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易經》這麼厲害,為什麼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連渾天說也只提出了半球概念?

綠松石密談


《周易》開始為卜筮之書,《易傳》春秋到漢代的學者對《周易》的哲理化闡述。漢朝時經和傳合在一起,並被稱為《易經》。

《易經》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思維方式和認識世界的視角。而並非它所提供了具體的知識。事實上它所提供的具體知識是比較有限的(與當下相比較而言)。當下的人容易把預測作為《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希望它能知道一切,於是一些誤會也就自然產生了。所以還是要回到《易經》的內容本身,這樣才能夠對其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認知。


愛玩國學


中國古人知道地球是圓的,只是現代中國教育不知道或者不告訴中國人罷了。

張衡《渾天儀注》“天如雞卵,地如卵黃”。

史書《唐書》記載袁天罡、李淳風做了一個精確模仿太陽、月亮、地球以及各行星、恆星的運行軌道和規律。

《明史》:“曰地居天中,其體渾圓。”

《易經》很厲害,但是,《易經》不是一下子把所有具體認識和文明成果都呈現出來。易學與理性認識總結獲取的知識不是一種認識方法獲得的。為什麼可以這麼說?因為你用現在大家熟知的理性認識方法去學習理解易學任何一門象數,你無法理解它的認識來源。中華先聖用他們的認識方法獲得了易學這種認識體系,也不等於把所有問題解決了,你非要說易經創造者怎麼沒發現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這隻能表示你對兩種知識體系都缺乏基本理解。

《易經》有它深邃精妙的地方,就是易卦用它簡潔的方式演示了萬物本質和運動規律。但它的認識方法顯然不可能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感性到理性認識總結這種方式能獲得的。現在我們現在熟知的感性到理性認識有一種從表到裡從簡到繁的積累性和發展性,你只要學習就能找到知識的來歷的發展鏈條,找到因果關係。但是,有沒有另一種認識方法?它可以直透萬物本質,先認識了具天地萬物根本性的東西,用簡潔的方式表述出來。從瞭解到的中華文化看應該是有的。如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如果我們現在通常的認識方法是為學日益,那麼,為道日損是什麼呢?我們大多數人就不知道了,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不教給我們這個東西。

老子說為道日損,儒家說有德性之知,佛教經典《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區別”。這些家和教為什麼都有這種類似或相通的認識表達呢?就是他們是一類的對世界的探求方法。可以說也是一種內求的方法。因為,《老子》講歸根食母,《大學》講“定而後能靜”,佛教講明心見性,講“若見諸相非相即名諸佛”。既然是內求,那麼它與世界本質本源的認識更相關,中華聖人把它用象數形式表達出來,也體現在如天文、曆法、醫學、地理等方面,形成中國有易根源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

但是,如果人類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種外求的方式去認識積累,為學日益,歷史表明也可以認識事物,形成認識體系。

當這兩種認識體系相遇,你以你接受的認識體系問為什麼另一個體系沒有認識到這個、那個,可是,你接受這個認識體系實際上也沒有認識到另一個認識體系已經認識到的很多東西。

而如果從涵蓋性說,易學有更高涵蓋性,更深本質認識性。中國人應該好好學習運用,尤其是對發展現代科學,應該有啟悟作用。屠幼幼發明青蒿素不過是一點小啟悟。還有對稱邏輯、太極粒子波也都是有易學文化啟發的產物。中國人已經有人自覺得用易發展現代科學。


玄谷真人


易經厲害嗎?

一點都不厲害!

就像前面一位@冷雨lengyy 回答的那樣:

“現代科學技術發現之前,易經什麼都不知道,發現之後,易經什麼都知道,並且還是在易經的指導下發現的。這就是易經粉的邏輯。”【 大笑,說得妙!】

為什麼有一批人特別推崇易經呢?

這是因為易經存在大量的“幹話”,“大話”,這些幹話,大話似是而非,貌似正確,而且還特別宏大,其實一點用都沒有。恰恰是這些話,特別容易讓一些智商不高,思維迷糊,科學素養不高的人相信。

舉例來說,古人常常會說“盛極而衰”,這是從一代代統治者的從興盛到衰弱的一個總結,易經中不乏這樣的思想。

問題在於: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沒有人根據這個成語,可以因為當今的興盛而推導出未來何時衰敗,或者為了不衰敗而故意不興盛。換言之,今天的興盛和未來的衰敗並不是因果關係,所以這句話站在事後的時空說是可以的,在當下卻毫無指導意義,這類思想屬於典型的馬後炮“理論”。

用一個更通俗的成語來說明這個問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你會因為一個人有了某個喜事而推理出不會有下一個好事?或者因為有人有了一個禍事而斷言他還要倒一次黴?這種話只能在事後說,卻對現實的生活毫無指導意義,因為兩次喜事和兩次禍事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西方科學之所以能不斷髮現自然的奧秘,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於其不斷找出事物發生的因果關係,找出其必然性,這才是科學的精髓。

人類探索自然的真正難點,就在於不斷找出真正的因果關係,這需要嚴密的邏輯,精心設計的實驗,不斷髮展的數學工具,加上在科學思維基礎上產生的靈感。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牛頓力學,都是在科學基礎上人類思維的結晶,他們的思想點亮了一個時代。

反觀易經的思想,都是一些不著邊際的空話,基本上都屬於大而無用的東西。日月星辰的起起落落,春夏秋冬的週而復始,人類面對自然界的變化,說幾句空話很難嗎?這就是為什麼古代中國無法發展出西方的科學,我們的古人就像在非洲草原上遷徙的野牛,幾萬年都在原地踏步,幾乎沒有進步,就連地球是方是圓都不知道,如果沒有西方科學的引進,這種無知的狀態估計會一直延續下去。

我們的一部分國人完全不知科學為何物,還在崇拜這種古人粗糙,籠統,似是而非,無法對未來進行預測的馬後炮“學說”,實在是中國人的悲哀。


我是誰誰是我誰是誰o


誰告訴你地球就是圓的?

首先,你眼裡的圓,只是人類這個生物視覺系統覺得圓而已。在很多物種的眼睛看來,它就不是圓的。很多動物的眼睛裡物體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比如鷹眼、豹、平頭哥等,它們眼裡的世界有的是全景拍攝的效果,有的是凹凸鏡的效果,有的根本不用可見光看這個世界。我們覺得地球繞太陽的運動是曲線的,在有的動物眼裡也許反而是直線的,你說誰看到的世界才是正確的?現代的物理理論只不過是用人類的感官系統去挖掘的一套東西,而易經把這些都歸為象為形。易經不會去講這個東西是圓的,那個東西是方的,因為這些都是象而已,而大象無形。

再次,我用現代物理的概念再來反證。從三維空間來看地球是圓的,但是如果從四維空間或者更高維的空間看呢,地球還是圓的嗎?你可以去搜索下高維空間看看,能不能理解。

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說被哥白尼的日心說推翻,伽利略推翻了日心說,牛頓力學被愛因斯坦相對論推翻,你覺得相對論就會是最終正確的那個嗎?相信不,在未來,宇宙中心說也會被推翻,地球只在三維空間是圓的。

易經拋開了眼睛,拋開了耳朵從深層次去理解這個世界,它不講形狀不講名字,大象無形,大道無名。一旦講了形狀講名字,它就錯了。在易經看來,講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是一種低級的思維。



鬼谷書童


千錯萬錯都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錯,精深的讓外人不明其理,精深的讓別人有話聽不懂。然而古人又怎麼能懂呢?看來還是咱精深的優秀文化在膚淺的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被埋沒的結果。

比如題主所提到的古人所說的“天圓地方”就被有些人理解為幾何形狀上的“天為圓形,地為方形”,而不知道在這裡“天圓地方”只不過是代表一種哲學上的概念。在哲學上“天”指恆星,“圓”則代表陽性,代表多動,代表乾道;而“地”指我們的地球也指行星,“方”則代表陰性,代表收斂即比較安靜,代表德行,代表坤道。比如我們的太陽在這裡為天,屬於陽性,其內部反應激烈是謂多動,其道為乾,而乾為剛健,所以天為圓;而我們的地球,其性為陰,具收斂,整體比較安靜,且厚德載物是為坤性,所以地為方。這就是“天圓地方”的含義。

再者如果古人在幾何上不知地為圓,公元117年張衡又怎能發能發明渾球儀。渾球儀的理論背景是渾天說,即“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雞中黃”。渾天儀是渾象和渾儀的總稱。其中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恆隱圈、恆顯圈等。而渾儀由黃道環、地平環、子午環、白道環、內赤道環、赤經環、六合儀和赤道環等組成,內有窺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座標和天體的黃道經度與是地平座標。渾天儀立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二十八星宿、中外星辰日月、五維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則按著刻度轉動,於是各種天文現象展於眼前,跟靈臺上的觀天人員所觀察到的天象完全一致,這證明渾天儀是最科學的發明,其背後所依仗的理論也完全具備科學性,這也是我們古代天文學的高度發達的標誌。所以如果誰認為我們的祖宗連地球是圓的都不知道的話,那說明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一無所知。

如果琿天儀的科學成就能讓我們驚歎的話,那麼打開我們的天文方面的古文獻我們絕對會懷疑我們的華夏祖宗就是傳說中的至高無上的神。

對於當今西化了的忘了自己的傳統知識的我們走進古學就猶如走進了浩瀚的知識迷宮,而這迷宮就是由我們的易學知識體系建構而成,面對如此博大精深的易學系統我們唯有好好的繼承且發揚廣大才對得起它本身的偉大性和整個中華民族對其的萬年守護!


仰望802315


首先,易經是一種哲學思想,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法論。不是具體的科學理論或者數學公式。因此要否定易經就是要否定一種思想。淡淡說易經不科學來否定易經,是很不科學的說法。

另外這個現象也說明了我們被西方精神殖民的嚴重。現在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要知道易經就很了不起了。現在小孩就知道吃雞和韓星,復聯。像中國這樣有一大群學者拼命否定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的國家,世界上找不出來第二家。好多人(包括中國人)錯誤的把我們近代在工業文明的落後歸結為我們文化的落後,思想的落後,傳統的落後,進而歸納為中國人種族的落後,要否定中國的幾乎一切傳統。但實際是,只要我們開始學習,接受工業文明瞭,西方的那點優勢不消100年就不存在了。今年才是我們建國70週年,我們已經是地球上兩超多強中的一超了。所以,不是我們祖宗的東西不好,是我們自己不爭氣,沒發揮好。


龍騰世紀4


從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孔子:被遺忘的古代科學家》第三章《孔子觀天——天道論》可以看到“我們還證明了太極圖也是來源於日月運動的軌跡,所以由伏羲八卦方位圖生成的伏羲六十四卦圓圖和太極圖組配成的太極八卦圖就更能顯示出日月運動規律了。而日月運動是制定曆法的基礎,所以伏羲六十四卦圓圖實際上就是一種古老的卦歷,這種古老卦歷顯示的是一種古老的十月太陽曆。”

作者在“卦象與曆法的關係”還說“卦爻起源於山頭歷即太陽的運動規律,太極圖和河圖、洛書也都來源於日月運動規律,這說明卦象和易圖都是建立在古人對天象實測基礎上的,曆法也是如此,所以卦象本身就具備曆法的條件,因此古人所說的‘卦氣’就是古代的歷法,卦象就是古代曆法的載體。”

我一直覺得顧炎武說的“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是有道理的,在這本書中作者也通過論述來證明顧炎武說的是有道理的。

作者還說“蓍和卦是《易》的基本內容,蓍用數,卦用象,數為歷數,象為物象。蓍圓為天道循環規律,卦方為地道五方八方分物之象。第四個層次講乾坤兩卦及全部64卦都與策數有關。乾坤兩卦合一年之日數,64卦合萬物之數。”

書中作者還對“天圓地方”給出了進一步解釋“圓為天道,方為地道,天圓而地方。天道圓,指天體的自然循環週期,可用歷數推之,故能預測未來。地道方,指地之五方或八方有不同固定的類聚之物,據方而知之,故曰‘藏往’。韓康伯注:‘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分。’這是對的。筮推算曆數的目的是‘明於天之道’,掌握自然規律。卦象則藏有各方面百姓的生活傳統習俗和社會情況。‘神’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的‘神’,‘神物’指的是蓍。興創此筮法以指導百姓日常使用,就是要順從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作者還解釋《周易參同契》裡的“數在律曆紀”說“筮法要以律歷為綱紀,這裡的律歷是指60甲子歷,以河圖洛書為數學模型。只因《易經》最明顯的是卦及辭,不見筮,所以人們長久以來多言卦而少言筮,沒有把筮的內容貫穿到卦中研究,孤立的研究卦,只抓了《易經》的一半內容,因為離開了筮法律曆法之綱紀,對卦這一半內容也多言乘離而不切要旨。所謂‘日月為易’,講天道,是對筮言。所謂‘生生之謂易’,是講地道,是對卦言。日月運動是筮圓道周流之本源;生化萬物是它的自然之性。”

作者還指出“筮堆歷數而察日月,歷是陰陽合曆,從大衍數可以推知,一回歸年是365.25天。這一曆法至遲在堯帝時已經產生。《堯典》已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月,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記載。”

作者在這章中對《易經》是古代的歷法作了詳細的論證。再從他對“天圓地方”的理解也可以看出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通過他的論述我對“天圓地方”又多了一份理解。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洛書·宇宙模式圖論》在《人類最早的宇宙論——蓋天說》也對“天圓地方”給出瞭解釋“中國古天文有一個數學模型。它是一個將伏羲八卦與洛書數字空間相組合的宇宙模式,能從‘洛書’導出八卦的伏羲,自有足夠的才智又將他的‘愛物’與‘洛書’組合,形成一個方圓兼容的模式。把圓的東西與方的東西相組合,會被認為圓枘而方鑿。如果用於‘天圓而地方’,《大戴禮記》就有批評說:‘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罩住)也。’但是,‘洛書’數字空間作為一個矩陣,它是一個對角(對稱)矩陣,它的物理意義為一個球體,是一個圓。它的行列式值為360。因此,在這裡,二者可以方圓兼容。”

作者還指出“早在西漢,我國就有所謂佔盤——‘式’。(注:第二張圖下)根據圖(注:第一張圖)所謂“天地定位”線,我們即可猜測古人曾以伏羲八卦乾坤兩卦的相對錶示也即‘洛書’矩陣9與1的耦合關係作為測定日影的一種參數。換句話說,在八卦中心亦即洛書矩陣的5處,樹立一根長竿來觀測日影的變化,使日影的長短變化獲得洛書·八卦的定量描述。”

作者在文章發出了疑問和感慨“天的頂在哪裡呢?莫非就在長竿所指的上空嗎?!而天穹圓如傘蓋,那麼天圓地方的直覺感覺也會有了。”

通過詳細論證,作者指出“這是一種即有天圓地方宇宙論(蓋天說),又有時空座標系作概念工具的天文觀測。這種觀測的直接結果是由夏至點而推出冬至,並進而推出二分(春分、秋分)點。隨著經驗的積累,自然還會對晝、夜和晨、昏作出判別,再進而對日——地和月——地的動態平衡關係作出相宜的理解。”

從這兩本書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學者從科學的角度對“天圓地方”作出研究和理解。

再從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的《中國科學思想史》看,作者在《張衡的地理學和地震思想》中指出“張衡肯定地說,地球是圓的,‘地如雞中黃’,‘天大而地小,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對宇宙的結構和地球的形狀相對說來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和較正確的描述。接下來張衡又談到,‘在地成形’,‘地有山嶽’。‘至厚者莫如地,至質者(質地緊密)曰地而已’,不過他是否真的測量和知道了地球的大小、體積、表面積和直徑距離等,從現存史料來看無法確證,不過有不少跡象提醒我們,他很可能在這方面作過種種努力。”

作者還指出“張衡有很高的數學造詣。他研究天文學的根本方法是‘通而度之,則是渾也’的數學方法,也就是從渾天理論出發,通過晷影測量、重差勾股術以及圓周率計算等的具體方法,來推算天體大小、運動遲速和天體之間的距離等。”

作者還發現“張衡曾經測算出地球南北極的緯度,分別在正北出地表三十六度和正南隱於地平三十六度。赤道由東西向橫貫天球,赤道的去極經度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還測算過天球的大小、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和各類星體在運動時的距離變化。”

要知道張衡對渾天說進行了完善。

如果你看看《中國科學思想史》對張衡完善渾天說的讚許“自張衡的渾天說的天文理論模式問世後,為歷代天文學家和天文工作者解釋天象和制定曆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這體現了張衡天文理論的成熟與成功。”

從這些百萬字幾十萬字的著作看,學者們對《易經》還有渾天說都作出了科學研究。




掛在明堂射古今


易經我的理解就是這個宇宙基礎的模型,用來模擬能量的演化,感應和變動,我們每天每個行為都在易理之中。所以很多人無法觀察,所以會說百姓日用而不知。

東方的知識和西方的知識研究的方向不同,東方在於歸納和演繹,既把事物共性抽離出來,來觀察世界,時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

而西方理論則是不斷的細分,尋找事物不同的那部分,從而建立模型,兩種方法都有其好的一部分,但也存在相應的缺陷,

所以東方產生了一種天人感應,和而不同的文化,而西方形成了人定勝天的工業物質文明。問題是人類繼續發展必須結合兩者的優點,不然只沿著西方物質文明繼續發展,科技一定會帶來人類的末日。

我們太糾結於自己的身份,急於證明自己的正確,卻忘記了接納他人有益的那部分,這才限制了我們的發展。

如果我沒有做過,我所瞭解的不過是他人的主張而已,所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生在世,虛懷若谷,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就可以了。何必急於證明自己如何正確呢?


用戶1435567322112


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發明二進制的人為什麼沒有自己做出電腦的CPU的一樣。

易經是一種思想、思維上的指導,告訴人們環境、條件在變化,所需要注意的東西,所可能得到的結果也會跟著變化,然後告訴人該怎麼樣去趨利避害。

易經也是最古老的、最樸素的辯證法,用陰陽告訴人們事務的兩面性。

先天八卦剛出來的時候,連文字都還沒有定型,你讓他給你留下他是否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證據,實在是太難了。而且這個時候,即使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也是很正常的事。


偶得趣知錄


易經實際並不是很歷害,那是吹得歷害,易經是不是就沒有一點可參考性的或研究的了也不是,易經吹得那麼歷害,就是因為封建意識的需要,儒生髮展狀大是封建統治下的產物,有儒生的發展狀大,才有易經的無限吹捧,吹捧易經是為了加強孔老二之乎者也的指導地位,是為了宏揚唯心主論的唯聖論,以聖人之言讓人們依言行事,而不需思考為什麼,聖人之言道理在哪,有沒有道理不用管他,只要是聖人說的那就一定正確。維護孔子的正確性,也就是維護孔孟之道的正確性不容質疑性,維護孔孟之道的不容質疑性實際也是維護封建社會的正確性,同樣也是維護封建等級以及專制的正確性。當然維護這些也是一名奴才的最光榮的使命。易經跟孔子,孔子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對封建社會的重要性,這些一想就明白,為什麼易經會說得這麼歷害了。對封奸復辟不感興趣的,那就平常看待易經,易經有一點辯證法思想,但不少是形而上學的思想,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致於是正確的多還是錯誤的多,這個真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很多人看易經也根本看不懂,一些儒生也只是吹捧得歷害,實際他們自己也根本看不懂,因為自個看不懂,給人講時往往也把別人也講糊塗了,往往就是一些開場白易經博大精深,實際宇宙才是博大精深了。只有理解不了的人面前才會博大精深,理解的人只會說這是智慧的,實際很簡單,我們對任何東西理解了就會說原來如此簡單,只有不理解的才會又為了某些利益驅使才說什麼博大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