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东汉新兴贵族,南阳邓氏

邓骘死了,他以绝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无罪,但是他知道,就因为他是邓骘,他必须死。

东汉南阳邓氏,是一支崛起于东汉立国时期的豪门贵族,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高密侯邓禹,是南阳邓氏昌盛局面的开拓者。

邓禹是东汉初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与光武帝刘秀是同乡,十三岁时,邓禹前往长安学习,与同在长安的刘秀结为好友。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南阳邓氏崛起的开拓者邓禹

新莽政权末期,赤眉绿林大起义,天下大乱,刘秀趁此机会,也在邺城起兵,参与天下的争夺。邓禹听闻刘秀起兵之后,拒绝了更始政权的招揽,杖策北渡,来到邺城,投奔刘秀。刘秀见到邓禹来投,十分高兴,与之同居一室,探讨天下大势。

邓禹劝说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刘秀听到邓禹的建议后,心中大悦,令左右称邓禹为邓将军,常常将邓禹留宿在自己的房间内,与之商议对策。邓禹极富识人之明,史载:时任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除了担当刘秀的参谋和举荐人才之外,邓禹更擅长行军作战: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刘秀利用王郎起兵的机会,命邓禹招募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邓禹带领这支军队攻占了常山郡乐阳县,立下投奔刘秀之后的首功。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禹攻打乐阳立下首功

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赤眉军西入函谷关。更始帝刘玄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郡﹑弘农郡以拒之。刘秀乘机计划夺取关中。刘秀知邓禹沉深有大度,拜邓禹为前将军,行王事,率精兵二万,引兵西进。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进取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继而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但数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

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初战,邓禹失利。天黑后,军师韩歆和诸将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从。第二天,邓禹重新组织队伍,调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尽出其军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待王匡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邓禹遂定河东。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禹率领部队平定河东

同月,刘秀在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即帝位,派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以其“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封邓禹为酂侯,食邑万户。

河东既定,邓禹又率得胜之师于汾阴(今山西省宝鼎)渡河,入夏阳(今陕西省韩城东南)。其时,赤眉军已经占据长安,但是赤眉军大肆掠夺虐待长安及其周边百姓,而邓禹率领的军队却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百姓纷纷率众归附邓禹。

史载: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禹军纪严明名震关西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刘秀遣使者改封邓禹为梁侯,食四县,等到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统一天下,对功臣增封食邑,邓禹被改封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又以邓禹功高,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

史载: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埶。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

登临高位,邓禹并没有恃宠而骄,而是设法摆脱名利带来的影响。他让自己的儿子各自学习一门技艺,想让他们凭借技艺生活。他定下家训,用心治理家族,教育子孙,同时,不事产业,不攒家财,生活简朴。邓禹这种谦虚低调,恭敬守礼的做法,受到刘秀的赞扬,对邓禹愈发倚重。

为人亲和的邓训

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五十七岁的邓禹在洛阳去世,邓氏却没有因为邓禹的去世,而陷入衰落。得益于邓禹的教导和家训的约束,邓禹的子女皆无陋习恶行,尤以第六子邓训最为人称道。

邓训少有大志,汉明帝即位后,征召邓训为郎中,永平年间,东汉政府想在都虑至羊肠仓之间,利用理呼沱河、石臼河两条河流,开通漕运。工程历经多年未能成功,参与漕运工作的百姓和官吏中,溺死者不可胜数。

建初三年(公元78年),邓训受命主持漕运工作,他通过现场勘查,认为工程浩大,无法完成,便上书汉章帝,请求终止这项工程。汉章帝采纳了邓训的建议,下令终止漕运,改用陆地运输的方式,进行都虑至羊肠仓之间的往来。邓训一纸奏疏,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训一纸奏疏功莫大焉

邓训奏请罢免漕运之后不久,适逢上谷太守任兴想诛灭乌桓,乌桓怀恨,图谋反叛。汉章帝下诏命令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狐奴,以防乌桓叛乱。邓训屯兵狐奴时,安抚百姓,幽州地区百姓纷纷归附。

建初六年(公元81年),邓训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大多扶老携幼,自愿跟随邓训搬迁到边疆,就连最贫穷的,名叫举国的老部下:

“念训常所服药北州少乏,又知训好青泥封书,从黎阳步推鹿车于洛阳市药,还过赵国易阳,并载青泥一墣,至上谷遗训。”

只因为担心邓训经常服用的药物和用来封书的青泥,在北方地区不能买到。举国竟然从黎阳营推着车子,到洛阳和易阳两地采买药材和青泥,带到上谷郡送给邓训。这段记载,表明邓训是一位极具亲和力的人。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训临危受命安抚羌人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羌迷吾等人,引起羌人不满,朝廷为预防事态扩大,命邓训接替张纡为护羌校尉,主理羌人事务。

邓训到任后,羌人各部已经相互结盟,集结了四万余人的部队,准备进攻邓训,但慑于邓训的威望,迟迟不敢进攻。烧当羌迷唐(迷吾之子)见此情形,便强迫另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小月氏充当羌人的先头部队,进攻邓训,引起小月氏不满。

邓训面对着危局,拒绝了部下挑动羌人与小月氏内斗,消耗其兵力的建议,而是采用招抚的手段,平息危机。他下令打开城门以及他自己住处后园的门,让包括羌人在内的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进来,派重兵守卫。叛乱的羌人士兵,面对早有准备的邓训,无从进攻,只得离去。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训主张安抚局势

邓训对胡人的保护和看重,让他们内心受到触动。邓训又从胡人中挑选数百名年轻男子,充当自己的侍卫随从。邓训这种做法,让胡人更加感动,纷纷向邓训表示归顺。

邓训在安定局势后,便征发湟中的秦人、胡人、羌人的士兵四千人,出塞袭击拒不归顺的迷唐,杀死并俘虏六百多人,缴获马、牛、羊一万多头。

同年,邓训再次征发湟中六千人,命令长史任尚统率,出击迷唐,迷唐战败逃窜。任尚乘胜追击,却在夜间被迷唐设伏攻击。看到任尚被袭,归顺邓训的的羌人胡人自发组织起来,击败迷唐。此役杀敌一千八百多人,抓获俘虏二千人,缴获马、牛、羊三万多头,迷唐的部落差不多被消灭殆尽。迷唐就此西去汉地一千多里,烧当羌其他部落头领东号等人,纷纷向邓训请罪入质归附,震动东汉朝野的羌人暴乱被邓训平定,邓训由此在羌地威望大涨。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训病逝后百姓为其立祠(今青海城隍护羌校尉邓训塑像)

公元92年(永元四年)冬,五十三岁的邓训因病逝于任上,邓训病逝后,史载:

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日“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生前百姓归服,逝后百姓立祠,邓训不负父亲邓禹的教导,为邓氏子弟树立了榜样。

邓骘从贵族到外戚的转变

邓训继承了父亲从严之家的风格:

虽宽中容众,而于闺门甚严,兄弟莫不敬惮,诸子进见,未尝赐席接以温色。

他对待下属和百姓十分宽容,但对待家人却十分严厉,兄弟众人无不对其敬畏忌惮。邓骘和自己的四位弟弟拜见父亲邓训时,邓训更是对他们不假辞色,严厉至极。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风严厉的环境,邓骘自然不会成为纨绔子弟,此时的邓氏,已经安稳相传三代。邓氏一族已不像邓禹时,显重于豪门之中,邓骘在朝中也只担任了郎中之职。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骘为人低调

邓骘及邓氏家族命运的转变,始于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夏。这一年,汉和帝废黜行巫蛊之事的阴皇后,立贵人邓绥为皇后。邓绥正是邓骘的妹妹。

史载邓绥:永元八年冬,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 夜战兢。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帝深嘉爱焉。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邓绥和邓骘一样,受到了邓氏家风的熏陶,是一位谦卑守礼,体恤他人的女子。如此守礼节,知忍让的邓绥,自然受到汉和帝的宠爱。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绥谦逊守礼深得汉和帝宠爱

伴随着妹妹被册为皇后,邓骘及其家族,就此由贵族成为外戚,开始了另一段人生旅途。按照惯例,汉和帝将邓绥立为皇后以后,下诏对邓骘及邓氏进行封赏。却遭到了皇后邓绥的反对。

永元四年(公元92年),以大将军窦宪为首的窦氏,因为密谋篡逆,被汉和帝铲除,窦宪及其三个弟弟全部自杀。曾经一门四侯,煊赫一时的外戚窦氏家族,顷刻间败落。邓绥不想自己的家族,成为下一个窦氏,因此,“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窦宪的身死让邓氏警醒

窦氏的飞扬跋扈和为祸朝堂,让外戚成为东汉朝臣眼中的巨大隐患。汉和帝虽然对邓氏恩宠有加,但是作为曾经被外戚威胁的皇帝,一旦邓氏势力过大,一定会遭到汉和帝的无情打击。所以,邓骘对于妹妹阻止封赏邓氏是赞同的。终汉和帝一朝,邓骘的仕途止步于虎贲中郎将,邓骘兄弟五人也无人封侯。

迈入权力中心的邓骘

元兴元年(105年),汉和帝驾崩,出生仅百余日的皇子刘隆被邓绥立为皇帝,因皇帝年幼,邓绥以太后身份,临朝摄政,成为窦太后(汉和帝养母)之后,东汉第二位临朝摄政的女性,史称邓太后。

邓太后的临朝摄政,让邓骘开始踏入纷乱的权力中心,以车骑将军的身份,与弟弟虎贲中郎将邓悝、侍中邓弘、邓阊一起,成为邓太后的左膀右臂,帮助她稳定朝堂。

邓骘参与朝政之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新帝刘隆的早夭,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日(106年9月21日),继位仅220余天的刘隆驾崩,年仅一岁,是为汉殇帝。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汉殇帝的早夭让东汉时局动荡

汉殇帝的早夭,让东汉的帝位悬空,面对动荡的局势,邓骘与邓太后于宫中定册,决定迎立汉和帝兄长河间王刘庆之子,十三岁的刘祜为帝。出宫后,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朝中大臣商议,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才连夜持太后节召刘祜入宫。

刘祜即位后,是为汉安帝,邓绥继续以太后身份临朝摄政。邓骘帮助邓太后度过了艰难的时局,也帮助东汉顺利完成了帝位的交接,从稳定朝堂来看,邓骘是有功劳的。

有功则赏,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邓太后下诏封邓骘为上蔡侯,邓悝为叶侯,邓弘为西平侯,邓阊为西华侯,皆食邑万户;有以邓骘有定国之功,另加食邑三千户。诏令一出,满朝震动,邓氏一门四侯,这等家族盛况,让朝臣想起了当年的外戚窦氏。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骘迎立汉安帝有功于国

面对着邓太后的封赏,头脑清醒的邓骘没有接受,不仅邓骘没有结束,邓悝、邓弘、邓阊也拒不领受封赏。史载:

“骘等辞让不获,遂逃避使者,闲关诣阙,上疏自陈曰:“臣兄弟污濊,无分可采过以外戚,遭值明时,托日月之末光,被云雨之渥泽,并统列位,光昭当世。不能宣赞风美,补助清化,诚惭诚惧,无以处心。陛下躬天然之姿,体仁圣之德,遭国不造,仍离大忧,开日月之明,运《独断》之虑,援立皇统,奉承大宗。圣策定于神心,休烈垂于不朽,本非臣等所能万一,而猥推嘉美,并享大封,伏闻诏书,惊惶惭怖。追观前世倾覆之诫,退自惟念,不寒而栗。臣等虽无逮及远见之虑,犹有庶几戒惧之情。常母子兄弟,内相来厉,冀以端箻畏慎,一心奉戴,上全天恩,下完性命。刻骨定分,有死无二。终不敢横受爵土,以增罪累。惶窘征营,昧死陈乞。”太后不听。骘频上疏,至于五六,乃许之。”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骘拒不领受邓太后的封赏

邓骘的自陈表言辞谦卑,在字里行间陈述了不愿接受封侯的原因:

一、邓氏族人本无才能,只因为是太后外戚,才获得位列朝堂的机会,内心十分惭愧和不安。

二、此次迎立新君,仰仗的是邓太后的乾纲独断,邓氏没有什么功劳。

三、邓氏忧虑于历史上外戚因为权势煊赫,却大多家族败亡的结局,只希望能谦虚谨慎,保全家族传承,不敢奢求裂土封侯。

邓骘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愿重蹈历史上外戚不得善终的悲惨命运,只求安稳度日的愿望,这样的奏疏,邓骘先后上表六次,最终才令邓太后收回封侯的诏书。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骘平乱失败被迫回朝

邓太后虽然收回了诏书,但是仍然想对邓骘进行封赏,提高他在朝堂的地位。永初元年(107年)夏,凉州羌人叛乱,邓绥下诏命邓骘率左右羽林军、北军五校的部队及各郡军队共五万人讨伐羌人,以此想让邓骘通过军功封侯。但是邓骘的这次出征,却出师不利,与羌人战斗两次,皆告失败,无奈之下,邓太后只得下诏命邓骘班师回朝。

尽管邓骘作战失利,但是邓太后仍然派使者迎接邓骘,并任命他为大将军。邓骘到达洛阳以后,邓绥又派大鸿胪亲自出迎,中常侍前往效外慰劳,同时命侯王、公主以下的群臣全部列队迎接,一时间,邓骘“宠灵显赫,光震都鄙”。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骘礼贤下士尽心治国

邓骘虽然未能建立军功,但是在邓太后的坚持下,只得以大将军之职,参与朝堂政务。邓骘就任大将军之后,并没有独断朝堂,也没有打压迫害大臣,而是殚精竭虑,团结大臣,治理国家。

史载:时遭元二之灾,人士荒饥,死者相望,盗贼群起,四夷侵畔。骘等崇节俭,罢力役,推进天下贤士何熙、祋讽、羊寖、李郃、陶敦等列于朝廷,辟杨震、朱宠、陈禅置之幕府,故天下复安。

邓骘面对动荡多灾的局势,厉行节俭,废除苦役,同时举荐一大批贤能人才参与朝政,再次稳定了国家统治,颇具治国才能。

谦虚低调的外戚邓氏家族

尽管担任了大将军职务,但是邓骘无时无刻都想辞去职务。元初四年(公元117年),邓骘的母亲新野君阴氏病重,邓骘、邓悝、邓阊(邓京及邓弘已经去世)三兄弟趁此机会,向邓太后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邓绥只批准让最小的邓阊回家奉养母亲,将邓骘、邓悝的辞官奏疏驳回。

同年,新野君阴氏病逝,邓骘、邓悝再次上书,请求辞官,为母守孝。这一次,邓太后批准了,历经四年为高官生涯后,邓骘兄弟三人终于离开朝堂,暂时远离了权力中心。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太后批准了邓骘的辞官请求

守孝期满后,邓太后召邓骘等人回朝,命邓骘继续担任大将军职务,邓骘固辞不受,邓太后无奈之下,只得收回任命。下诏任命其为朝奉请(朝奉请,意为“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无实际官职),位在三公之下,侯爵之上,让其参与朝政。自此以后,邓骘兄弟三人不再担任具体的官职,行事越发谦恭。

邓骘等人不仅在政治上保持谦卑,在生活上也是十分低调。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邓弘去世,遗言悉以常服,不得用锦衣玉匣,实行薄葬。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邓悝、邓阊相继去世,皆遗言薄葬,不受爵赠。

邓氏兄弟的谦恭,让对邓氏约束甚严的邓太后,感到欣慰,先后下诏封邓弘的儿子邓广德为西平侯、邓甫德为都乡侯;邓京的儿子邓珍为阳安侯,邓悝的儿子邓广宗为叶侯,邓阊的儿子邓忠为西华侯。邓氏第四代,一门五侯,已然成为东汉豪门之首。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家族的谦逊让邓太后十分欣慰

家族虽富贵至极,但是邓骘并没有放松对家族的管束。邓氏“自祖父禹教训子孙,皆遵法度,深戒窦氏,检来宗族,阖门静居。”邓骘对族人的管束,随着家族地位的上升,变得越发严厉。

邓骘的儿子邓凤,曾经暗中接受中郎将任尚的贿赂,后来任尚因为盗窃军粮,被下狱问罪,邓凤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将自己接受任尚贿赂一事,告知邓骘,邓骘在邓凤坦白之后,将邓凤与其妻子的头发剃光,带着他们向邓太后谢罪。邓骘的这个举动,获得了世人的称赞,而邓氏在邓骘的严厉管束之下,也赢得民间百姓的赞誉。

邓骘猝不及防的哀伤

邓骘思虑缜密,他为了家族能够延续传承,与大臣为善,从严治家,不贪恋权位,不为祸乡里。大臣、百姓、家人,他都考虑到了,却唯独没有考虑到一个人,那就是汉安帝。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汉安帝已经二十七岁,但是朝堂大权仍然被邓太后牢牢控制。邓太后虽然严格约束邓氏家族,防止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自己却一直临朝摄政,不肯还政于汉安帝。

邓太后的恋权,让邓氏惶惶不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邓太后堂兄,夷安侯邓康数次上书邓太后,劝其归政于汉安帝,被邓太后拒绝。邓康称病不朝以示反对,却被邓太后罢职免官,开除族籍,逐出邓氏。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邓太后的专权让汉安帝心生不满

邓太后拒不归政的举动,让汉安帝心生不满。此时的汉安帝身边,聚拢了乳母王圣、宦官李闰等一批敌视邓太后,妄图分得最高权力,谋求个人富贵的奸佞小人。在他们的鼓动下,汉安帝开始仇视邓太后,继而仇视整个邓氏家族。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三月十三日,临朝摄政16年的邓太后因病去世,汉安帝亲政,之后下诏封邓骘为上蔡侯。邓骘不会想到,这道封侯诏书,会是自己最后的荣光。

史载:太后崩,未及大敛,帝复申前命,封骘为上蔡侯,位特进...宫人先有受罚者,怀怨恚,因诬告悝、弘、阊先从尚书邓访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得。帝闻,追怒,令有司奏悝等大逆无道,遂废西平侯广德、叶侯广宗、西华侯忠、阳安侯珍、都乡侯甫德皆为庶人。骘以不与谋,但免特进,遣就国。宗族皆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赀财田宅,徙邓访及家属于远郡。郡县逼迫,广宗及忠皆自杀。又徙封骘为罗侯,骘与子凤并不食而死。骘从弟河南尹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遵、将作大匠畅皆自杀。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汉安帝刚刚亲政就将邓氏逼入死地

邓骘没有想到,邓太后还未下葬,邓氏就遭到汉安帝的无情打击。一门五侯的邓氏,顷刻间人死族衰。邓骘心中充满不甘和困惑,自己为官从不打压同僚,族人从不欺压百姓,整个家族在自己的约束下,谨慎行事,遵法守纪,为何仍会像窦氏一样,落得个败亡的下场。

愤怒的百姓和朝堂

不止绝食而死的邓骘不明白,所有的百姓也不明白,为何公忠体国,奉公守法的邓氏会因为别人的诬陷,就被汉安帝痛下杀手,赶尽杀绝。

邓骘含冤而死,在朝堂也引起巨大震动,大司农朱宠赤裸上身,抬着棺材向汉安帝上书直谏:

“伏惟和熹皇后圣善之德,为汉文母。兄弟忠孝,同心忧国,宗庙有主,王室是赖。功成身退,让国逊位,历世外戚,无与为比。当享积善履谦之祐,而横为宫人单辞所陷。利口倾险,反乱国家,罪无申证,狱不讯鞠,遂令骘等罹此酷滥。一门七人,并不以命,尸骸流离,怨魂不反,逆天感人,率土丧气。宜收还祐次,宠树遗孤,奉承血祀,以谢亡灵。”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朱宠的奏疏代表了朝堂和民间的不满

这封奏疏从三方面指出汉安帝冤杀邓氏的昏聩:

一、邓太后临朝十六载,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岁还穰丰,百姓安居乐业,稳定了东汉动荡的局势。汉安帝不顾及邓太后的治国之功,对邓氏无情打击,不是明君所为。

二、邓骘兄弟,帮助邓太后治理国家,忧国忧民,汉安帝能够继承帝位,这其中就有邓骘出谋划策的功劳,邓骘对汉安帝有拥立之功,却遭到汉安帝的逼杀,十分不智。

三、邓氏兄弟身为外戚,有功于国,却能主动辞官,谦逊退让,历代外戚中,无人能比。邓氏家风谦虚,又与人为善,只因为别人的诬陷,便深陷囹圄。而汉安帝不经审问查证,就降罪邓氏,致使邓氏一门七人自杀,族人流放。汉安帝的这种行为,让整个天下都十分痛恨,使百姓对皇帝产生不满,动摇了人们对朝廷的信任。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冤杀邓氏让汉安帝承受了民间和朝堂的巨大压力

朱宠的奏疏代表了天下人,对汉安帝的不满和最后的要求:赦免邓氏冤名,召回被流放的邓氏族人,重新封赏邓氏,平息朝堂和民间的怨恨。

面对朝堂和民间的压力,汉安帝被迫妥协:下诏训斥迫害邓氏家族的州郡官员,赦免召回被流放的邓氏族人,准许邓骘等人的尸骨运回北邙山安葬,以中牢礼仪祭祀邓骘。邓骘下葬时,洛阳公卿纷纷前往致祭,无人不为其悲伤落泪。

杀死邓骘的是皇帝对权力的渴望

邓骘用自己的死,洗刷了家族的冤屈,但是,他的死,也让后人产生思考:为何汉朝的外戚无论好与坏,都难逃死于非命的下场?

《后汉书》云:汉世外戚,自东、西京十有余族,非徒豪横盈极,自取灾故,必于贻衅后主,以至颠败者,其数有可言焉。何则?恩非己结,而权已先之;情疏礼重,而枉性图之;来垄方授,地既害之,隙开埶谢,谗亦胜之。悲哉!

这段论述中,或许能找到答案。西汉和东汉十几个外戚家族,如果不是因为自身飞扬跋扈,擅权专政,自取灭亡;必是遭遇新君打击而陷入败亡。这是因为,外戚是依附于皇帝存在和兴盛的,外戚只有在当朝皇帝在位时,才能获得宠信和权势。而一旦先帝去世,新君继位,带着先帝烙印的外戚,就成为阻挡新君控制朝堂的阻力,必定会被新君强力拔除。

邓骘被汉安帝逼迫自杀,邓骘:我无罪!汉安帝:我知道

杀死邓骘的是汉安帝的权力欲望

邓氏就是如此,汉安帝虽然在礼法上与邓太后属于母子关系,但毕竟是以旁宗的身份继承帝位的新君。而邓氏身上又带着汉和帝时期外戚的烙印,加之邓太后临朝十六年,拒不归政于汉安帝,自然引起汉安帝的不满和怨恨。

正因如此,身为邓太后母族的邓氏,才会在邓太后去世后,受到汉安帝的无情打击,这种打击,不关乎君臣之谊(邓氏对汉安帝有拥立之功),甥舅之情(邓氏是汉安帝礼法名义上的舅族),只关乎新旧权力的交接与斗争。

邓骘谨小慎微一生,以窦氏败亡为教训,虽谦虚做人,低调做事,美誉在身,却仍难逃自杀身死的下场,不禁让人为之扼腕叹息,心生怜悯。

《后汉书·邓寇列传》《后汉书·皇后纪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