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合肥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鄰。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是否知道“淝水之戰”這個以弱勝強的著名古戰役?是否瞭解古代城池水利工程的秘密所在?“歪門斜道”從何說起?“大救駕”是什麼意思?安徽的壽縣古城會給出答案。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這個位於淮河南岸,淝水東北的小縣城,知道的人不多,專程來的人就更少。但諳熟中國通史的人,提起壽縣的大名,卻是如雷貫耳。壽縣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一座有歷史、有記憶的城市,總會讓人對她心生敬仰、夢生依戀。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金城湯池

從安徽的合肥市乘車出發,約2個小時便來到了壽縣。遠遠地就看到一片高峻峭拔的暗灰色城牆,蒼龍般橫亙眼前,門闕巍峨,城樓壯偉,雉堞起伏有致,氣勢非凡,中間一座威武的城門,刻著的“通淝”二字分外醒目,但見城裡城外,人來車往很是熱鬧。

壽縣古城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古城池疊壓在楚壽春遺址之上,棋盤式佈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七座古城之一,比聞名的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由於壽縣襟帶淮淝,控扼吳楚,地理形勝,古稱要害。因此,歷代對其城垣修築頗為講究,屢毀屢建,日益堅固,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在這片土地上,曾出現過多次“落日照大旗,馬鳴風簫簫”的驚世之戰;更有無數響噹噹的名字於此地成王敗寇。有史為記的就有著名的東晉時在壽州城外八公山下,淝水河邊發生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秦滅楚時兩軍在此決戰,秦王嬴政終破楚國都城壽春,而完成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大業;劉邦、項羽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據八公山斷了楚王項羽的後路,逼其敗走烏江,自刎以謝江東父老,終成漢室大業……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古老的城牆,摩挲著粗糙的磚石,數百載風雨摧損剝蝕,碩大的城磚上烙下了歲月斑駁的印跡。萋萋草莖,絨絨青苔,攀附蔓延,透出幾許荒蕪,特別有著一種零落空洞,曲終人散的迷茫意味。西風颯颯,奏出蕭瑟的天籟,古城往昔光榮與壯烈的歲月痕跡,一時湧上心頭,瞬間便使我陷入無以名狀的淡淡悵惘裡。恍惚中,有種超越時空的悠遠,彷彿聞聽到了蒼涼的聲聲羌笛,感受到鐵馬金戈鏗鏘的雄壯。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歪門斜道

想像中的壽州城,有楚故都浪漫高蹈的風韻,有八公山上修道成仙迷幻的韻致,有淝水之戰凜冽的風骨……應當是雄渾大氣的,畢竟,古城承載的歷史深沉厚重。然而,今見壽縣,我卻大大地驚詫於它的纖小精緻,繞城一週的7141米城牆鎖定了古城3.65平方公里的面積,小則小矣,神態卻森然凝重。古城基堅牆固,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現城牆為南宋重築,高8米多,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不少牆磚面隱約可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磚石用糯米汁、石灰等物彌合,固若金湯,有“鐵打的壽州城”之譽。外壁下部有兩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傾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成就了壽州金城湯池的鏗鏘聲名。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古城門

古城有四門,各按地理位置取名,東為賓陽門,南為通淝門,西為定湖門,北為靖淮門。四門皆有護門甕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有“歪門斜道”之說,這種門向的特殊設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城內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洩水涵閘,平時城內積水可由此排出城外,當洪水季節,又可自行關閉涵閘,防止外水倒灌。閘額鐫有“金湯鞏固”“崇墉障流”題名,是對這堅固雄偉的壽州城牆的真實寫照。這一水利設施,曾被譽為古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

信步登上城頭,向南望去,竟能看到南門高大的城樓,足見古城之小巧。舉目四望,暮靄蒼茫迷離中,秋色如畫。但見淝水自西北蜿蜒而來,一灣流水將城護,水波粼粼,水勢平緩,河道不寬,幾乎緊貼著古城牆的牆根往東南流去。繞堤柳翠,一帶平坦曠闊的田野隱隱沉浮在淡淡的霧靄裡,農家零星散佈其間。河畔青草綿延葳蕤,散發出一絲若有若無的恬靜和慵懶的清香,略有幾分白居易詩中“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古意。水邊則三三兩兩地有人悠閒垂釣,好一片田園牧歌式的山水風光。正是這番景緻,給古老的城牆平添了幾分活力。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城牆

回身放目城外,遠山含黛,蔚然清秀,輕嵐鎖了峰腰,那便是曾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令一代雄主苻堅黯然驚魂的八公山。當年的叱吒將士俱已白骨成土,若非籠在蒼煙落日中一方“淝水古戰場”的獨碑,誰會想到在這樣的水光山色中,曾經崛起過無數赫赫英豪呢!遙想前賢英雄勳業,令人思緒片片飄飛,《樂府詩集》中“囂聲動山谷,金光耀素暉。揮戟陵勁敵,武步蹈橫屍。鯨鯢皆授首,北土永清夷。”似乎已不再是詩集裡那發黃的幾頁,而是正恣意揮灑著光影的鮮活具象,撩人心醉情動。

古城信步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倚在富有舊時代味道的交通工具三輪車上,穿梭在古城中,不經意間,就叫人咂摸、咀嚼出古城浮華過後的從容淡定,而油然生髮出滌盡塵慮的閒逸心境。尋常巷陌基本上還保留著原來的格局,屋宇鱗次櫛比,人字形的青灰色瓦面層疊參差,無言地訴說著久歷風塵後的滄桑,水墨畫般拙樸、恬淡。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由絢爛歸於平淡的老城鉛華洗盡,與繁華喧鬧的通衢不過咫尺之隔的諸多巷道古韻猶存,執著地記載著逝水流年中的一個個生命片斷,提供著憶念的線索。楚令尹春申君黃歇故城遺址(明清時猶稱春申坊)、蔡侯墓、孔廟、奎光閣、清真寺、留犢祠等,或為氣勢恢弘、構造玲瓏之古建築,或為弘揚先賢遺風之勝蹟,各有千秋,彰顯著古城的魅力,讓人感受到古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強烈烙印。一個個凝定的瞬間託著一份份沉甸甸的歷史,依然可以追尋到蘊藏其中的厚重人文和美麗傳說。

劉備城遺址位於壽縣豐莊鎮湖沿村劉備城村民組,城址呈長方形,城垣殘高約3.5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在城垣四周各有一豁口,似為城門遺蹟。城內曾出土過商周時期陶鬲、灰陶罐等。明嘉靖《壽州志》輿地卷記載,劉備城位於正陽關東2.5千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7月,曹兵順潁河、淮河、溯淠水南下,襲擊荊州,劉表憂急成疾,不治身亡。其子劉琮懾於曹兵軍威而投曹。

楚都舊夢,淮南壽縣古城

淮南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衝,是兵家反覆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秦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裡。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於這個故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