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關機被辭退:這屆年輕人,正在失去失聯自由

每次和朋友約飯,凡是沒約成的都因為一個字:

忙。

不是開會、加班就是出差。

鴿我多次的閨蜜,好不容易得了空,要補償我吃大餐。

結果從見到她的那刻起,就是我在看她,而她在看手機。

一會打字,一會聽語音,一邊吃一邊回客戶信息。

後來乾脆放下碗筷,掏出筆記本電腦,現場辦公,噼裡啪啦一頓操作,改起了PPT,說對方著急。

見我有點生氣,她連忙解釋,剛畢業的時候,她一下班就把手機就調為靜音。

結果一個很重要的方案在確認信息時,誰都聯繫不到她。

第二天,客戶找上門,領導也很生氣,當月的獎金全部泡湯,差點被辭退。

從那以後,她就有了“後遺症”,“時保聯”(時刻保持聯繫)成了一種自我要求。

更不用說後來當上了負責人,事情多,怕錯過的直接設“強提醒”,習慣性地去檢查各個工作群,生怕錯過什麼重要信息。

這一屆白領,早已失去了下班後的失聯自由。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Jenny喬。北大學霸、常春藤海歸,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10萬+爆文製造者,多平臺簽約作家。微信公眾號Jenny喬(id: Jenny-Qiao-Love)

下班关机被辞退:这届年轻人,正在失去失联自由
下班关机被辞退:这届年轻人,正在失去失联自由

被擠壓的時間背後

是失控和崩潰

前幾天,有同事跟我說,老闆的追命call,客戶的微信轟炸,讓自己看起來很忙,實際上卻沒效率。

“有時候只想安安心心寫個文件,但只有深夜才能實現。”

下班关机被辞退:这届年轻人,正在失去失联自由

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擠出一絲空隙,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張嚴格精準的時間表,把事情塞得滿滿當當。

日以繼夜地研究市場趨勢,精益求精地完善產品性能……

凌晨三點,他困到不行,撐不下去的時候連眯一下都要設定一個20分鐘的鬧鐘,怕超過半小時進入深度睡眠後,就聽不到鬧鈴的聲音。

他的敬業精神和專業素養讓合作商大加讚賞,為他贏回了第一筆融資。

但心力交瘁後,他就時常胸悶疲憊,活還沒開始幹就累到不行。

看似在努力追求夢想,可是體驗卻變得越來越稀薄,而且越來越容易陷入低效、焦慮。

朋友希望可以忘我的投入工作,卻不知道,努力從來不是拼體力。

到最後,只能壓榨睡眠,犧牲健康。

每一次身體的集中爆發都是日積月累的壓力山大,堆積下來的滿腹惆悵,在某個時間節點突然決堤。

現代人的崩潰從來不會歇斯底里,看起來再正常不過,身體和精神卻早已被默默掏空。

下班关机被辞退:这届年轻人,正在失去失联自由

隨時在線

我們失去了寶貴的專注力

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手裡幾乎離不開手機,走路看、吃飯看、上個廁所都離不開。

德國數據統計互聯網公司最新調查發現,中國人每天平均花3小時對著手機屏幕,位居全球第二。

下班关机被辞退:这届年轻人,正在失去失联自由

網絡席捲著資訊的風暴,充斥於我們所有電子視窗,滲透進生活的縫隙,把時間打成碎片,我們的專注力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

微軟公司在加拿大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不論年齡、性別,人類的持續專注力從2000年時的平均12秒到2013年降至8秒。

連一直被吐槽“記性不好”的金魚專注力都能撐滿9秒,退化到“人不如魚”。

手機、互聯網正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著我們的大腦,使我們逐漸失去深度閱讀和縝密思維的能力。

我們總被各種信息佔據著注意力:輪番轟炸的工作信息、博人眼球的八卦新聞。

每天掙扎在海量的信息裡,又有多少是有效信息呢?

工作中機械地回覆著每個人的信息,卻沒有耐心讀一讀行業的長文,更沒時間用來思考,得不到長足進步。

生活中,一個個讓人沉迷上癮的APP,背後的團隊都在精心設計,如何才能最大化地提高用戶停留的時間。

而我們正是掉入了這樣的陷阱。

儘管我們也明白,必要溝通能提高協作效率,適當娛樂讓人身心愉悅。

但現實變成了強制性的“時保聯”讓人崩潰,卻又不敢辭職。

過度“殺時間”讓人陷入空虛和煎熬,卻放不下即時反饋的快感。

人也在飄忽不定的掙扎中,狀態也變得疲憊不堪,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去補救,結果只是形成效率越低,越沒時間的惡性循環。

久而久之,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互聯網時代儼然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

下班关机被辞退:这届年轻人,正在失去失联自由

給工作留白

是聰明人的選擇

這兩年有一個經典問題特別火爆:“我們為什麼越忙越窮?”

下班关机被辞退:这届年轻人,正在失去失联自由

在我看來,勤勞致富與“窮忙”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否專注地在做可以提高自己的事,而不是被無效的努力佔據時間。

著名行為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沙菲爾,他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即便是給忙碌的人更多的時間,也無法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

反而會讓人產生焦慮和急迫感,最終導致一個人習慣性地透支未來的資源。

所以,最好的工作狀態,不是拼命擠時間,榨取自己到精疲力竭,而是高度專注力。

而要想產生高度沉浸於一件事的正向“心流”,首先就要拒絕“窮忙”,給自己留點空隙調整身心。

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曾提出過著名的“五小時原則”:在週一至週五,每天給自己留一個小時。

即使平時再繁忙,他仍然堅持“製造空白時間給自己”,做些真正想做的事,或者什麼都不做。

下班关机被辞退:这届年轻人,正在失去失联自由

正是因為每天的“偷懶”,使他保持了高效的工作,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事業。

心理學家阿摩司·特沃斯基曾說:“保持一定程度的無所事事,一向是做出好研究的秘訣,如果不能浪費幾個小時,你就會浪費掉幾年。”

你可以理解為,在生活的畫卷中留點白:

可以每週選擇一天做“媒體齋戒”,丟掉手機和電腦,避免任何的網絡和媒體打擾到你。

比如週末可以去運動健身,或者看書寫作,為家人做一頓飯,陪孩子做遊戲都是不錯的選擇。

被工作填滿的生活,看似勤奮,卻很容易陷入無效勞動的死循環。

我們要做的是拯救專注力,提升效率,學習時間管理,戒掉垃圾快樂。

儘可能把工作在8小時內完成,避免因為拖沓導致下了班還在跟大家對接工作。

即使加班也要提醒自己,“專注高效地處理工作,留點時間給自己。”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自從有了微信,這屆白領便徹底失去了“下班不談工作”的自由。

即使你可以任性地“失聯”,但有人願意一直在線,對比之下顯得你不夠“拼”,似乎失去了競爭力。

可以說,信息時代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實現隨時隨地處理工作,這是一種進步。

但是過猶不及,我們不該讓自己湮沒在微信點不完的消息裡,這隻會讓人產生焦慮的負面情緒。

“我能隨時在線”也許是種積極的工作態度,但沒有一家成熟的企業僅用這一點來衡量員工的真正實力。

所以,8小時外,即使做不到完全失聯,也可以禮貌地說一聲:“稍後與您聯繫。”

唯有暫時的停歇,為心靈騰出空間,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能量,使工作更高效,生活更從容。

下班关机被辞退:这届年轻人,正在失去失联自由

你下班之後還會用手機處理工作嗎?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Jenny喬。北大學霸、常春藤海歸,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10萬+爆文製造者,多平臺簽約作家。微信公眾號Jenny喬(

id: Jenny-Qiao-Love)。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GIPHY、視覺中國和影視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I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