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能的上帝為什麼會允許罪惡


全知全能的上帝為什麼會允許罪惡



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是最高存在。他全知全能:什麼都知道甚至什麼都能預見到,他的能力也是無限的,他的道德也是最高尚、最博愛的——總之,他一個是最完美、最沒有侷限性的存在,所有美好的的屬性都集中在這個存在裡面。這個世界,包括世界運行的規律都是由他創造出來的,這種對於上帝的信仰在很長時期內成為了歐洲人世界觀的重要部分。

但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卻提出了一個問題,使得哲學家和神學家們在很長時間裡如坐針氈,這就是伊壁鳩魯悖論: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麼它完全可以創造一個像他一樣完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沒有病痛、悲傷,也沒有傷害、犧牲等等不好的事情,那他為什麼會創造一個並不完美的世界呢?或者這個世界出現了不完美,他卻沒有阻止呢?

上帝或者願意但不能除掉世間的醜惡,或者能夠但不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或者既不願意也不能夠除掉世間的醜惡,或者既願意又能夠除掉世間的醜惡。如果上帝願意而不能夠除掉世間的醜惡,則它不是全能的,而這種無能為力是與上帝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上帝能夠但不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這就證明上帝的惡意,而這種惡意同樣是與上帝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上帝既不願意也不能夠除掉世間的醜惡,則他既是惡意的又是無力的,如此一來,他就不再是全善和全能的上帝。如果上帝既願意又能夠除掉世間的醜惡(這是唯一能夠適合於神的假定),那麼,邪惡是從何處產生的? 他為什麼不除掉這些邪惡呢?

——(轉引自-陳波《有關上帝的悖論》)

(在這裡,我必須補充的是:在古代,人們所說的“惡”,並不僅僅是道德上的惡言惡行,還有世間所有不完滿的事情,既包括天災,也包括人禍。)

全知全能的上帝為什麼會允許罪惡

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

由以上伊壁鳩魯的論證過程看,我們發現只有五種可能:

①上帝並不存在。

②上帝存在,但並不全知全能。

③邪惡並不是上帝創造的,它有自己獨立的原因,所以不能歸罪於上帝。

④惡有自己存在的意義,這些意義使得惡最終落腳於善,所以一切都還是最好的安排。

⑤上帝不制止邪惡,是因為他有自己的道理或苦衷。

其中①、②這兩種可能性是基督教歐洲萬萬不能接受的。那麼歐洲人只有從後面三個方向去維護上帝的“人設”了。從③出發的是奧古斯丁;從④出發的是萊布尼茨;從⑤出發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接下來我們一一介紹,他們的觀點。

在介紹奧古斯丁之前我們還得再做一些關於原罪說的鋪墊。《聖經》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會有那麼多苦難和罪惡,都要歸咎於亞當和夏娃,他們被上帝造出來的時候非常純潔,而且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伊甸園中,既沒有罪,也沒有罰。有一天,魔鬼化身為一條蛇,挑唆夏娃吃了禁果,罪惡從此開始。

如果仔細思考這個很蹊蹺的開端,會發現很多疑點:首先,那個慫恿夏娃的魔鬼是怎麼產生的?其次,上帝為什麼要給伊甸園裡安排那個禁果呢?按照上帝創造一切的原則,魔鬼和禁果都應該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上帝既然創造了他們,又安排他們(或者至少允許他們)誘惑夏娃,那上帝這個行為屬不屬於釣魚執法?

好了,接下來我們正式介紹奧古斯丁(中世紀經院哲學的著名哲學家和神學家)。奧古斯丁當然還是堅持上帝創造一切,而且上帝不會犯錯。至於魔鬼挑唆夏娃和夏娃吃禁果這兩件事都不是出自上帝的意志,是他們自己要這麼做的,因為上帝早已經警告過夏娃不能碰那個禁果,所以惡行的源頭是當事人(或當事蛇)惡的意志。

那惡的意志又是怎麼產生的?是不是上帝在創造魔鬼和夏娃的時候注入到他們身上的?這就牽扯到奧古斯丁的倫理學說。他認為人們的罪惡慾念各不相同,有嫉妒、自私、貪婪、懶惰等等,但這些不盡相同的罪惡卻有一個共同的起點,那就是驕傲。正是因為上帝將自己身上很多美好的品性先後注入給魔鬼和人,所以他們顯得也很完美(雖然不能和上帝的無限的完美相提並論),他們在欣賞自己完美形象的同時就滋生出了驕傲的情緒。驕傲使得它們從此不再面向上帝,敬仰上帝,而只敬仰自己,被自己的美好形象和品行、自己的利益矇蔽了雙眼,殊不知這些都是來自上帝的,這使他們偏離了通向真、善、美的道路。所以,剛被創造出來的魔鬼並不是魔鬼,剛被創造出來的人也不是我們這樣充滿苦難的人,他們最初都很完美,惡在他們身上產生都是後來的事,而且不關上帝的事。就這樣,奧古斯丁將罪惡的動因隔離在了上帝身外。

我們對這種解釋仍然很難滿意:上帝既然是全能的,能把那麼多美好的品性給撒旦和夏娃,為什麼不能把謙虛的品行也給他們呢?上帝既然是全知的,那為什麼沒有預見到惡產生的可能性呢(不管這個可能性是否要歸罪於自己)?而且我們剛才提到了惡並不只是人的罪惡的慾念,還有自然災害等客觀的災難,但是奧古斯丁卻沒有關於這部分的解釋——這些就成了奧古斯丁的重大漏洞了。

全知全能的上帝為什麼會允許罪惡

奧古斯丁(公元354年-公元430年)

奧古斯丁的理論及其問題就介紹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看萊布尼茨(17、18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是怎樣解決這個伊壁鳩魯悖論的。他認為萬物既然需要由上帝來創造,那麼它們肯定不會像上帝那樣完美(至少它們的存在不是獨立的,而是要依靠上帝才能實現的)。而且上帝的造物也不應該和上帝一樣完美,否則它們就成了上帝自己了。萊布尼茨把這種有限性叫做“形而上學意義的惡”。也就是說,萬物作為“被創造物”,它們的角色決定了它們絕對的有限性,所以惡是先天的、必然的(西方哲學家們普遍把罪惡和災難定義為對美好的缺失,即一種不完美性或有限性)。這種絕對的“形而上學意義的惡”又衍生出了“道德的惡(即惡言惡行)”和“形體的惡(即客觀災難)”。

那麼上帝對此就只能袖手旁觀嗎?萊布尼茨認為上帝並不是沒有看到人間的災難,只是他要實現的是大善,要對世界整體負責。狼吃羊對羊來說是一種惡,但是如果把羊救下來,狼就要餓死,而且整個生態鏈就要斷裂,大家都落不到好。所以為了整個生態圈的穩定和持續,上帝必須“容許惡事”,這些惡對於受害者來講不公平,但對於整個世界的最終的大善卻是必要的,所以我們所忍受的罪惡都最終歸於善——我們在為更大的善做必要的犧牲。

萊布尼茨的解釋似乎無懈可擊,但是我們會發現,這一套解釋使得我們完全失去了對惡的所有的主觀能動性。遇到了不公、掠奪和迫害的時候,我們只能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反抗就是在違背上帝的意志,沒有替上帝著想、顧全大局——這已經不是在為上帝辯護了,而是在為所有的惡辯護,結果就是人類不僅要匍匐在上帝腳下,還要匍匐在自己的腳下。

全知全能的上帝為什麼會允許罪惡

萊布尼茨(1646年-1716年)

最後我們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考。他雖然是一個俄國作家,但終其一生都在思考罪與罰的問題,而且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首先,他承認上帝在種下善惡樹的時候,就已經預見到了以後會發生的事情。但是他還要這麼做,因為在他看來(道德的)罪惡產生的根源並不是驕傲,而是自由。我們不會因為海嘯沖毀了房子、淹死了人而去責怪大海、認為大海是罪惡的,因為大海並沒有自由意志,它只是一個服從自然規律的自然物而已。如果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突然發病,殺了人毀了房子,我們也很難去責怪他或懲罰他。而如果一個理性人在沒有外力強迫的情況下殺了人繼而燒燬了房子,我們會譴責他、懲罰他,因為他有罪。所以,只有人,只有有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權的人,才會有罪可言。

既然自由會導致罪惡,那上帝為什麼不剝奪人類的自由呢?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這是在因噎廢食,因為自由不僅能產生罪惡,更能創造出更多美好的東西。比如“善”和“信仰”。如果一個人在被外界威脅的情況下把自己的錢交給了你,我們很難判定他是善良的。而當你困頓的時候,有人自願接濟你一筆錢,你才感受到善良——因為有自由意志參與了進來。所以, 與惡一樣,善同樣需要自由做必要(不充分)條件。

人類出於自由做出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同樣的,出於自由產生的信仰才是有意義的信仰。上帝需要的是經過選擇之後、出於自願的、真心地信仰,而不是先天被規定好的、盲目的信仰。

既然上帝的最終目標是最大限度的善,而自由是通往最終的真、善、美的重要條件。所以上帝“別無選擇”,只好將自由留給人類。

儘管也是頭頭是道,但不知怎麼的,我們還是隱隱有些不滿:全能上帝就不能創造一個只能為善、不能作惡的自由嗎?

全知全能的上帝為什麼會允許罪惡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881年)

其實,不管是奧古斯丁、萊布尼茨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其他哲學家和神學家,他們都無法給出一個令我們完全滿意的答案。因為基督教把上帝設定的太完美了,而這個世界又太不完美了,不管怎麼袒護上帝,我們還是無法對這些不完美完全釋懷(更何況上帝在這個時代已經自身難保)。

與其證明惡的必然性,不如以上帝視角去挑剔這個世界和人類自己;與其為惡開釋,不如努力彌補和解決這些惡。我想,這可能也是哲學與宗教的不同處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