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膠的的魚種是:小鱗波曼石首魚,Boesemania microlepis (Bleeker, 1858),石首魚科波曼石首魚屬的一種魚類。
小鱗波曼石首魚
根據維基百科記載,小鱗波曼石首魚(Boesemania microlepis )主要分佈於泰國至蘇門答臘的淡水流域,小型魚種,會發出叫聲,棲息在大型河川,屬肉食性,是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類。世界魚類數據庫Fishbase中記載其最長為100釐米,最終18公斤。這個數據在另一個研究報告也得到體現,但根據市面上實際流通的情況,按魚鰾與魚體重的大概換算,這個最重的記錄也許不止18公斤。
石首魚科中大部分魚類是海水魚種,喜歡棲息在淡鹹水交界處,小鱗波曼石首魚也是一樣,喜歡生活在海河川口,以硬殼小蝦、小蟹和魚類為食。但小鱗波曼石首魚是本科中少有的對淡水適應性很強的魚種之一,能洄游到離出海口較遠的淡水生活,所以很多河流都有它的蹤跡。因此,小鱗波曼石首魚既有海水種,也有淡水種。
一般認為,蜘蛛膠的主要產地是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實際上,小鱗波曼石首魚的分佈區域遠不止此,200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在老撾南部湄公河流域的小鱗波曼石首魚生態保護區》中稱,這個物種實在湄公河、湄南河,他金河、邦巴功河等河流被發現的。它主要棲息在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的湄公河流域,馬來西亞半島以及西印尼地區等。
2013年臺灣國立中山大學的一份論文《小鱗波曼石首魚聲訊特徵之研究》中,對小鱗波曼石首魚進行解剖,結果顯示小鱗波曼石首魚的發聲肌有二形性,只有雄魚具有發聲肌,聲音相關的特效被認為是對淡水環境的適應。
蜘蛛膠,是名貴魚膠品種,主要產自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蜘蛛膠擁有一個特殊的外形,無開鰾的蜘蛛像一個錘子(“ T ”字形),肚子部分 “ 漲卜卜 ”,頭部兩側向外各鼓起一個圓形,並伴有2至6條不等的短而細的 “ 小須 ”,整體外形有如蜘蛛,故名“蜘蛛膠”。(在馬來西亞、印尼一帶的漁民,稱此魚為ikan Tirusan,印尼話俗語通常叫 Terusan 或 Titusan。而在東南亞一帶近海為生的華裔漁民大部分籍貫是潮汕或福建地區," Titu "的發音剛好與潮汕話的 “蜘蛛”非常相近。因此,這也是其魚膠得名 “蜘蛛膠” 的另一個比較可信的原因。)
因蜘蛛膠頭部有 “小須” ,而潮汕人一向對有 “須” 的金錢鱉魚膠及其推崇,因此蜘蛛膠也有 “ 小金錢 ”之稱。蜘蛛膠在香港等地方名氣非常之高,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價格一直呈上升趨勢。2012年,在香港舉行的國際美食博覽會尊貴美食區,一對手臂長的蜘蛛膠公肚售價高達68萬元。
蜘蛛膠 - 辨別特徵
1.未開片的蜘蛛膠鼓起形成一個特殊的筒狀,使蜘蛛膠變得較為容易辨認。外形有如 “ 錘子 ”,頭部有幾條短而小的 “須”,背部常內藏 “筋膜”。
2.蜘蛛膠有公母之分,蜘蛛膠公肚為 “厚薄肉” ,肚子中間有一條並不外露凸現的 “筋”,蜘蛛膠母肚則沒有。香港人特別喜歡選擇肚子中間有條 “筋” 的蜘蛛膠,實際上這是蜘蛛膠公肚。公肚的口感較為爽滑,其彈性和韌性遠勝於母肚,這也是香港人一直較為喜歡公肚的原因之一。
蜘蛛膠 - 功效
蜘蛛膠有滋陰補腎、養胃潤肺、益胃潤肺、益精健脾、補血理氣等功效,同時也是美容養顏、強身建體之佳選,對治療支氣管炎、咳嗽、小二哮喘等效果顯著。
根據民間藥用例子證明,對於肺出血、胃出血等情況,食用蜘蛛膠後止血效果良好,並能幫助身體迅速恢復。
溫馨提示
幾十年來,市面上鮮有超過5兩重的蜘蛛膠,重3、4兩的已經是非常罕見。因此,蜘蛛膠的魚種是屬於中小型魚種,不屬於大型魚種。這些年來市場上的蜘蛛膠越來越小,數量也越來越少,目前該魚種是近危狀態,超過1兩以上都會被一些行家作為極品收藏起來。由於野生魚種數量越來越少,蜘蛛膠目前的價格也相對較高。
市場上的蜘蛛膠魚龍混雜,如果價格較為便宜,多為一些商家衝著 “蜘蛛膠”的名氣,以其它魚種魚膠如黃花膠等來冒充。對仿造其外形,有時候漁民在取鰾曬鰾時也會把黃花膠的頭部剪出兩條 “小須” 來,使其從形狀上與蜘蛛膠更為相識。
我國食用魚膠的歷史
我國食用魚膠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有漢武帝食用石首魚鰾的記載。《本草綱目·鱗部四》,李時珍集解:”沈括《筆談》,孫愐《唐韻》,南北朝時期《南史》...
魚膠在唐代正式開始成為貢品,《新唐書·地理志》有載。在 明朝縣令王延藩的《蛇蟠洋》一詩 和 李東陽在《佩之饋石首魚有詩次韻奉謝》可見明代石首魚數量很多,魚鰾產量由此驟增,為民間廣泛食用,普通人家也能一飽口福。到了清朝,魚膠被列為補品。
魚膠在以前的年代屬於高檔滋補品,價格昂貴,一般是非富即貴的人家才能享用的珍饈美味。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食療養生,隨著需求量增加,魚膠品種也在為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增加更多平民化的價格。
作為有著2000多年的中國魚膠飲食文化歷史的我們,應該積極的去了解魚膠,並將其好好地發展及傳承下去。
某些品種的魚鰾如鱈魚膠,以前一般都是隨著魚骨頭、內臟等被當地人當作廢料扔掉,後來因為有了中國人的需求並加以開發和利用,才令鱈魚膠“變廢為寶”。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外國人,認為“魚鰾的位置接近輸尿管和膀胱”,在他們看來,中國人吃魚鰾是不可思議的行為,同時認為中國人所說的魚鰾滋補作用也是荒謬無比的。因為文化背景不同,確實無法強迫外國人去接受中國人的理論。但是正是由於國人對魚膠的需求量,才使得這些魚鰾“廢物利用”、“變廢為寶”,這無疑對當地環境保護和勞動力就業問題的解決也有一定的貢獻。
閱讀更多 魚膠愛好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