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書走進民間演義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楊家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從史書走進民間演義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楊家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歷史上北宋的楊家將,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們保家衛國的故事,經過評書演義的傳播,更是神乎其神,那麼正史中的楊家將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他們有沒有像評書裡講的那樣英勇無敵呢?到底有沒有一個奸臣潘美陷害楊家將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北宋時期的楊家將。

《宋史》中記載的楊家將的第一代不是演義中的那位手使火尖槍,還會用“走線銅錘”,統領山後三十六家火塘寨的楊袞。

《宋史》中有傳的第一代楊家將,名叫楊業,另一個名字叫楊繼業,他原名叫楊重貴,是麟州新秦(今天的陝西神木)人。因為楊業長期在太原生活,所以《宋史》中稱他為太原人。

他的父親也不是楊袞,也沒當過潼關大帥,他的父親叫做楊信,曾經在後漢擔任過麟州刺史。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有一次,他對與自己一同打獵的好友說:“我以後帶兵打仗,也會像現在一樣,迅猛如鷹犬捕殺野兔。

楊業曾經做過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的部屬。劉崇在太原割據,建立北漢政權,就提拔楊業為建雄軍(今山西代縣)節度使,並賜名劉繼業,讓他長期鎮守北方重鎮代州,在那兒抵禦遼兵的侵擾。

楊業自從軍後,幾乎每戰必捷,立下不少戰功,當時就被人稱作“劉無敵”(他被賜姓劉,是北漢的國姓爺,所以叫做劉繼業)。

從史書走進民間演義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楊家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97年),宋太宗率大軍親征北漢,兵圍太原,楊業把守太原城的東南面,令在此進攻的宋軍膽寒。

當後漢末帝劉繼元都出城向宋太宗投降時,楊業仍然領人在城南苦戰。直到宋太宗命人拿著劉繼元親手寫的命令楊業投降的北漢最後一道詔書,前去通報降訊時,楊業聽後,才一個人向著北面大哭一場,然後解甲投降。

宋太宗對楊業是大加讚賞,喜愛萬分,於是厚加賞賜,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使,仍帶兵鎮守代州,在河東(今天的山西)抗擊遼兵。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三月,遼景宗派駙馬蕭多羅率軍十萬進犯雁門,此時的楊業手下只有幾千人馬,知道不能和遼軍硬拼。

於是他就派遣少數的士兵固守關城,自己卻親自率領幾百精兵,抄小路繞到雁門關以北,轉到遼軍背後發起進攻。

此時的遼兵一路向南進軍,根本就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所以絲毫就沒有把宋軍放在眼裡,正在遼軍得意洋洋的時侯,忽然從後面響起一片喊殺聲,只見煙塵滾滾,楊業率領騎兵從背後殺來,像猛虎衝進羊群一樣,亂砍猛殺。

從史書走進民間演義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楊家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遼兵毫無防備,又弄不清後面來了多少人馬,個個心驚膽戰,陣容大亂,哪兒還抵擋得了,紛紛向北逃竄。

這一戰,楊業刀劈駙馬蕭多羅,生擒遼將李重海,威震遼國,被遼軍稱為“楊無敵”。

從此之後,遼人和宋軍作戰,只要一看到楊業的旗幟,就悄然引兵退走。

楊業在這次戰役後,因公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但是由於楊業的威望太高,這就使他遭到許多宋將的妒忌,有一些將領甚至上書誹謗他,但太宗並不相信這些不實之詞,還把舉報的書信交與楊業本人,以示對他的信任。

楊業對此自然是感激涕零,更加決心效忠太宗。

幾年後,遼景宗耶律賢死去,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十二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后執政。

宋朝有邊將向太宗上奏章,認為此時遼朝政局變動,正是收復燕雲十六州失地的大好機會。

從史書走進民間演義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楊家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宋太宗接受了這個建議,於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楊業做潘美的副將。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雍熙北伐”。

說實話,這次戰役,實在不太高明,趁著人家的國喪發動戰爭,這本身就是不顧道義。而簡單的認為遼國必會內亂,想趁機獲利,這又屬於沒有先見之明瞭。其實當時有許多人是反對這次北伐的。

北伐大軍分為三路,由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騎水陸都部署,向雄州、霸州方面推進;以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出飛狐(今河北淶源)。同時,宋太宗又以潘美、楊業為正副統師,率領雲、英、朔諸州宋軍出雁門伐遼。

各路大軍分路進攻,開始都進展的比較順利。潘美和楊業的一路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就收復了四個州。

潘美、楊業的部隊雖然打了勝仗,但是曹彬率領的主力卻因為孤軍深入,被遼軍殺得大敗。

宋太宗一見形勢不妙,遼國並沒有出現“主少國疑”的情形,於是趕快命令各路宋軍撤退,但是他仍然想把潘美和楊業所打下的那四個州的百姓,都遷到宋境內。這點不奇怪,要知道農耕社會,人口就是勞動力啊。

從史書走進民間演義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楊家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潘美、楊業接到命令後,領兵掩護四個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此時,遼軍已經佔領了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兵勢很猛。

楊業建議潘美避過遼軍主力,只派兵佯攻,從而達到吸引遼軍主力的目的,然後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這樣就能從容的完成宋太宗交辦的任務。

但是這個作戰計劃,卻遭到監軍王侁的反對。

王侁說:“我們現在有幾萬精兵,難道還怕他們不成?我們只管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這樣讓敵人見了也會害怕退讓。”

楊業認為這樣太過冒險,說:“現在敵強我弱,這樣一定會失敗。”

王侁就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楊將軍不是號稱無敵嗎?現在怎麼在敵人面前畏縮不戰,不會是另有打算吧?”

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作為北漢降將,他最不願意被人看作是對宋室有三心二意的人,他說:“我並不是怕死,只是現在戰機不利,我不願讓兵士們白白喪命。如果你們一定要打,那我可以打頭陣。”

從史書走進民間演義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楊家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主將潘美支持王侁的主張,楊業沒有辦法,只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臨走的時候,他流著眼淚對潘美說:“我本是後漢降將,早該一死。我這次只是想看準時機,然後痛擊敵人,以報答皇上隆恩。現在既然大家都責備我避敵,我不得不先死於敵中。

楊業與潘美商定在陳家峪口(今山西朔縣南)會合,他囑附潘美:“你們在這個谷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會引遼兵退到這裡,你們帶兵接應,兩面夾擊,或許可以轉敗為勝,否則將全軍覆沒。”潘美答應了楊業的請求,在陳家峪谷口佈下了軍陣,以備救援。

從這點可以看出,潘美和楊業沒有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有著忠奸之分,而且楊業還是很信任潘美的。

楊業出兵沒走多遠,就遭到遼軍的伏擊。楊業雖然率軍英勇殺敵,但遼兵人數實在太多,不斷地像潮水一樣湧上來。楊業拼殺了一陣,帶領將士一邊打一邊後退,從正午一直打到傍晚,終於把遼軍引向了陳家峪。

從史書走進民間演義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楊家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楊業率領殘兵敗將退到了到了陳家峪谷口,已是太陽下山的時候。兩邊靜悄悄的,根本沒有宋軍的影子。

這原來是楊業走了以後,潘美派王侁率人馬埋伏在陳家峪,可是等了一天,聽不到楊業的消息,王侁認為一定是楊業打退了遼兵。他怕楊業搶了頭功,就將伏兵撤去,離開了陳家峪。

而主帥潘美呢,則是明知王侁撤軍,卻沒有加以阻止。等潘美和王侁率軍離開陳家峪約十幾裡遠的時候,聽到楊業兵敗的消息,但他們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率兵從另外一條小道逃跑了。

楊業見約定的地點無人接應,仰天長嘆說:“此遭必死矣。”

楊業於是帶領著最後的部下轉身跟追上來的遼兵展開廝殺。兵士們雖然個個奮勇抵抗,但是遼軍越來越多,一直戰到了最後,這時楊業的身邊只有一百多個士兵了。

楊業含著眼淚,高聲向兵士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小在家,請不要和我一起死在這裡,趕快突圍出去,也好讓朝廷知道我們的情況。”

眾人眼見楊業浴血奮戰的情形,聽了這話無不感動落淚,

但是沒有一個肯願意離開楊業。

最後,所有的士兵都戰死了,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和部將王貴也戰死了。只剩下楊業一人,身上也已經受了十幾處傷,渾身是血,仍舊來回衝殺,殺傷了幾百名敵人。

楊業正在苦苦支撐,浴血奮戰之際,此時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的戰馬,馬倒在地下,將楊業摔了下來,遼兵乘機圍堵上去,把他俘虜了。

楊業被俘以後,遼將勸他投降。他抬起頭嘆了口氣說:“我楊業本來想消滅敵人,報答國家。沒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軍覆沒。哪還有臉活在世上呢?”他絕食了三天三夜,死於被押往燕京的途中。

從史書走進民間演義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楊家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楊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廷上下都為他哀痛嘆息。

楊業之死震動了北宋的朝野。宋太宗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節度使,以褒獎楊業為國捐軀的英雄行為,楊業的兒子延朗(就是楊家將中最有名的楊延昭)、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也都得到升遷。為了平復民憤,太宗將潘美連降三級,王侁則被革職充軍。

楊業的七個兒子中,楊延昭的成就最大,他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繼續馳騁在宋朝抗遼的戰場上。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名將北宋“金刀”楊無敵的故事,比起演義來,正史中的故事真實而又精彩!

宋代的蘇轍在出使遼國時,曾經去祭拜過楊業在北國的廟,並賦詩一首,將其全文錄下,且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謁楊無敵祠

宋.蘇轍

行祠寂寞寄關門,

野草猶知避血痕。

一敗可憐非戰罪,

大剛嗟獨畏人言。

馳驅本為中原用,

常享能令異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隱,

誅彤聊足慰忠魂。

我最喜歡其中的兩句是“馳驅本為中原用,常享能令異域尊。”忠勇的將軍,即使是敵人,也是敬佩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