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为何不敢写?

品读春秋001


很多历史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疑问,因为古代距离现代十分遥远,而且过去科技不发达,很多证据都需要依靠史书来获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史书都已经遗失,而且不同的典籍中所记录的内容也存在差异,这些都为历史事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历史上关于霍去病的死就有多种说法,而且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没敢将他的死因写下来。

现在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史记》中所记录的文字大多都符合真实的历史情况,所以在寻找依据的时候,都会以《史记》为主。而司马迁在写这部书的过程中,却没有将霍去病的死因交代清楚,这就让世人感到更加疑惑了,看来霍去病的死确实存在很多疑点,否则司马迁为什么不敢直接写呢?那么先来看看关于霍去病的死,究竟有哪些不同的说法。说法一认为,霍去病是因为政治原因被杀死的,当时霍去病的权势地位在日渐提升,而与此同时卫青所面临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当时霍去病对卫青造成了威胁,所以卫青不得不除掉霍去病。虽然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但是按照当时的历史发展来看,其实这种说法的可能性不太大。

第二种说法认为,霍去病是因为疾病过世的,有的认为是猝死的,有的认为是因为得瘟疫而死的,因为疾病而死的说法得到了很多史学家的认可。而且相当一部分的人都认为霍去病是猝死的,虽然当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通过霍去病的儿子可以发现,霍去病猝死的可能性确实存在。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过世了,而他的儿子也和他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就突然离世,按照遗传基因的说法来逆向推断,霍去病当年可能也是因为猝死而突然离开了人世。

当然还有人认为霍去病是因为瘟疫过世的,这种观点不仅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很多影视剧也会偏向于这种观点。按照瘟疫说来看,霍去病是因为中了匈奴人的奸计而过世的。当时匈奴人为了可以将汉军打败,匈奴单于就将一些得了瘟疫的动物尸体放在水中,这样霍去病的军队在喝了水之后就会得瘟疫。但是通过时间来看,霍去病因为瘟疫过世的可能性很低,因为霍去病是在两年之后得病过世的,时间上相差悬殊。另外如果是瘟疫,那么当时汉军中一定有大量将士都患病,不可能只有霍去病一个人得瘟疫,所以这种说法不是很可靠。


历史课课代表


有时候常常在想,霍去病为什么要叫霍去病?不能叫霍云,霍山,或者叫霍青呢?因为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一个“病”字,而且还是“去病”,去病的意思就是去除疾病,难不成霍去病小时侯常常生病不成?

关于霍去病的名字当然只是一个猜测,没有任何根据,古人起名不像现在这么随意、孤僻,一般古人的名字都有含义的。

霍去病这个名字在中国古代史上,可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霍去病的一生创造了诸多的奇迹,不仅仅因为他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而是因为他以最年轻的年龄,创造出最伟大的功绩。

汉民族在与匈奴民族的作战中,霍去病是取得战绩最高的一个人,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即使是身为大将军的卫青战功与霍去病比起来,也是微不足道的。

把霍去病的所有战功集合起来,你就会看到他是多么的了不起:

霍去病一生一共参与四次对匈奴大战,歼敌112400多人,俘虏匈奴的王侯将相合计200多人,不仅打进匈奴王庭,而且封狼居胥,饮马瀚海,从霍去病17岁参与漠南之战,到22岁参与漠北之战,霍去病获得这些战绩,只用了5年时间。

霍去病是汉民族的骄傲,是西汉帝国打击匈奴的最大功臣,是第一个带兵打到贝尔加湖的汉族将军,是一个将匈奴赶出漠北的骠骑将军,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

然而天妒英才,霍去病一生只活了24岁就去世了,正是如花年龄,关于霍去病的死,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意思就是:骠骑将军自元狩四年(前119年)出击匈奴的三年后,即元狩六年(前117年)就去世了。

司马迁只说霍去病死了,没说霍去病怎么死的,而且对西汉帝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的死,仅仅只有一个“卒”字就一笔代过,而让很多人觉得不服气,为何这么重要的民族英雄去世,只有一个字呢?

正因为司马大叔没说,所以关于霍去病死因的各种阴谋论大行其道。

阴谋死因一:汉武帝害死的。

有人说霍去病是被汉武帝害死的,原因有四:1是因为霍去病功劳太大了,比大将军卫青还要大,功高震主;2是霍去病敢擅自射杀李敢,不把汉武帝放在眼里;3是霍去病是太子刘据的外戚,又上书请汉武帝封自已的三个儿子为王,便请回封地,这等于是为太子谋利。

其实反驳这个很简单,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汉武帝是什么人?雄才大略的皇帝,一代明君,匈奴未灭,就把功臣给杀了,就算要过河拆开也得先把桥建好了再说吧,况且汉武帝是什么人?就算是杀功臣还用得着暗杀?武帝一朝,多少名臣贤相死于武帝之手?

就拿李敢那事来说,霍去病杀了李广儿子李敢,汉武帝反而为霍去病掩盖真相,如果要杀霍去病,直接定罪不就了事了,先打入大牢,然后再让酷吏拷打,不就结了,何必这么麻烦?

然后杀完再来个隆重安葬礼节?让铁甲军从长安排到茂陵,还给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像祁连山的坟墓?

汉武帝既没有杀霍去病的动机,也没有杀霍去病的行为,所以说汉武帝害死霍去病就是胡说。

阴谋死因二:权力斗争害死的。

有人说是卫青集团的人与霍去病集团的人争权所导致的,理由就是霍去病渐渐要取代卫青的位置了,霍去病已经是骠骑将军了,与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在两个人的背后分别形成了一股势力,背后的势力为了将军的发展和争权,于是害死了霍去病。

卫青手下的人为了害霍去病,故意把李敢曾经殴打卫青的事给泄露出去让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年轻气盛,为了给自已舅舅卫青报仇,亲手射杀了李敢,结果就让霍去病闯下大祸,原本以为汉武帝会杀了霍去病的,不杀至少也会让他坐牢吧,没想到的是,汉武帝反而包庇霍去病。

之后就是卫青手下的人使用下毒的办法害死了霍去病。

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啊,况且卫青为人低调,不喜欢张扬,不养门客,不培养势力,就连李敢打伤他,他为了息事宁人,对这事都不声张,卫青虽然身居高位,但从来不是一个阴谋的人,近朱者赤,卫青不搞阴谋,哪来的背后势力搞阴谋呢?这不就是无稽之谈。

阴谋死因三:被匈奴人毒死的。

被匈奴人毒死的,就更加不可能了。匈奴人可是敌人,怎么知道霍去病的行踪,如果知道了霍去病的行踪,不早就干掉他了,还用下毒这么麻烦?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很简单,正常死亡或者病死的。

前面曾经提到过霍去病的名字之所以叫霍去病,很有可能就是小时候经常生病,因此取名霍去病,希望可以去除疾病,身体健康,但是实际上,很有可能霍去病的身体一直不好,有些病。

然后在长年累月的长途奔袭战争中,身体非常劳累,不仅常常跨越数百分里的草原、戈壁和沙漠,而且还要与匈奴人作战,别说一个生病的将军,就算是再强壮的身体,也可能吃不消这种高强度的战争。

身体本来有病,再加上高强度的战争,消耗了身体,所以霍去病在24岁时就去世了。

24岁在今天看起来很年轻,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13岁就能结婚,没有抗生素的冷兵器时代,得了感冒或者是伤口被感染,都能要了你的命的时代,24岁去世真不算什么。

那为什么司马迁大叔不写霍去病是怎么死的呢?

原因同样很简单,因为霍去病死的很平常,没啥写的。在我们看来,霍去病是民族英雄,少年天才,但在司马迁看来,不过就是汉朝一个武将,又死的这么平常,真没啥可写的。再说了,司马迁又不太喜欢霍去病和卫青,所以就以一个“卒”字代替。

司马迁有啥不敢写的?刘邦的黑历史,司马迁都敢写,刘邦的敌人项羽,司马迁敢把项羽的传记放在皇帝的纪中,还有啥不敢的?等于承认项羽是皇帝,这对汉朝来说意昧着什么?

实在不是司马迁不敢写,是因为霍去病的死,司马迁无事可写。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就有失偏颇了,说严重点,就属于阴谋论了。说实话,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史记》或者《汉书》的,关于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记载,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史记》中的《卫将军骠骑列传》,至于《汉书》里面,大多数是从《史记》里面借鉴的,也就是说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关于霍去病最早的记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霍去病怎么死的,我想即使司马迁知道,他也不会去隐瞒的。司马迁的为人,我们不是不知道,他能够为李陵的之事出言,不惜顶撞汉武帝,可见他不会为了皇帝的压力而违背他的人格。这是其一,其二,在《史记》中,他甚至能够为汉朝高祖皇帝刘邦的敌人项羽立本纪,甚至是刘邦自己的黑料都翻个底朝天,他还需要替谁隐瞒什么吗?

很多人喜欢阴谋论,认为霍去病的死另有原因,我想这是不对的。之所以司马迁会对霍去病的死草草带过,我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什么记载的正常死亡,像老死、病死都属于正常死亡。霍去病年纪轻轻,自然不是老死,那是病死了。很多人不相信,霍去病才二十几岁,怎么可能病死呢?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错觉,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我们以为年轻人不明不白地死亡就是非正常死亡,但是在古代,这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要知道古代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那个时候医疗兵不发达,稍微一个流感就能要人命,或者是伤口感染都有可能要了一个年轻人的性命。从霍去病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去病,暗示他小时候身体并不是太好,所以家人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大。虽然他早逝令人惋惜,但这并不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


青史回声


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堪称中国历史上一颗最耀眼的将星,他十八岁岁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因功被封为冠军侯,二十岁便成为骠骑将军,独立领兵征讨匈奴,在短暂的一生中,六次出击匈奴,共斩获敌兵十一万多人,特别是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率兵驱逐匈奴数千里,从此“漠南无王庭”,可以说,霍去病对减少匈奴侵扰、维护西北稳定,开托边疆,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朝廷、对国家都有巨大贡献的忠臣良将却在不到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意外的去世了,不得不令人惋惜,就连司马迁对他的死也只是一笔带过,实在是令人生疑。


司马迁为人耿直,属于那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类型的,写史记他不受约束,敢为项羽立本纪,敢给陈涉立世家,老刘家的黑历史他从刘邦开始,早就挖得底朝天了,对于霍去病的死他惜墨如金,而对于霍去病死后的风光大葬他却大书特书,汉武帝为他极尽哀荣,让兵甲从长安一直到茂陵列队相送,他的墓以祁连为形,规模浩大等等。
年轻有为的大将军却英年早逝,史书对此也是遮遮掩掩的,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人们对于霍去病的死就有了许多种的说法,大概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死于疾病,这是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也是历代官方的说法。

其二是死于意外事故或被匈奴人暗杀。

其三是死于宫廷谋杀,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其中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不大,霍去病短暂的一生都在征战匈奴,匈奴人痛恨霍去病是必然的,但这并不等于匈奴人就会异想天开的派人去暗杀霍去病,霍去病作为骠骑将军,出入都有如狼似虎的侍卫守护,又岂是那么容易暗杀得了的。
大家都认为霍去病是死于宫廷斗争,有人说霍去病的迅速提拔遭到了卫青的忌恨,被卫氏家族给谋害了,也有人说是霍去病的权势太大,被多疑的汉武帝给毒死了,总而言之霍去病是被害死的。
但这种说法也是说不通的,卫青霍去病在《史记》里他二人是一个列传,因为在同朝为官的司马光眼里,他俩就是一回事,一家甥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斗争,当年霍去病的部下李敢认为自己的父亲李广是被卫青逼迫自杀的,故而怨恨卫青并打伤了卫青,年轻气盛的霍去病知道后想替卫青出气,就在一次狩猎的时候趁机一箭射死了李敢,在法令十分严明的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射杀李敢,是抱着把自己的命豁出去的态度,而且卫青与霍去病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也正因为汉武帝当时十分宠信霍去病,主动把这件事给隐瞒了下来,对外编了一个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借口糊弄世人。

如果说汉武帝想杀一个人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他要除掉霍去病,李敢一事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直接杀掉他,没必要偷偷摸摸的见不得人。


至于为什么霍去病的死被草草带过,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正常死亡。老死、病死都是正常死亡,如果像项羽一样死得悲壮,像韩信一样死得令人惋惜,像戚夫人一样死得凄惨残忍,或者说被赐死、毒死、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抑郁而死,那么司马迁不会吝惜多写一段,就好像史记一般没有写王侯将相的婚娶情况,那就说明大家都是正常的结婚生子,像陈平老婆这种克死五个老公的、卫青这种娶了自己旧主的,那司马迁一定要浓墨重彩的加一笔。

霍去病作为一个军人,伤病觉得是难免的,在一个感冒都可能死亡的古代,打仗如果有了伤病,死了算正常,吧不死才叫不正常,古时候打仗缺医少药,打不了破伤风也没有青霉素,又不讲究卫生,随便一个小伤口都能要人命,得了风寒感冒、阑尾炎都可能会死,二十多岁就死了也不稀奇。
另外霍去病的死也要怪罪汉武帝,汉武帝难得发现一个奇才,小小的年纪就满负荷的使用,五年时间六次出征匈奴,其中四次以统帅的身份出征,这种高密度、高强度、大纵深、远距离的大规模骑兵穿插作战,直接把霍去病用废了,身体严重透支,不死才怪呢。
还有,霍去病可能有比较严重的家族遗传病史,从霍去病这个名字也可以稍作联想和猜测,一般取“去病”这种名字的,很可能是从小身体就不太好,家人希望他能够健康成长,常年的军旅生涯只能加剧人体力的消耗,更容易染上疾病,再加上打仗受伤,身体透支,旧病复发,不是说叫“去病”就能去得了病的。

霍去病的儿子霍嬗在他去世六年后也突然死去,可见也是与遗传病有关。


就连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也说霍去病是病死的,霍光大权在握,可以废立皇帝,他说这话的时候汉武帝已死多年,在这一点上他完全没必要撒谎。

古代史书约定俗成的是善终不写死因,只有非善终才写死因。司马迁也没必要隐瞒什么,他如果没有写的东西,只能说明要么没发生,要么司马迁不知道,如果连司马迁都不知道的,那么两千年后的我们就更无从推测。

所以,霍去病虽然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并不是有悖常理的事情。







遗产君


“霍去病之死”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当时西汉那个时代的一大悲哀了,公元前117年,面对匈奴首领单于再次拒绝向汉臣服,汉武帝终于在一忍再忍之下忍无可忍了,正当西汉准备发动最后一次决战匈奴主力部队之时,年仅23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却突然离世。“封狼居胥出少年”的霍去病的离世,不论是于家国、亦或是于君王,都是极大的人才损失。无论是早些年的《大汉天子》、《汉武大帝》,还是近年新播出的《卫子夫》等众多影视剧作品,面对霍去病的突然离世,都曾将汉武帝等人悲恸过度的状态尤为形象地演绎了出来。此情此景,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霍去病对于大汉建设、抵御外侮的劳苦功高。

1.人物生平的“一波两折”

第一阶段:初战受封冠军侯

公元前123年,汉匈漠南之战爆发,17岁的霍去病首次被任命为校尉同大将军卫青先后两次于漠南出击匈奴。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年仅17岁的霍去病就曾于漠南之战亲率八百将士追击匈奴百里地,且以“斩捕首虏过当”的惊人战绩闻名军中。因故受封冠军侯。

第二阶段:封狼居胥通河西

霍去病之所以能够被称为那个时代的“天才和战神”,那必然具备其常人不及的过人之处。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中,年仅19岁的霍去病打出了匈奴闻之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威名。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中,年仅21岁的霍去病再以孤军深入的战法创下了“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伟大战绩,在此基础上,霍去病“封狼居胥”之盛名便流传开来。

2.霍去病死因成谜?

猜测一:因病致死

《史记》中曾这样记载霍光曾言:“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权倾一时的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的这种说法于当时看来较为官方,且众多影视剧作品当中对于霍去病死因的演绎亦是:因病而亡。

猜测二:武帝害死

也许有人毫不犹豫地就将这种可能性排除了,但如果仔细分析霍去病当时所处的大环境之下,“霍去病死于汉武帝之手”这种死因是有可能的。①霍去病在“替舅报仇”的基础上将李敢(飞将军李广的之子)借口杀死,汉武帝看在眼中;②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已创下如此辉煌战绩,比起大将军卫青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霍去病年轻气盛,私下同太子交好,我们姑且可以概括为:功高盖主和结党营私。

3.司马迁不言的隐情

①我个人认为,司马迁先生不是不敢写,其实是根本无话可写,在《史记》当中记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难道非要规定“霍去病因何暴死”吗?而且读过《史记》的读者都知道,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很少对霍去病的功绩有所记载。

②另一方面就是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汉武帝的“命令”,毕竟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过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未免有些太不符合司马迁先生的真实“面目”了吧!


尚武菌


霍去病的死因问题上,很多人都走入“双标”的误区:一方面,他们尽信书而不如无书;另一方面,言之凿凿地拿着史书上的只言片语说霍去病另有死因。

关于霍去病的死,《史记》是这样描写的: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翻译过来就是,霍去病自公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出击匈奴,又过了三年,于元狩六年去世,年仅23岁。

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

霍去病的死因简单到令人发指!只有六个字——元狩六年而卒。

不管怎么说,霍去病也是个骠骑将军,位极人臣,要吃有吃要喝有喝,怎么到最后就混了个秦汉的平均年龄(22岁)?

怎么去世的?司马迁并没有详述。

也正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表述霍去病的死因,加上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忽然离世,致使各种霍去病“真实死因”大行其道,种种猜测引人注目,甚至有人说霍去病的死,是汉武帝谋杀所致。

按照古代史官记载的惯例,“善终”的人,不作详细记录。善终即病逝,通常会用卒、薨、死、崩等字眼来表示;意外死亡则会标注死因,比如说毒死、暴毙、自缢、腰斩等等,都会详略不等地说一下。

卫青死的时候,《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也是用了一个“卒”字,并无更多修饰。

汉高祖刘邦死的时候,《史记》也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即便是刘邦死了,司马迁也只用了一个“崩”字。

难道说,卫青和刘邦的死,也是阴谋?

刘邦、卫青、霍去病三人都是善终,根据史家记载人物的惯例,只用了最简单的字去表述。反倒是那些用了很多字的人,他们死的是真的惨。比如说卫青的儿子:

“长平侯伉代侯,六岁,坐法失侯,坐诛。”

翻译过来就是,卫青死后,他的大儿子卫伉继承了他的侯爵,过了6年,卫伉因为做了违法之事(参与太子政变),被判处死刑。

卫青的儿子卫伉的死,比他老爹稍微复杂了那么一丢丢,用了“作法失候坐诛”六个字描述他的死。同样是将军之子,霍去病的儿子死的时候,《史记》又是如何描述的呢?


“元封元年,嬗卒。”

元封元年,霍去病的儿子霍嬗去世。和他爹一样,也是用了个“卒”字。

因此,霍去病大抵是病逝,并没有很多阴谋论猜测的那样,是谋杀。否则,以司马迁的“狠”劲儿,冒着自己被施以宫刑的危险, 也要替朋友求情、将真相大白于笔下,还能害怕因为揭示霍去病的死而遭到连累?

再者说,以霍去病之才,汉武帝爱之还来不及,怎么会杀了他?

霍去病自17岁开始,连续多次远征带来的伤病,加上水土不服,以西汉那个年代的医疗水平,霍去病极有可能因为隐疾导致病逝或猝死。

嗯,不要再作无谓的臆想了。


祗树


霍去病是身体病弱,加上长期在外打仗,积劳成疾而死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累死的。司马迁不喜欢霍去病,因此对霍去病的记载并不详细,对于霍去病的死只用了一句来记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笔者认为司马迁不喜欢霍去病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霍去病虽然战功卓著,但是他不修名节、不进贤士、和柔事主,这些性格让司马迁不喜欢;其二、霍去病擅自杀害李敢,属于违法行为,李敢的家族与司马迁家族关系较好,都是秦朝的功勋家族。

霍去病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卫少儿的哥哥是大将军卫青,姐姐是皇后卫子夫,因此霍去病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公元前123年,年仅17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率八百精骑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此战霍去病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级别的官员,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相比李广战斗一辈子也没有被封侯相比,霍去病十八岁就被封侯,确实让人嫉妒!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起河西之战,此战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霍去病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五万汉军深入漠北,击杀匈奴骑士七万余人,汉军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

漠北之战后,霍去病受职大司马一职,主管全国军事兵争,两年后霍去病因病去世。对于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汉武帝很悲伤,他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霍去病为景桓侯。霍去病是正常死亡的,因此司马迁并没有多着笔,后世认为是汉武帝害死了霍去病,或者卫青害死了霍去病,或者匈奴人毒杀了霍去病,这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不足为信。


大秦铁鹰剑士


霍去病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冠军侯”,也就是在封侯的人中也是冠军的意思。他常年征战大漠,最远打到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分封将士。从此“封狼居胥”就成了武将的最高荣誉,也是后世武将的毕生追求。

但是,这样一个名垂千古的人,却在23岁就死了。到底什么原因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写了一个字——“卒”,就这一个字,引起后世人们的无数遐想。

九哥认为,无非就是两个原因——病死和被害,我们来分别讲解。

1、病死。按照我们常人认为,霍去病20出头,又是武将,那正是身体最好的时候,怎么会得病呢?

可是别忘了,霍去病常年征战大漠,去过内蒙的朋友应该知道,草原的蚊虫有多恐怖。这些蚊虫大多都是疾病的传染源,加上当时医学的不发达,很容易在身体中留下隐患。

再者,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发动战争肯定不会在农忙时期。那就一定要等到秋后收获以后,这样一来战争很有可能持续到冬季,北方的冬季十分严寒。高冷的天气也是摧垮霍去病身体的一个原因。

此外,古代人也会使用生化武器。最直接的就是污染水源,将死去的牛羊投入水源,饮用后就容易得病。

所以霍去病病死完全不意外。

2、被害。虽然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但是霍去病却是汉武帝培养出来对抗卫青集团的。可是卫青不接招,让汉武帝感到无奈。

随后,霍去病因为卫青的原因,当众杀死重臣李敢。李敢是名将李广的儿子,霍去病犯了众怒,虽然此时被汉武帝强压下来,但私下确是暗潮涌动。

所以,霍去病私下被刺杀也比较可能。司马迁在史书中写到,李敢死后第二年,霍去病卒。这很有可能是有所指。


九哥谈历史


霍去病,汉元狩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7年去世,时年仅23岁。关于他的死因,是一个历史之谜,因为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没有详细说明这位年轻的将领是如何死去的。

司马迁甚至还在《史记》中详细描述了霍去病的葬礼,却只字未提他的死因。并非司马迁不敢写,而是他确实不知道。司马迁虽然和霍去病是同一个朝代的人,但是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或前135年,他的《史记》成书时间约在前104——前90,此时,霍去病早已去世多年。

在那个信息完全不对称的年代,他如果想知道霍去病的死因,就只能去问一些老的知情人,而如果别人不想让他知道的话,他是任何信息也无法获得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霍去病是正常死亡,作为一个有功于社稷的将领,汉政府是没有理由去隐瞒他的死因的,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霍去病乃是非正常死亡。

一个23岁的年轻人,怎么会非常死亡呢?当然,他是军人,有可能是在战场上阵亡的,但是这也说不通呀,自公元前119年霍去病漠北之战后,就彻底解决了匈奴对汉的威胁,封狼居胥,得胜凯旋,自那以后,汉与匈奴就再也没有大仗可打,何来霍去病阵亡一说呢?

显然,年轻的霍去病不是在战场上阵亡的,那么只剩下了最后两种可能,一是瘟疫说,二是阴谋说。霍去病数次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每次都是斩首万余,大量的尸体被扔在草原上,腐烂变质。

同时北方还有大量病死或者被杀死的牲畜尸体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这些腐败的尸体最容易产生瘟疫,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传染病。霍去病有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瘟疫。

我们知道,古人缺少治疗传染病的条件,一旦感染上瘟疫,只能等死。霍去病最后很可能就是死于瘟疫,这种死法让汉政府很难接受,说出来实在是有损于政府的形象,所以只能不公开他的死因。

阴谋说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汉武帝时期,卫氏集团坐大,卫氏集团的代表就是卫青,卫青的夫人就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卫氏集团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势力越来越大,汉武帝感到了威胁,他需要一个人来压制卫氏集团,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最佳人选。

于是霍去病成了卫氏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当然卫青不太可能去害霍去病,但是他的夫人平阳长公主就难说了。

总之,不管是阴谋说还是瘟疫说,非正常死亡的霍去病对于汉政府来说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既然不光彩,当然不能写在史书上了,所以从他死的那天起,所有知情者就全部讳莫如深,闭口不谈,相关资料也是空白,你叫司马迁到哪里去寻找他死亡的依据呢?所以不是司马迁不敢写,而是他作为一个史书编撰人,不知道的事情不能乱写,这是他的原则。


小小嬴政


简单来说,霍去病是病死的。

一笔带过的司马迁

我们需要知道霍去病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关于他最可信、最全面的记载全都出自《史记》,大部分就在那一篇《卫将军骠骑列传》,这部分《汉书》照抄《史记》,所以我们要讨论霍去病,只能从《史记》入手。

要说《史记》,自然绕不开他的作者司马迁,我们先明白一点,司马迁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而。某些人由《史记》的瑕疵切入,指责司马迁写史很多都是自己想象发挥的,《史记》不能信之类,纯属无稽之谈。而从《史记》记载结合自己的胡思乱想,坚称“司马迁这样写是有一定隐喻的”,又是迷信史书了,须知《史记》也只是一部优秀的史书,不是真正的历史。

《史记》是怎么记载霍去病离世的呢?其实就说了他哪年去世。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霍去病的死因

很多人纠结于“卒”这个字眼,认为太简陋,配不上霍去病的身份,其中必有隐情!这个思维跳得莫名其妙,史书上那么多人“卒”,怎么不说他们的死有蹊跷?就是霍去病的传记,下面不远就是一句“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难不成卫青的死也有阴谋?

在我看来,司马迁没写霍去病怎么死的,恰恰是因为他是正常死亡,即病死。

按《史记》记载,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去世于前117年,享年24岁。放现在简直不可思议,怎么这么年轻就没了?可七十年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40岁作用,两千年前的汉朝?背上长个痈都可能死人,24岁去世真的不算什么。

司马迁的史笔

如果霍去病真的死于什么宫廷争斗的话,司马迁真的非常乐意加上几笔,毕竟《史记》是私史,司马迁能挖老刘家多少黑料就尽管挖,项羽是刘邦的死敌不是?偏偏立篇本纪。

司马迁也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这书立刻发行估计要被汉武帝烧了,所以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潜台词就是现在这皇帝不好惹,我的书原稿藏在深山(想烧也烧不到),副本留在京师,让自己的后人慢慢传播,等后世出现“圣人君子”,应该就能读懂我著书的用心了。

直到司马迁死后,他的外孙杨恽非常喜欢他留下来的《史记》,入仕为官后便上书汉宣帝,将《史记》公开发行。

在皇权社会连皇帝都不忌惮的人,还需要替谁隐瞒什么吗?所以司马迁没写的东西,要么没发生,要么他不知道,司马迁写《史记》时离霍去病去世才十几年而已,他都不知道,两千年后我们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光凭司马迁的记载去推测?那可真是回到了语文阅读题——连作者都写不出来的作者用意。

逻辑分析:正常的一般不写

司马迁没写霍去病的死因,褚少孙却写了。他是元、成时期的博士,当时《史记》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缺漏,褚少孙就补写了几篇,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他写道:

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

霍去病无后,霍山是过继给他的孙子,霍光临终前上书请求分一些封地给这位侄孙,在他的奏疏中,他对哥哥霍去病的死因形容是“病死”。这应该是褚少孙从官方档案中抄过来的,可信度还是可以。也就是说,霍光亲自站出来说:我哥是病死的。

再者从逻辑上看,人都有猎奇心理,平平无奇的事谁会当流水账记上去?司马迁不写霍去病的死因,只能说明他死得太普通了,那年头病死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实在太正常了。

像项羽这种自杀被分尸、戚夫人这种酷刑而死、周亚夫这种含冤绝食的死法才值得多写一段。而且霍去病那里加不加个“病”字全无影响,二十几岁的人,不可能无疾而终,只能是病逝、谋杀、意外身亡三种,后两者的概率都太小了,而且意外身亡更值得记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