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後梁太祖朱溫簡介 建立後梁,史上最流氓的皇帝

朱溫(公元852—912年),原名朱溫,歸唐後賜名朱全忠,稱帝后又改名朱晃,原豐縣(第)一鄉艾村裡午溝集人。但這是一個籍貫尚存爭議的人物,現行史書中多記為宋州碭山午溝裡(今安徽碭山)人。家世為儒,祖朱信,父朱誠,皆以教授為業。幼年喪父,家貧,母王氏傭食於蕭縣劉崇家。朱溫成人後,與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溫尤兇悍”,“不事生業,以雄勇自負,里人多厭之”。

太祖,名朱溫(公元852~912年),出身貧寒,後掌握唐朝兵權,廢照唐宣帝而自立。在位6年,為其子所殺,終年61歲。葬於宣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範村保,一說在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梁太祖朱溫,宋州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人,出身貧苦家庭,從小不務正業,是鄉里的地痞。後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黃巢起義軍,受到黃巢的重用,封為東南面行營先鋒使,同州防禦使。黃巢入長安後,他負責防守東線。因為屢次為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戰敗,請求增援,黃巢沒有答應。公元882年9月,在黃巢危急之時,朱溫背叛了黃巢,率軍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賜名全忠。公元883年,封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並被提升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此後,他以河南為中心,擴張勢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長年混戰,致使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混戰中,他先後吞併了秦宗權、朱埴、朱瑾等藩鎮,成為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公元901年,他趁唐統治集團內亂之際,帶兵進入關中,擊敗風翔節度使李茂貞,奪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不久,殺盡了朝廷內的宦官。公元904年,他又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在離開長安時,他還逼迫官吏、百姓一起東遷,並拆毀了長安的宮室,官衙和民房,將材料運往北方。不久,他派人殺死了唐昭宗,立李祝為帝(即唐昭宣帝),並在一天深夜,將唐朝的30幾名大臣集中起來殺死,屍體扔進黃河。

公元907年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稱帝,建國號為梁,定都汴,建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

朱溫稱帝后,改名朱晃。並改革了一些唐末的弊政。但因連年用兵,又經常殺戮將帥功臣,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政權不穩。

後梁末帝朱友貞簡介 殺兄自刎的後梁末帝朱友貞

後梁末帝,朱溫子。朱溫即帝位,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 馬步軍都指揮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殺死其父朱溫,即帝位,朱友貞為東京留守 、開封尹。次年,與趙巖等密謀推翻朱友珪 。鳳曆元年(913)即帝位。923年為後唐所迫自殺,時年36歲。

簡介

朱友貞(888年10月20日~923年11月18日) ,後梁末帝,朱溫和張惠的嫡子,朱友珪弟。朱溫即 帝位,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殺死其父朱溫,即帝位,朱友貞為東京留守、開封尹。次年,與趙巖等密謀推翻朱友珪,二月,打起了“除凶逆,復大仇”的旗號,聯合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興師問罪。發動洛陽禁軍兵變,友珪自殺。鳳曆元年(913)即帝位。改名為鍠,後再改名為瑱。複用乾化年號(913年2月-915年10月)、貞明(915年11月-921年4月)、龍德(921年5月-923年10月),在位11年,被後唐李克用養子李嗣源圍困而自殺,36歲。葬於宣陵附近(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人物事蹟

朱友貞即位後,後唐李存勖集中全力要攻滅後梁,雙方便連年混戰。朱友貞因為信用趙巖,外戚張漢鼎、張漢傑等人,大將出兵也派他們隨往監視。趙巖等人又仗勢弄權,賣官枉法,離間將相,賞罰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離心,前線將領自相殘殺,所以,與後唐交戰屢遭大敗。

公元923年10月,後唐李克用養子李嗣源率領大軍逼近都城。朱友貞的臣子紛紛逃離,連傳國玉璽也被部下盜走,守兵不少人開了小差,眾叛親離,守軍單薄,使朱友貞束手無策,急得日夜哭泣。戊寅日,他對身旁的都指揮使皇甫麟說:“姓李的是我們梁朝的世仇,我不能投降他們,與其等著讓他們來殺,還不如由你先將我殺了吧。”皇甫麟忙說:“臣下只能替陛下效命,怎麼能動手傷害陛下呢!”朱友貞說:“你不肯殺我,難道是準備將我出賣給姓李的嗎?”皇甫麟拔出佩劍,想自殺以明心跡。朱友貞說:“我和你一起死。”說著,握住皇甫麟手中的劍柄,橫劍往自己頸項一揮,血流如注,倒地死去。皇甫麟也哭著自刎而死。 後梁滅亡。朱友貞史稱末帝。

全局形勢

李存勖分析了全局形勢,認為後梁此時由於西面的潞州剛剛歸降,注意力已集中於西面,而東面準備不足,防守鬆懈,正可以趁機襲佔鄆州,動搖其軍心。他派猛將李嗣源率領精兵五千從德勝出發,沿黃河北岸向東急行至楊劉,在雨夜的掩護下秘密渡過黃河,然後揮師直搗鄆州城。梁軍毫無戒備,在後唐精兵的強攻下大敗而歸。鄆州拿下之後,後梁的腹心暴露無遺。從鄆州到大梁已無天險屏障可守,後梁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後唐莊宗李存勖簡介 死於兵變的後唐開國皇帝

莊宗,名李存勖(公元885—926年),小名亞子。李克用長子。李克用病死,他襲晉王位,建立後唐,稱帝。在位4年,在兵變中被箭射死,終年42歲。葬於雍陵(今河南省新安縣境內)。

李存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他少年時就跟隨父親作戰。11歲隨李克用到長安向唐報功,唐昭宗特地賜賞他翡翠盤等珍寶,撫摸著他的背說:“這孩子與眾不同,日後富貴了,可不要忘了大唐!”李克用於公元908年正月病死,他於同月襲晉王位。喪事辦完後,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寧,並率軍擊敗後梁軍,解了潞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上黨縣)之圍。朱溫驚歎說:“生子當生李亞子。他襲位,李克用雖死猶生!我的兒子與他相比,簡直豬狗不如!”此後,李存勖用心訓練兵士,整頓軍紀,規定騎兵不見敵人不準騎馬,違犯軍令者一律斬首,從而將散漫的沙陀兵訓練成一支精銳嚴整的勁旅。他將父親給的三支箭供奉在家廟中,每臨出征,就派人去取來,放在一個精緻的絲套裡,帶著上陣,打了勝仗,才送回家廟。他喜歡冒險搏鬥,勇而少謀,將戰爭看作遊戲,常常隻身衝鋒陷陣,幾次陷入重圍,差一點被敵人生俘。部將們死戰將他救出,勸他要持重,他卻反說部將們妨礙他大殺敵兵。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今河北省高邑縣)把朱溫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打得大敗而逃。接著,攻破燕地,將劉守光活捉回太原。9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

經過10多年激戰,李存勖於公元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4月己巳日,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建年號為“同光”,史稱後唐。

李存勖在戰場上是位冒死衝殺的猛將,在政治上卻是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后,他自以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敵人已消滅,就不再圖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稱帝后,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臺表演,不理朝政。他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臺演戲,他自己呼叫了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打了他幾下耳光,周圍的人都嚇出一身冷汗,李存勖也被打得莫名其妙。那伶人嬉笑著阿諛說:“理(李)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反而很高興,命令厚賞了這個伶人。伶人受到寵幸,可以在宮中自由出入,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說句好話,還爭著向他們送禮。李存勖還用伶人作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最受他寵幸的是伶人景進,只要景進在他面前說誰的不是,誰就會遭殃。所以,群臣見了景進格外害怕。李存勖又封兩個伶人去當刺史,許多將士見自己身經百戰而做不到大官,都怨憤難忍。

後唐明宗李嗣源簡介 開創明宗之治的五代明君

明宗李嗣源(866或867—933),五代後唐皇帝。公元926—933年在位。沙陀部人,原名邈吉烈。李克用養子。以戰功官至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同光元年(923年),莊宗李存勖領兵取汴梁,滅後梁。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嗣源入洛陽監國。即位後改名亶,改元天成。殺酷吏孔謙,褒廉吏,罷宮人、伶官,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但因其不通漢文,難親理朝政。又兼用人不明,姑息藩鎮,權臣安重誨跋扈,次子李從榮驕縱,以致變亂迭起。彌留之際,從榮舉兵反,飲恨而死。葬徽陵,諡聖德和武皇帝,廟號明宗。

明宗,名李嗣源(公元867—933年),李克用養子。他殺死莊宗後繼位。在位8年,病中兵變受驚而死,終年67歲,葬於徽陵(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後唐明宗李嗣源,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省應縣)一個沙陀族平民的家中。沒有姓氏,小名邈佶烈。善於騎術,箭法高明。他起初跟隨李克用征戰,屢立戰功,先後被封為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昭德軍節度使,天平軍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莊宗冤殺郭崇韜後,功臣舊將都感到寒心,魏州守軍擁戴指揮使趙在禮舉行兵變。莊宗派李嗣源率領親軍前去鎮壓,到魏州城下,親軍又於夜間譁變,擁立李嗣源為主。趙在禮出城擊散親軍,迎李嗣源入城。李嗣源又藉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準備再度平亂。後在女婿石敬瑭勸說下,與魏州變兵會合,回師攻入洛陽,被群臣擁為監國。他在部下殺盡李克用、李存勖的子孫後,於公元926年4月丙午日即位,改年號為“天成”,改名為李宜。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李嗣源即位後,革除莊宗時的弊政;廢除苛法;誅殺擔任監軍的宦官,其餘的宦官有的逃匿山林,有的出家為僧;精簡宮廷人員,注意農民疾苦;任用安重誨.任圜等有能力的大臣。他在位期間,戰爭稀少,屢有豐年,人民獲得了短期的喘息。

但到後來,安重誨和任圜兩人相互爭鬥、誣陷,李嗣源又不能明辨是非,先後將他們殺死,使群臣離心。晚年他又多病,這時兵驕將悍,作亂成風,他試圖用大量的賞賜使將士們感恩,結果反而使兵將更加驕橫。

公元933年11月李嗣源病重.他命第五子李從厚趕回京城繼位。次子李從榮便趁李從厚還未趕回京城發動兵變,攻打宮門,被宮廷親軍擊敗,李從榮也被滿門殺絕。戊戌日,李嗣源知情後受驚而死。

李嗣源死後的廟號為明宗。

後唐閔帝李從厚簡介 剛一繼位就被推翻的閔帝

後唐閔帝李從厚(914年12月17日―934年5月24日),五代時期後唐第三位皇帝,小名菩薩奴,後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母為昭懿皇后夏氏。長興元年(930年)封宋王,長興四年(933年)十月即位,應順元年(934年)四月被廢為鄂王,不久遇害。在位一年,時年21歲,後晉天福元年(936年)追諡曰閔皇帝。

生平概述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明宗李嗣源臨死前,派人將李從 厚從天雄召回(當時任天雄節度使,封宋王)繼承帝位。他即位後,一直把潞王李從珂和石敬瑭當成眼中釘。因為李從珂是明宗李嗣源的養子,但是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因此被明宗封為潞王,任風翔節度使。閔帝李從厚一直對潞王李從珂放心不下,擔心他起來造反,奪取皇位。因此.他把李從珂的兒子李重吉從朝中調到亳州任團練使,把李從珂一個已經削髮出家當尼姑的女兒召進宮中作人質。就是這樣,李從厚還是不放心,又將李從珂改鎮河東,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改鎮成德,將成德節度使範延光改鎮天雄,讓自己的堂兄弟李從璋調任鳳翔,接替李從珂的節度使職務。對此,李從珂心裡非常惱怒,在部下的鼓動下。於是便拒絕朝廷命令,起兵造反。閔帝李從厚急忙派兵前去鎮壓。

後唐長興五年(934)三月,朝廷軍隊兵臨風翔城下。潞王情況危急,正在這時.朝廷軍中羽林指揮使、偏將揚思權突然反戈,率眾投降潞王李從珂。李從珂於是便重整旗鼓,率領兵馬直接攻打洛陽。不久,李從珂率軍攻打併奪取了陝州。閔帝聽說陝州失守.便打算逃到魏州,召見盂漢瓊,讓其去魏州安置。但是,盂漢瓊不應召命,閔帝只好隻身匹馬逃出洛陽,奔向魏州。四月一日,閔帝到達衛州(今河南汲縣)時。遇見石敬瑭.認為得救,於是沒有再去魏州。石敬瑭原來也和潞王李從珂一樣,是被閔帝不相信的將領之一。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現在看見閔帝單身逃來,便把他安置在驛館之中,自己卻率軍向洛陽進發,與李從珂會合。四月四日,李從珂進入洛陽。六日即皇帝位。是為末帝。末帝廢閔帝李從厚為鄂王。派王弘贄將驛館遷至衛州州署。九日,末帝派王弘贄的兒子王巒用藥酒去殺閔帝。閔帝知是藥酒不肯喝,王巒就用繩子將閔帝活活地勒死了。後晉高祖石敬瑭稱帝后,將他諡為閔皇帝。

李從厚個性仁慈,對兄弟很和睦,雖遭李從榮忌恨,卻能坦誠相待,所以當時才能逃過一劫。等到即帝位後,本來與李從珂也沒有過節,只是因輕易地聽信周遭人的讒言,才會招來大禍。

後唐末帝李從珂簡介 後唐亡,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

李從珂(885年-936年),鎮州(今河北正定)人,五代時期後唐皇帝,原為後唐明宗李嗣源義子,本姓王。934年-936年在位,死後無諡號及廟號,史家稱之為末帝或廢帝。

末帝,李從珂(公元886~936年),明宗養子。他廢愍帝后繼位。在位3年,因無力抵擋石敬瑭的進攻而自焚,終年51歲,葬於徽陵。

後唐末帝李從珂,本姓王,鎮州平山(今河北省正定縣)人。他率軍攻入洛陽後,於公元934年4月廢愍帝,於4月乙亥日即位,改年號為“清泰”。

李從珂和石敬瑭長期不和,稱帝后,派了幾萬大軍去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晉陽城。石敬瑭抵禦不住,便投靠契丹,在契丹軍的幫助下,打敗了圍城的後唐軍,並轉而進攻洛陽。這時,李從珂的兵力還很強,但是他卻志氣消沉,不敢親自領兵去抵擋契丹軍,只是成天地邊喝酒邊哭泣,坐待滅亡。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公元936年,後唐軍在白馬坡大敗,契丹和石敬瑭軍隊逼近洛陽。警報傳來,將領紛紛投降。李從珂仰天長嘆說:“我到了絕路了!”閏11月辛巳日,他帶著曹太后、劉皇后、次子李重美等一家老小和親信都指揮使宋中虞一行,攜帶傳國玉璽,登上玄武門城樓,準備自焚。劉皇后回顧宮殿,對李從珂說:“我們就要葬身火海,難道留著這宮室讓敵人來享受,不如也一把火燒燬算了。”李重美勸阻說:“新天子入都後,總不肯露宿街頭吧,燒燬了皇宮,他一定又要大興土木,重建宮殿。那時,又要勞苦百姓,不如讓它去吧。”李從珂便命令兵士只在玄武門樓下堆積柴草,點火焚燒。不一會兒,火勢上卷,李從珂一行隨著火燃樓崩,全部喪生。

後唐亡。

石敬瑭入洛陽後,有人從餘燼中揀得李從珂的臂骨和大腿骨進獻,石敬瑭命用王禮安葬。

李從珂死後,後人稱他為末帝或廢帝。

後晉高祖石敬瑭簡介 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

石敬瑭,生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幹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即後晉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石敬瑭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牧、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當時正值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戰功卓著。

石敬瑭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收、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當時正值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戰功卓著。後梁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將劉尋急攻清平(今山東清縣),李存勖急往馳援,為劉尋所圍。石敬瑭率十餘騎擊敗劉尋,救李存勖於危難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壯之,由此聲威大振,在軍中名噪一時。他還數次解救李嗣源於危急之中,從而得到器重,逐漸成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兒永寧公主嫁給他,並讓他統率“左射軍”的親兵。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效節指揮使趙在禮於魏州發生兵變。李存勖命李嗣源率軍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隊也發生兵變,與魏州的叛軍合兵一處,擁李嗣源為主。李嗣源本想回朝請罪,石敬瑭則勸他奪取開封,以成就大事。李嗣源無奈,只得接受了這個意見。於是,石敬瑭便自告奮勇,親統驍騎300為前鋒,搶佔開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陽。後唐莊宗李存勖被亂兵所殺,李嗣源入洛陽稱帝,即後唐明宗。由於石敬瑭在這次軍事政變中立功頗大,後唐明宗任他為保義軍節度使,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兼六軍諸衛副使。當時,許多官將都不奉公守法,而石敬瑭以廉政聞名,頗受明宗李嗣源褒獎。從此以後,石敬瑭以駙馬兼功臣,逐年升遷,歷任侍衛條軍馬步都指揮使,河東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藩漢馬步軍總管等職,負責抵禦契丹南下,後又賜封為“耀忠匡定保節功臣”。隨職務和勢力的增長,石敬瑭開始擁兵自重,大有取後唐而自立之勢。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明宗李嗣源死,李從厚繼位,為後唐閔帝。當時鳳翔節度使李從珂(李嗣源的養子)和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都擁兵自重,後唐閔帝對他倆不放心。為削弱他們的勢力,遂下令二人對調。潞王李從珂不服,在鳳翔起兵反叛。閔帝大敗,僅率數騎出逃,路遇石敬瑭,石敬瑭殺其隨從並囚他於衛州。不久,李從珂殺後唐閔帝,改元清泰,自立為皇帝,即後唐末帝。後唐末帝對石敬瑭猜疑頗大,石敬瑭亦疑心重重,二人矛盾日益尖銳。為試探後唐末帝,早有預謀的石敬瑭於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四月,以身體羸弱,乞解兵權,調往他鎮。這正合後唐末帝之意,便順準石敬瑭之請,徙其為天平節度使。群臣得知,相顧失色,均感亂之將至。石敬瑭認為我不興亂,朝廷發之,安能束手於道路?遂決意謀反。大將劉知遠,掌書記桑維翰也有此意。於是,石敬瑭上表指責後唐末帝是明宗養子,不應承祀,要求讓位於許王(明宗四子)。後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並以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招討使,將兵三萬築長圍以攻太原。石敬瑭一面於朝廷內部從事策反活動,一面由掌書記桑維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請稱臣,以父事契丹,約事捷之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契丹。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其親信都押牙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石敬瑭不從,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敗後唐張敬達。

同年(936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於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

後晉出帝石重貴簡介 好武不好文的不稱職皇帝

石重貴,生幹後梁乾化四年(914年),約卒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五代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後晉第二個皇帝。

石重貴本為後晉高祖石敬瑭的侄兒。其父石敬儒早逝,石敬瑭遂將他收為己子。石重貴少時謹言慎行,質樸純厚,善好馳馬射箭,頗有沙陀祖輩之風,深得石敬瑭厚愛,後唐清泰二年(936年),石敬瑭在晉陽舉兵叛唐,後唐大軍圍攻太原。石重貴或出謀劃策,或冒矢拒敵,都受到石敬瑭讚賞。石敬瑭借契丹兵挫敗後唐軍隊,離太原赴洛陽奪取帝位,臨行前選石重貴留守太原,授以北京留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行太原尹,掌河東管內節度觀察事。官銜不少,但政績平平,“未著人望”。儘管如此,因受到叔父倚重青睞,石重貴仍步步高昇,到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前,石重貴已進封齊王,兼任侍中。

石敬瑭死後,石重貴承製即位及為後晉出帝。石重貴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時,能繼承大統,其間不乏宮中密謀。石敬瑭生有六子,大多早夭,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本來石敬瑭在病中託孤與宰臣馮道,意思要馮道鋪立石重睿。但他死後,馮道與當時掌握實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卻擅立石重貴為帝。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石重貴在位時間不長,前後不過五年。五年中,生活的浪濤既把他湧上了頂峰,也把他無情地摔到了谷底,成為亡國之君。

石重貴即位前,後晉的形勢並不樂觀。契丹憑扶立石敬瑭有功,挾制中原,虎視眈眈;後晉的南面有割據稱王的吳越、後蜀;後晉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加之連年的旱、蝗、澇、飢,餓殍遍野,民怨沸騰。後晉的政權內外交困,危機四伏。

石重貴一即位,就遇到一棘手問題。就是如何向契丹主耶律德光報告。景延廣傲氣十足,力主向契丹主稱孫不稱臣,結果給伺機南下的契丹主提供了機會。恰逢青州節度使楊光遠這時外連契丹造反,於是將石敬瑭時與契丹稱臣修好,雖屈辱倒還大致和平的局面打破了。與契丹的戰爭時斷時續,一直到後晉的滅亡。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前鋒趙延壽、趙延昭引五萬騎入寇,兵分數路陷貝州、入雁門,長驅直入。石重貴在眾將的簇擁下親征。這時他可能感到大禍臨頭,就遣人致書契丹主,求修舊好。契丹主正志得意滿,豈願中途罷兵。石重貴求和遭到拒絕,只好迎戰。在這一年與第二年的抗擊契丹的戰爭中,儘管他指揮無能、用人不當、號令不靈,但賴中原軍民的英勇戰鬥,契丹兩次大規模的進攻都被挫敗了。

後漢高祖劉知遠簡介 建立後漢,五代後漢開國皇帝

劉知遠(895年—948年),後漢高祖,五代後漢開國皇帝。其祖先本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年號天福,稱天福十二年,同年六月入汴京,自稱為東漢顯宗八子淮陽王昞之後,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改元乾祐,更名劉暠,同月因病崩於萬歲殿。諡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人物介紹

漢高祖劉知遠,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卒於漢乾佑元年(948年)。他在晉朝開運四年(947年)稱帝建立後漢,改名劉暠,廟號高祖。其祖先本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劉知遠是五代大漢王朝的建立者。 劉知遠從小為人沉穩莊重,不好嬉戲。到了青少年時期,正值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據太原,劉知遠就在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即後來的唐明宗)部下為軍卒。當時,石敬瑭為李嗣源部將,在戰鬥中,劉知遠不顧自己的生死安危,兩次救護石敬瑭脫難。石敬瑭感而愛之,以其護援有功,奏請將劉知遠留在自己帳下,做了一名牙門都校,不久升任馬步軍都指揮使。

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得助於劉知遠等人謀劃,在開封稱帝,建立了大晉,是為晉高祖。從此,劉知遠以其軍政才能和佐命功,歷任檢校司空、侍衛馬步都指揮使、點檢隨駕六軍諸衛事、許州節度使、朱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等職,日趨顯貴。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於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死去。養子石重貴即位,是為晉出帝,劉知遠也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晉朝開運元年(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軍南下,劉知遠作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在忻口大破契丹軍,累遷太原王、北平王,之後又在朔州陽武谷再破契丹。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劉知遠在這段時期的主要意圖是稱霸河東,成就王業,因此對朝廷的詔命半推本就,一方面不服調遣,作戰中逗留不進,另一方面也主動出擊一下,好讓朝廷與契丹不致小看自己。劉知遠認為:契丹乃遊牧部族,貪殘且失人心,加上中原人民的不斷反抗,不會久居不退;而石敬瑭對他有知遇之恩,他曾表示“予未忍忘晉”,馬上就與朝廷反目,又顯不“仁”不“義”,還需要等待時機。

當契丹入開封時,劉知遠使部將王峻表面以祝賀勝利為名,實際則到開封察看形勢;有些部將主張起兵擊遼,劉知遠則以為用兵有緩有急,當下契丹正得勢,不可輕舉妄動,契丹並無大志,重在搜刮財物,天氣漸暖,勢難久留;而晉藩鎮紛紛降遼,也是暫時的,他們當中有的拒遼投降,有的斬殺遼使,但均無通圖中原的豪強之輩;至於南唐以恢復祖業為口實,也不曾設謀取中原。當待契丹去而出兵取天下,可以萬全。這種算盤雖缺乏進取精神,總還算得是伺機而動,志在恢復。鑑於上述原因,他事先與契丹勾結,奉表稱臣,同時廣募士卒,養精蓄銳,加緊稱帝的準備。

後漢隱帝劉承祐簡介 五代後漢的最後一位皇帝

後漢隱帝劉承祐(930年3月28日―951年1月2日),沙陀族,後漢的最後一位皇帝,高祖劉知遠和李皇后之子。948年---950年在位,後漢高祖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死後,他即位,沿用後漢高祖年號乾祐,在位時期大權旁落,後誅殺權臣,引發了郭威叛變,後漢隱帝承祐三年(950年),叛軍攻開封,劉承祐被殺,後漢亡,時年21歲。

生平概述

繼位

公元947年,劉知遠建立後漢,拜劉承祐為右衛上將軍、大內都點檢。 後漢隱帝劉承祐,父劉知遠於公元948年正月病死後,宰相蘇逢吉等人秘不發喪,誘殺了杜重威。同年二月辛巳日,進封劉承祐為周王,繼而由劉承佑即位,沿用劉知遠的年號“乾祐”。

平定三藩

後漢隱帝劉承祐繼位時,李守貞佔河中,趙思綰佔永興,王景崇占鳳翔,先後舉兵造反,公元948年8月(18歲),後漢隱帝劉承祐令郭威領兵討伐三藩,至公元949年(19歲)夏天,郭威平定三藩。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內政紛亂

後漢隱帝劉承祐續位後,由楊邠、史弘肇和蘇逢吉等大臣輔佐,三人互相攻伐,內政紛亂,楊邠、史弘肇蔑視後漢隱帝劉承祐的皇權,議政時公然禁止後漢隱帝劉承祐開口,公元950年11月(20歲),後漢隱帝劉承祐發動政變,一舉擊殺楊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及其家屬。

君逼臣反

公元950年11月(20歲),後漢隱帝劉承祐密令曹威等人刺殺在外的大將郭威,郭威被逼起兵反叛,圍攻汴京,後漢隱帝劉承祐到城外劉子坡觀戰,因後漢軍大敗,於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不料開封尹劉銖據城不讓其進,後漢隱帝劉承祐只得帶了蘇逢吉、聶文進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逃至趙村,被郭允明所殺。

後周太祖郭威簡介 滅後漢誅隱帝 建立後周政權

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邢州堯山(今邢臺市隆堯縣西)人,字文仲,小名“郭雀兒”,五代後周的建立者。郭威出身於貧苦人家,讀過些書,知道民間疾苦。即位後,減輕賦稅,削減嚴刑峻法,他生性節儉、虛心納諫、他又能留心蒐羅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轂、王溥、範質等人都能忠於職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漸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郭威在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清廉勤政的好皇帝。去世後,因親生兒子全都被劉承祐殺害,由妻侄柴榮繼位。

簡介

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縣西)人。年少時孤貧,初為軍吏,後漢時拜為樞密副使。

公元948年,他奉命討平了李守貞的叛亂,後封為鄴都留守兼天雄軍節度使。公元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他,派使者要到魏州殺郭威。郭威起兵反漢,下令攻進了京城,允許士兵大搶10天。7天后郭威進入汴京,縱軍大肆搶掠,並逼太后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又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廣順”,史稱後周。 簡介:郭威生年未詳,卒於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五代時後周開國皇帝,廟號“太祖”。郭威字文仲,邢州堯山人,本姓常,幼時隨母親適郭氏,故改姓郭。父郭簡曾為順州刺史。劉文恭攻破順州,郭簡被殺,郭威年方數歲,其母不久也死去,郭威只得依潞州姨母韓氏為生。十八歲投潞州留守李繼韜部下為軍卒。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郭威勇武有力,豪爽負氣,深為李繼韜所賞識。有一次,郭威酒醉殺人,為官府拘押。李繼韜暗中將其放走,後又招至麾下。後李繼韜為唐莊宗所殺,其部眾悉為收編。郭威因略通文墨、書算,升為軍吏。及至後晉為契丹所滅,郭威歸附劉知遠部下。劉知遠起兵太原,即位稱帝,封郭威為執掌揮務的樞密副使,並在臨終時將太子劉承祐託孤於郭威和史弘肇。劉知遠在位一年便因病逝世。太子劉承祐即位,是為後漢隱帝,進封郭威為樞密使。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

隱帝劉承祐遂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後立柵築壘,分兵圍困。李守貞屢次突圍,均被挫敗,相持日久,城中糧草俱盡。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舉攻進城中,李守貞自焚而死。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相繼歸降,使風雨飄搖的後漢政權轉危為安。 之後,郭威又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 後漢隱帝與其寵臣對郭威等有功大將十分疑忌。於是隱帝與親信李業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詔令鎮寧軍節度李弘義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以企一舉剷除前朝舊將勢力。不料李弘義反以詔書密示於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見事情緊急,即採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隱帝令郭威誅殺諸位將領。於是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討伐,以“清君側”。

後周恭帝柴宗訓簡介 陳橋兵變天下被趙匡胤奪走

柴宗訓(953年—973年),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原封為梁王。周世宗於公元959年6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午日繼位,沿用周太祖年號“顯德”。

人物簡介

後周恭帝柴宗訓(公元953年9月14日--公元973年4月6日,公元959年--公元960年在位),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逝,柴宗訓即位,時年7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柴宗訓在位期間,特別重用趙匡胤,使他產生了做皇帝夢。

公元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賀柴宗訓時,鎮(今河北省正定縣)、定(今河北省定縣)兩州忽然有人來報說,遼和北漢合兵南侵,其實這是趙匡胤和其他將領編造的謊言。範質便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北上抵禦。禁軍到達陳橋驛後,突然發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趙匡胤回師開封,建立宋朝,廢黜柴宗訓,降封他為鄭王。後周滅亡。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不久,柴宗訓被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居住。他於被廢13年後去世。諡號“恭”,陵號“順陵”,史稱柴宗訓為恭帝。

家庭成員

柴宗訓,有六子:柴永崎、柴永廉、柴永惠、柴永孝、柴永盛。夫人趙氏、林氏、張氏。

鄭王柴宗訓的太子柴永崎改封鄭國公,代代世襲。

後周世宗柴榮簡介 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954—959在位,在位6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父柴守禮,祖父柴翁是當地望族,柴榮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他是後周太祖郭威內侄,收為養子,又名郭榮。繼位後複本姓。柴榮在位六年,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

世宗,名柴榮(公元921~959年),又名郭榮。周太祖郭威養子。郭威死後繼位。在位5年,病死,終年39歲,葬於慶陵(今河南省新鄭縣北)。

柴榮,周太祖皇后柴氏的侄兒,後被郭威收為養子,邢州龍崗(今河北省邢臺縣西南)人。早年他為郭威操持家務,往返南北販賣茶貨。郭威舉兵進攻汴京時,他奉命留守鄴城。後周初年,封為澶州節度使,晉王。郭威於公元954年正月病死,他於同月丙申日繼位,沿用太祖年號“顯德”。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他精明強幹,志氣宏大,決心統一中國。即位後,他在太祖改革積弊的基礎上,進一步整肅吏治,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他命人雕刻了一對木頭的農夫農婦放在殿廷,以督促君臣留心農事。通過改革,後周的軍力、國力大大增強。他南征北戰,先於公元954年親率大軍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縣)擊敗來犯的北漢及契丹軍,又於公元956年親自征討南唐,攻取了南唐的江淮14州60縣,接著,北伐攻打契丹,收復了瀛、莫、易3州17縣,後又攻取後蜀的階、成、秦、風四州。這些成就,為日後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是,正當柴榮準備繼續征戰完成統一大業的時候,他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得了病,只得率領部分軍隊返回汴京。

公元959年6月,柴榮病危。他便抓緊佈置後事,讓魏仁甫以樞密使兼任宰相,宰相王溥、範質兼知樞密院事,任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兼宰相。他使這些文武大臣同掌國政,目的是想保證他死後後周政權的穩定。柴榮前在北征契丹時,聽得汴京城內有“點檢作天子”的謠傳。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是柴榮的女婿張永德,立有軍功,統率最精銳的禁軍。柴榮猜疑這謠言與張永德有關,便免除了他的軍職,改任他為宰相,而將趙匡胤從低級軍官提升為殿前都點檢。柴榮以為趙匡胤一則會感恩圖報,二則資望淺,不象張永德那樣可能奪取帝位。沒有料到日後奪取帝王滅掉後周的,正是趙匡胤。柴榮臨終前,又命令四子柴宗訓繼位。癸巳日,病死於汴京宮中的滋德殿。

柴榮死後的廟號為世宗,史稱周世宗。

前蜀高祖王建簡介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人稱“賊王八”,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公元907年―918年在位。

生平簡介

王建(847年—918年7月11日),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舞陽(今屬舞鋼市)人。五代時期前蜀皇帝(907—918年在位),年號:天覆王建(847年—918年7月11日),(907)、武成(908-910)、永平(911-915)、通正(916)、天漢(917)、光天(918)。

少年時為無賴,以屠牛驢和販私鹽為業,鄉里稱為“賊王八”,黃巢起義時期投效唐朝軍隊,隸屬忠武軍。長安淪陷時他奮不顧身的護駕,號為“隨駕五都”,為忠武八都的都將之一。被唐僖宗封為西川節度使、壁州刺史,十軍觀軍容使田令孜也收他為養子。僖宗還長安後,升為御林軍宿衛將領。光啟二年(886年),僖宗又逃往興元(今陝西漢中),任命王建為“清道使”,以後他向四方發展勢力。大順二年(891年)以精兵二千奔往成都,為陳敬瑄所阻,王建攻破鹿頭關,取漢州,攻彭州,大敗陳敬瑄五萬兵,不久攻佔成都,陳敬瑄與田令孜開門出降,據西川,接著又降黔南節度使王肇,殺東川節度使顧彥暉、武定節度使拓拔思敬。乾寧四年(897年)佔有東川梓(今四川三臺)、渝(今四川重慶)諸州,遂有有兩川兼三峽之地。天覆二年(902年)取得山南西道控制權。天覆三年(903年),唐昭宗又封他為蜀王,遂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天覆四年(904),唐遷都洛陽,改元天祐,王建與唐隔絕而不知,故仍稱天覆。天覆六年(天祐三年,906年),取歸州,並有三峽。天覆七年(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王建馳檄四方,會兵討梁,四方知其非誠實,皆不應。同年九月,王建即皇帝位,國號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建年號“天覆”。武成元年(908年),加尊號英武睿聖皇帝。永平元年(911年),加尊號曰英武睿聖光孝皇帝。次年又加號曰英武睿聖神功文德光孝皇帝。通正元年(916年),改國號為漢。天漢元年(917年),復國號為蜀。

光天元年(918年)六月,王建卒,年七十二,在位十二年。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大治。死後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廟號高祖,葬於成都的永陵(今成都市西延線永陵路)。

前蜀後主王衍簡介 日夜飲酒愛好奢侈的玩樂皇帝

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王建第十一子,許州舞陽人(其故里今屬舞鋼市),母親是王建寵妃徐氏。前蜀後主,918―925年在位,共七年。

前蜀後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後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死時28歲。

生平介紹

原名王宗衍,即位後改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稱其“方頤大口,垂手過膝,顧目見耳,頗知學問,能為浮豔之辭。”即位後年少荒淫,委政於宦官、狎客之手,好微服出遊民間,日夜飲酒,愛好奢侈,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蜀人不得安寧。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乾德元年(919年),加尊號為聖德明孝皇帝。同光三年(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繼岌、郭崇韜發兵攻蜀,王衍面縛輿櫬,出降,前蜀滅亡。王衍被封為通正公。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


後來,王衍在被送赴洛陽途中,李存勖遣人將他和他的親族一起殺害,王衍死時二十八歲。有文才,能為浮豔之詞,著有《煙花集》,詞存二首。

王衍是個及時行樂的人。據說他在宮中經常召集宮伎遊戲。他自己頭上裹一塊頭巾,上部尖尖的像個錐子;讓宮伎們穿上道服,頭上戴蓮花冠,臉頰搽得紅紅的,號“醉妝”,齊唱《醉妝詞》。這首詞就是王衍特地為此遊戲而作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