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油枯燈盡!紫禁城後的煤山上,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帶著唯一的隨從太監王承恩自縊身亡。在他的衣袖中,有一份用手指寫的血書: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此皆諸臣誤朕,朕死而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在崇禎皇帝看來,他之所以丟了天下、丟了京城、丟了性命,都是手下那幫大臣們不得力、害了他。事實是這樣的嗎?在他執政一十七年間,至少這些人對他是忠誠的,也是能幹的,滿朝文武中縱然有誤他之臣,亦有他自毀之城。
韓爌協助崇禎剷除魏忠賢一黨,為崇禎掌權立下汗馬功勞,此人辦事公正,處事有方,是崇禎時期難得合格的首輔,也是難得對形勢有著清醒認識的能臣,輔佐崇禎兩年整。明朝後期,朝中黨爭嚴重,崇禎皇帝為此十分困擾,問計韓爌,韓爌答道:人臣原不應以黨事君,人君也不可以黨疑臣,總當詳核人品,辨別賢奸,然後舉措得當。若大廷上妄起戈矛,宮府中橫分畛域,臣恐非國家之福呢。意思就是大臣們不能結黨營私,皇帝也不能按黨用人,只能因人而異,量材使用。這番見識,在明末算是大清醒之人。
這樣一位老成持重、引正抑邪的首輔,因為受袁崇煥牽連,被魏忠賢餘黨彈劾。韓爌心灰意懶、上疏隱退,崇禎居然無意挽留,任他歸去。自他以後,崇禎皇帝手下再無好的首輔,當然還有一個史可法,也只當了三個月的首輔。
袁崇煥是明朝後期遼東唯數不多可以與後金對抗的軍事將領,在他的指揮和運籌之下相繼取得了寧遠和寧錦大捷等重大軍事勝利,打死了努爾哈赤,戰敗了皇太極。面對遼東形勢,袁崇煥不計個人得失,重新接受朝廷任命督師遼東;他體諒崇禎難處,放言五年可平遼東,其實是寬慰皇帝之心;他得知京城被圍,立馬率師回京。就是這樣一位忠臣良將,崇禎皇帝對他始終懷有疑心,防崇煥之心甚於防後金,最後居然把袁崇煥判以極刑。
崇禎對袁崇煥並不信任,他雖然賜袁崇煥尚方寶劍,但對袁崇煥誅殺毛文龍耿耿於懷。既然你賜了崇煥尚方寶劍,他殺一名不聽指揮的將領又何錯之有?他雖然令袁崇煥回師救援,但又不允許袁崇煥進城防守,只令他城外列陣;本來崇煥與皇太極在京師耗得越久,對明朝越有利,但崇禎卻說袁崇煥援兵逗留、私下議和等欲行不軌。最後,皇太極略施離間小計,崇禎皇帝馬上中招,比皇太極的兒子都聽話!
滿桂是蒙古人,在孫承宗手下從一個士兵起一級一級憑著軍功提拔上來,與袁崇煥一起,取得了寧遠、寧錦大戰勝利。崇禎皇帝是怎麼坑這位猛將的呢?皇太極兵犯京師,滿桂率兵五千回師救援,在德勝門與後金軍隊大戰,不料城中守軍居然發炮,既轟跑了滿兵,也傷了滿桂,就是這樣,崇禎皇帝還不肯讓滿桂入城,只能待在甕城中休息。
這還沒完,袁崇煥死後,皇太極還沒有
退兵,崇禎皇帝任命滿桂為武經略,統率城外兵馬。滿桂知兵,和袁崇煥一樣主張防守,與皇太極打消耗戰,但崇禎受朝臣們的影響,嚴令滿桂出戰。滿桂不願重蹈袁崇煥的覆轍,只好冒險出戰,最後戰死沙場。
袁崇煥、滿桂一死,皇太極居然退兵了,這是何故?原來皇太極見一時奪不下京城,即便奪了京城也守不住,與其這樣不如退兵,可見袁崇煥、滿桂的戰略是正確的,可恨崇禎皇帝耳根太軟、疑心太重,做了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孫承宗經營遼東近四年,組織訓練了十一萬軍隊,選拔培養了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恢復失地四百餘里,營造了著名的關寧防線。孫承宗本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老師,因為魏忠賢等人陷害,孫承宗被近辭官回鄉。后皇太極入侵京城,崇禎又啟用孫承宗,孫承宗把皇太極趕出了山海關,孫承宗任薊遼督師,帶著祖大壽等將領堅守大淩河。後祖大壽因寡不敵眾獻城投敵,孫承宗亦遭廷議,被崇禎皇帝批准回鄉。崇禎十一年,告老在家的孫承宗不願投降清軍自縊而死,舉家悉數殉國。
孫承宗是難得的遼東經略人選,天下形勢糜爛至此,崇禎皇帝仍然吹毛求疵,自廢武功!勝敗乃兵家常事,祖大壽投敵,於孫承宗有多大關係?這個時候,不用孫承宗還能用誰呢?
盧象升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崇禎二年,皇太極進犯京師,盧象升募兵萬人進京勤王。崇禎六年起,在與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無一敗績,深得崇禎重用,地位最高時為督天下師(無人可用的崇禎,這時候批發的官帽最是無用)。
就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因為得罪了朝廷的大臣、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也有可能是不支持崇禎皇帝議和的想法,居然被剝奪了兵權,只剩下五千老弱病殘對抗清兵,而關寧精銳均被太監高起潛控制。當清兵圍困盧象升時,高起潛面對盧象升的求援理都不理,坐視盧象升戰死。盧象升不可謂不忠,亦不可謂不勇,但崇禎皇帝居然寧肯信任一幫無用的朝臣太監,任由他們陷害功臣能將,可見崇禎皇帝是多麼的昏庸透頂。
孫傳庭在平定陝西、河南農民起義中屢建奇功,他在陝西誅殺了高迎祥,打得李自成幾剩下十八騎逃走,在他的努力下,陝西全境農民起義基本平定。
因為與朝中紙上談兵的激進派楊嗣昌等人不和,崇禎皇帝聽信諂言,罷了孫傳庭的官。後來李自成等捲土重來,擁兵上十萬,圍攻開封,而楊嗣昌等人根本無力與之一戰,崇禎只得重新起用孫傳庭。
孫傳庭重新出山之後,迅速解了開封之圍,進而進駐陝西、駐守潼關。孫傳庭本意是他的都是新兵,根本不具備進攻李自成軍隊的能力,只能守、不能攻。但崇禎皇帝卻求勝心切,也根本不瞭解前線敵情,授孫傳庭為兵部尚書,並加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江北七省軍務,嚴令孫傳庭出潼關(這個時候崇禎皇帝也沒有人什麼用了,能用就是這麼一個孫傳庭,所以什麼事都往他身上壓)。
孫傳庭知道戰不過李自成,但聖命難違,他曾嘆惜:“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他知道,出兵是戰死,不出兵就是違抗聖旨也是死,與其被皇帝處死還不如在疆場戰死。他兵出潼關,兵敗後被李自成奪了潼關,孫傳庭戰死,明朝再無良將。
明朝之滅亡,縱然是大廈將傾,但崇禎皇帝過於敏感的神經、多疑的性格也是加速明亡的重要原因。上述六人,雖然不一定能夠救明朝於倒懸,但如果崇禎能夠重用善用,也不致於天下燎原,無一人可用;大廈將傾,無一木可支!可憐可恨崇禎皇帝到死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誤!
閱讀更多 歷史挺有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