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一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建議

上期我們說到,地震詩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獨特的存在,詩人們或“借災言政”,藉由大災難或為統治者建言獻策,或針砭時弊、體恤民間疾苦,或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建議下一季的《中國詩詞大會》中能夠專門設置一期地震詩詞的專題,一定會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给下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建议

早期詩人們多借災難討論政治,慢慢地震詩逐漸轉向描摹地震災難場景、體恤民間疾苦,給人以產生巨大的衝擊力與淒厲感。今天的幾首地震詩,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大地震發生時的恐怖。

宋·魏了翁

《山河嘆送劉左史(光祖)歸簡州》(節選)

蒼旻茫茫君為度,但見咎異來相因。

連年夏旱天無雲,江淮湖浙田生塵。

飛蝗排空如羽陣,噍類猥眾何詵詵。

僰南山萃陵谷異,后土矹矹如轉輪。

春秋二百四十載,地震才五茲何頻。

去年東南復告旱,徧以牲幣走百神。

太陽朔蝕忽無光,金星晝見亦累旬。

漢沔沸騰地移軸,涪潼湓溢濤翻銀。

星文屢變臺符坼,陰象較著陽德屯。

外為兵戈為裔夷,內為宮壼為群臣。

天心渝怒有如此,猶以譴告施其仁。

懼而修政庶可弭,恬不知警將仍臻。

魏了翁,南宋著名理學家、大臣。在這首詩中,魏了翁描寫了當時國家災害頻發、民不聊生的場景,其中震災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地震才五茲何頻”。伴隨著山崩地裂的強烈地震,連年的夏旱、兇猛的蝗災、特大的洪災以及日食、金星晝見等災異事件紛至沓來。在當時認識中,普遍將災害的原因歸結為上天對施政者的懲罰。魏了翁詩進而據此議論邊疆軍事、內政,呼籲統治者警惕天譴,“懼而修政”,不要“恬不知警”。

宋·黃庭堅《流民嘆》

朔方頻年無好雨,五種不入虛春秋。

邇來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鰲復戴三山遊。

傾牆摧棟壓老弱,冤聲未定隨洪流。

地文劃劙水觱沸,十戶八九生魚頭。

稍聞澶淵渡河日數萬,河北不知虛幾州。

累累襁負襄葉間,問舍無所耕無牛。

初來猶自得曠土,嗟爾後至將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憂,明詔哀痛如父母。

廟堂已用伊呂徒,何時眼前見安堵。

疏遠之謀未易陳,市上三言或成虎。

禍災流行固無時,堯湯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無證,扁鵲入秦始治病。

投膠盈掬俟河清,一簞豈能續民命。

雖然猶願及此春,略講周公十二政。

風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談幸聽之。

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的這首《流民嘆》,描述的是熙寧元年(1068)在河北發生的一次地震,震後不幸洪水氾濫,房舍傾覆,百姓遷徙流移、哀鴻遍野。

首先黃庭堅描寫了地震的慘狀,“有似巨鰲復戴三山遊”,“傾牆摧棟壓老弱”,隨後又是洪水氾濫,“十戶八九生魚頭”,其慘烈之狀,觸目驚心。而逃難的百姓“累累襁負襄葉間,問舍無所耕無牛”。他們流離失所,無以為生。

然後黃庭堅通過以上事情的描寫,轉入了關於賑濟災荒,救民水火的議論,高居廟堂之上的執政者,“風生群口方出奇”,但終究是老生常談,同時詩人也感慨自己“疏遠之謀未易陳”,職微言輕,無補於事。在此番議論中,詩人的看法是治國必須未雨綢繆,詩人引用“堯湯水旱”“諱疾忌醫”等典故,寓意其中,典重厚實。

此詩充分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心志,初步擺脫了災乃天譴、因災刺政的詩歌創作模式。

清·楊炤

《客自燕歸者為餘略悉地震時情形紀五絕句(戊午)》

高天忽陰慘,厚地頻震盪。

聲如崩轟雷,勢若翻巨浪。

萬姓房屋傾,三門城樓倒。

生靈爭頃刻,性命多不保。

連日鼇極翻,大小四十震。

天昏黃沙走,地裂黑水迸。

馬爭出馬坊,象爭出象房。

人亦爭出屋,盜賊乘時忙。

於戲通州城,蕩盡如曠野。

地裂人忽陷,往往騎在馬。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師地區發生了一場8級地震,震中在平谷、三河(今河北三河)一帶,地震波及範圍除京城外,還包括周圍的河北、山西、陝西、遼寧、山東、河南六省,共計兩百餘州縣。

在清朝詩人楊炤的詩中,我們彷彿回到了地震發生時的那一刻:陰沉的天、坼裂的地、巨浪襲來般的聲響,迸裂的黑水,瞬間倒塌的房屋、爭相出逃的人和動物,趁虛而入的強盜,來不及下馬就被陷入地下的人……一幅地震實景圖立刻展現在眼前。

清 · 邵長蘅

《地震詩戲傚昌黎體》(節選)

京師地震駭厥聞,初如地底雷砏磤。

又如車歷轆萬車輪,自西北來東南奔。

頃刻簸盪搖乾坤,雷硠菈擸屋瓦翻。

市韾呀咻揚囂塵,叫號觸突踣以顛。

車僕馬蹶欹轓輓車宛,拉攞大廈摧高垣。

礫塊揚箕天晝昏,欂櫨杗棟楹橑枅。

顛倒填塞衢巷堙,百雉頓蹋崩門關,九廟鴟吻墮蟠蜿。

骿脅折脰髁骨轔,死者累累三千人。

......

通州三河嗟可憐,十斃八九離邅迍。

腐屍敗胔腥闠闤,半籍以藁孰槥棺。

地坼水湧黑且渾,翁嫗失足埋尻臀。

在對三河、平谷地震的細節描寫和極致體驗上,邵長蘅的《地震詩戲效昌黎體》勝過其他各篇。

“駭厥聞”的地震襲來,一系列動詞,如“搖”“翻”“揚”“顛”的運用,真實反映了地震發生時乾坤搖盪的景象,天與地的劇烈撼動足以摧毀人的生存意志,京師作為全國經濟文化的重心,遭受如此災難,其危害性更是加倍。

震後的場面亦是觸目驚心。這震地動天的聲勢和十斃八九的慘烈,在邵長蘅筆下直入主題而迅捷展開,一波接著一波,不容喘息之機,混合著血淚的細節場景一幅又一幅地撲面而來,令人讀罷仍有詩中作者一般的驚魂未定。

给下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建议

詩中陳列了地震後種種慘不忍睹的景象,使讀者與親歷者一樣感同身受,不由悲從中來。地震災害帶來的傷痛是巨大的,在詩裡描摹的恐怖場景中,無處不透露著古人面對天災的無助感,所幸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有了更多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方法,未來會越來越好,願地震災難不再。

给下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