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簡介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位

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1796年~1820年在位。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弘曆發號施令,嘉慶帝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懲治貪官和珅,肅清吏治。他在位期間是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內憂外患此起彼伏,國內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統治危機出現。他繼續推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清朝落後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遺恨。廟號清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生平簡介

嘉慶帝(1796-1820年在位)愛新覺羅·顒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佈第二年正月初一禪位,顒琰於是於次年登基,改元為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的昌陵。

愛新覺羅·顒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禪位即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後,開始親政。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坤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火如荼。顒琰即位後,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更易統兵大員,嚴懲鎮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

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繫。嘉慶十年(1805年),川、楚、陝農民起義被鎮壓,清統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顒琰下詔罪已,同時嚴令對沖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倖免,並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天理教起義被鎮壓。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禦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

卒諡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個人愛好

愛聽戲

嘉慶帝好聽戲,而且興致很高。

嘉慶帝固然一生勤於政務,但愛好戲劇也是不爭的事實,親政初年,洪亮吉上疏指責他“恐退朝之後,俳優近習之人,熒惑聖聽者不少”。嘉慶帝一怒之下,把洪亮吉發配新疆。其實,洪亮吉所說也不是空穴來風,嘉慶是清朝迄此時為止對戲劇最為痴迷的一位君主。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嘉慶元年正月,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嘉慶帝一連看了十八天大戲。當時父親乾隆雖然退位,但在和珅輔佐之下大權獨攬,嘉慶帝無事可做,所以,狠狠地過了一頓戲癮。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嘉慶帝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大權獨攬,忙得一塌糊塗,加上他崇尚節儉,又要為臣民做表率,聽戲不像以往那樣隨心所欲。不過根據專門研究清代宮廷戲劇的丁汝芹先生介紹,嘉慶皇帝精通戲曲,無論籌備排演新戲、分配角色,還是舞臺調度,他幾乎事事過問,稱他為清宮戲劇導演也不為過。宮廷唱戲,集中在年節慶典期間,這時候連天大戲,從早到晚,演出不停。其他日子裡,皇帝不能隨便舉行大規模的唱戲活動。更何況此間國事如麻,動亂較多,實際上並沒有多少閒情逸致聽戲,嘉慶帝偶爾以此調劑一下情緒,更多時間是茶餘飯後叫來太監清唱幾段,然後再指點一番,並沒有因此耽誤國政。

喜打獵

嘉慶帝還好打獵,木蘭秋獮的興致很高。

“木蘭秋獮”指的是秋天在皇家獵苑木蘭圍場進行的行獵活動,這一制度確立於康熙時代,藉以訓練軍隊,聯絡蒙古王公,當然,也帶有行樂的目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樂的目的越來越突出。木蘭圍場在承德北部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本來是蒙古王公的領地。這裡地勢起伏,草深林密,野獸出沒,尤其以鹿為最多。但當時道路難行,官兵馬匹不足,缺乏棉衣,群臣也不願意長途跋涉,所以,每次都遇到很大的阻力,很多時候,嘉慶帝也不得不妥協。再加上此時生態環境惡化,加上圍場官員管理不善,木蘭圍場獵物稀少。所以,除了嘉慶十五年行圍較為滿意以外,每次的收穫都不大。

 評價

《清史稿》評論曰:仁宗初逢訓政,恭謹無違。迨躬蒞萬幾,鋤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盜,力握要樞,崇儉勤事,闢地移民,皆為治之大原也。

詔令數下,諄切求言;而吁咈(迂腐)之風,未遽睹(立刻阻止)焉,是可嘅已(1810年代嘉慶想改革,但是國內缺乏世界觀大才,國內社會迷信風氣也會排斥西化科學人才,所以評者為嘉慶感慨,終至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

與他的父、祖相比,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皇帝的主要性格特點。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鹹衰世”。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歷史角色。然而,嘉慶的平庸,並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白蓮教的起義,再加上乾隆晚年舉辦壽宴過度的奢華,使得嘉慶初期國庫空虛,所以說乾隆實際上是留下了個爛攤子給嘉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