帮助,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存在,也就是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经常发生矛盾,相处起来比较危险。

其实魏延和杨仪两个人都特别的高傲,魏延看着自己有很多的功劳,所以都看不上别的人,很多人都会让着他,但是杨仪并不这样想,只要和魏延一见面,两个人就会骂来骂去,根本不服气对方,魏延觉得杨仪不给自己面子,感到很生气,好几次都想要杀了杨仪,但是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毕竟还可以发挥很大的能力,所以只需要不发生什么很大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其实诸葛亮他知道,他们两个人现在还没有闹翻,那就是因为自己还在这里,如果自己不在的话,这两个人肯定会闹翻的。所以诸葛亮早已有了打算,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前留下来了计策,先是利用杨仪和魏延之间的不和,促使杨仪除掉了魏延。

诸葛亮知杨仪肚量狭小,为人善妒。果然杨仪因顺利带军撤回,又诛杀了叛臣魏延,回去后越发狂妄自大。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的一切自大、自夸、不可一世之言被人密奏给了朝廷,之后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





九叔趣谈


孙权说过:“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果然,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后,杨仪和魏延挑起了蜀国内乱,最终魏延被杀。

当时的蜀国朝廷无力控制局势,只能任其发展,相信谁就决定于谁在争斗中胜利了,还是成王败寇。魏延败了,蜀国朝廷就只能相信杨仪了。

魏延之败,有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魏延性格高傲,性情恶劣,朝里朝外都对他远而避之。比如每次北伐他都要求诸葛亮给他精兵万人,要效仿韩信故事,出奇兵直捣长安,但每次都被诸葛亮拒绝。他就扬言诸葛亮胆怯,说把自己屈才了。他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何况他人!这样的性格和自负,就导致了他在蜀国成了“孤家寡人”。再看杨仪,这也是小人。他做事从不发牢骚,并且懂“礼节”,收买了很多人心。诸葛亮死后,他就与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形成了一个集团排斥魏延这个没有势力的莽夫。魏延寡不敌众,焉有不败之理?

第二,杨仪长期通过阴暗手段,持续诋毁攻击魏延,使得蜀国朝廷人人都认为魏延会反,造成了蜀国朝廷心理上的“先入为主”效应。最后“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魏延的被杀,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杨仪的阴谋陷害导致的。

第三,魏延不识时务,不思进退。既然有“才能不为尽用”的想法,蜀国上下又都对他避而远之,他就应该早思脱身之计,在诸葛亮死后反投魏国。而他妄自尊大、不识时务,没有意识到杀身之祸将至,却妄想在诸葛亮死后能够独揽蜀国大权,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果。







笑傲江湖149553812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他弥留之际,对于他死后的军政要务的各项安排给杨仪和费祎做了专门叮嘱,特别交代。在他在病重期间,就给当时任(长使)的杨仪,(也就是臣相的秘书长)杨仪,(司马)费祎,规划好了详细的退军路线和方案。他令杨仪、费祎做为先头部队带兵撤离,然后让魏延、姜维等人断后,其中把姜维的人马安排到了最后撤退,以防老谋神算的司马懿发觉后追击。

其实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两人都曾给汉中的后主刘禅写过信,他们各自都说对方有谋反的嫌疑,刘禅接到他们的信件后也是左右为难、脑袋直摇拨愣鼓,用四川话说道,“这两人,我到底该相信哪个瓜娃子呢?”于是他便派人询问了留在成都的蒋琬,因为蒋琬是诸葛亮的指定接班人,他说谁是真反叛肯定就是谁了。蒋琬回信就给他一字一句、详详细细、明明白白的分析了一番,最终敲定魏延谋反的嫌疑最大,于是刘禅这个呆萌皇帝也是茅塞顿开,听从了蒋琬的意见。回信给杨仪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弄死魏延。

诸葛亮在临终时,其实魏延并没在场,对于退军计划豪不知情,而且他还交代杨仪、费祎,如果魏延不听召唤就别去管他,依然按计划撤军。因为,魏延当时在北伐大军的军政职务最高(任前军士征西大将军),并且在蜀国军中是职格最老的大将,由于他资格老、官位高,在很多时候与诸葛亮的政见都不和,魏延在诸葛亮生前曾向他提出《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拒绝了,而且每次北伐出兵都要和诸葛亮讨要一万人,说是自己要绕到魏国军对后方与诸葛亮前后夹击司马懿。向来行事谨慎的诸葛亮当然不会同意他的这种要求了,魏延因此便会在军中时不时的抱怨一番偶尔还会发些牢骚。魏延身为武将对于杨仪等文臣的行事作风是一点儿都看不惯,在他的眼里杨仪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总感觉他在诸葛亮身边打自己的小报告。

我们再说杨仪,诸葛亮对他虽说不像对蒋琬、姜维等人那么的器重,但是杨仪在诸葛亮的眼里的确也是个政治能人,杨仪在诸葛亮大营里负责粮草后勤供给和行政事务安排方面等问题上一向是井井有条、面面俱到,解决处理问题坚决果断,从不拖泥带水。诸葛亮死后,杨仪和费祎等人也并没有将诸葛亮的撤军计划告诉魏延,当他们的先遣部队即将出发时杨仪才让费祎到魏延那里探听情况,当时魏延是极力反对撤军的,将杨仪贬损一番后、他对身边的费祎说,撤军我是绝不同意的,而且还要费祎留下和他一起死磕司马懿。费祎当然明白自己是来干嘛的了,于是趁魏延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费祎走后,魏延心想这帮胆小如鼠的家伙、臣相一走,都变成缩头乌龟了,顿时是火冒三丈,于是便派人去烧掉了斜谷栈道,当杨仪得晓此事后,也是怒火冲天,便派手下王平、马岱等人去准备除掉魏延,但是魏延的军队毕竟人马众多,硬碰硬他们那是对手,于是他便想了一计,对魏延手下的兵卒,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把诸葛亮生前的遗命说了一遍,然后又说如果跟魏延留在这里、必将死路一条,魏延手下士兵思索了一阵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大部分人都倒戈归向王平这边,魏延一看,只剩光杆司令了于是带着他的儿子和几个贴身士卫夺马而逃,这时,王平便命马岱上前追赶,最终寡不敌众,魏延父子等人被马岱全部斩杀。

平叛完毕,杨仪、费祎带着大军是一路飞驰、奔向汉中,边走才边给诸葛亮发丧,因为之前如果发丧,肯定会招来司马懿的大军,当司马懿得知真相后,愧叹道,诸葛亮真乃神人也,于是后来便留下这么一句话,“死诸葛走生仲达”,意思是死去的诸葛亮吓走了活着的司马仲达,无人不称赞诸葛亮的神谋远虑。

于是杨仪他们回到汉中后,得到了后主刘禅的大施嘉奖,魏延却半路命归黄泉。总结一下,魏延的死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人际关系搞的差,二是做事冲动鲁莽,三是经常顶撞上司,从而导致了悲惨的结局。而杨仪一是办事效率高,二是比较服从领导安排,三是与上司下属都注重关系的培养。所以皇帝刘禅最终选择相信了杨仪而诛杀了魏延。





音痴李小金


其实,真正的魏延并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之类的,反而是一直对蜀汉忠心耿耿,只因其恃才傲物遭到嫉妒才被人联手杀害。

《三国演义》里这么讲,当初刘备攻打涪城,太守韩玄昏庸无能要杀黄忠,结果一旁看不下去的魏延出于义愤杀了韩玄,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刘备。没想到诸葛亮很不喜欢魏延这个做法,要不是刘备拦着,早就就要把魏延拖出去斩了。

要说魏延造反是有点夸大了,充其量也就是内部矛盾而已。

魏延一直遭人忌恨,所以和杨仪闹矛盾时无人帮他。

魏延有很出色的治军才华,但他性格高傲看不起同僚,以致在蜀汉树敌颇多,尤其是与杨仪的矛盾,魏延多次拔剑吓杨仪说要杀了他。就连诸葛亮对他也是有些意见,因为魏延经常会主动献上一些有效的计谋,让诸葛亮难堪。如此多了,诸葛亮心里不由自主的就不舒服了, 所以对魏延提出的子午奇谋想都不想直接否定了,守街亭魏延本是合适的人选却不用。

魏延的死与诸葛亮的安排无关。

魏延可以说是刘备后期最重视的大将,就连镇守汉中这个大任务,刘备当时力排众议给了魏延。由于魏延很好的履职, 镇守汉中期间成绩显著,诸葛亮从最初的反感转为重用,但还是不忘打压魏延恃才傲物的气势。尽管如此,诸葛亮死前和蒋琬、费禕、杨仪商量后事时,并没有做防止魏延造反的安排,反而是交代:他死后马上退兵,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那就算了。从这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大是大非面前,心里还是有底的。

杨仪先下手为强杀掉魏延。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对退兵。于是,杨仪利用自己与魏延的矛盾,一方面按诸葛亮的意思退兵,一方面让人跟踪魏延。魏延一看杨仪退兵,果然生气,于是带兵跑杨仪前面把阁道给烧了。魏延虽然与杨仪有矛盾,但他并没有对杨仪下手的意思,而是上书刘禅让朝廷论断。而杨仪这边就不一样了,他一边其上书告魏延,另一边派部队讨伐魏延,同时大肆宣扬魏延烧要造反北上,结果魏延的部下纷纷投往杨仪一边。无奈魏延只得逃往汉中,最后被马岱路上追到给杀了。

魏延的死,主要是来自于杨仪的报复,加上他平日骄傲自满没交上几个朋友,以致关键时刻无人帮他。





戴草帽的小老鼠


两个都不信,杨仪也是不得善终的……其实也不关信不信的问题,下属争权这是内乱之由,多有能耐都没用,何况杨仪魏延这种不上不下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