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與熊野信仰:“楊貴妃東渡日本說”之新說

【按】楊貴妃假死馬嵬坡、實則逃至日本倖存一命的說法,在中國流傳已久。近百年前俞平伯先生和周作人就對此事做過討論。近年來,楊貴妃相關的影視劇、歌舞劇中也融入了其東渡日本的情節設定。楊貴妃到底有沒有東渡日本,至今仍不出推測之域,無人敢斷言。日本和歌山縣村川實先生新發現楊貴妃與熊野信仰有關聯,著書立說,出版《龍神楊貴妃傳1、2》,引起了日本學界的關注。此說不僅豐富了日本現有的各種楊貴妃傳說,也為考證楊貴妃是否東渡日本提供了一些線索。

2011年5月,筆者曾受邀參觀中國的剪紙展,此期間參觀了楊貴妃墓。在那裡,我第一次聽說楊貴妃並沒有葬於此,而是東渡日本,隱於熊野山中。當時受贈的《剪紙圖說 武則天 楊貴妃》一書中有如下記載:

孝謙女皇很同情楊貴妃的遭遇、並設宴招待、給予優厚的待遇。楊貴妃此後被安居在和歌山的熊野、這裡是皇家避暑勝地、風景優美、有“蓬萊”之稱。

暫且不論熊野山是不是天皇家族的避暑地,紀伊半島南部自古以來是皇家避暑地,這在《日本書紀》裡也有記載。《續日本紀》記載,孝謙天皇的祖父文武天皇曾幸臨牟呂溫泉,孝謙天皇再次即位成為稱德天皇時,也曾幸臨紀伊國。此外,熊野之所以被稱為蓬萊,和徐福傳說有關,相當多的研究對此也有論述。關於楊貴妃東渡日本至熊野之事在中國似乎也為人所知。例如,據三秦都市報的官網報道,陝西師範大學王雙懷教授言:

後來幾經周折、結識了日本遣唐使藤原、又隨藤原漂洋過海、在日本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一帶住下、還曾受到孝謙女皇的接見。

可是,為何在熊野沒有流傳楊貴妃渡來之傳說呢?此文即考察“楊貴妃的熊野渡來”說。

中國的楊貴妃倖存說

陳鴻《長恨歌傳》“後言”記:

質夫舉酒於樂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歌既成、使鴻傳焉。世所不聞者、予非開元遺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今但傳《長恨歌》云爾。

元和元年(806)冬十二月,白居易、陳鴻、王質夫三人結伴遊覽楊貴妃喪命的馬嵬坡附近的仙遊寺。三人說起唐玄宗和楊貴妃,遂有上引文一段記述。換言之,這表明楊貴妃故事中還有謎團,為了傳達這一點,白居易寫下了《長恨歌》。《長恨歌》後半部分中,已經奔赴黃泉的楊貴妃變身為仙女居住於蓬萊,向受遣尋妃而來的方士吐露了對玄宗的不捨。

《舊唐書·列傳·后妃傳》記載:“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即楊貴妃被絞殺後,裹於紫色褥中,匆忙葬在了馬嵬坡。玄宗上皇心有掛記,一年半後,發令改葬。但此時已不見楊貴妃遺體。

另,《新唐書·后妃傳》記載:“密遣中使者具棺槨它葬焉。啟瘞、故香囊猶在、中人以獻、帝視之、悽感流涕、命工貌妃於別殿、朝夕往、必為鯁欷。”

有人認為《舊唐書》所記“肌膚已壞”指白骨化了的遺體殘留,筆者以為不然。首先,若是棄置於地表的遺體尚且可以理解,埋於土中的遺體,而且是裹於褥中的遺體,一年半左右的時間不至於化為白骨。其次,楊貴妃被葬時並非裸體,為何墓中不見衣物、裝飾品類?更何況,若是楊貴妃軀體已經完全溶於土,絕不可能再將隨身的香囊獻給上皇。最值得注意的是,楊貴妃所葬之墓如今依舊在馬嵬留有一座小塚,這說明楊貴妃因某種原因而改葬失敗。基於此,理解成楊貴妃的遺骸消失了較為合理,《舊唐書》之所以記“肌膚已壞”,應該是因為除此之外沒法說明楊貴妃遺骸不存的原因。

日本的楊貴妃渡來說

日本有很多楊貴妃渡來的傳說(參見加藤蕙《楊貴妃漂著伝説の謎》)。其中愛知縣熱田神宮和山口縣油谷的傳說最為有名。熱田神宮裡有楊貴妃之墓一事記載於鎌倉時代後期的天台宗佛教書《溪嵐拾葉集》。《溪嵐拾葉集 卷六》記:

問。以我國習蓬萊宮方如何?

答。唐玄宗帝共楊貴妃至蓬萊宮。其蓬萊宮者。我國今熱田明神是也。此社壇後有五輪塔婆。五輪銘釈迦種子金字書。此塔婆楊貴妃墓也熱田神義見。

此外,山口縣油谷有一座據說是楊貴妃墓的五輪塔,還有據說是為了悼念楊貴妃而製作的釋迦如來像和阿彌陀如來像。這座五輪塔,從形狀上來看,大概建於鎌倉時代後期、室町時代初期。釋迦如來像呈現的是一種清涼寺式的樣式,這種樣式的佛像在鎌倉時代很流行。阿彌陀如來像上刻有“文永五年八月□日法橋院”的銘文。

熱田和山口的傳說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鎌倉時代。為什麼熱田會有楊貴妃的傳說呢?據說是因為熱田自古也被叫做蓬萊,此事初見於尾張最高行政長官大江匡衡著的《江吏部集》(成書於寬弘年間1004-1012)中,熱田社所在地被記作“蓬萊島”,熱田社被記作“蓬萊宮”。另一個山口油谷傳說據說是因為油谷的發音和熊野的古語發音相同,同為“yuya”。實際上,古來的能劇中也有劇目《熊野(yuya)》。

如此這般,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與蓬萊、熊野很有關聯。既是如此,本應是蓬萊本家的熊野為什麼沒有楊貴妃渡來的傳說呢?

楊貴妃傳說與熊野信仰

1.熊野與西王母信仰

熊野的象徵性標誌是三隻腳的八尺烏,眾所周知,三足烏和太陽信仰有關係。不僅如此,三足烏在中國還被視作西王母的使者。中國漢代描刻西王母的畫像石上,常見三足烏立於旁。西王母身邊,同時還繪有九尾狐和月宮蟾蜍等。

杨贵妃与熊野信仰:“杨贵妃东渡日本说”之新说

四川省成都市新繁清白鄉1號墓出土 畫像磚西王母像拓本模寫 後漢

而在熊野,新宮的阿須賀神社和奧熊野的玉置神社裡供奉有狐(稻荷),神倉神社裡供奉著蟾蜍。也就是說侍奉西王母的動物,其形象也存在於熊野。既然在熊野發現有侍奉西王母的三足烏、狐、蟾蜍的形象,可以大膽推測熊野也供奉著西王母。

杨贵妃与熊野信仰:“杨贵妃东渡日本说”之新说

供奉在奧熊野玉置神社所轄神社——三柱神社的三狐神

杨贵妃与熊野信仰:“杨贵妃东渡日本说”之新说

新宮阿須賀神社所轄神社的稻荷神

杨贵妃与熊野信仰:“杨贵妃东渡日本说”之新说

新宮神倉神社山頂的蟾蜍巖

2.楊貴妃和西王母

和楊貴妃生於同一時代的李白和杜甫將楊貴妃之美比作西王母。白居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直接在《長恨歌》將楊貴妃描寫成西王母。《長恨歌》中有“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此處所言“雙成”,指侍奉西王母的玉女董雙成。又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一般認為是借用了漢武帝在七月七日之夜與西王母私會的傳說(這些傳說在《漢武內傳》有載)。《長恨歌》之所以將楊貴妃的夫婿唐玄宗描繪成漢代皇帝,而非唐代皇帝,蓋因《長恨歌》將楊貴妃描寫成西王母,將玄宗描寫成漢武帝之故吧。

《枕草子》和《源氏物語》都有受到《長恨歌》的影響。對《長恨歌》有較深認識的平安時代人已經參拜熊野,那他們是不是也將楊貴妃與西王母等同視之呢?

杨贵妃与熊野信仰:“杨贵妃东渡日本说”之新说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出土 西王母畫像拓本模寫

3.五衰殿的女御(熊野的本地)傳說

有一個叫“五衰殿的女御”的傳說,也被稱作“熊野的本地”,通過熊野比丘尼等流傳開來。如今的和歌山縣立博物館所藏《熊野權現垂跡緣起繪卷》即描繪了這個故事。正如故事名“熊野的本地”所示,這個傳說揭示了熊野信仰的起源: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makada國有位叫善財王的國王。國王后宮有妃千人,唯獨五衰殿的女御深得寵愛,不久便懷上龍胎。其餘九九九位妃子嫉妒有餘,興風作浪,導致國王不得不拋棄五衰殿的女御。女御最終在山中被九九九位妃子指使的武士殺害。不過,女御在死之前,生下了王子。被山林野獸養育的王子長大後,向國王揭發了那九九九位妃子的惡行。國王決定扔下王國。最終,國王、王子和被十一面觀音復活的五衰殿妃子,一起遠赴熊野,成為熊野之神。

這個故事除卻王子的部分,與楊貴妃有點雷同。《長恨歌》中有“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唐玄宗雖然後宮三千,但只迷楊貴妃。為此,國家大亂,楊貴妃不得不以死了之。假如真如筆者所推測楊貴妃被供奉在熊野,那麼楊貴妃故事和“五衰殿的女御”就可謂是酷似了。

我們再來關注一下“五衰殿”這個詞。能劇裡有劇目叫做《楊貴妃》,是從《長恨歌》改編過來的。能劇中的楊貴妃被刻畫成經歷五衰之後重生到人界的天女。“五衰殿的女御”這一名稱本身有點奇怪,但如果將其與楊貴妃傳說聯繫起來看的話,也就不足為怪了。

4.關於三十三間堂脊檁由來的傳說

熊野楊枝川一帶有一間叫做“楊枝藥師”的藥師堂。這裡流傳著一則後來成為三十三間堂脊檁的柳樹精“阿柳”的傳說。這個傳說被改編成《祗園女御九重錦》等淨琉璃及歌舞伎作品,在江戶時代可謂是人盡皆知的一個故事。另外,三十三間堂每年一月一四日都會舉辦“楊枝加持”的儀式,用柳條給參拜者撒上向觀音祈願過的法水,為其消除病災。這種儀式據說對頭痛非常有效,而且發源於平安時代,是三十三間堂最重要的活動。可見,“阿柳”的故事不能單純地看作是捏造而來。

楊枝藥師之“楊”字,與楊貴妃之“楊”相同。《祗園女御九重錦》這個故事開篇寫道,成為連理的椰枝和柳枝被白河法皇之前世的蓮華坊切斷。讀到連理枝,不禁讓人聯想到《長恨歌》,可見“阿柳”的故事也影射有楊貴妃的形象。

《祗園女御九重錦》中,有講苦於頭痛的白河法皇從熊野權現(熊野本地佛的尊稱——譯者注)那得到啟示。可是,實際的三十三間堂建於後白河法皇統治時期,故事中苦於頭痛的法皇之原型是後白河法皇。另外,楊枝川的“阿柳”的傳說中,法皇隱居於因幡堂。這個故事的舞臺,實際上是東山觀音寺、即現在的今熊野觀音寺。後白河法皇尊崇該寺本尊之十一面觀音,遂得以從頭痛中解救。這便是建立今熊野觀音寺之緣起。

今熊野觀音寺現在居於與皇室關係密切的泉湧寺之一角。而且,泉湧寺因“楊貴妃觀音”而出名,“楊貴妃觀音”據說是唐玄宗為了悼念楊貴妃而遣人制作的,又說是建長七年(1255年)由湛海從中國帶回日本。實際上,一般認為“楊貴妃觀音”製作於宋代。不管如何,泉湧寺和楊貴妃信仰關係密切無可置疑。泉湧寺由鎌倉時期的月輪大師俊芿創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初期的今熊野觀音寺。這樣一來,今熊野觀音寺和楊貴妃信仰似乎也有關係。

崇敬今熊野觀音寺的後白河法皇,一定是非常欣賞楊貴妃,所以還命令藤原信西繪製了長恨歌繪卷。《平治物語 上卷》記:

信西雖心有不捨,還是將唐朝安祿山不可一世之時的故事繪成三卷畫卷,獻給上皇。後白河上皇像是不以為意,轉而關注其他去了。

藤原信西繪製長恨歌繪卷之事在九條兼實的日記《玉葉》建久二年(1191)十一月五日條有記載:

長恨歌繪內有破紙,披而見之,乃通憲法師字跡。文章義理悉顯,感嘆有餘,留以抄之。其狀雲:

唐之玄宗皇帝乃近世之賢主,然其慎始而棄終,雖有泰嶽封禪,不免蒙塵蜀都。今引數家之唐書、唐歷、唐紀、楊妃內傳,勘其行事,彰於畫圖,伏望後代聖帝明王披此圖,慎政教之得失。如有厭離穢土之志,必覽此繪,可知福貴不常,榮樂如夢。此圖永置於寶蓮華院,時平治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彌陀利生之日。

也就是說,九條兼實在長恨歌的繪卷裡發現了通憲法師(藤原信西)的筆記,有感於此,便留下了記錄。不過,筆者關注的是該長恨歌繪卷藏於寶蓮華院、即三十三間堂這段記述。楊枝川傳說中的“阿柳”,後來被認為用作了三十三間堂的脊檁。如前所述,三十三間堂如今還舉行“楊枝加持”的儀式。可以斷言,“阿柳”的傳說與後白河法皇的熊野信仰有關,同時也與後白河法皇將楊貴妃繪卷藏於三十三間堂這一事實相關。由此證明,後白河法皇的熊野信仰也即楊貴妃信仰。

5.宇多法皇所制長恨歌屏風的記錄

平安時代製作楊貴妃畫像的,並非始於後白河法皇。《源氏物語 桐壺》卷中:

近來皇上晨夕披覽的,是《長恨歌》畫冊。這是從前宇多天皇命畫家繪製的,其中有著名詩人伊勢和貫之所作的和歌及漢詩。日常談話,也都是此類話題。(豐子愷譯)

作者紫式部根據當時已經存在的宇多法皇命人制作的長恨歌屏風,寫下了《桐壺》。該長恨歌屏風實存於當時的記錄可見於伊勢的詩歌集《伊勢集》。宇多法皇是首位參拜熊野的皇族,參拜於延喜七年(907年),而這年春天中國唐朝迎來終結。宇多法皇的時代,《長恨歌》和《楊貴妃》之事廣為人知,日本朝廷也很關心唐朝的情勢。聯繫這種背景來想的話,認為宇多法皇的熊野參拜起因於唐朝的滅亡和楊貴妃信仰也非無稽之談吧。

結語

熊野信仰與楊貴妃信仰有關,這至少可以追溯到宇多法皇參謁熊野的延喜七年(907年)。這比如今流傳在熱田、山口縣的楊貴妃傳說的相關記錄要早得多。那麼,為什麼在現今的熊野,沒有楊貴妃信仰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真的相信楊貴妃來到了熊野。“白村江之戰”中戰敗而歸的日本朝廷,畏懼唐國,遂持續派遣了遣唐使。楊貴妃被唐玄宗賜死,說起來算是國際罪犯。日本朝廷雖然對楊貴妃之境遇表示同情,但不至於膽大到公開其逃亡到本國的消息。其次,如果說身為傾國美女的楊貴妃被等同視作了西王母的話,那麼日本朝廷對其威力應是又敬又畏。因此,熊野的楊貴妃信仰被秘密化、被隱藏了。

熊野的楊貴妃信仰如前所述,在宇多法皇參拜熊野的延喜七年(907年),就已經存在了。那麼,熊野的楊貴妃信仰又是在何時、由誰創立的呢?熊野的楊貴妃信仰應是成立於史書所記楊貴妃死去之年——756年之後。但是,假若楊貴妃真來了日本,那必定是楊貴妃真身,而不是作為信仰對象的楊貴妃。楊貴妃被神格化,應該是在806年白居易發表《長恨歌》之後。熊野的楊貴妃信仰則成立於806年至907年這百年間的某個時候。這時期正是空海、最澄、圓仁、圓珍等密教指導者如星辰般閃耀登場、乘風破浪去中國學習的時期,是日本神靈和佛教之佛相結合、即神佛習合的時代。此時,楊貴妃也和伊奘冉尊、素盞嗚尊等熊野諸神相結合,逐漸成為了信仰的對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