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市九龍江邊的景觀亭,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和祕密嗎?

漳平的九龍江邊

分佈著一系列精美的景觀亭

然而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

它們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

一起來看↓↓↓

漳平市九龍江邊的景觀亭,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和秘密嗎?

在漳平九龍江邊,與美麗的北岸棧道相伴隨,分佈著一系列精美的景觀亭。它們有著古樸雅緻的名字,分別是居仁亭、聚賢亭、感化亭、和睦亭、永福亭。這5個亭取自漳平置縣時的“五里”之名。


漳平市九龍江邊的景觀亭,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和秘密嗎?


漳平市九龍江邊的景觀亭,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和秘密嗎?



漳平市九龍江邊的景觀亭,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和秘密嗎?


漳平置縣前,明代漳州府龍巖縣下設2鄉11裡,南部鐵石鄉分“在坊(興善)、龍門、表政、節惠”四里;北部九龍鄉分“萬安、集賢、居仁、聚賢、感化、和睦、永福”七里。明成化三年(1467)龍巖縣民林廷琥等,“以九龍鄉距離州縣綿遠而峻阻,賦稅不供,民用梗化”為由,請設新縣加以控制。明成化六年(1470)批准從龍巖縣九龍鄉劃出居仁、聚賢、感化、和睦、永福5裡設縣。縣名以“居漳上游,千山中地稍平衍,因曰漳平。”明成化七年(1471),首任知縣陳慄到位,設署理事,漳平縣正式成立。


封建時代的建置,唐朝時依當時的慣例,以“百戶設一里,以五里設一鄉”。而宋初置沿襲唐制,裡役仍為唐之舊。到了明代,龍巖與唐宋時期縣級以下的“鄉、裡”行政區劃大致相同。九龍鄉“居仁、聚賢、感化、和睦、永福”均為唐代即已存在。


古時地名的命名法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其一為描述性地名(含表示地理位置、描述自然景觀、說明自然資源);其二為記敘性地名(含敘述文化景觀、記錄人物族姓、記載史實和傳說);其三為寓託性地名(含觀念地名、意願地名、感情地名)。封建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統治長治久安、政權興旺發達,所以歷史上會產生像永定、永安、寧洋等願望地名。這種寄寓地名是帝王心境或者是統治集團願望的折射。顯然,漳平“五里”均為寓託性地名。如:

居仁:“內心存仁”,《孟子·盡心上》曰:“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聚賢:“有賢能之人聚集起來”。

感化:“用言語和行動去感動和改變一個人,使人性變善。”

和睦:“相處融洽友好。”

永福:“福澤永存。”

這“五里”作為政區之名,反映了統治階級“尊儒崇道”“國泰民安”“國運昌隆”的願望,它屬官方統一之行政命名,而不同於一般以地理實體而得名的自然村落。

“居仁裡”相當於現在的菁城街道和蘆芝、和平、西園、南洋4個鎮(街道);“感化裡”相當於現在的溪南、象湖2個鎮和吾祠鄉的一部分;“和睦裡”相當於現在的新橋鎮(不含南豐、城口2個村),靈地鄉(不含長土安、西坑2個村,吾祠鄉的大部分);“永福裡”相當於現在的永福鎮、官田鄉和拱橋鎮的大部分地區;“聚賢裡”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劃出合置大田縣,

原屬龍巖縣的集賢裡於明隆慶元年(1567)析出置寧洋縣,1956年8月撤銷建制,存史389年。今天的雙洋、赤水兩鎮即為原寧洋縣所轄,亦為集賢裡所屬。

自有“五里”之名,雖過千年,今天僅存“永福”之名,願永福“福澤永存”,重發其光。(陳龍林)(來源:漳平新聞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