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层次的时候,还能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吗?

月夜秋凉857


由于题主语焉不详,我猜测一下,题中所谓“把学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层次”可能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潜力进行排队分层。

如果猜的不错,我可以负责地回答题主:这正是教师“担当起教育责任”的具体体现。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成才。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具体体现。

这有什么可质疑的吗?

我再进一步猜测,提出这个问题的可能是一名中学生。他还可能是由于学习成绩欠佳,感觉受到了不公正对待的对待,甚至遭受了白眼。

如果真的是这样,大家都曾经做过学生,我非常理解这种类似屈辱的感受和郁闷甚至愤懑的心情。生活中谁不想处处得到别人的尊重,谁不愿时时受到他人的青睐,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有落差。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初中生能够考入普通高中学习的,不到60%;高考录取率约在80%左右。也就是说,全国的中小学生中将来能成为大学生的,比例不到总数的一半。而且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在中学阶段基本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如果不出意外,在一个班级里谁将来能成为社会高精尖人才,哪些同学会成为普通劳动者,大体上已经可以断定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更何况已经到了十几岁,基本上定型了。笔者是一名教师,从教多年的经历也一再印证这一点:中学阶段表现突出的,后来绝大多数也在他所从事的行业里也非常出色;反之,中学阶段表现平平的,长大后也同样平凡。

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潜力进行排队分层之后,在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要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就像对待饭量不同的人,你总不能对谁都提供份量相同的饭菜,否则肯定有人感觉还饿时已经有人吃撑了。

就像笔者所任教的四年级学生,王莘然同学立志成为作家,他每天都坚持写日记,而且都洋洋洒洒动辄上千言;姚盛美同学决心要当博士,她已经在头条在发图文并回答问题了。而同一个班级的张同学和田同学,他们俩连不缺笔画的完整汉字都写不好……当教师的能在习作上对他们采取相同的要求吗?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减负三十条”,其中第7条为“采取等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不公布分数,不排名,但毕竟还要有个“优良中差”“甲乙丙丁”“ABCD”。“把学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层次”这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新的问题是,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潜力进行排队分层,但又不能仅仅用这一个指标去评价学生,不能搞一白遮百丑。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当下不少学校里又确实在搞这一套。什么“德智体美劳”,只有所谓的“智”一家独大,而且这个“智”又仅仅用考试分数来衡量。

“分数已成了学校衡量人的标准和尺度。人在分数后面消失了,他的无限性和多维的精神世界也在分数中泯灭了,有多少儿童和少年早晨上学像是去受苦刑。灾难不仅在于他们走出学校时是个失败者,而且还在于一回忆起学校都终生感到痛心,并对严肃的阅读和书本毫无兴趣。”这是几十年前苏霍姆林斯基讲《公民的起点》时写下的文字,这种情形今天仍感觉没有多少改变。

写到这里,我觉得应该总结一下了:

学校和教师不能把学习成绩当做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和权威尺度,德育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为社会输送“高精尖”人才不是我们的唯一的责任和目的,更不是为了培养吴谢宇那样的学霸罪犯。作为学生,你可以把教师的对学生分层当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你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实现逆袭。

加油!


牟山花下客


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分层次教学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智商,不一样的经历,学业成绩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就我现在教的班级语文成绩来说,有一半以上能写出文从字顺的作文,有几个连课堂笔记都写不下来,课文不会读,拼音不认识。但是义务教育,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就不让他读书吧。如果作统一性的要求,肯定有人不完成作业。

所以,学生人格是平等的,学习成绩是不可能平等的。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布置作业,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力所能及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使他们找到在班级中的存在感,获得感!


四季耕读


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层次,还能不能担当起教育的责任?正因为把学生分成高低不同的层次,才是真正的教育担当,才是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教师!

其一、课堂教学分层兼顾学生。

人天生就是有差别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都是相同的老师教的,但是学习成绩永远都是有差异的。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措施,达到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

其二、分层布置作业,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吃饱,不饿不撑。

老师除了课堂上分层教学外,对于不同学业基础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样,优生不饿,差生不撑,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个性化的作业,使所学的新知得到巩固和发展。

其三、分层组织活动,促进发展最大化。

学生在学校除了课堂外,还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学生参加什么社团,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特长,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这也是一种分层,让学生找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上说的是必须分层,下面再说说绝对不可以的分层。我们说应该分层教学,必须分层教学,这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的。但是,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来说,是绝不可以分层的。

老师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长相、性格、成绩、家庭背景等,而厚此薄彼。有些时候,老师总是会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这一点还能忍受。如果老师总是偏爱家庭背景好,家长有权势的学生,那就不是合格的老师,而是一个趋炎附势之徒。

老师在人格上应该尊重学生,不挖苦讽刺侮辱学生,这样,才能树立起老师的威信,才能赢得学生心底里的尊重。


当代师说


题目的表达有点不太清晰,我对题目的理解是在分层教学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是否能担起教育责任?


如果问题是这样的话,那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就是教育工作者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担起教育的责任,这与分层教学无关。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保持一种责任心,这是职业的基本操守和准则。



但这个问题既然提到分层教育,似乎另有所指。如果这个问题想讨论的是关于分层教育这种教学方法的公平性的话,那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


分层教学法有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把它运用到教学中是没有错的,问题在于每个教育工作者是否有真正的了解分层教育法并准确的执行。


老实说我认为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分层教育法根本不是真正的分层教育法,而是一种带着等级区分和歧视的毒瘤。


有些学校把差生,中等生,优等生分类,差等生一个班,中等生一个班,优等生一个班。在教学资源上的分配也是极不合理,优等生的师资一般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在一些硬件设施上也是分配不公,例如优等生使用更好一点的教室等等。


其实这种教学方法不单是将学生分类,也对教师进行了分类。教优等生班的老师往往会更加有名气,也备受家长尊重。而有些老师也会因为被分配到差等生班而感到掉面子,也不认真教学,没有在教学上花心思。


但实际上差等生因为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薄弱,更加需要好的老师和教育资。


当然这种类被异化的分层教学法不是没有人知道它的坏处,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方法还是提高了升学率。两权相害取其轻,对某些人来说,升学率才是重要的。


我们认为学校是公平的竞技场,考试是公平的竞争。但事实,它有些残酷。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这世界也许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我们仍旧要为之努力。


乐之研学


“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升。

这样的分层教学模式自然是有一定的益处。首先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分层教学能够很好地实行“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选择最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地实现人的发展。其次,采取分层教学,能够提升课堂的课堂的效率,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能够迅速吸收基础知识同时再深化拓展,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则能将基础知识慢慢落实,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大大增加。

但同时分层教学也有许多的不足。最为明显的就是,按照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班级从某个方面来说本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学校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之中也有着些许自负自傲的学生存在,他们对普通班的学生出现看不起甚至歧视等心理的出现;而被分在普通班的学生,有的则会出现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出现“人生无望”这样消极的思想。甚至有的学校给优秀班配备较普通班来说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若有如此,即使在学业成绩上因材施教,总体来说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劲草云


我认为,当一个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分为高低不同层次,与他是否能够担当教育责任,并没有直接关联。

第一,作业分层、走班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现在其实很多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作业上的分层。研讨如何来设计分层作业,帮助各层次同学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样做的初衷是很好的。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跳一跳摘桃子,做符合他最近发展区的练习。

比如数学学科,基础薄弱的同学多练计算,基础扎实的同学多做辨析题综合题。

比如英语学科,词汇量少的同学有适当的抄写、家默作业,基础扎实的同学留出时间攻克完形填空、作文等难度较高的题型。

相较于面对全体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来说,分层作业更有个性化,针对性。

免于让基础较弱的同学对中等难度、高难度题型无从下手。同时避免了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同学,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基础题型上,没能练习拔高型题型。

小学学生的分层并没有那么明显,并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比如把题目分成A、B、C三层,题目难度依次增加。要求全体同学完成A级,尽可能的完成B级,C级选做。

初中学生由于有考试有排名,甚至有毕业班区内的诊断性测试。排在前20%的同学,和排在后20%的同做同样的作业,肯定不合适。

初中的分层是明面上的。并不是说他在后面几个层次的同学就是都不好。而是根据分层给学生设计更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教学、练习。

很多毕业班还实行走班制。在一天常规的学习结束后,让年级中A层同学集中在其中一个班,B层的同学集中在另一个班等。

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每天有1~2节走班课程。有的是按照学科来分层。同一位学生理科在A层班,文科在C层班级也是有可能的。

当C层的科目进步到了B层,那么接下来走班课程可以到B层班级去听课。

第二,不能带有色眼镜看学生。

但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品德品行分层就不合适了。

教育工作者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也许调皮捣蛋,也许不遵守校纪校规。但正由于他们未成年人的身份,一些行为显得有些不懂事,有些幼稚,也是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正面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绝不能够单单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粗暴的分层。认为差生一无是处,认为只要成绩好就是各方面都很优异,这都是不恰当的。

有这样偏见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无法担当起教育责任。

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老师把学生分成不同高低层次,与能否担当起教育责任,并没有直接关联。

你同意我的看法吗?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Wunei妈妈微课堂


因材施教到任何时候都适用,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教学和指导,使学生得到提高。学生确实存在差别,学习习惯不同,对知识悟性不同,学习态度不同都施加一样的教学,那这些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便会吃不饱,落后的学生跟不上。如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学,那就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步步为营,逐渐变得更加优秀。

至于具体方法,则可分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分别给予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教学,使得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对这样的好老师,应该好好表彰,树立典型,推广开来。让更多孩子受到这样的优质教育。


残月散人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对待学生应该“因材施教”。用现代的教育观念理解,就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给予设计不同的教学解决方案”。从教育的层面上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目标,但是对于现代学校里成百上千个学生显然不适用。所以在学习上将学生按照智力水平、接受程度、现有成绩等标准分成不同的层次,给予不同方式的教学,就成为一个相对折中的教育方式。

在一些西方国家,如果公立学校的老师发现学生的智力水平(过高或过低)不适应学校的教学方式,也会建议家长将孩子转到更合适的私立学校去读书。至少目前来看,这是对学生更加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所以,在学习方面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案,完全不是问题。问题是教师能否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首先,“分层次”的依据是学生的客观情况,而不应是教师的主观判断。

其次,“层次”不等于阶级,不同的层次只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不同,而不应体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注度等其他方面。

最后,对于因“分层次”所导致的部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关注、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疏导。

以上。


育儿看过来


能与不能个人说了不算!

教育遇有困境需要去尝试去创新,同时也应该允许在监督审核的情况去犯错,这也正是改革的代价。如果我们一边埋怨对教育现状不满;一边却对教育创新和尝试进行评判打压,这样谁还敢去为改变现状去尝试!

好再回过头来谈一下个人对分好坏班的优点和坏处。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分好差班还是在追求升学率的驱使下做出的被动选择!好处是可能提升升学率激励后进向前进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而相反却会形成两极分化,差等生环境不追求上进,想追求上进的无门路,有门路的靠关系,拼经济最后又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

特别是错误价值观的形成,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做可以做但如何避免形成对比错误的价值观,规避不利因素做到公正教育,无私教育。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安心教书育人!


国强德武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了解一下。跑得慢的拖累快得快的,跑得快的拖死跑得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