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留壩這個地方被人民日報點贊!

漢中再上人民日報一版!5月12日,人民日報一版刊發《火燒店,火了!》,點贊留壩踐行“兩山”論,發展鄉村旅遊,助力脫貧攻堅的典型做法,農村發展的路更寬了,農民致富的勁更足了。

棣棠花鵝黃點點,月亮河波光閃閃,陝西秦嶺深處小鎮火燒店,老馬家堂前屋後,人盈客滿。

菜園裡,果蔬攀藤倚架,鬱鬱蔥蔥。灶房裡,剛採摘的時蔬,頂花帶刺,天南海北的遊客洗菜幫廚,圍著鍋灶大快朵頤。

老馬叫馬廣,今年68歲。性子直、嗓門大,農活頂呱呱,做飯也是把好手。“老馬做的菜,有兒時的味道。”

老馬家河對岸,又是一番“兒時的味道”。火燒店農耕體驗園裡,新一期“自然成長營”開營,200多個生龍活虎的孩子,撲進自然懷抱——進稻田,抓泥鰍;攏菜畦,摘葫蘆;學篾匠,編笆簍……

火燒店,火了!短短几年,“成長營”已開辦60餘期,參加青少年達1.2萬人次。2018年,小鎮湧入遊客4.5萬人次。

說起火燒店,數百年來,都是陝西留壩縣的“桃花源”。碧野阡陌,雞犬相聞,但偏僻滯塞。老鎮求新,何去何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3年,爽利幹練的女幹部郭綿,調任鎮黨委書記,把新發展理念落實到植花種草、疏水修堤、發展鄉村旅遊的具體舉措裡。

老馬也動了心。郭綿路過門口時,被他攔住。

“郭書記,我家拆舊房,蓋成啥樣,遊客最歡迎?”

“這白牆黛瓦的老房子,就挺好。”

“老房子,還能有人住?”

“老房子,才有人住。”

“建農村、像農村”,火燒店這六字思路,將“大拆大建”的投資商擋在了門外。不出一年,小鎮兩岸,遊人熙攘。遊客來了,喚醒了火燒店,也打開小鎮人的視野。香菇、木耳、土蜂蜜……耕讀傳家的小鎮興起了時尚的“訂單農業”,發展食用菌120萬筒、土蜂5300桶、土雞1.5萬隻、中藥材1300畝……如今的火燒店熱氣騰騰。

整個留壩縣更是動力十足。“秦嶺深處有山水,山水深處是鄉愁。”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透露,“零工業”的留壩縣僅4.7萬人口,而最近這5年小城接待遊客卻達108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1億元,100餘家農家小院如春筍般湧現,1000餘名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老馬勤快,7間農舍整潔,加之廚藝精湛,一年能掙12萬元。去年,他家在廣東打工的小馬毅然返鄉,培育香菇10萬筒,“回家創業,踏實自在。”

有山水,有鄉愁。故鄉在,希望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