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最後的明君——後周世宗柴榮2

柴榮如何受得了明君之稱?

第二節 備武修文攻南唐

在高平之戰後,雙方休戰。柴榮在此戰中看到了自己軍隊的不足。

其一、 將驕士怠,貪生怕死,樊愛能之輩便是因此臨陣脫逃,一度陷柴榮於險地。

其二、兵卒殘弱,戰鬥力差,周軍老弱病殘者多,史載:侍衞兵士,老少相半,強懦不分。

其三、軍法不嚴、號令不聽,樊愛能等臨陣脫逃後,事後還敢回營,運夫逃亡時,軍士不但不 奉詔,反而將使者殺害。

看到這些問題,柴榮於當年十月下令整頓禁軍,由此可見,柴榮知己務實,行動力強,這正是有道明君必備品格。

整頓禁軍由高平之戰的有功之臣趙匡胤來執行,最後是: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強兵目的達成。

有了強悍的軍隊,就要解決往哪裡打,怎麼打的問題。

柴榮下令翰林學士進獻《為君難與為臣不易》與《平邊策》,其實是向臣下求取治國方略。比部郎中王樸在《平邊策》建議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先攻取南唐,再圖北進。

五代最後的明君——後周世宗柴榮2

五代十國形勢圖

至於為什麼先攻取南唐,柴榮有以下幾個緣由

其一、南唐與後周國境相接兩千餘里,南唐難以防備。

其二、南唐在兵馬調動中,會有弱點暴露。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

其三、以戰養戰,先攻取長江以北,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平。

柴榮由此定下了國策,這個國策一直沿用到趙匡胤建宋 。由此可見柴榮廣開言路, 能聽諫納言。

此後後周軍攻佔了由後蜀佔據的秦、鳳、成、階四洲,解除了攻取南唐的後顧之憂,又操練了軍隊。之後於955年十一月,兵發東京,劍指南唐門戶壽州,南征之戰開始。

第二年柴榮御駕親征,攻打南唐並不是一帆風順,好在趙匡胤在關鍵時候均十分給力,耗時一年零四個月,壽州失守。又打了一年多,南唐長江以北全線失守,後周準備渡江作戰時,南唐乞降,南征之戰結束。

五代最後的明君——後周世宗柴榮2

後周攻唐之戰簡圖

此役後周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及人口,國力一下從諸國之中脫穎而出,大有天下席捲可平之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