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下一條心 打贏攻堅戰——民和縣脫貧攻堅紀實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金秋十月,豐收的季節,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廣大群眾而言,豐收的不僅僅是農作物,還有沉甸甸的扶貧碩果。

寬敞亮堂的新房、清澈的自來水、平整的硬化路……“兩不愁三保障”全部實現,特色種植業、養殖業、鄉村旅遊業……產業紛紛到戶到人,年底實現脫貧“清零”已經是鐵板釘釘。

鐵板釘釘的背後是民和縣不遺餘力地推進脫貧攻堅。

民和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定貧困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全縣312個行政村中精準識別的貧困村125個,43.61萬人口中精準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06萬戶4.22萬人。

可以說,民和縣貧困量大面廣、貧困程度很深、致貧原因複雜、脫貧難度很大。

脫貧攻堅工作啟動至2018年底,民和縣相繼有101個貧困村退出,3.5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然而這還遠遠不夠。還有更困難的未摘帽的24個貧困村必須退出,還有更艱難的8636人必須脫貧。

“脫貧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是民和縣委縣政府對全縣40多萬各族群眾的莊嚴承諾。

一技在手 不怕受窮

臨近傍晚,魯愛華把兩個放學的孩子安頓好後,徑直走向村委會大樓,參加月嫂培訓班。已經舉辦了一週的月嫂培訓魯愛華從未缺席。

“雖然目前娃娃在上學,沒時間從事月嫂工作,但是這門技能掌握了,以後娃娃大一點,就可以外出務工,增加收入。”魯愛華說著自己的想法。

魯愛華所在的村子是民和縣北山鄉莊子溝村,全村168戶578人,貧困戶49戶180人,今年底將實現脫貧摘帽。

“村子地處淺山,在全鄉來說最為貧困,基本屬於靠天吃飯,而且耕地裡是種啥啥不成。”村委會主任張世紅對於村子的認知,就是除了貧困還是貧困。

2017年,北山鄉整鄉搬遷,包括莊子溝村在內的全鄉7個村搬遷至縣城附近,徹底改變了以前“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務工難、增收難”的問題。

搬遷下山後,魯愛華一家四口只花了1萬元錢,就住進了樓房,將近80平米的房子也算寬敞。

“要是靠自己,這輩子估計都住不上樓房,多虧了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現在娃娃上學也方便,到學校只需要幾分鐘。”魯愛華說。

搬遷下山後,魯愛華家山上的耕地流轉給合作社,丈夫喬永德學習掌握了開大車技能,如今在寧夏跑大車,每個月有4000多元的工資,魯愛華在家看娃娃,順便參加了月嫂培訓班,也是希望有朝一日能依靠這門技能外出賺錢。

“黨和政府的政策這麼好,樓房都住給,接下來就需要我們貧困戶加油幹,多掙錢增收,不拖黨和政府的後腿。”對於今後的生活,魯愛華充滿了期盼。

在民和縣,像魯愛華一樣的易地搬遷戶不在少數。“十三五”期間,民和縣實施易地搬遷3698戶,這些搬遷戶面臨的困境和魯愛華別無二致,搬遷後原來的耕地種植需投入勞動力更大,這就意味著搬遷戶要告別以往的農業種養殖,重新擇業就業。

針對於此,民和縣在各搬遷安置點不間斷安排技能培訓,讓搬遷下來的群眾重新掌握一門新技能,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優先安排生態管護員、護林員、保潔員等就業崗位,確保每戶貧困戶家中能有一個就業崗位。

此外,針對搬遷村、搬遷戶實際,民和縣因地因人施策,採取靈活多樣、務求實效的脫貧措施,例如北山鄉在安置區廉租提供商鋪21間,鼓勵扶持有個體經營意願、經驗的貧困戶自主經營超市、飯館、壓面鋪等,年戶均增加收入10000元以上。

“一技在手,天下我走”,對於民和縣易地搬遷貧困戶來說,掌握一門技能,就是最好的脫貧手段。

挪出窮窩 拔除窮根

“喜遷新居感謝黨”,民和縣李二堡鎮榜鄰村文化廣場上,顯目的橫幅,道出了118戶群眾的心聲。

榜鄰村是李二堡鎮最後一個未脫貧的貧困村,依託易地搬遷,到今年底將要實現脫貧“摘帽”。

這裡地處腦山地區,全村118戶540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佔到了57戶246人,傳統養殖業基礎薄弱,基本靠天吃飯。

“住在山上幹啥都不方便,加上信息閉塞,村民的觀念裡就沒有奔勁兒,都是安於現狀滿足現狀。”村支部書記冶福財說出了老百姓的想法。

去年初,民和縣在榜鄰村實施易地搬遷項目,從山頭搬到了山下,雖然搬遷的距離只有5公里多,但是這5公里的山路難住了榜鄰村的幾代人。

今年初,村民們陸續搬入新家。建檔立卡貧困戶馬成先的家中,院子裡是水泥地坪,還修建了一個花園,房簷下養的幾盆花裝點著新家,客廳裡擺放著新買的沙發茶几,整個屋子打掃得一塵不染。

馬成先一家六口人,老兩口小兩口和兩個小孫子,依託精準扶貧,馬成先搬下了山,兒子和兒媳婦在深圳開了拉麵館,加上家裡養的十幾只羊,一年的收入達到了十幾萬元。

“兒子以前在拉麵館打工,從跑堂一直做到了面匠,但是苦於缺少資金,自己開拉麵館的想法一直被擱置。”馬成先說。

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後,馬成先用3萬多元的到戶產業扶持資金,幫助兒子在深圳開了拉麵館,拉麵館雖然只有四五張桌子,但每天吃飯的人絡繹不絕,如今一年能掙個十幾萬元。

如馬成先一樣,榜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勞動能力的,到戶產業扶持資金實現了全覆蓋,全村57戶建檔立卡戶中,經營拉麵館的有20戶,經營家庭小牧場的有20戶,種植大戶有7戶,依託產業扶貧政策,榜鄰村徹底實現了拔除窮根。

發展產業是拔除窮根的關鍵所在。民和縣通過多種舉措,鞏固產業發展成效,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發展肉牛(羊)和生豬、馬鈴薯、中藥材、百合種植、全膜玉米、油用牡丹等種養殖產業。

為鼓勵貧困戶發展產業,民和縣對產業發展好的貧困戶,每戶給予2000元的“以獎代補”資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進產業發展,從產業源頭實現貧困戶摘帽、貧困村退出。

強筋築基 補齊短板

貧困村退出,對於西溝鄉瓦窯村來說,幾乎可以用“難上加難”形容。

地處西溝鄉腦山地區的瓦窯村,全村186戶86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人,氣候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耕地種植農作物經常遭受冰雹。

沿著蜿蜒崎嶇的盤山村道,瓦窯村正處在民和南大山的山腰間。正值學生下午放學的時候,校車行駛在村裡的硬化道路上將孩子們一一送回家,寬敞的文化廣場上學生們嬉戲打鬧,村民在家裡打開電視,用通到家門口的自來水清洗蔬菜準備晚飯……

對於“多災多難”的瓦窯村來說,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是來之不易的。

扶貧駐村工作隊來之前,瓦窯村還沒有實施美麗鄉村工程,村子裡的道路由於常年的雨水沖刷和偶爾的山體滑坡已經坑坑窪窪,村民們也因為不具備活動的場地而缺少文化生活,沒有村衛生所導致村民有個小病只能跑到兩公里以外的鄉鎮衛生院就醫。

駐村工作隊將這一切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在加強村基礎設施建設,注重改變交通,為群眾出行提供更加便捷服務的同時,完善了村文化活動廣場設施,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等活動,建設新的村衛生所,今年底在原先15盞路燈的基礎上增加40盞路燈。如今,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有所改善,群眾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

走進韓爾亥買的家裡,他的妻子正清掃著小院,幾隻小貓和大公雞悠哉遊哉。新建不久的房屋乾淨亮堂、傢俱齊全,“我們搬進新家了,現在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韓爾亥買由衷感慨道。

“別看現在這個房屋這麼好,這房子後面就是去年雨災引起滑坡後坍塌的老房屋,這兩年村裡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危房改造項目,住上了新房子,再也不用每天心驚膽戰了。”駐村工作隊隊員喻剛說。

從瓦窯村的三社到一社,有一條3.5公里長的捷徑被大家稱為“學生路”,去年九月份開始的連續降雨將道路沖毀,影響了村民出行。“我們這個月就會將‘學生路’進行修復,接下來,結合農村環境整治,將村莊裡髒亂差和堆放垃圾的地方清理乾淨,打好水泥地坪,並做好綠化工作。”喻剛談道。

如今的瓦窯村,已經過上了村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2019年將整村退出。

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後,民和縣為確保如期脫貧摘帽,全力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讓廣大貧困戶能夠喝到放心安全的飲用水、保障貧困村用電、實施農村路網和網絡暢通工程,並落實了一系列貧困村基礎設施惠民工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