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涿鹿之戰中,如此強大的蚩尤為何會敗給黃帝?

Gviwin


涿鹿之戰,強大的蚩尤部落聯盟邦國欲問鼎中原,統一華夏而稱帝,然而三面受敵,德不配位,必然失敗。

第一,蚩尤王國能夠單獨打敗當時已經衰落的中華天子炎帝,也能打敗蒸蒸日上的軒轅黃帝部落聯盟和東夷部落聯盟及中原各農耕文明部落聯盟,但是無力擊敗炎黃、東夷戰略同盟。

蚩尤是以中華南部江、漢、荊、川等地區九黎、三苗等部族邦國文明為主,北上佔據今河南河北中原地區的龐大邦國聯盟領袖,是新石器後期青銅器早期中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由於更早運用金屬武器,因此軍事實力強勁。蚩尤王問鼎中原、稱帝天下的努力被黃帝聯合炎帝和東夷擊敗,東夷人倒向炎黃聯盟是打破力量均衡的關鍵籌碼。可見,與爭霸天下,不結盟是不靠譜的。

第二,黃帝在軍事裝備方面,更多采用大型牲畜戰馬馱拉戰車,用長矛、弓箭(東夷人為主)衝擊蚩尤步兵為主的戰陣,力量和速度優勢明顯。

第三,黃帝在政治宣傳和輿論攻勢方面做得更好,他譴責濫殺無辜的蚩尤濫用暴力征伐異族和落後部落,重點分化打擊蚩尤集團內部骨幹力量,以戰止戰,保護和推廣了先進旱作農業生產,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戲曲紅歌


從傳說及記錄來看,蚩尤九黎部落聯盟確實夠強大,據推測,有81個支脈部族,“做五兵”“銅頭鐵額”,顯然,蚩尤時沒有鐵,後世附會編造篡改歷史的成分較多。

黃帝戰勝蚩尤原因如下:

1、黃帝部落聯盟本身就比較強大。黃帝與神農炎帝有過阪泉之戰,“三戰而得其志”,可見,炎黃實力對比。

2、炎黃結盟後實力大增,人多勢眾。黃帝阪泉之戰,三戰就打敗神農炎帝,而後,與蚩尤九黎部落聯盟拉鋸戰三年,可見,黃帝單獨與蚩尤抗衡是不分上下的。加上神農炎帝的結盟,自然是有較大勝算的。

3、黃帝玩的是兵法和智謀,蚩尤玩的是個人勇武和裝備。據傳,九天玄女也參與到了涿鹿之戰中了,給炎黃一方送去了兵法和陣圖等。

弇茲玄女部落聯盟為華夏最早,五萬到一萬年前橫霸西北,地域,青甘陝及蒙蜀部分地區,祁連山、合黎龍首山周邊為核心區域。

一萬年前華胥古國崛起,地域陝甘及青蜀蒙部分地區,驪山周邊為核心區。

從一萬年前開始,弇茲玄女部落聯盟解體後,其核心部族主要居住與青甘地區,伏羲時為常羲月神部落(後世分化出大月氏),五千年前涿鹿之戰時排玄女部落支持炎黃一方。

雖然,蚩尤被後世尊為兵主,即戰神,但是,雙拳難敵六手,九黎戰敗是必然。

炎黃(蚩尤)子孫:

炎黃(蚩尤)為中華三始祖,稱炎黃(蚩尤)子孫順理成章。

當然,先祖蚩尤被嚴重汙衊醜化,是一個極大的誤會,這與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有關。據傳蚩尤被黃帝尊為兵主,即戰神。這充分說明蚩尤的威名及其在征伐戰爭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當然,成王敗寇,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一慣的作風。自古都稱黎民的,可見,是蚩尤九黎部落後裔。

華夏是漢代及之前多用的稱呼,是中華民族的前身。

漢代之後多用漢人稱呼。

漢族是近代西洋概念影響下分出的民族。

華夏:

華夏人,即中華人,即中國人。

一般認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國人。

華胥傳華夏,華夏傳中華:

華、胥、夏,三字了互用,均為人的意思。

一般認為,華夏源於西北:

1、源於華胥古國:華胥陵在陝西,生伏羲成紀,女媧陵在山西,在西北。

據說隴山周邊是伏羲的諸夏部落聯盟,華山周邊是女媧的華夏部落聯盟。

2、源於地名:華山和夏水,在山西陝西。

3、源於炎黃:炎帝名華,黃帝為夏,在西北。

4、腐儒附會:衣服文化。

5、源於扯淡:花朵。

炎黃子孫是民國時期的公認說法:

這主要與中華民族的形成有關,傳說,漢人祖先是由炎黃華夏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合併、融合而來,所以,後世漢人遍尊炎黃為祖先,自稱“炎黃(蚩尤)子孫”。

當然,蚩尤也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稱黎民的,顯然是蚩尤九黎後裔。

先說下上古傳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東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陝青寧晉人:弇茲,華胥,女媧,伏羲,神農魁隗,神農炎帝,軒轅,炎黃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陽、鳥,最後搞成龍。

伏羲蛇身(蛇紋身)八卦(龜)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燒陶萬年前;華胥在陝西,生伏羲成紀。

女媧葬洪洞,炎黃源氐羌;堯舜禹晉地,夏建都晉南。

女媧伏羲源西北;

伏羲生於甘肅,甘肅有大地灣遺址。女媧陵在山西。華胥陵在陝西。

楚帛書《創世篇》說:雹戲“乃娶子之子曰女皇”。

《帝王世紀》說:“伏羲生於成紀”,即今天水市。

《隋書·地理志》河內郡濟源縣有“母山”,即王母山。

北宋《新定九域志》: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山西洪洞,也有說山西芮城的,也有一些其他說法。

《楚辭·天問》載:后羿“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王逸注:“洛嬪,水神,謂宓妃也。”

這位洛水之神“宓妃”即伏羲女媧氏之女,說明伏羲女媧氏與陝西北洛河洛商洛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陝甘寧晉的廣大地域。

《左傳·昭公七年》說:“陳,大皞之墟也。”“陳”在今河南淮陽縣一帶,顯然,太皞是與伏羲同時代的東夷首領,太皞與伏羲是兩個人。

考古發現的山東北辛及大汶口文化等可能就是伏羲女媧部落後裔從陝甘向東遷移後的文化遺存(也可能為東夷太皞時期文化遺存),其傳說、地名均為伏羲女媧族後裔陝甘帶去的(也可能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稷下學宮爭鳴時流傳下來的。諸子曾經一度把齊國地名等對應過大九州,所以,山東境內有很多全國各地的上古傳說及地名)。

炎黃源西北:

炎黃是傳說人物,居最早的史書記載是西北人。

《國語.晉語》《史記》: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

目前的說法是,姜羌一體,姬氐同源。

據傳黃帝築涿鹿城,有可能定都涿鹿。但目前的石峁城與山海經崑崙城的描述重合度非常高。黃帝建立的是非常強盛的王朝,其國都理應有一定規模的。

河南的是拉的東夷顓頊和火正重黎,與炎黃無關,那個有熊的說法更是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的。

另外,西北的還有如下人物:

華胥伏羲女媧神農軒轅大禹周秦,都是西北人。

華胥陵在陝西,伏羲故里在甘肅,女媧陵在山西。神農炎帝陵廟在陝西,黃帝陵廟在陝西。

大禹部落源於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嫘祖部落源於四川,後裔為蜀王蠶叢氏及魚鳧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