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懶,只是沒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已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不論做什麼事情,總是會拖到最後一刻匆匆完成,然後漏洞百出;

制定了一大堆計劃,卻只是計劃而已,從沒有執行,還自我安慰計劃不如變化快;

發誓一定要改變自己的現狀,日子一天天過去,危機不時爆發,而一切還是老樣子......

於是我們悔恨、自責,一遍又一遍懺悔,希望激發自己的小宇宙,使自己行動力爆表,活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

我們上了一節又一節的課程,讀了一遍又一遍道理,卻發現,拖延依然如影隨形,無論怎樣學習,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們有多久沒有和自己好好對過話了?我們真正想要什麼自己清楚嗎?我們是否能夠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呢?比如說我就是最差的?我就是愛拖延?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這些正是問題的所在:“所謂拖延,其實就是拖延著不肯去做自己。”

如果肯去做自己,承認自己本來的不完美,才會無懼於別人的眼光、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下去,拖延便會不攻而破。

拖延症不是懶,只是沒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已

01 拖延症的成因

蒂莫西·A.皮切爾博士在《戰勝拖延症》一書中提到:與拖延最有關的4個因素:信心不足、動力缺失、衝動分心和回報遙遠。

拿寫作課程打個比方,雖然很多人興致勃勃報了並不便宜的寫作課程,但是課程完成後,拖延症的人們各有各的理由:

有些人沒信心寫作,認為自己寫不好,雖然很想動筆,卻是一拖再拖;

有些人寫出來後,沒有多少人閱讀,或者投稿屢屢被拒,感覺沒有動力寫下去了,也接著往後拖;

還有一些人,之間參加了其它的學習培訓或事情耽擱,也將寫作計劃拖延下去;

最後一些人,堅持了一段時間,發現看不到回報,也在想是不是要接著寫下去,於是原計劃被擱置。

這些狀況之所以發生,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為了別人的眼光而寫作,而不是發自內心將寫作當成一個梳理自己、完善自己、自利利他的工具和手段,他們拒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給自己時間和機會去進步,而去用名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結果當然是對動筆心存畏懼,而導致無限期拖延。

拖延症不是懶,只是沒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已

02 戰勝拖延症的根本是相信自己

曾經我也是拖延症的重症患者,工作拖到最後一刻,衣服實在沒換的了才去洗,而且,腦子裡想法巨多,列了N多計劃,比如早起、跑步,等等,沒有一項執行下來的。

後來,我慢慢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且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所有一切都會變好的。

然後,從根本上認識到了真的拖延,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不拖延,更符合自己的成長,從而構建了新的認知,行動就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現在已經養成一種習慣,一旦決定做某事,就會馬上去做,期間獲得的滿足感,讓自己明白拖延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拖延會讓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怪圈中,逐步吞噬自己的行動力和創造力,最終毀掉自己的人生。

我試過,一天什麼都不幹,腦子空空的感覺:該乾的事情,不會因為你的拖延而減少半分,而由於拖延帶給自己的負罪感,卻會讓自己惶惶不可終日,更加認為自己是“廢柴”。

拖延症不是懶,只是沒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已

03 道理都明白,為什麼做不到

很多人都知道如何戰勝拖延,一說起戰勝拖延的訣竅,可以聊上幾天幾夜,什麼如果有干擾,就到安靜的地方去;什麼愛好和任務搭配,幹活不累,什麼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什麼番茄鍾法......如數家珍,可是運用的時候,方法是方法,自己是自己,一點都使不上勁。

他們就又想到制定計劃,把困難的任務分解成一件件小事,把漫長的項目拆分成具體步驟,甚至,為了保證計劃的完成,給自己一些獎勵,比如說這個工作完成了犒勞自己吃一頓大餐,買件自己心儀的衣服等。

最後發現,這些依然效果不大,似乎拖延症已經深入骨髓,無藥可救了。

這個時候就要反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從內心深處想做這件事情?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立刻放棄,不要用所謂的道德感約束自己、折磨自己;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必須修正自己的觀念:真正的明白是知行合一,做到了,才是真正明白了,如果沒做到,說明自己不明白,需要進行新一輪的學習,思維道理,並在行動中驗證道理的正確性和適用性。因為行動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付諸行動後,你才有資格說自己明白了。

拖延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做自己。願大家勇於做自己,戰勝拖延,成功就藏在你向內審視的過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