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乾隆 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

xiangping_sdk


道光能够继承皇位,当然与乾隆和嘉庆对他的喜爱不无关系,但是,道光能继承皇位,并不是完全是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下面,我们从天时、地利、人和共3个角度来分析道光继承皇位的过程,再来总结道光继承皇位与乾隆和嘉庆的关系。

一、道光是长子长孙,这让他占据了继承皇位的天时

道光皇帝名字叫做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母亲是皇后,但是,嘉庆的大儿子早夭,所以旻宁也就成了嘉庆的嫡长子、乾隆的大孙子。自古以来,封建社会讲究长子继承制,皇家也不例外,所以,旻宁在继承皇位上占据了优势。

但,长子继承制只是一个优势而已,并不代表皇位就能百分百由旻宁继承,真正能赢得乾隆和嘉庆赏识的还是下面两件事。

  1. 狩猎获鹿,受到乾隆表扬。在旻宁10岁的时候,跟随皇爷爷乾隆前往外出狩猎,骑马射箭,表现勇猛,捕获一头小鹿,这给乾隆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对于长孙获鹿一事,乾隆十分高兴,同时,睹物思人,乾隆想起了自己年少时跟随皇爷爷康熙围猎的情景,心中未免有点儿小感慨。所以,带着这份高兴和感慨,乾隆帝当场表扬了旻宁,并赏赐了黄马褂1件,花翎1件。

  2. 平定天理教,嘉庆称他为“忠孝兼备”。嘉庆十八年,旻宁31岁,那一年天理教起义,教徒一路攻进紫禁城,旻宁面对这突发事故,沉着应对,率军平定了这次动乱,并亲自用鸟枪打死了两个教徒。嘉庆帝闻讯很高兴,随即为旻宁加官行赏,封旻宁为和硕智亲王,赐旻宁的那把鸟枪为“威烈”,同时,嘉庆皇帝称赞他“忠孝兼备”。

可见,旻宁排行老大,办事得体,沉稳厚重,先后赢得爷爷乾隆、父亲嘉庆的喜爱,让他在继承皇位中占据优势,这个优势也就是--天时!

二、嘉庆围猎,暴病而亡,让当时在场的旻宁占据了地利

嘉庆二十五年秋天,嘉庆去热河巡猎,突然暴病而亡;当时,嘉庆身边除了一些大臣外,只有皇次子旻宁、皇四子绵忻陪伴其左右。由于平时嘉庆帝身体健壮,未曾确立储君,这下给在场的皇次子旻宁有了可乘之机,有一种说法是在场的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由旻宁继位,并得到拖津、戴均元等重臣的同意,伪造了遗诏,安排亲信,快马加鞭,一路疾驰,将遗诏送于乾清宫,并存放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为旻宁继位,创造了说服力和合法性。

三、太后懿旨,一锤定音,让备受质疑的旻宁占据了人和

虽然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提议由旻宁继位,但是,这并不完全符合清朝的“潜规则”。因为清朝“潜规则”中,总管内务府大臣没有资格提这样的建议。所以,对于让旻宁继位一事,还是备受质疑的。

孝和睿皇后闻听此事,随即张了金口:“皇上驾崩令人十分悲痛,但悲痛之后,众大臣就要考虑继位之事,对于旻宁,我们都知道他平时仁义道德,英武睿智,秉性谦逊,应该继位,我想,先帝也是想立他为继承人,只不过先于驾崩,没有来得及明谕,众大臣应该抓紧帮扶旻宁早日继位,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这个懿旨,对于旻宁来说,极为重要,不仅打消了众人的质疑,更是化解了一场血雨腥风。

在这里强调一下,旻宁不是孝和睿皇后的亲儿子,人家孝和睿皇后有两位亲儿子,一个是皇三子绵恺,另一个是皇四子绵忻;先帝驾崩时,人家皇四子绵忻也在现场,但是孝和睿皇后还是选择支持旻宁,可见,孝和睿皇后是多么的无私。

作为长子长孙,虽然道光倍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但,并不能完全表明,乾隆和嘉庆支持他继承皇位,至于道光能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也许是他的仁义道德、谦逊有礼比其他皇子更适合接班继位,又也许皇后和众大臣认为当时日益衰弱的大清朝,只有道光能够去拯救。即便现实不是这样。


感谢关注@雪地里的小画家,对于道光皇帝的继位,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补充、吐槽!


读史三悟


道光帝是最后一位“古代”皇帝,也是第一位“近代”掌权人,他的身体跨入近代,但灵魂依旧在古代。

1782年9月16日寅时,一位皇孙在紫禁城诞生,他就是绵宁。年过古稀的乾隆喜得皇孙,自然多了几分喜悦。在这之前,他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太子,这位皇孙的到来对大清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嫡长子的份量

乾隆三十九年,年仅十四周岁的永琰与原配喜塔腊氏完婚,夫妻两感情很深。嘉庆元年,嘉庆登上皇位时,就册封喜塔腊氏为皇后。但她福气并不厚,仅仅当了一个月的皇后就去世。此时,她与嘉庆所生的嫡子绵宁十五周岁。

满清入关后,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嫡长子的情节始终挥之不去。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很早就将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结果失败。雍正吸取前面的教训,创立秘密立储,选择的继承人既非嫡也非长。

但嫡长子的情节又影响了乾隆,他两次将嫡子内定为继位人,却因天公不作美而放弃。后来,乾隆只得采用立贤的秘密立储,并将其确定为本朝家法。虽有家法限制,但在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嘉庆也不能置身事外。康熙、乾隆没有实现的嫡长子继承制,嘉庆又何尝不想实现呢?

嘉庆对这位嫡皇后充满怀念之情,皇后去世两年多后(1799年),就将绵宁秘密立为皇太子。

二、绵宁不仅能健康成长,而且文武双全

乾隆五十二年,在一个良辰吉日,年仅五岁的绵宁在总管太监的引导下,进入上书房,拜秦承业、万承风为老师,开始了学习生涯。

清朝是马上得天下,但入住中原后深感不能马上治天下。为了稳坐天下,大清的皇帝格外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顺治帝起,皇子们都要接受严格的读课制度,潜心学习中原传统的经史子集。

清代著名文人赵翼,乾隆中期入内阁中书,在皇帝的秘书机构当秘书,曾目睹过绵宁等皇子读书的情景,并做了细致描述: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门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上书房的教育极为严格,老师对就学的皇子、皇孙具有处罚权。对于皇孙们的学习时间,都有专门人员进行登记,以备核查。乾隆时常亲自查阅皇子、皇孙的学习情况。1789年三月初六,年近八十岁的乾隆来到上书房查岗,发现三月初一到初六,所有的皇子、皇孙的老师都没到上书房上班。乾隆大怒,当场向皇子和上书房总师傅责问原因,并处分一大批工作人员:上书房总师傅被贬为侍郎、大学士稽璜降三级留任、军机大臣王杰降三级留任,绵宁的师傅秦承业、万承风革职留任。时年七岁,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绵宁目睹了这一切。

在对待皇子的教育方面,嘉庆与乾隆一样,十分严格。嘉庆十五年,有一天下暴雨,地面积水很深,导致上书房的师傅没能上班。嘉庆知道后,指责上书房的老师:“明系怠惰偷安,有旷职守,不可不加以惩治”。结果又是一批皇子们的老师被处分。

在绵宁被秘定为继承人后,嘉庆对他的培养更加重视,一旦有空就亲自督促其学业,并为绵宁题写“养正书屋”四字。这四个字出自《易经》中的“蒙以养正”,可谓寓意深厚。

绵宁的四位老师,前期的秦承业、万承风,后期的汪廷珍、徐颋,都是饱读诗书、人品俱佳的名儒。名师授课,皇帝监督,绵宁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

“予自六岁入上书房,受诵经史。稍长,即于讲肄之暇,留意篇章,积累岁时,渐成卷帙,非欲雕琢曼词,盖陶冶性情,典学不废,借以自励而已”

这是绵宁对读书时的自我评价,从历史记载来看,还比较中肯。绵宁是一位好学的皇子,在勤勉苦读时写下两千九百二十六篇诗文。对于绵宁的学问,嘉庆是比较满意的。

在弓马骑射方面,通过两件事可以看出,绵宁的功夫也是不赖的。

第一件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围威格逊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纪》”

那年,八十岁的乾隆率领满朝文武打猎,将绵宁带在身边。九岁的绵宁一出手,竟然射中一头鹿。乾隆很开心,当中赏赐绵宁黄马褂和花翎。为了纪念此事,乾隆还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深仪刑”

乾隆将绵宁射杀鹿与自己小时候在康熙面前射杀熊相提并论,赞美皇孙比自己更早出道,对大清江山后继有人感到无比欣慰。《清宣宗实录》记载,乾隆对绵宁“期勖之意深矣!”嘉庆元年,绵宁大婚,就是由乾隆亲自主持。这传递出的信号,已经表明乾隆属意了绵宁。

第二件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兵分两路攻入皇宫。他们打着“大明天顺”的旗帜,杀声震天,一直打到皇后寝宫储秀宫附近,守卫皇宫的清军猝不及防。

这时候,绵宁镇定自若,开枪打死两名领头人,率领侍卫全力抵抗,最终扑灭这场事变。事后,嘉庆对绵宁大加赞赏,并加封其为智亲王,连同绵宁用的武器也被加封为“威烈”。通过这件事的锻炼,绵宁就已经脱颖而出,他的皇太子之位也更加稳固。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绵宁在经过一个“小插曲”后,顺利地登上皇位,即道光帝。

秋媚说:道光的即位,与乾隆有相似之处,都曾受到爷爷的青睐。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表现突出,能够赢得父皇的信任,毕竟父皇才是皇位的最终裁决人。道光虽是由古代到近代的皇帝,但并没有带领大清完成转型,也没有挡住大清衰落的脚步。


秋媚读史


首先必须要明确一点:乾隆和嘉庆父子从来也没说过皇位一定要传给道光之类的话!

乾隆

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八月,十岁的绵宁(道光)跟着祖父乾隆一起去木兰秋猃,结果射得小鹿一只,让乾隆喜出望外。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猎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纪》

想到大清进关百余年的今天,绵宁能不忘满族尚武之本,自然倍感欣慰;又想起七十年前的今天,自己(十二岁)和祖父康熙联手射杀了一头大黑熊,孙子现在比自己还小两岁,却颇有自己当年的风采,乾隆一时情难自抑,又给孙子写了一首诗: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尊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诗中饱含了乾隆的欢欣喜悦,尤其是“家法永尊绵奕叶”,似乎就在暗示绵宁会是万里江山的二代继承人。加之绵宁之父永琰此时已经是乾隆密立的皇太子了,他这话不是在暗示将来继位的嘉庆要选绵宁做接班人吗?我想这也就是题主说乾隆认为皇位非道光莫属的原因所在吧。



其实这话要看你怎么来解读,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你要刻意理解成乾隆属意道光可以,毕竟道光登基已经是既成事实了;你要是单从字面上来看,“永尊绵奕”也就是说社稷会按照“绵”、“奕”这些字辈的人千秋万世地这么传下去,皇孙绵宁长大成人后也定能治理好江山或者辅佐后继之君,为祖宗江山增光添彩。

嘉庆

嘉庆十八年,一百多名天理教铤而走险跑来攻打紫禁城,宫中闻讯一片大乱,而此时嘉庆皇帝正在承德打猎,对此事毫不知情。

恰在这个时候,皇次子绵宁奉旨提前回京(本来他也跟着行猎去了),正好赶上了这场事变。

他一方面派人出宫调集援军,另一方面传令各戒严,而自己则拿着一杆鸟枪站在养心殿门口,还射杀了几名天理教徒。

事后,他向父皇嘉庆写奏折报告了宫里的情况。


嘉庆皇帝对儿子这次临危不乱、井井有条的布置十分满意,称赞他说:“忠孝皆备,岂容稍勒恩施。”,还封他为“智亲王”,所用的那杆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但嘉庆同样也没有说皇位将来要传给他,只是对他表彰了一番罢了。而道光在这次变乱中的出色表现,确实为他后来成功即位埋下了伏笔。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了,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晓史才能明事


道光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原名爱新觉罗·旻宁(生于1782年9月16日,卒于1850年2月25日),原名为爱新觉罗·绵宁,因“绵”为通用字,为了避讳,其父嘉庆皇帝在遗诏中将其改为“旻宁”。是嘉庆皇帝的二儿子,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为何嘉庆选择并不出类拔萃的道光继承皇位呢,零零种种,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原本嘉庆皇帝是有五个儿子的,道光排行老二。根据当时传统的“立长不立幼”的主流思想,他原本不是嫡长子,理论上皇位不会传予道光的。可是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时代,新生儿出生后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便是养尊处优的皇室也不例外,长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于是,天命所为,皇次子道光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嫡长子。使之未来的登基之路有了第一个依据。

二、《清史稿》宣宗本纪记载,“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公元1791年,10岁的道光皇帝跟着祖父乾隆帝出去打猎,因其表现身手不凡,猎杀鹿一头,乾隆对其赞赏有加,乾隆触景生情,想起六十多年前,乾隆为12岁,自己跟随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狝时猎熊的往事,当时乾隆也因表现出色,被康熙赐黄马褂。并即兴赋诗一首“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最后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对于“以老皇帝之喜乐,为自己之喜乐”的“乖儿子”嘉庆和满朝文武,读后当然心领神会,这是在说“你的儿子,比老子当年还要牛逼呢”。自然此后嘉庆对道光给与了更多的关照。

三、嘉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13年,京城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皇家禁地,戒备森严,但是白莲教突袭皇宫的时候,皇宫周围大约有1000多名士兵守卫,竟然让50名刺客进入,相当于十几个地痞流氓冲进了中南海闹事,这你敢信,对于清廷这真是奇耻大辱,可见皇宫的守卫真是形同虚设。刺客进入后,冲破了多处的防守,一直进入到了皇帝休息的宫殿旁边。当时的嘉庆皇帝还在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没在京城。留守的道光临危不乱,和白莲教徒殊死搏斗,还用鸟枪击毙了两名重要头目,成功阻止了起义军的进攻速度,为内务府调兵镇压争取了时间。父亲嘉庆皇帝知道后,大为高兴,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就连击毙敌军头目的那杠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此后,道光备受嘉庆皇帝器重,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有胆有识”。这样一来道光又为自己未来的继位大业积累了重要的政治资本。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自圆明园起程,前往避暑山庄。此时嘉庆病重(据称是中暑),召来诸位大臣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早年立的诏书,立道光皇帝为太子。二十五日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病死,终年61岁。同日,道光终于在太和殿登基继位,多年以来成为皇帝的愿望终于如愿。


刘医生小讲堂


乾隆五十六年,十岁的旻宁随祖父木兰游猎,射中一只鹿,娴熟箭法令乾隆非常高兴,当即赏黄马褂、赐翠翎,并赋诗七律一首:“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聪尚武服,幼孙射鹿赐花翎。是宜志事咸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尊绵奕叶,承天恩祝慎仪刑。”从这首诗中,乾隆想到了自己差不多的年龄随祖父康熙围猎的事迹。乾隆对旻宁确实很喜爱。不过直至乾隆去世,旻宁一直是嘉庆唯一嫡子,所以得到有立嫡情节的乾隆宠爱似乎也合常理。

早在嘉庆四年,嘉庆就已经确立旻宁为皇太子,秘密立储。旻宁行事小心谨慎,且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事变中处置十分得体,赢得嘉庆的赞许。

这样看来,道光既有身份,又有能力,虽然没有到“非其不可”的地步,但其继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道光继位却经历惊险一刻。嘉庆皇帝一直自以为身体很好,但是在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而存放传位诏书的小匣子二十多年来嘉庆一直随身携带,从未告诉任何人。所以他的猝然死去,就给皇位继承留下大片空白。

七月二十六日,驻守承德的大臣一面派人回京师,请求京师在圆明园寻找,另一方面紧急商议对策。大臣中,睿亲王淳颖之子禧恩以旻宁有定乱之功主张继位,但拖津等则表示犹豫。

七月二十七日,诏书在嘉庆随侍太监身上找到,旻宁继位,随即以新君身份派人再次回圆明园。

七月二十九日,从京师传来皇太后、嘉庆继任孝和睿皇后的懿旨,令旻宁继承皇位。按照行程时间,这应当是七月二十六日第一波回京带回消息后,孝和睿皇后的处段结果。

虽然这个结果自然令旻宁万分感激,要知道,孝和睿皇后育有皇四子绵忻,也是唯一能对旻宁产生威胁的皇子,短短的四天时间,却可能生出无数变化,尤其是孝和睿皇后能抵住诱惑,坚持以旻宁继位,所以也一直得到旻宁的优待。


楚邾


作为大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皇帝,尤其是他衣服打一个补丁要花费五两银子的事情,更是让人嘲笑像个傻子。

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就是这位大家眼中平平无奇的道光帝,却深受嘉庆帝的喜爱,就连自诩为十全老人、眼光甚高的乾隆帝,都对他非常欣赏,还直接表示希望嘉庆将来能将皇位传给他。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嫡长子大都会受到皇帝的打压,几乎不可能成为皇储人选。但是,道光却是唯一的例外,他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由此可见道光帝有多牛!

那么,道光帝究竟是做了什么,让乾隆和嘉庆都对他赞不绝口呢?



其实,道光主要是做了两件事,才将乾隆和嘉庆都给征服。

第一件事,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10岁的道光跟随祖父乾隆去打猎,结果他在猎场上出手不凡,一箭破空射出,一头鹿便应声倒地,完美展现大清祖宗们传承下来的骑射武功。

见此,80岁的乾隆笑得是合不拢嘴,要知道当时大清已立国近一百五十年,八旗子弟大都已经腐化不堪,骑射的传统早已被他们弃之脑后,但道光作为养尊处优的皇子,尤其是他还只有10岁,却能够有如此敏捷的身手,实属非常难得。

道光的这番举动,也不由让乾隆触景生情,遥想六十多年前,刚满12岁的乾隆也是跟随祖父康熙打猎,一箭射中了一头熊,因而被康熙赏赐黄马褂。于是,乾隆也亲自赏赐道光一件黄马褂。不仅如此,乾隆还特意为道光的壮举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乾隆这首诗的前面六句,就是回忆当初自己跟随康熙木兰猎熊的往事,当时自己只有12岁,而现在道光却只有10岁,所有是“所喜争先早二龄”,言外之意是道光比自己都还要厉害。

至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就是告诉嘉庆,总而言之,你这个儿子可是比我都还厉害,如果以后我把皇位传给了你,希望你将来也能把皇位传给你的这个儿子。从这层意义上说,道光能够征服乾隆,主要靠的就是他一身精湛的骑射本领。



等到嘉庆继位后,他还是比较懂老爹的心意,所以就早早根据清朝秘密建储的制度,将传位于道光的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鐍匣之内。但是,此时的嘉庆,虽然很喜欢道光这个儿子,但却还并没有真正被道光征服,所以道光能否继承皇位,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不久后道光做下一件事,终于彻底将嘉庆也给征服。第件事是在嘉庆十八年时,京城爆发白莲教起义,在混乱之中,一百多名白莲教徒竟然铤而走险跑进皇宫来行刺,对于清朝来说真是奇耻大辱。当时宫中闻讯一片大乱,此时嘉庆又正在承德打猎,对此事毫不知情。

恰在这个时候,原本也在承德打猎的道光奉旨提前回京,正好赶上了这场事变。于是他一方面派人出宫调集援军,另一方面传令各戒严,他自己则拿着一杆鸟枪站在养心殿门口,还亲自射杀了几名白莲教徒。事后,他向父皇嘉庆写奏折报告了宫里的情况。

嘉庆对儿子这次临危不乱、井井有条的布置十分满意,便称赞他是“忠孝皆备,岂容稍勒恩施”,还封他为“智亲王”,道光所用的那杆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经过这件事后,嘉庆帝看到道光能力出众,终于下定决定传位给道光。




我是赵帅锅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也没来得及留下立储遗诏。嘉庆帝一共有四个儿子,最终却由排行老二的旻宁(道光)继承大统,总结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火药枪打下皇位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军趁嘉庆在承德之机,攻打紫禁城,他们事先买通了宫内的部分太监做内应,但还是暴露了身份,西华门的起义军虽在太监的带领下顺利闯进宫门,但冲到隆宗门的时候,宫廷侍卫已经关闭了大门。


由于宫内群龙无首,嫔妃和太监们四处逃窜,不知所措,哭声一片。在这紧要关头,旻宁挺身而出,展现出他处变不惊、指挥有度的难得品质。原本旻宁也随嘉庆去了承德,因为某种原因而提前回京了,正好碰上这场突变,但也因此成就了自己!

当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听闻事变的消息,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命令各门戒严,同时派人去调集援军,而自己则坐镇养心殿观察局势、统一指挥。

虽然隆宗门紧闭,但还是有几个人爬上了养心殿对面御膳房的房顶,准备跳进来打开门。见此情景,旻宁举起火药枪射击,但那时的火药枪不比现在的枪还能连发,打完一枪只能重新装填,紧张的旻宁一时找不到子弹,就扯下衣服上的金扣子装进枪膛再次射击,就这样把御膳房房顶上的那几个起义军打退了!

旻宁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等到援军赶到,消灭了起义军。事变一被平息,旻宁赶到储秀宫安慰母亲,并命令西长街布置警戒。嘉庆帝得知消息后,对旻宁大加赞赏,加封其为智亲王。加封得赏后的旻宁,并没有得意张扬,反而像嘉庆坦言自己当时也很害怕,还有一些地方处置不当。谦虚诚实的旻宁,让嘉庆更加喜爱!

代父祭祖,继承大统顺理成章

旻宁从小文武双全,深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嘉庆原有四个儿子,长子早夭,旻宁排行老二,就成了实际上的长子,而且旻宁被封为智亲王,在三个兄弟中爵位最高。


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嘉庆帝让旻宁代表他去太庙祭祖。这在封建社会的皇家,此举意义非凡,让朝廷上下都认为嘉庆是要传位于旻宁。嘉庆暴亡后,旻宁继位,顺理成章!

众人支持道光

宗室贵族,认为皇二子旻宁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可以继承大统。孝和睿太后虽然不是旻宁的生母,但也支持旻宁继承皇位。有了宗室和皇太后的支持,加之后来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称于承德避暑山庄找到了嘉庆立储遗诏,遗诏也是称立皇二子旻宁继承皇帝位。如此一来,旻宁登基为帝顺理成章,成为大清帝国第八位皇帝,年号道光。


北农小张


  这个问题有点太肯定。

  据史料记载,道光帝绵宁得到祖父乾隆和父亲嘉庆肯定无非两件事。

  一是绵宁十岁时与祖父一起行围,竟射杀了一头鹿。乾隆帝大喜,赏赐了黄马褂和花翎。这与当年康熙带乾隆行围场景差不多,当然引起了乾隆的的追思和联想。《清史稿》记载:“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

  而且这应该不算夸张,因为清代宗室都是擅长骑射,不过绵宁更是精通而已。

  绵宁的弹弓也很厉害。据《南亭笔记》记载:道光喜欢玩弹弓,经常把皇城居住的麻雀打得四处逃窜。

  另一件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天理教徒进攻紫禁城,一支竟然攻到了隆宗门。时年三十一岁的绵宁用弹弓遏制了进攻,其实应该是用鸟枪。

  《清史稿》载:“十八年九月……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欲北窜。上御枪毙二贼……封上为智亲王。”

  而嘉庆帝对绵宁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举动深感欣慰,事后封其为智亲王。

  道光帝也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我们知道,乾隆帝对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心向往之,但无奈其嫡长子均早他而去,绵宁的嫡长子身份也很为其加分。


赵燕云


道光皇帝处于清朝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可谓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它第一次被自己眼中的“夷狄”踩在脚底下,1842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也开启了它此后70年的屈辱历史,也让中国跨入了近代史。

他自幼受着所谓“乾隆盛世”的熏陶和感染,所以心中也一直如乾、嘉一样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谁曾想洋人却一脚踹开了他紧闭的国门,当时他的郁闷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一个时代步入另一个时代,只在一夜之间。

从一个骄傲的“天朝上国”成为一个任人宰割的“鱼肉之国”,也只在一夜之间。

不过,道光皇帝却也很幸运,虽然遭受了英夷之辱,可是却躲过了“发匪”之痛,更重要的是他继承皇位可谓是没有一点波折。

1799年,乾隆皇帝死后没过多久,嘉庆皇帝便已经写好了一个“小本本”——内容除了吹一吹满清之外,然后便是决定立二儿子旻宁为储。

想一想,他太爷爷雍正皇帝夺位有多辛苦,便知道他有多幸福了,即便是他的父亲嘉庆皇帝等一个立储也等得心惊肉跳。

那么,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为何会属意于让旻宁接手清朝呢?

乾隆曾随康熙去热河秋狝,当时他和侍卫去射熊,可是才上马,熊便突然向他冲了过来,他呢,却一点也不慌,没事人一样,好在康熙眼疾手快地一枪打了过去,熊惨叫一声倒在了地上。

康熙回到帐篷中,想起这一幕,仍然吃惊于乾隆的镇定和胆魄,忍不住对身边的和妃说:“弘历这小子,是命贵重,福将过予。”

因为乾隆深得康熙的喜爱,所以后来雍正在争储的时候或多或少也占了一点便宜。

乾隆的这个经历,道光也有。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去威逊格尔围场打猎,时仅9岁的小道光也跟着去了,不仅去了,还露了一手。

只见小道光搭弓射箭,“咻”地射出一箭,好小子,竟让他射中了一头鹿。

见此情形,乾隆顿时哈哈笑了起来,不错不错,颙琰家的小子破有朕当年的风范呀!于是,各种赏赐哗啦啦地向小道光扔了过去。

所以,对于乾隆而言,道光是一个“类我”的人,既然“类我”了,难道还不适合继承皇位?

如果说乾隆皇帝属意道光皇帝,是因为道光“类我”,那么,嘉庆皇帝又是为何如此认可道光皇帝呢?

嘉庆此人,能力不能说好,也没差到哪儿去,只能说一般,是一个不算太糟糕的守成之君,对于这一点,他自己恐怕也很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直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

他之所以选择道光,除了受到乾隆皇帝的一点影响之外,实际上也和他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乾隆一死,他迫不及待地对和珅下手,抄了和珅的家,发了一笔横财。可是,当有人告诉他说和珅还有不少隐藏的家产,让他一块抄了的时候,他却摇了摇头,说事也别做得太过火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

所以,嘉庆应该是一个相对温和的人,既然乾隆喜欢道光,道光又是实际上的“长子”,那为何不干脆立道光为储?如此也可免了儿子们的争储之危。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说。

嘉庆十八年,道光跟着嘉庆去秋狝,后来先回了京城,好巧不巧的是竟然让他赶上了林清率领天理教打到了京城。

当时,天理教的气势可谓是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皇宫里,直入养心殿,好在当时嘉庆不在皇宫,不然的话弄不好还真得栽在林清的手上。

事急从权,道光也顾不上通知嘉庆,更顾不上等嘉庆的命令了,直接提枪上马和天理教打了起来,还打死了两个人,后来陆陆续续平定了这次叛乱。

这事一传到嘉庆的耳朵里,先是一愣,继而忍不住夸了起来,旻宁这小子还真行呀!然后,册封道光为智亲王,实为称赞道光有勇有谋,连道光所用的枪也得到了封号,被封为“威烈”。

可见,嘉庆自己也很喜欢道光这个儿子。

这边嘉庆夸完了道光,那边道光也谦虚地回了句,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啦,又没人抵御贼人,儿子这才迫不得已和他们干了起来,事后想起来,是越想越怕呀!

嘉庆一看,满意地点了点头,得了,有胆魄,有智慧,又懂得谦虚,朕不传位给你还能传给谁?

所以说,嘉庆皇帝传位给道光皇帝可谓是顺势而为,又水到渠成。


吾与吾国


在选择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无论是乾隆还是嘉庆,他们都确实是非常青睐道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满清虽然早期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传统,但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入关多年的清朝贵族多年来深受汉文化熏陶,对其也有了一定认知。乾隆皇帝也是一样,他也更偏向于选择嫡子。

而史料记载,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其实要不是当时乾隆很早就立了嫡长子永琏为皇太子,可惜的是他居然夭折了,如果他不夭折,嘉庆自身都是根本没有机会从乾隆那获得皇位的。

也就是说从乾隆一朝开始,选继承人就更偏向于选嫡长子,而道光恰好是嫡长子。所以无论是乾隆还是嘉庆,他们对道光都是青睐有加。可以说,道光从生下来开始,基本就预定了皇位,只要他没有夭折,或者是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那么皇位是不会从他手里溜走的。


而且道光从小就从诸多皇太子当中脱颖而出。他虽然不是天才,但是胜在勤奋好学。

道光甚至可以用文武双全来形容。文比如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流利背诵诗歌古籍;武例如他在九岁的时候就能射杀野生的鹿。

而在猎杀时他还一度让老乾隆非常的欣喜,直接把黄马褂和花翎赐给了他,当时乾隆内心十分欣喜,因为道光曾经的样子很像他年轻时候的自己,这让他有种后继有人的感觉。

此外,道光的武略在实际上也曾有过证明,当时曾一度有外敌入侵皇宫,而道光利用火枪成功干掉了两个首领,平定贼患。


史料记载,是月,戊寅,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欲北窜。上御枪毙二贼,馀贼溃散,乱始平。

此事之后,嘉庆为了表彰道光,封其为亲王,在嘉庆看来,道光小小年纪就能临危不惧,这份胆魄实属罕见,这让嘉庆再次肯定了自己将道光立为继承人的想法。

从上述的这几件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道光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只是文武双全,他还懂得展现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后者要比前者更为重要。

当然,乾隆和嘉庆同时青睐道光,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道光从来就没有篡位的想法。他知道只要自己不作死,皇位就肯定会落到他的头上,所以他对嘉庆和乾隆非常的恭敬,这也为其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而乾隆和嘉庆也确实没有看错人,道光最终没有变为暴君,史料记载其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