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我希望你考0分!”不尋常的爸爸,最後竟送孩子進了哈佛

讀者你好:你知道嗎?我們是來自7座城市的10名中小學生的家長(倫敦、北京、香港、上海、洛杉磯、深圳、重慶),為陪伴孩子成長,共同創辦這個公眾號,每日精選文章,自己學習的同時,推送給全國的中小學生家長們,歡迎關注我們並和我們交流。

“兒子,我希望你考0分!”不尋常的爸爸,最後竟送孩子進了哈佛

01

在很多家長眼裡,教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經常皺著眉頭、一本正經、高高在上,但孩子反而越來越不聽話。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輕鬆的方式。

就拿孩子考不好這件事來說,講道理、指責、甚至是吼叫,想必是大部分家長的教育方式。

同樣面對孩子考不好,這位爸爸的做法就很聰明。

那一年,他的兒子14歲,上中學後開始叛逆,調皮、厭學、愛做白日夢,每天幻想著去當賽車手,成績一路下滑到了班裡的中下等,經常拿“C”。

這位爸爸知道後,不打不罵,也沒提任何要求,而是跟兒子打了一個賭。

他說:“你的老師告訴我,你現在整天夢想著當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變得不愛學習了,對嗎?”

兒子不服氣:“舒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這麼大時成績也很糟糕,他還考過零分,現在不照樣當了世界頂級賽車手?”

這位爸爸爽朗地笑了起來:

“他考了零分,當了賽車手。可是,你從來就沒有考過零分啊,每次都是‘C’。要不我們打個賭吧,你要是考了零分,以後你的學業一切自便,我絕不干涉;可是,你一天沒有考到零分,就必須服從我的管理,按照我的規定去好好學習。如何?”

兒子心裡竊喜,覺得爸爸的要求太簡單了,瞎寫不就行了嗎,零分還不好考啊!

可沒想到的是,第一次考試後,兒子灰頭土臉地拿了一個“C”。

當孩子拿著成績單回到家面對爸爸時,孩子早就在心裡預設好了爸爸要對他的管教:無非就是要我按照他的規定,好好努力早日拿到“A”咯。

誰知這位爸爸的要求讓兒子大跌眼鏡:

“現在,我拜託你早一天考到零分,或者說,你近期的學習目標是向零分衝刺!哪一天考到了零分,哪一天你就獲得自由!

爸爸的做法讓兒子大吃一驚,同時也有點小僥倖,畢竟在兒子眼裡,考零分比考A,還是容易一點的。

他不知道,他正在一步步走進爸爸設計好的這個大遊戲裡

“兒子,我希望你考0分!”不尋常的爸爸,最後竟送孩子進了哈佛

要拿到零分,首先得知道什麼是正確答案。

一次考試意外蒙對幾個錯誤答案是偶然,但每一道題都要避開正確答案,那就得知道什麼是正確答案

於是,為了早日拿到零分,兒子開始不由自主地努力學習。

然後,他發現自己有把握做錯的題越來越多。換句話說,他會做的題越來越多。

一年後,兒子成功地拿到了第一個零分。因為卷子上的題他都會做。

這位爸爸很開心,並且親自下廚做了一桌菜好好獎勵了兒子,爸爸說:

“祝賀你,終於考到了零分。這個過程中,你也應該懂得了,有能力考到A的學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

同樣的教育目標,不一樣的教育方式。

沒有嘮叨、沒有責罵、沒有脅迫,一切都在爸爸的計劃與掌握之中。

他設置好這個大型遊戲裡的各個關卡,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融教育於無形之中。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這位足智多謀的爸爸,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劉墉。

那個考了零分的兒子就是劉軒,後來成為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博士,茱麗葉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散文專欄作家及主持人。

02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從大人的角度去想問題,總是用大人能理解且擅長的方法去跟孩子溝通。

但孩子理解不了,因為我們用的不是孩子能懂的行為和語言。

跟孩子溝通時,要怎樣的才能有效呢?

要及時而準確地“翻譯”出隱藏在孩子表面行為背後的需求。

要將我們的關懷、愛心、讚賞、鼓勵、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譯”成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語言。

在美國心理學家、《遊戲力》作者勞倫斯.科恩的眼裡,遊戲,是親子溝通中容易被孩子“聽到”的語言。

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那麼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

“兒子,我希望你考0分!”不尋常的爸爸,最後竟送孩子進了哈佛

這就需要大人的行為具有“遊戲力”

遊戲力並非指做遊戲,而是用有趣的方式跟孩子聯結。

孩子要耍賴時,藉機跟他來場枕頭大戰,讓他忘記剛剛的煩惱,進而更加配合你。

孩子不敢跟其他小朋友玩,你主動發起一個遊戲,把其他小朋友拉進來跟孩子玩成一團,幫助孩子突破不自信的障礙。

讓事情有趣起來,把遊戲的輕鬆快樂帶到任何一件事情裡,無痕地解決掉一個原來你打算用講道理去解決的問題。

這,就是遊戲力。

在遊戲中,孩子感覺安全放鬆,進而能打開他的心扉,聽進去你的話,能理解和接受很多事情。


03

家長該如何讓自己的行為具有“遊戲力”呢?

這裡奉上3個技巧:

裝傻

融入孩子的世界

觀察,跟隨,引領

不論你是裝傻扮演熊大熊二,還是嘗試與孩子角色互換玩醫生看病的遊戲,任何一步的目的,都在於“與孩子保持同頻”

“兒子,我希望你考0分!”不尋常的爸爸,最後竟送孩子進了哈佛

因為同頻的一瞬間,與孩子聯結就產生了,後面的溝通就好辦了。

也許這麼說還是有些抽象。Q 前段時間從書籍和網絡上學到了幾招,有的也曾成功運用到女兒的教育中。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這幾個例子,一起學會如何讓自己的行為具有“遊戲力”。

情況一:早上起床

5歲的天天早上起床時,不願意離開暖暖的被窩,他跟媽媽說自己還沒睡夠,不想起來。

普通媽媽:“叫你昨晚早點睡,你不聽,非要玩那麼晚。今晚早點睡。現在趕緊給我起來!”

然後,美好的早晨便以響徹全屋的哭鬧聲開啟。

遊戲力媽媽:她匆匆跑去打溼孩子的洗臉毛巾,跑過來到孩子床前,用毛巾冰冰的一角慢慢地觸碰孩子的臉,還一邊碰一邊說:“聽說這個冷水按摩小臉蛋很舒服的,媽媽平時去外面做臉,做完了整個人都神清氣爽呢,今天媽媽也來給你做一個。”

孩子被按摩得很舒服,隨著冷水毛巾的慢慢刺激,孩子也漸漸醒了,並且還很享受媽媽的這個清晨按摩,接著愉快地起床了。

情況二:寫作業

孩子覺得今晚的作業很多,不願意寫,哼哼唧唧的,生起氣來還在地上打滾。

普通媽媽:這孩子,怎麼那麼難搞,一點作業就唧唧歪歪,看我怎麼收拾你。接著一把把孩子從地板上拽起來。

遊戲力媽媽:跑過去一把抱住孩子,驚慌地呼叫:“哎呀!不好了!誰家的孩子抽筋啦?在這裡扭來扭去的。快來人啊!救命啊!誰能讓他不抽筋啊?”

媽媽一邊說著一邊拉起孩子,孩子早已經咯咯地笑個不停。“哎喲,這孩子怎麼又自己好了,看來這孩子能自己治好自己呢。我相信他在寫作業的時候也是能自己搞定的。”

媽媽把孩子抱起來,親了又親,孩子露出甜甜的笑,轉身就跑到自己房間拿出作業本了。

“兒子,我希望你考0分!”不尋常的爸爸,最後竟送孩子進了哈佛

情況三:二胎家庭老大吃醋

妹妹出生不久,姐姐覺得媽媽被妹妹搶走了,陪自己的時間少了,因此經常纏住媽媽不放,還故意製造一些“麻煩”,引起媽媽的關注。

普通媽媽:你是姐姐,要懂事,應該學會照顧妹妹,多讓著妹妹。

遊戲力媽媽:把姐姐抱在膝頭,告訴她媽媽知道她想要媽媽陪,但媽媽要照顧妹妹,分身無術。但是媽媽可以每天用“愛”給姐姐充電,早中晚各一次,然後從她的頭頂親到腳趾頭。

孩子被親了一通,很滿足也很開心。並且之後每天都定時過來讓媽媽用“愛”給她充電,之後又自己玩去了。


04

《正面管教》裡有過這麼一個觀點:所有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著一份合理的內心需求,只不過表達方式有時是無理取鬧、有時是懦弱害怕、有時是黏人煩人......

正如《遊戲力》作者勞倫斯.科恩所說:笑聲,能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家長們都應用遊戲力讓自己的行為具備魔力,讓孩子笑著起床、穿衣服、刷牙、吃藥、做作業,笑著面對嫉妒、害怕、黏人、爭吵、困惑。

願輕鬆快樂,成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

讀者你好:你知道嗎?我們是來自7座城市的10名中小學生的家長(倫敦、北京、香港、上海、洛杉磯、深圳、重慶),為陪伴孩子成長,共同創辦這個公眾號,每日精選文章,自己學習的同時,推送給全國的中小學生家長們,歡迎關注我們並和我們交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