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书走进民间演义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杨家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从史书走进民间演义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杨家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上北宋的杨家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们保家卫国的故事,经过评书演义的传播,更是神乎其神,那么正史中的杨家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他们有没有像评书里讲的那样英勇无敌呢?到底有没有一个奸臣潘美陷害杨家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北宋时期的杨家将。

《宋史》中记载的杨家将的第一代不是演义中的那位手使火尖枪,还会用“走线铜锤”,统领山后三十六家火塘寨的杨衮。

《宋史》中有传的第一代杨家将,名叫杨业,另一个名字叫杨继业,他原名叫杨重贵,是麟州新秦(今天的陕西神木)人。因为杨业长期在太原生活,所以《宋史》中称他为太原人。

他的父亲也不是杨衮,也没当过潼关大帅,他的父亲叫做杨信,曾经在后汉担任过麟州刺史。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有一次,他对与自己一同打猎的好友说:“我以后带兵打仗,也会像现在一样,迅猛如鹰犬捕杀野兔。

杨业曾经做过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部属。刘崇在太原割据,建立北汉政权,就提拔杨业为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并赐名刘继业,让他长期镇守北方重镇代州,在那儿抵御辽兵的侵扰。

杨业自从军后,几乎每战必捷,立下不少战功,当时就被人称作“刘无敌”(他被赐姓刘,是北汉的国姓爷,所以叫做刘继业)。

从史书走进民间演义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杨家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97年),宋太宗率大军亲征北汉,兵围太原,杨业把守太原城的东南面,令在此进攻的宋军胆寒。

当后汉末帝刘继元都出城向宋太宗投降时,杨业仍然领人在城南苦战。直到宋太宗命人拿着刘继元亲手写的命令杨业投降的北汉最后一道诏书,前去通报降讯时,杨业听后,才一个人向着北面大哭一场,然后解甲投降。

宋太宗对杨业是大加赞赏,喜爱万分,于是厚加赏赐,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仍带兵镇守代州,在河东(今天的山西)抗击辽兵。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辽景宗派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此时的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知道不能和辽军硬拼。

于是他就派遣少数的士兵固守关城,自己却亲自率领几百精兵,抄小路绕到雁门关以北,转到辽军背后发起进攻。

此时的辽兵一路向南进军,根本就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所以丝毫就没有把宋军放在眼里,正在辽军得意洋洋的时侯,忽然从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杨业率领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

从史书走进民间演义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杨家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儿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

这一战,杨业刀劈驸马萧多罗,生擒辽将李重海,威震辽国,被辽军称为“杨无敌”。

从此之后,辽人和宋军作战,只要一看到杨业的旗帜,就悄然引兵退走。

杨业在这次战役后,因公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但是由于杨业的威望太高,这就使他遭到许多宋将的妒忌,有一些将领甚至上书诽谤他,但太宗并不相信这些不实之词,还把举报的书信交与杨业本人,以示对他的信任。

杨业对此自然是感激涕零,更加决心效忠太宗。

几年后,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

宋朝有边将向太宗上奏章,认为此时辽朝政局变动,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的大好机会。

从史书走进民间演义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杨家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宋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杨业做潘美的副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雍熙北伐”。

说实话,这次战役,实在不太高明,趁着人家的国丧发动战争,这本身就是不顾道义。而简单的认为辽国必会内乱,想趁机获利,这又属于没有先见之明了。其实当时有许多人是反对这次北伐的。

北伐大军分为三路,由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骑水陆都部署,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同时,宋太宗又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师,率领云、英、朔诸州宋军出雁门伐辽。

各路大军分路进攻,开始都进展的比较顺利。潘美和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

潘美、杨业的部队虽然打了胜仗,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却因为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大败。

宋太宗一见形势不妙,辽国并没有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形,于是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但是他仍然想把潘美和杨业所打下的那四个州的百姓,都迁到宋境内。这点不奇怪,要知道农耕社会,人口就是劳动力啊。

从史书走进民间演义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杨家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后,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此时,辽军已经占领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很猛。

杨业建议潘美避过辽军主力,只派兵佯攻,从而达到吸引辽军主力的目的,然后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这样就能从容的完成宋太宗交办的任务。

但是这个作战计划,却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

王侁说:“我们现在有几万精兵,难道还怕他们不成?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这样让敌人见了也会害怕退让。”

杨业认为这样太过冒险,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一定会失败。”

王侁就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怎么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不会是另有打算吧?”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作为北汉降将,他最不愿意被人看作是对宋室有三心二意的人,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现在战机不利,我不愿让兵士们白白丧命。如果你们一定要打,那我可以打头阵。”

从史书走进民间演义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杨家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主将潘美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没有办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我本是后汉降将,早该一死。我这次只是想看准时机,然后痛击敌人,以报答皇上隆恩。现在既然大家都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于敌中。

杨业与潘美商定在陈家峪口(今山西朔县南)会合,他嘱附潘美:“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会引辽兵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或许可以转败为胜,否则将全军覆没。”潘美答应了杨业的请求,在陈家峪谷口布下了军阵,以备救援。

从这点可以看出,潘美和杨业没有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有着忠奸之分,而且杨业还是很信任潘美的。

杨业出兵没走多远,就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率军英勇杀敌,但辽兵人数实在太多,不断地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带领将士一边打一边后退,从正午一直打到傍晚,终于把辽军引向了陈家峪。

从史书走进民间演义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杨家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杨业率领残兵败将退到了到了陈家峪谷口,已是太阳下山的时候。两边静悄悄的,根本没有宋军的影子。

这原来是杨业走了以后,潘美派王侁率人马埋伏在陈家峪,可是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杨业打退了辽兵。他怕杨业抢了头功,就将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

而主帅潘美呢,则是明知王侁撤军,却没有加以阻止。等潘美和王侁率军离开陈家峪约十几里远的时候,听到杨业兵败的消息,但他们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率兵从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无人接应,仰天长叹说:“此遭必死矣。”

杨业于是带领着最后的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厮杀。兵士们虽然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一直战到了最后,这时杨业的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士兵了。

杨业含着眼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小在家,请不要和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知道我们的情况。”

众人眼见杨业浴血奋战的情形,听了这话无不感动落泪,

但是没有一个肯愿意离开杨业。

最后,所有的士兵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战死了。只剩下杨业一人,身上也已经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仍旧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

杨业正在苦苦支撑,浴血奋战之际,此时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将杨业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堵上去,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绝食了三天三夜,死于被押往燕京的途中。

从史书走进民间演义中的真正英雄,忠烈杨家将,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

杨业之死震动了北宋的朝野。宋太宗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节度使,以褒奖杨业为国捐躯的英雄行为,杨业的儿子延朗(就是杨家将中最有名的杨延昭)、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也都得到升迁。为了平复民愤,太宗将潘美连降三级,王侁则被革职充军。

杨业的七个儿子中,杨延昭的成就最大,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驰骋在宋朝抗辽的战场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名将北宋“金刀”杨无敌的故事,比起演义来,正史中的故事真实而又精彩!

宋代的苏辙在出使辽国时,曾经去祭拜过杨业在北国的庙,并赋诗一首,将其全文录下,且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谒杨无敌祠

宋.苏辙

行祠寂寞寄关门,

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

大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

常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

诛彤聊足慰忠魂。

我最喜欢其中的两句是“驰驱本为中原用,常享能令异域尊。”忠勇的将军,即使是敌人,也是敬佩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