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园园熊


乾隆皇帝在临终的时候嘱咐嘉庆不要杀和珅,但具体原因他没说。而嘉庆的理解,就是因为和珅是乾隆的红人。其实乾隆更深层的用意是和珅是能人,办事利索,能摆平很多事情,甚至是能摆平皇上都摆平不了的事情。也就是说虽然和珅贪,但是能力很强,且对朝廷忠心耿耿。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嘱咐嘉庆不要杀和珅呢?肯定是乾隆能够看到嘉庆和和珅之间的矛盾,或者能看到嘉庆眼里对和珅的恨意与杀意。

可是嘉庆却没有看到乾隆皇帝的用意的深远,他看到的只是和珅对自己皇位的威胁。

直到15年后,嘉庆15年,史官在记录和珅过往,把和珅黑的一无是处的时候,嘉庆才想起当年乾隆的嘱时,大喝一声:和珅并不是一无是处。

一,和珅为什么能得到乾隆的赏识并且重用?

和珅这个人从小受尽了人间的冷遇,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侍卫到国家一品大员。凭借的是自己长相不错,机灵的脑瓜,卓越的能力,再加上他的情商特别高,嘴特别甜,拍马溜须的功夫也非常到位。

乾隆无论把什么棘手的事情交给和珅去做,和珅都能给处理得非常的漂亮,从来不会惹什么麻烦。

特别是在朝廷上,和珅能够倚着乾隆这棵大树,以一己之力,让朝廷运转的还不错。而乾隆可以放心地四处游玩,放手让和珅给安排,且不用担心和珅对自己不忠心。

二,和珅与嘉庆皇帝的梁子是如何结下的?

和珅与乾隆皇帝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但是与嘉庆的关系就要差很多了。

在乾隆的眼里,和珅从来不会觊觎皇位,但是在嘉庆的眼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嘉庆觉得和珅总是给他使绊子。嘉庆想把自己的老师提拔到身边就职,但是和珅告状,导致他的老师不升反降。嘉庆想安排自己的人去某个部门当职,但是和珅知道他和嘉庆的关系不同一般以后,又告状,把这事给搅黄了。

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谁心里不拔火呢?

特别是乾隆皇帝把皇位传给嘉庆帝以后,乾隆皇帝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把持着朝政大权,这其中和珅起了很大的作用。

和珅就怕乾隆这棵大树倒了对自己不利,于是就说乾隆还可以干好多年,同时,即使乾隆年龄大了,和珅也做乾隆的左膀右臂,有什么军政大事都是乾隆让和珅先过目,两人商量好办法之后,再象征性的让嘉庆过一下目。

甚至到最后出现了在朝廷上,乾隆、和珅和嘉庆三人同台出现的场面,明摆着和珅传递乾隆的旨意,嘉庆似乎就成了摆设。

而且和珅还安排了自己的人到嘉庆身边,美其名曰协助其工作,其实是监视嘉庆的一行一动,让嘉庆非常的反感。

三,嘉庆帝为什么必须要置和珅于死地?

嘉庆置和珅于死地,首先在于出口气。乾隆死后,嘉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即查办了和珅,给他罗列了20条罪状,然后赐他自绫让他在狱中自尽。乾隆活着的时候,嘉庆处处吃和珅的气,现在自己说了算,终于要报仇了。

其次,在于嘉庆怕和珅觊觎他的皇位。和珅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了,这是毋庸置疑的。和珅的这个权力是乾隆给的,和珅是对乾隆中心耿耿的,但是由于之前嘉庆的感觉,他不一定忠心于自己,所以怕和珅对自己的皇位不利,才尽早的查办了和珅。

最后,嘉庆知道和珅是一个大贪官,家里有很多钱,而当时国库又比较匮乏,所以为国家考虑,查办和珅充实一下国库,让自己手里能够运转的银子多一些。确实和珅的家产在被充公之后,合计有10亿两白银左右,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几年的财政收入。

但是嘉庆在给和珅罗列20条罪状是什么呢?其中的几条如下:

大罪一:在乾隆尚未对外宣布嘉庆为皇太子时,和珅提前呈送如意给嘉庆,泄露机密以为拥戴之功。 大罪二:曾在圆明园内违规骑马,违反君臣之礼,实乃大不敬。 大罪三:曾乘坐轿撵出入神武门,直入宫中,亦是僭越。 大罪四:偷运宫女出宫,偷纳为妾。

从上面可以看出,和珅的罪状是泄密、不敬、纳宫女,办事不利,目无法纪,一手遮天,排除异己,任人唯亲,而最后才是家里财宝多。也就是把和珅最大的罪状贪污之事并没有列在首位,这应该是嘉庆在给自己的父皇乾隆留面子。

因为和珅是乾隆一手提拔上来的,如果把和珅的贪污列在前面的话,那就说明乾隆是用人不当了,而且容易激起民愤。因为大家对贪还是比较不能容忍的,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和珅竟然贪了如此之多。

四,和珅死了,嘉庆帝为什么有些后悔呢?

和珅死了15年后,嘉庆随着年龄的渐长,再加上朝廷的一些棘手的事情。才渐渐的明白为什么当时父皇乾隆能够活得比他潇洒,轻松一些,就是因为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助手和珅。

而现在嘉庆再看看朝廷,满朝的文武大臣,处理事情的能力上比和珅要差一大截子,面对用人荒时,嘉庆才有些后悔。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柒月夏


历史漫谈君


公元1799元正月,88岁的乾隆皇帝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死以前,他一直在叮嘱儿子嘉庆,不要为难和珅,更不能要去杀他。


当时已经做了四年皇帝的嘉庆对父亲临死之前的叮嘱很不以为然,表面上应付着,实际上已经有了杀和珅的具体计划。

他在当太子时,就已经知道这个和珅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家中贪污的金钱难以计数。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一直宠着他,对这样一个大清国的蛀虫听之任之。

以前他是太子,管不了和珅,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已经是大清国的嘉庆皇帝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杀和珅了。


于是和珅人头落地,家产被抄,抄出的家产相当于当时大清国几年的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一跌倒,嘉庆就吃了个饱,民间很快就有这样的说法。

但是很快嘉庆就开始后悔了,也很快明白了当年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求自己不要杀掉和珅。因为自己只看到了和珅贪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和珅在朝堂之上“活”的一面。

严格来说,和珅属于人才呀,乾隆皇帝视其为左膀右臂,得力干将。和珅能够帮助皇上把天下最难办的事情打理得妥妥帖帖,能够解决最棘手的事情,能够在朝堂之上左右逢源,帮皇帝左挡右突。


并且,乾隆皇帝数下江南,工程何其浩大,花费的钱财无数,所有这些都是和珅一手打理的,井井有条,让乾隆皇帝十分满意。

而在嘉庆朝,他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为什么呢?一是大臣反对,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人替他安排这么庞大的系统工程。

现在好了,和珅不在了,嘉庆突然发现自己手底下这帮官员太难管了,自己缺少一个能够独挡一面的心腹大臣。所有的大臣都是趋炎附势,面对着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形势束手无策。

因此,也就是从嘉庆朝开始,清朝开始走了下坡路,这个时候,他开始怀念起和珅来。觉得自己当时杀和珅还是有些太草率了,至少应该等到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之后再动手也不迟。

但是人已经死了,再后悔也没有用了,那些抄来的钱虽然多,但是很快也就花了个精光。


其实,嘉庆还是年轻,他在父亲刚刚去世几个月就想迅速处理掉和珅,一方面是因为和珅的巨额财富,而他的国库里却是空空如也。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和珅的权力有些太大了,已经影响到到了他的统治地位,所以他作为皇帝来说,必须迅速解决掉眼前的麻烦,至于今后怎么样,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所以说,乾隆不是一个糊涂的皇帝,当年和珅的所作所为,他能不知道吗?不过是相互利用,他需要和珅的才干替他来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他手握着和珅的把柄让他甘心为自己效死命,他知道打江山易而守江山则难,光靠自己一个人不行,还需要得到的助手,而和珅就是这样一个得力助手。


这样乾隆和和珅共同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维持着大清江山的稳固。但是这个道理乾隆知道,嘉庆不知道,直到十五年以后,国内矛盾频出的时候,嘉庆才想起父亲的金玉良言,多少有些晚了。


小小嬴政


说起和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那他到底有多贪呢?有个词形容的非常好,叫做“富可敌国”。据记载,和珅的财产超过了当时清朝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以至于他被嘉庆皇帝赐死之后,还流传着一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俗语。

但是嘉庆皇帝在赐死和珅十五年后,为什么又会后悔莫及呢?让我们一步步来了解……

和珅和嘉庆皇帝的恩怨纠葛

我们都知道和珅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经常待在乾隆的身边,也就能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上话。

乾隆皇帝也不知道怎么的有个魔咒一样,只要被他立为未来储君的阿哥们,都难逃一死。乾隆皇帝只好将太子人选密封,而人选正是永琰(嘉庆皇帝)。

既然选定了人选肯定就要有一个好老师教导一下,乾隆皇帝就想到了朱珪,朱珪精明能干,而且学识渊博。于是朱珪就成了永琰的老师。

有一次,和珅又收到一笔贿赂,保举小吏安明出任司务之职。结果,被人查出来了是通过贿赂换来的官,而且贿赂的人就是和珅。御史知道和珅权倾朝野不好得罪,只能先把消息告诉朱珪,朱珪品行高尚,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就向乾隆皇帝参了和珅一本。于是乾隆将安明处死,和珅被降三级,这个怨也就结下了。

其后和珅经常打压永琰的势力,把这位太子身边的能臣干将算计的明明白白,更大的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而后更是把永琰的老师朱珪给算计了,于是朱珪被贬。

和珅依靠乾隆的喜爱,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将这位未来的皇帝完全得罪了。

后来嘉庆虽然做了皇帝,但是太上皇乾隆是极其看中权力的,所以即便嘉庆已经是皇帝了,但还是乾隆说了算。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终于熬到了太上皇乾隆去世,才真正把控朝政。虽然乾隆临死前特意嘱咐嘉庆不要杀和珅。但是嘉庆为了这一天已经准备了好几年,好不容易能自己说了算了岂能轻易放过和珅。于是将自己的老师朱珪召回京城,帮助自己想办法把和珅办了。

大臣深知嘉庆已经真正拥有了权力,纷纷见风使舵,弹劾和珅的奏折是一封接着一封。嘉庆一番操作,公布了和珅20条大罪,将和珅抄家灭族了。

和珅虽然贪婪,但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

让我们先看看和珅担任了什么职位

和珅被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看到这些职务,我真的不得不服了!说实话,有这些职务,想不贪都难。但这也表明和珅确实是一个十分精明能干的人。正因为和珅身居多个要职,对朝廷的事务管理非常在行,可以帮助皇帝处理很多麻烦事。所以乾隆嘱咐嘉庆不要杀掉和珅考虑的也是这个方面,没了和珅清政府的正常运转会很困难。

但嘉庆只是觉得和珅位高权重,对自己的威胁极大。所以当太上皇乾隆死后,他急切的就把和珅给办了,和珅死后,和珅负责的军事、内政、经济等朝廷事务没有交接好。以至于嘉庆皇帝匆匆忙忙,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可以说是天天忙的焦头烂额。而且还有农民起义、白莲教乱等等还得禁止鸦片传播。

嘉庆真正处理过这些事务之后,才明白乾隆去世前的嘱咐,正因为和珅的才干能够把朝廷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乾隆才会那么纵容和珅,如果不是有和珅打理好这些事务,乾隆又怎么能经常到处旅游,活的那么久,累都会累死了。就像嘉庆自己现在这样,忙的焦头烂额。但杀都已经杀了,悔之晚矣。

因此,当史官为了迎合嘉庆皇帝,而刻意将和珅黑化的史书送到嘉庆面前时,嘉庆说出了心里话:和珅并非一无是处!

众所周知,嘉庆在位期间朝廷经济其实并不太好,尽管嘉庆没收了和珅所有家产,还是填不满国库这个无底洞。所谓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皇帝好像没怎么吃饱,日子过得紧巴巴。

其实嘉庆处理和珅是必然的,只可惜嘉庆没有考虑清楚就把和珅给办了。而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没有等到把和珅负责的工作交接好,是嘉庆皇帝后悔原因之一吧!


子夏君


嘉庆杀了和珅后悔了,不知道这是谁说的。事实上可以这么说,自从嘉庆杀了和珅之后,他才敢睡个安稳觉。

要知道乾隆去世的时候,若是他不杀和珅,他这个皇帝就会当的不安生。因为那时候的和珅太嚣张跋扈了,朝廷里的官员,都知道和珅不知道嘉庆。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原因还是乾隆造成的,不是乾隆当了六十年皇帝之后,他就开始禅位了嘛,他说自己当皇帝的时间,不能超过爷爷康熙。

所以,他就把皇位传给了嘉庆。

可是,实际上乾隆对嘉庆一点也不放心。毕竟历史上当太上皇的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所以乾隆也就是把名义上的皇位让给了嘉庆,自己还是军政大权一把抓。

那时候和珅对乾隆绝对的忠心,可以说所有的大事,都是和珅在提乾隆皇帝办理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和珅的权利,就压过了嘉庆。

老皇帝乾隆已经八十多岁了,这么大的年龄,当然了不能亲自办公了。正是因为乾隆代替了和珅。

所以,所有的朝中大臣,他们都把和珅当做了最高发号施令者。和珅在他们眼里,行使的权利,也就如同皇帝下达的命令一般。

对于这种现状,嘉庆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他又不能做什么。因为他若是干预的话,乾隆就会加大对他的猜疑心,这样对他是不利的。说不定乾隆皇帝,会把他的皇位给废除。

所以,他只能听之任之,当个傀儡皇帝。因此,他和和珅的矛盾,也就不可调节了。

在乾隆活着的时候,嘉庆有气也没地方发,所以,他就暗自下了决心,自己一定要把和珅给除去,否则,那里还有他的出头之地。

这不是在乾隆去世之后,嘉庆在乾隆的葬礼上,就急不可耐的把和珅给除去了。正是因为他除去了和珅,然后警醒了当朝的所有大小官员。你们一定要知道,当今的皇帝是我嘉庆,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要听我的,不听我的话,就是死路一条。正如现在和珅的下场。

所以,这才是嘉庆除去和珅的最大的理由,杀了这样的和珅,给自己清理了最大的障碍,嘉庆怎么可能后悔呢?

更加让嘉庆意想不到的惊喜是,在抄和珅的家的时候,没想到和珅家里有那么的金银财宝,这一下嘉庆把和珅的东西归为国有,也就充实了自己的国库。他的收入增加了很多,这是多么大的收获呀。

所以说于公于私来说嘉庆杀掉和珅,他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因此题目里说嘉庆杀和珅后,十五年就后悔了,这绝对是无稽之谈。

嘉庆杀和珅一直都是有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事情。


不才讲史



乾隆皇帝懂得御人之道,每当有乾隆皇帝不好解决的问题,吩咐和珅解决,

和珅总会办的非常漂亮,相传当年乾隆时期各地闹灾荒,可赈灾粮食总是不够,乾隆皇帝就吩咐和珅去调查此事,

和珅到当地看着排这长长的灾民,就在地上抓了把土,放进粥里,这样就去除了冒名顶替灾民的人,大大的节省了粮食,

从这件事情来看,和珅聪敏,是当时官员无法达到的,和珅为人圆滑贯通,语言学习能力,思维机敏程度,都是一般人所望尘莫及的

而和珅的理财能力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当时和珅在各地开设店铺这无疑也增加了大清的收入乾隆皇帝就相当于养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可是嘉庆却给杀了。


西红世爱鸡蛋


乾隆和嘉庆都知道,贪官是杀不完的。 自古反贪严厉者,莫过朱元璋。

贪污六十两就杀头剥皮,不可谓用刑不严。然并卵,杀了一个又出现十个。

朱元璋自己都很不理解:“朕自即位以来,法古命官,布列华夷,岂期用之时并效忠贞,任用俱久,俱系奸贪”。

为什么当官当久了,十之八九都会变成贪官呢?为什么在金钱面前,当官的都不怕死了呢?

不管哪个皇帝,都是想反腐的。可是很多皇帝反贪的结果是,越反贪,贪官越多。

乾隆是个聪明人,和大人那些伎俩,他真的不知道?根本不是。只不过乾隆自己就是帝国最大的贪官。

做为皇帝来说,他最恨的不是贪官,而是想夺去他位置的人。

乾隆需要忠于自己的有能力能力事的人,而和珅完全符合要求。

和珅主持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理外交,担任过十几种官职,每个都干得很出色。

他又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乾隆心思很准,所以才深得乾隆的喜爱。

(和珅与乾隆)

最关键的是和珅完全忠于乾隆,他虽然结党营私,但并没有想过威胁皇权,所以他在经济方面的问题能够被乾隆容忍。

再往深点说,乾隆知道和珅再贪,他一个人也花不光那些钱,这些钱只是暂时存在和珅家里罢了。

他还要谢谢和珅,因为和珅帮助皇帝将官吏的财富集中起来,皇帝随时可以拿走这些财富。

和珅只是为皇帝看守财产的管家罢了。

其实嘉庆除掉和珅,并不是为了经济原因,而是政治原因。

嘉庆说过:“和珅罪之大者,盖由事权过重”。

他被处死的二十条大罪中,涉及经济方面的并不多,真正致他于死地的,是政治因素。


和珅最大的罪名是“漏泄机密,抢先拥戴”,还有更多的都是“无父无君”,不尊重皇帝,是专权擅行,而他经济方面的问题,只被列在二十大罪的最后几条中。

说明嘉庆处理和珅,是政治需要。

乾隆在世时,对和珅言听计从,和珅可以做到“内外官员畏其声势,不敢违拗。”

特别是嘉床登基后,“天下人只知和珅,不知嘉庆”。

这严重触犯了皇权,是不可以容忍的。所以乾隆一死,嘉庆便迫不及待的动手除掉和珅,也是想掌握权力而已。

至于说和珅死后十五年,嘉庆后悔了,此事不知出于哪本史料,本人孤陋寡闻,头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这种说法毫无疑问是捏造的,嘉庆皇帝从未后悔抄了和珅的家。

拜清宫戏所赐,和珅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贪官,他靠着乾隆皇帝的宠幸,结党营私,作奸弄权,大肆贪墨,一生聚敛的财富数量,已经无法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没有人能说清楚和珅到底聚敛了多少财富,只知道嘉庆皇帝继位后,下旨抄家,从和珅家中抄出的黄金白银、奇珍异宝、字画古玩……以及不动产等,折合白银高达八亿两。

要知道,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康乾盛世”时期,乾隆年间朝廷每年的税收,不过白银七千万两,和珅一人聚敛的财富总额竟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

抄了和珅的家,解决了嘉庆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难怪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得出一个奇葩结论:乾隆对和珅的贪腐行为心知肚明,但他生前不铲除和珅,一方面是因为他离不开和珅,需要和珅迎合他的意图,死心塌地为他办事;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需要利用和珅聚敛财富的“才干”自己的继承人敛财,等自己死后,新皇帝只要废了和珅,抄了他的家,就可以不用发愁痴呆症收入的问题,真可谓用心良苦。

更有甚者,编造出乾隆留下遗嘱,不让嘉庆杀掉和珅的段子。这更不现实了。

众所周知,乾隆是提前退位,把皇位让给自己儿子嘉庆,自己当太上皇的。乾隆虽然当了太上皇,却依然不撒手,并没有把权力全部让给嘉庆,而是牢牢把在自己手里,但当时乾隆年事已高,不可能事事亲为,最受他宠幸的和珅自然成为乾隆的“代言人”。

每次上朝时,乾隆和嘉庆都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而和珅则站在一旁,为老眼昏花、说话含糊不清的乾隆传达旨意,甚至从中弄权,保持朝政,当时百官私下都叫“二皇帝”,可想而知和珅的擅权专断到了什么程度。

每到此时,坐在一旁,形同傀儡的嘉庆帝心中充满了愤恨:自己当的这是什么皇帝?!一个太上皇握着权力不撒手不说,还有一个狗仗人势的和珅,从不把朕放在眼里!

正是在此时起,嘉庆就埋下了对和珅的怨恨:有朝一日,朕一定废了你!

乾隆当太上皇时,和珅的影响力达到巅峰,甚至连嘉庆的人身自由都受到很大限制,以致于他很担心自己身边的太监、宫女很可能就是和珅派来的奸细,和珅甚至在私下说出“皇上不足以与我斗智谋”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而被人监控、形同傀儡的感觉让嘉庆感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和窒息感,他迫切要摆脱这种感觉,他要尝到大权在握的滋味!

但乾隆在世一天,嘉庆就不能动手,所以他一直等着等着,终于熬到了乾隆去世。

乾隆死了,嘉庆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废了和珅,而且是急不可耐。

抄家当然是重要的一条,嘉庆要把和珅从大清朝“偷去”的财富全部拿回来,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但嘉庆之所以干掉和珅,还有最根本的一个目的——杀鸡儆猴。

和珅是乾隆朝政治的集中代表,是权奸乱臣的代言人,他独揽朝政,擅权专断,藐视皇权,不可一世,触犯了皇帝的底线,而嘉庆之前被乾隆与和珅牢牢控制,想要咸鱼翻身,树立自己的权威,就必须除掉这个最大的权臣,只有这样才能昭告天下:我老爹的时代、和珅的时代都过去了,现在是我的时代,所有事都是我说了算!否则,和珅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常言道:无商不奸,无官不贪。虽然这句话描述得有些绝对,但是不可否认在古时候这就是商场和官场的基本形态。就拿历代官场来说,一旦有一个人贪污腐败必然会带动其他人跟着堕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贪污的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时候有位立志做清官的人进入官场,试问他如果不随波逐流又如何在官场上立足?所以在古代封建制度影响之下,官场难以长期保持清明。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贪官,譬如西汉田蚡、唐朝元载、北宋蔡京、明代严嵩等人都是臭名昭著的大贪官,而要说其中贪污金额最多之人我想莫过于清朝的和珅。


和珅自幼失去双亲,从小孤苦无依,在老家丁刘全的照顾下他才得以存活。艰苦的童年生活经历让和珅养成了坚毅的性格,也让他对于财富与权力有着莫大的渴望。

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考上了咸安宫,并且从23岁开始他的仕途就一直顺风顺水,甚至坐到了内阁大学士、首辅军机大臣这样的高位上。不仅如此,倚仗着自身出众的容貌与靠谱的办事能力,和珅越来越受乾隆皇帝的宠信,一直到他驾崩之前和珅都还是其身边的大红人。

起初和珅还是中规中矩地为乾隆皇帝办事,但随着权力越来越大,他那深藏于心底的欲望也渐渐凸显出来,利用职权的便利,和珅开始了漫长而又庞大的贪污事业。

或许在早期乾隆皇帝对此并没有察觉,但是到后来和珅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大贪官,他消息再不灵通也不可能不知情,不过为什么乾隆皇帝后来还是一如既往地重用和珅呢?这是因为他看重了和珅的才干,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和珅都能处理得又快又稳妥,让人无比放心,再加上他拍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常常弄得乾隆帝龙心大悦。

与此同时,乾隆帝也明白贪污腐败是几乎每个朝代所无法避免的,虽然和珅巨贪无比,但是至少他对整个国家没有危害,所以为了充分利用这样的人才,乾隆帝对于和珅贪污之事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临死之前他还嘱咐继承人嘉庆皇帝不要杀死和珅。

不过嘉庆皇帝并没有把乾隆帝的话铭记于心,相反他十分看不惯和珅的做法,所以乾隆帝死后不久他就立刻查办了和珅,将他一切贪污所得全部充公,并找了一堆真假难辨的罪证将其处死。

有句话说得好: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将和珅的财产查封后,国库一下子就充盈了起来,要知道先帝乾隆在位早期虽然勤政爱民,国家也算是比较富裕,但是乾隆帝本身就喜欢四处游玩,尤其是到了执政后期,更喜欢置办隆重排场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所以在嘉庆皇帝接手皇位之时,国库已经空虚。

而和珅巨额的资产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嘉庆皇帝的燃眉之急。据统计,从和珅家中搜查出来的财富总额可达八亿到十一亿两白银,可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仅有5000万两白银,换句话说和珅所拥有的财富至少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这是多么吓人的一个数字!

所以在扳倒和珅以后,嘉庆皇帝手头宽裕了许多,清朝财政政策也趋于宽松,此时整个王朝的局面开始好转。但是时间一长嘉庆皇帝就发现问题了,和珅是倒台了,可朝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处理掉的贪官,他们就像蛀虫一样一点点啃食着清王朝的基业。

此外,朝廷上再也没有像和珅一样能干的大臣,每次有事情各大臣都是互相推诿,即使最后接受任务也完成得很不利索,并且还常常会有纰漏,到了这时嘉庆皇帝终于明白先帝为何告诫他不要杀死和珅,原来只有和珅才能扛起处理朝政的大旗,因此后来嘉庆皇帝时常追忆和珅处理政务的日子。


但是要说嘉庆皇帝对于杀死和珅这个决定追悔莫及我认为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除了贪污腐败之外,和珅还有两个必死的理由:

  • 一是为祸百姓。嘉庆皇帝在位初年,川楚一带便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当时率军前去平叛的是和珅,而和珅那一撮人将败绩说成胜绩,将小胜鼓吹为大胜,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平叛的进展;后来白莲教在四川的头头王三槐被抓到,嘉庆皇帝询问他为什么造反,王三槐回答道:官逼民反,那些贪官污吏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不得不揭竿起义。而和珅就是贪污的典型代表,试问嘉庆皇帝会放过他吗?
  • 二是危及皇权。乾隆在晚年之际几乎将一切大事都交由和珅去处理,即使是后来他退居幕后成为太上皇,和珅仍然是朝廷中权势最大之人,甚至很多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这让嘉庆皇帝颜面何存?就连他想要托关系让自己的老师入京做官也被和珅阻止了,这样一来他如何不痛恨和珅?所以在乾隆死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处理掉和珅,以此来杀鸡儆猴,维护皇室的尊严。


所以总的来看,嘉庆皇帝对于和珅是必杀无疑,至于后来追忆他,只不过是对人才的一种惋惜,用追悔莫及来形容实在有些言过其实。诸位看客,你们说呢?


执笔灬写史


不请自来的回答下这个问题


其实,关于和珅的在乾隆时期的角色,其实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乾隆朝乃至于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贪官,署理户部四十年,贪污的财产折合成银子几乎相当于十年国库收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和珅不仅仅会贪,更会敛财。而且,他不仅仅会敛财,还敛财有道,和珅的敛财不仅仅是从老百姓手里敛财,更擅长从官员手中敛财。

和珅作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贪官,贪污的手段自然是冠绝一世,当时想见和珅的官员浩如烟海,大部分连见一面都难,就连给和珅的门口下跪的“跪票”居然都价值2000两银子。

根据统计,如果想见到和珅,单单贿赂他的下属就要花一万两银子。而当时地方督抚大员一年的养廉银子总收入,才10000到13000两。和珅被捕的时候他的管家刘全的家产就有一百多万两,可见其贪墨之狠,而这些钱基本都是来自官员的献纳。

但是各地官员对和珅是不敢不给,因为和珅对他们的鬼蜮伎俩是了然于心,他们那点小九九不敢在和珅面前卖弄。当年云南总督李侍尧就是被和珅一手扳倒。李侍尧盘踞云南十多年,老谋深算也深受乾隆器重,没想到和珅初出茅庐就扳倒了他,震惊天下。之后和珅帮助乾隆帝整整处决了29位督抚大员,天下官员听到和珅来查案无不心惊胆战。和珅也正是凭借清查各地官员得到的银子来充实国库,帮助乾隆完成了六下江南和南征北战的十全武功,要是没有和珅的敛财能力,乾隆朝根本无力发动如此多的战争与工程。

所以和珅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和珅在乾隆下江南的过程中,发动富商修筑宫殿,让朝廷省下的银子何止千万。嘉靖杀死和珅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人能够威震四方的贪官,所以朝廷上下贪墨远超和珅,合起来的数字更是惊人。当时记载各地官员只要一出北京就发了疯一样,在西安的官员吃饭排场比皇帝大得多,天天宴会,桌子上必须有鲈鱼和海参鱼翅,否则就会大发雷霆,所以嘉靖帝到了后期不由得怀念和珅,至少他在的时候,天下巨贪只有一个和珅,而他没了,天下无人不是巨贪。


冷兵器研究所


清朝时期,和珅可谓是乾隆身边赤手可热的大红人,陪伴了乾隆几十年。和珅能在乾隆身边那么久,自然离不开他的办事能力。能者居上,自古以来都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这样。不管乾隆交代任何事给和珅,他总能办的妥妥当当,当然也离不开和珅本身的能力和人脉。 和珅的这些贪赃枉法,当时乾隆心里非常明白。期间有不少清官启奏弹劾和珅,也有人不少人选择与和珅同一阵线,拿些金银财宝去贿赂,以保性命。这些巴结和珅的人自然成为了与和珅同派的,而那些与和珅为敌,弹劾他的人都没有一个好下场,不仅丢了官职,还遭受牢狱之灾。 其实乾隆不是个糊涂的皇帝,和珅私下的那些贪婪,乾隆都心知肚明。只不过乾隆为了江山社稷,并没有将和珅撕破脸皮对付。要知道,稳定江山只靠一个明君是万万不够的,少不了左膀右臂,和皇上一起打江山、稳江山。但是乾隆也留了一手,私下也掌握着和珅的把柄,以防万一。 乾隆的这种做法非常明智,想要一个效力于自己,又有能力的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乾隆只要将和珅把控到位,和珅不越界,贪图钱财也无妨。直到乾隆去世之时,和珅的地位依然很高。而乾隆在临终之前千叮万嘱嘉庆不要动和珅,可惜嘉庆早已看不惯和珅的作为,嘉庆选择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在乾隆去世后的十五天后,抄家和珅。 一代有名的贪官,就这样自尽了。抄家时的银两,数字也相当惊人,居然有白银八亿两,比国库还要充裕好几倍。当时的嘉庆皇帝非常兴奋,这笔钱财可以充足国库。可是没想到15年后才追悔莫及,原因是因为自从抄家和珅后,朝廷再无像和珅这样的可用之才。而朝廷之中的官员仍然存在贪污的风气。 可是已经过了15年,最终也只能是后悔莫及。比起乾隆,嘉庆的眼光自然比不上乾隆远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