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財報前瞻:巨頭能否走出逆風區?

騰訊財報前瞻:巨頭能否走出逆風區?

5月15日,騰訊即將發佈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財務報告,並於北京/香港時間20:00召開電話會議。

這是我國遊戲行業回暖後騰訊發佈的第一份財報,但是,外界預期卻不甚樂觀。根據彭博的預測,騰訊2019Q1的收入為886億,同比增長為20.5%,GAAP利潤為195億,同比下滑16.2%。如果確如預期,這將是騰訊第二個季度出現淨利潤同比下滑的情況。

回看前段時間,被不少媒體解讀為“騰訊史上最差財報”的情景還歷歷在目。3月底,騰訊公佈的財報顯示,2018全年淨利潤為7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其中第4季度實現淨利潤140億人民幣,同比下滑32%。

不過,遊戲版號申請恢復已有一段時日,再加上雲服務增長,騰訊此次財報能否走出去年最差財報的陰影值得期待。

遊戲回暖,但騰訊遊戲可能寒冬未過

5月8日,《和平精英》上線,正式宣告騰訊吃雞遊戲的全面商業化,這也直接影響了當日的公司股價。從開盤大跌4%,到中午時上漲了3.6%,繼而又開始下跌,最後收盤時穩定在1.05%。這一跌宕起伏的股價走勢,似乎也預示著騰訊遊戲業務想要重新回到黃金時期的坎坷。

當然,這款可能會給騰訊業績帶來轉機的遊戲,在此次財報中並無顯現,甚至據花旗銀行分析師預測,《和平精英》可能將於2020年才開始盈利。而且更關鍵的是,《和平精英》能否接任《王者榮耀》和《英雄聯盟》成為騰訊財報的現金牛,還是個未知數,而這才是遊戲業務能否真正回到高速增長期的核心。

根據瑞銀數據顯示,《王者榮耀》在2016年12月貢獻了騰訊遊戲接近20%的收入,到了2018年9月,這款遊戲收入佔比仍然在20%左右。但《王者榮耀》已經進入週期性下滑階段,如果騰訊沒有及時找到下一個代替品,其整體遊戲業務的商業化預期依舊達不到往日輝煌。

具體來看第一季度的情況,騰訊的遊戲業績恐怕不容樂觀。

一方面,遊戲排期發佈較往年緩慢,更加大了尋找遊戲爆款的難度。今年的Up2019年騰訊文創大會上,公司共發佈了19款新遊戲,而去年為26款、2017年為37款。在今年發佈的19款新遊戲中,大多為動漫IP衍生遊戲,預計很難產生爆款遊戲。

另一方面,遊戲新品貢獻營收尚不明顯的情況下,《王者榮耀》等主力軍後勁不足,這導致遊戲收入連續下滑的風險或許還不能解除。2018年一季度,騰訊網絡遊戲收入增長26%至人民幣287.78億元,二季度,增長腰斬下滑到6%至人民幣252.02億元,三季度,下降4%至人民幣258.13億元,四季度持續下降至241.99億元。

騰訊財報前瞻:巨頭能否走出逆風區?

而看2019年第一季度,收入TOP50移動遊戲中,騰訊與網易發行的產品數量佔比均出現下降,其他企業份額則出現回升。尤其是,目前用戶數據表現最好的《刺激戰場》,此前並沒有商業變現的機會,極大壓縮了騰訊遊戲營收增長的空間。

不過,騰訊遊戲近來的新動作也可能會帶來一些變量。一是代理國行Switch,有助於騰訊遊戲進入主機市場。二是聯合打造的《完美世界》手遊,在國內表現良好,其未來的市場表現值得期待。但這些變量能否成長為扭轉整體遊戲營收的力量,還要看以後的發展。

轉型產業互聯網,騰訊成本和營收的失衡?

根據預測報告分析,騰訊這一季度之所以不被看好,一方面是,新遊戲監管機構批准的重啟,該領域利潤增長復甦需要時間和營銷投入,增長利好無法在這一季體現出來。而另一方面,騰訊轉向金融科技和雲業務,為開拓市場帶來大量成本,整體導致利潤增長會處於長期下行的狀態。

自去年9月30日騰訊宣佈調整架構後,馬化騰曾多次站臺,表達對產業互聯網的重視,具體到現有業務上,主要就是指雲業務和金融科技。

從2018年財報看,該收入板塊在騰訊總收入佔比逐年走高,從2016年的170億增至2018年的780億,在總營收中的份額從11%提高到25%。其中,去年第三季度財報公開稱,前三個季度騰訊雲收入60億元,季度收入同比增長超過一倍,而移動支付的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長超過50%。

雲服務和金融科技的業務增長,填補了財報上游戲業務縮減帶來的數據損失,但是從利潤來看,該板塊對騰訊成本的貢獻要遠高於其對收入的貢獻。2018年,該板塊的成本同比增長達到71%,而增值業務和廣告的成本同比增長只有25%和39%。

而且預計這部分成本將持續增高。一方面是雲業務投入的居高不下。現在國內雲市場競爭激烈,騰訊雲作為後來者,想要獲取更大的市場優勢,必然要加大成本投入。劉熾平稱,雲業務的本質決定了需要大量的投入,我們將其視為未來的長期投資。而另一方面是支付交易所能帶來的收入會非常有限,甚至會產生筆數越大,成本越難以負擔的困境。

據騰訊年報透露,微信支付的一半交易量,來自紅包為主的非商業支付,所以由於紅包和轉賬佔比太高,能產生的實際收入和商業價值極為受限。

騰訊轉型產業互聯網的規劃,遠不止雲服務和金融科技。通過機構調整,公司已經將騰訊雲、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集中整合進了CSIG,作為其攻略產業互聯網的主力軍。但是,to B業務相對C端而言,打動企業消費者、培育市場的時間過程要緩慢許多。

就比如騰訊的智慧零售,從2018年開始,其投資領域就涉及商超、生鮮、服裝、家居等多個行業,大致估計投資金額超過200億美元。但是一年多的時間過去,我們並未在騰訊的財報中看到智慧零售的貢獻。

總的來講,正如彭博預測,在遊戲主營業務還未重新恢復的情況下,騰訊轉型產業互聯網所需的大量成本,很可能導致利潤增長處於長期下行的狀態。

財報的“遮羞布”還是未來風險?

去年四個季度財報上的差距,已經直觀透露出騰訊淨利潤和投資收益的直接關聯,但投資本身的巨大風險也直接轉嫁到公司財報上。

騰訊財報前瞻:巨頭能否走出逆風區?

從2017年開始,騰訊投資收益開始躥升,2017年Q2超過50億,淨利佔比達到28.11%,當年Q4,騰訊投資收益達到79億,淨利佔比高達38%。至2018年的第三季報,騰訊投資收益達87.62億,淨利佔比37.55%,這也是騰訊當季實現淨利增長、財報“超預期”的最重要原因。

但是,到了第四季度,投資收益發揮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騰訊GAAP經營利潤同比下滑32%,主要就是因投資收益與2017年Q4之間存在60億差額導致,剔除這一因素,不考慮投資收益的Non-GAAP經營利潤為223.9億,增長2.4%。

由此可見,投資收益一旦下滑,騰訊財報的這層“遮羞布”反而更加顯示出公司業績的羸弱。

具體看最新一季度的騰訊投資情況,騰訊系公司在這一時間段上市的不多,除鬥魚外,幾乎沒有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這是否預示著該季度投資收益情況不容樂觀?而更長遠來看,其中的戰略投資又能否在騰訊轉型產業互聯網的關鍵時期,發揮正面作用呢?

在自己並不擅長的行業上,騰訊習慣以戰略投資的方式,將賽道交給合作伙伴去打理,進入產業互聯網,騰訊也是如此。但是,現在騰訊也不得不提防以往投資佈局已經暴露的合作問題,比如如何平衡同一賽道多個被投公司的利益和競爭,以及騰訊話語權較小,導致的利益不同、合作難以展開的問題。

對滴滴和摩拜的投資就是一個典型例子。2017年共享單車風口正盛時,騰訊與美團、滴滴之間的關係,因投資摩拜、ofo而發生轉變。一開始,騰訊投資摩拜,而滴滴投資ofo,和阿里站在了一起,而後騰訊也阻止滴滴對摩拜的投資,並直接促成和自己更近的美團全資收購摩拜。

美團、滴滴內鬥,騰訊的偏向,致使其與滴滴的關係敵友難辨,如今很多消息又顯示騰訊在實施一些出行上的規劃,這側面說明騰訊依賴合作伙伴佔據賽道的策略,並不見得多麼成功。

未來在B端,由於騰訊的投資策略,導致騰訊系資源分散,互相之間設置了屏障,騰訊要打通這些資源難度極高。而且通過投資所獲得企業資源,並不一定能為騰訊所用。比如騰訊一直想開展面向商家的金融服務,京東、美團、唯品會等騰訊系公司雖然都掌握大量的商家資源,但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金融服務,騰訊自然無法再從中打通B端。

或許正如《騰訊沒有夢想》指出的那樣,騰訊該盡力避免成為一個投資性公司,不僅僅是為了改變財報上的困窘。

2018年遊戲行業的驟然降溫,最大程度地放大了騰訊的問題,但實際上騰訊的麻煩不單單是外部環境受阻,所以,這一遊戲巨頭才迅速實行架構調整、果斷轉型。不過巨頭轉身的過程總是緩慢,在這一過程中,騰訊必然要承受業績財報和資本市場的壓力。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