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從西方的悲劇:烏克蘭報廢12000噸鉅艦,“換來”美國168噸小艇

烏克蘭從闊少淪落為乞丐本已是一出悲劇,對自身命運的麻木與對西方的盲從更令人深思。最近基輔當局成為關注的焦點,主要就是涉及美國內部的政爭。但烏克蘭又能怎麼辦?只能學鴕鳥,其實際應對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我什麼也不敢說。”而據美媒的消息,白宮之前已經撂了狠話:如果烏克蘭不配合白宮打擊其競選對手,就不會得到任何軍事援助。

盲從西方的悲劇:烏克蘭報廢12000噸鉅艦,“換來”美國168噸小艇

人窮志短。美方證實,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同意調查拜登父子後,白宮才同意“施捨”3.91億美元(約合27.7億人民幣)的軍事援助。為了這麼一點殘羹冷炙,烏克蘭付出的是尊嚴的代價。雖然其內政已經被西方把持,主權也被踐踏得體無完膚,但現在連最基本的臉面也顧不上,實在是令人唏噓。

荒謬的事情不止於此。俄媒10月23日報道稱,烏克蘭方面把一艘在內河活動的小型裝甲汽艇稱之為“護衛艦”。這艘排水量50噸的汽艇是無辜的,但也引發群嘲。

烏克蘭是無奈的,國勢之傾頹,現在看來還沒有逆轉的跡象。別人家是鳥銃換炮,烏克蘭過去一直是用金條換牙籤。

美國援助烏克蘭的2艘“島”級巡邏艇於10月21日抵達敖德薩港。這種巡邏艇沒有辜負“島”這個命名,排水量只有168噸,長度也僅有34米,火力輸出主要就靠一門25毫米火炮。而且這2艘巡邏艇還是美國海岸警衛隊已經不要的玩意兒。

盲從西方的悲劇:烏克蘭報廢12000噸鉅艦,“換來”美國168噸小艇

而形成對比的是,就在不久前,烏克蘭決定出售滿載排水量1.15萬噸的“烏克蘭”號導彈巡洋艦。這艘在蘇聯鼎盛時期專門為了獵殺美國航母而建造的“撒手鐧”曾經讓很多國家豔羨。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沒有足夠的資金來伺候這個嬌貴的“公主”,因此一度想將其出售。這種考慮其實比較實事求是。當然,在烏克蘭的寡頭和精英看來,只要有利於自己和背後的集團,沒什麼不能談價錢。既然可以輕易放棄手中的核武、洲際導彈、戰略轟炸機等“大國標配”,一艘巡洋艦也沒啥大不了。

1992年剛剛引進蘇-27戰機的東方大國也曾有意娶了這位“公主”。如果那時“烏克蘭”號導彈巡洋艦能夠順利嫁到東方,無疑能夠讓人民海軍成長的速度更快。

但沒有意外,西方出手阻止。烏克蘭的政客們從來不嫌賺錢多,但怕得罪美歐。此事告吹。俄羅斯在2010年左右曾經試圖挽救這艘鉅艦,提出由烏克蘭繼續製造完畢,然後付款購買的建議。但烏克蘭危機的爆發讓最後的希望也泡湯。

盲從西方的悲劇:烏克蘭報廢12000噸鉅艦,“換來”美國168噸小艇

現在這艘接近完工的鉅艦雖然能夠勉強將發動機開起來,但已然無法連續工作。2019年7月,烏克蘭新總統澤連斯基視察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烏克蘭防長波爾托拉克建議拆除該船,因為其設計壽命已經接近終點,性能已經遠遠落後,沒有改進的空間和挽救的價值。國土都顧不上了,還要啥自行車?即便“烏克蘭”號導彈巡洋艦可以服役,烏克蘭也沒有需求了。僅剩的黑海和亞速海狹小水域不能容納這樣的大型艦艇。再說維護和保養這樣的大型軍艦,需要不菲的支出,捉襟見肘的基輔維持運轉尚屬勉強,還哪有餘錢?

泡在水裡30多年的“烏克蘭”號導彈巡洋艦猶如它的名字一樣,是烏克蘭國運的寫照。昔日在全球排名第三的核武器擁有國,如今成為任人宰割和吆喝的貨色。

回想1992年與俄羅斯分家時,烏克蘭獲得前蘇聯黑海艦隊約18%的資產。儘管這個比例看起來有點吃虧,但其中竟然包括蘇聯時代規模最大的黑海造船廠,以及正在建造的航母和核動力巡洋艦。可墜落的速度從來都出人意料。2014年之後,烏克蘭失去了克里米亞半島和塞瓦斯托波爾港,其海軍總部不得不搬到敖德薩港。

盲從西方的悲劇:烏克蘭報廢12000噸鉅艦,“換來”美國168噸小艇

如今烏克蘭海軍旗艦“格特曼-薩蓋達奇內”號排水量只有3600噸,已經是王牌主力,只擁有一套近程防空系統。剩下的20多艘軍艦和70多艘輔助船隻也老的老,小的小。匪夷所思的是,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海軍還在2018年11月主動向俄羅斯挑釁,釀成了“刻赤海峽對峙事件”。基輔像潑皮一樣弄點小傷就恨不得抹滿頭的血,打著滾向西方哀嚎和求援,換來的只有口惠而實不至的聲援,以及藏在背後的蔑視。

讓二熊和大熊鬥,這是西方所樂意看到的,也是20多年來一直執行的策略。二熊原本是西方非常忌憚的強國,可現在卻幾乎淪為向西方討飯的小丑。怨誰?

當然,現在烏克蘭如果能夠避免戰亂、實現和平,當一個“歐洲糧倉”還是沒問題的。但把一個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工業國折騰成出口農產品和美女的農業國容易,把一個農業國建設成工業國卻難比登天。更何況,烏克蘭現在已經不是賣血換糧了,而是割肉求生。咋辦?

媒體在2019年8月報道,有“動力沙皇”之稱的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已經向中企出售了50%以上的股份。或許在東方保留本國精華的備份,留下一份火種,未來才有振興的希望。烏克蘭走到這一步也警醒世人:西方給的“藥”未必對症,只有摸索符合本國發展模式的道路才能闖出一片天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