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没人管,随便流

“悲催的是,清政府当时正处于镇压太平军的关键时刻,对于黄河决口改道,没空治,也没钱治。在1855年至1863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黄河处于一种漫流的状态,没人管,随便流。

光是镇压起义军的军饷都把咸丰皇帝愁哭了,是真哭,有回守着满朝文武,大放悲声。”

在数十亿年前,我国东部的海岸线,大致在燕山、太行山、嵩山、大别山、黄山一线,比现在的位置后退了大约1000公里。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没人管,随便流

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挟带泥沙冲积而成的,这其中又以黄河贡献最大。

因为黄河不仅含沙量高,还“三年两决口”,多次改道。

历史上有记载的就有六次比较大的改道。黄河不仅冲积形成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黄河水还像母亲的乳汁一样,为地下水补源,为两岸的工农业以及城乡供水。

黄河早已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还具有了文化源的意义,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没人管,随便流

黄河的治废还与国家的盛衰及政权稳定息息相关,黄河在晚清时期改道山东,水患频发,治理不力,成为清朝政治动荡以至最后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今河南省兰考县西北大约14公里处的铜瓦厢,是近代黄河课题的研究者们谁都无法绕过去的名字,这里曾是黄河著名的险工地段,因为有一段如铜墙铁壁金光闪闪的堤坝而得名。

1855年6月中旬,黄河下游因多雨水位不断上涨,河南境内有个叫下北万的地方,水位突然升高了一丈以上。17日晚上,突降大雨,水位猛增,到了18日,铜瓦厢三堡(堡是清朝河政体制下最小的管理单位)以下的堤段塌了三四丈,所余堤顶只有一丈多,虽然紧急下桩抛石,想堵住缺口,但无济于事。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没人管,随便流

6月19日,肆虐的洪水终于冲垮了这段堤坝,6月20日,全河夺溜改道,千里平地,顿成汪洋。

这就是著名的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悲催的是,清政府当时正处于镇压太平军的关键时刻,对于黄河决口改道,没空治,也没钱治。

光是镇压起义军的军饷都把咸丰皇帝愁哭了,是真哭,有回守着满朝文武,大放悲声。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没人管,随便流

在1855年至1863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黄河处于一种漫流的状态,没人管,随便流。

然后又用了20年,直到1884年才建起新河的堤防。

为什么用了这么久?因为期间还因为是否“复故道”的问题,进行了长期争论。

从1884年以后一直到1911年,再没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基本就是哪里决口哪里堵,这28年里,出现了26次黄河运河洪灾,灾情不断。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没人管,随便流

黄河改道也不光给山东带来坏处,还成就了山东一个陆地面积年年获得可观增长的县——垦利县,黄河每年挟带的大量泥沙,为入海口处的垦利每年新增陆地2万亩。

从1855年到1938年,黄河的造陆效应让海岸线向前推进了13公里多,为整个山东新造陆地近2400平方公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