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說話,不只是內向那麼簡單,讓孩子多說話要這樣做

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本身的性格和同齡小朋友差不多,但就是不愛說話,尤其是到了陌生環境或者是遇到陌生人的時候,總往大人後面躲。

如果沒有父母催促,就不懂得和其他小朋友主動打招呼或者是玩耍,看起來很認生,怎麼鼓勵都不行。

還有的父母反應,自己在看幼兒園老師傳來的上課視頻時候,別的小朋友都湊在一起很活潑的配合老師動作,或者是做遊戲,但是自己的孩子就像局外人一樣站在一旁一動不動。

孩子安靜,不愛表達自己,不管家長怎麼鼓勵孩子總是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方式,總而言之就是能用動作的就絕不用嘴,家長說多了孩子還發脾氣,面對孩子這種情況真擔心他們今後如何進入學校集體生活,如何走入社會。

孩子在家裡很活潑,到了外面就認生,不是少數情況,普遍都會被認為是內向造成的。造成孩子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背後的原因其實不能僅僅被歸結於性格問題,更不能用一個“內向”就全部概括了。

孩子不愛說話,不只是內向那麼簡單,讓孩子多說話要這樣做

  • 任何行為背後都有生理,心理,環境,教養方式等多種原因。
  • 1. 安全感不足
  • 2. 過於嚴厲
  • 3. 過度控制
  • 4. 無力感
  • 5. 缺乏技巧
  • 6. 被冤枉
  • 7. 家庭關係緊張
  • 8. 過度溺愛,過度保護
  • 9. 孤獨
  • 10. 語言爆發期未到

只有找到具體問題才能用對的方法解決問題,僅僅靠千篇一律的鼓勵或者是強迫不僅效果不好還有可能讓孩子更不愛說話。

下面就來說幾個比較具有普遍性原因的解決辦法:

1. 安全感不足

這種孩子主要是有了集體生活之後明顯感覺不愛說話的情況加重,主要是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不合群,和老師及小朋友的互動少,喜歡安靜的自己玩。

孩子內向不喜歡和別人一起玩並不是主要原因,性格內向的人一樣需要和別人互動,這樣的孩子在家裡和外面差別會比較大,對父母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可是到了外面就像換了一個人。

孩子比較喜歡黏著父母,依賴大人,不喜歡與外人交往,其實是安全感缺乏的一種表現。這需要家長補足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知道即使不在父母身邊也不需要過渡保護自己,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多鼓勵他,安慰他,抱抱他,當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心理也不會感到不安的時候,他們自然就會表現的和在家裡一個樣了。

孩子不愛說話,不只是內向那麼簡單,讓孩子多說話要這樣做

因為他們內心已經有了勇氣與陌生人打招呼,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只有心理先強大了孩子才能毫無顧慮的開口說話。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安全感是對世界的信任感,從寶寶出生之後,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如果一歲之前孩子都是與父母在一起得到照顧的話,他們的任何問題都能馬上得到解決,餓了就有吃的,不舒服就馬上能換尿布,困了就有人哄他們睡覺,讓孩子能夠馬上感到舒適和滿足,孩子就能對世界產生信任感。

滿足生存需要是安全感最初建立的條件,所以父母在孩子滿一歲之前要照顧到位,不能忽視或者總是延遲孩子滿足的時長,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是在他們心中不安感就會紮根,等到能走能說話的時候,也會對探索世界很不安,自然也就不願意表達自己。

父母可以通過愛撫,及時滿足需要等方式來補足孩子安全感,經常抱抱孩子,輕撫孩子的頭並且告訴孩子相信他們,讓孩子知道家長一直站在他們背後做堅強的後盾。

在平時多和孩子做一些遊戲和情景模仿,幫助孩子適應應對不同情況的時候要怎麼做,讓孩子帶一些喜歡的玩具去幼兒園增加熟悉感。

孩子不愛說話,不只是內向那麼簡單,讓孩子多說話要這樣做

當孩子內心有了安全感,認為自己所在的環境是熟悉的,自然與別人的互動就會多起來,因為心裡放鬆了,話也就會多起來。

如果父母錯過了這段時期,一直沒有給孩子恰當良好的照顧,沒有用方法幫助孩子適應陌生的環境,他們就會習慣用警惕的態度去面對所有陌生的人和事,這樣就會形成性格中的一部分,伴隨一生。

甚至會引起社交障礙和情緒穩定,所以在孩子前三年的養育中要時刻用愛向孩子發出安全的信號,驅除孩子內心的不安,為孩子打造一個充滿安全與信任的世界。

2. 過於嚴厲的教導環境

有的孩子表現的不愛說話體現在向父母提出要求的時候不會直接說,而是扭扭捏捏的,家長也會覺得很為難,明明想要但是卻不說,其實孩子這樣“婉轉”的表達方式,是父母造成的。

玩是孩子小時候要求最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他們連這樣的小事都不敢直接開口和家長說的話,父母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平時與孩子交流的方式和態度。

孩子不愛說話,不只是內向那麼簡單,讓孩子多說話要這樣做

家長要多鼓勵和讚賞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孩子才能越來越自信,願意與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意見。

不能為了怕孩子驕傲就很吝惜表揚,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只看他們的缺點,激勵成長不是這樣的,因為長期如此會導致孩子越來越自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需要的是對父母的尊重而不是懼怕,家長平時要像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多和他們玩遊戲,用親子間的歡笑緩和嚴肅關係帶來的緊張感。

多鼓勵孩子的優點,不要吝嗇表揚,這樣下來孩子才能越來越原意勇敢表達自己。

過於嚴厲的控制和教育都有可能讓孩子變成低自尊,低自信的人,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是以愛為名過度控制孩子並非是他們想要的。

孩子退縮性的沉默不語細心的話就能發現,孩子年紀再小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長都是希望自己能給孩子正確的教育,但是有些方法慢慢走向了極端。

過度控制其實是家長育兒焦慮的表現,比如不讓孩子吃甜食,怕他們張蛀牙,不讓孩子出門玩,怕遇到危險等等。

如果父母將孩子每一步都安排到位,孩子就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不會思考,也不會表達了。

孩子自己都會認為沒有能力過好獨立的人生,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比起直接告訴孩子要怎麼做,其實更好的方式是給孩子講道理,說明利害關係,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併為此負責。

讓孩子感受到內心的力量,勇敢說出自己想要做什麼。一般來說獨立自主的孩子都不會是不愛說話的孩子,他們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並且付諸行動,而不是畏畏縮縮的躲在別人的後面隨波逐流。

父母要教導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不要試圖控制關於孩子的每件事。

孩子不愛說話,不只是內向那麼簡單,讓孩子多說話要這樣做

3. 無力感

當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時候,家長不能順著孩子就這樣得過且過了,要陪著孩子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讚賞每一次進步,這樣孩子才能越來越有自信。

當孩子嘗試新任務的時候,很容易產生退縮的心態,這是人的本能,但是總退縮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家長可以在旁幫助和指導,幫助孩子形成信心,不然孩子每一次面對挑戰的時候總會覺得“我不行”。

還有的孩子會用我做不到來試圖贏得父母的注意,父母要知道信心對孩子各方面的幫助都很大,要讓他們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可以在一旁著陪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家長能夠給意見,但動手的事情主要還是要讓孩子去做,讓孩子邊學邊做,體會成功的快樂。這樣他們的自信心才能慢慢增加。

與袖手旁觀和挑剔孩子努力相反的是過度溺愛,一樣也會增加孩子的無力感。

這樣的家庭一般是不用孩子說什麼,家長就已經提前都打點好一切了,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就越來越沒有機會開口說話。

等到需要與他人交流的時候,就恨不得全部都讓父母替自己說,身為父母自然需要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不能一手包辦,多給孩子一些自己做事情的機會,讓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空間。

孩子需要的是即時滿足而不是過渡滿足和百依百順。父母的愛越有邊界,孩子就越有獨立表達自己的空間。

孩子不愛說話,不只是內向那麼簡單,讓孩子多說話要這樣做

4. 語言發展不足

有的時候孩子不說不是因為沒想法,而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有的家長對孩子語言能力很關注,在孩子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擔心孩子性格內向。

語言爆發期沒到的話孩子就是想說其實也是說不出口的,家長在一旁乾著急,甚至會催促孩子多說,逼的孩子直哭,這樣只會讓孩子對開口說話這件事恐懼,越來越不善於表達。

內心的緊張會讓孩子語言表達更難,家長要學會猜到孩子想要做什麼,然後引導他們說出來,孩子在學習說話的年紀需要的是父母給孩子做榜樣,告訴他們如何去描述,通過練習來學會怎麼說。

只有這樣孩子的語言表達才會越來越熟練,願意說也說得好,孩子的溝通能力是隨著環境而慢慢增強的,在2-5歲階段,孩子的發聲器官受到大腦皮層與腎上腺素的影響,不能完全受到自己的控制。

因此孩子有時會無法完全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會產生焦慮挫敗的情緒,覺得說不出來就不說了。

父母要給與足夠的耐心和支持,幫助孩子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唱唱兒歌,講故事,通過講故事引導孩子說話。

通過潛移默化的鍛鍊,慢慢增加孩子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再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就可以脫口而出了,語言得到恰當鍛鍊的孩子語言能力會逐步增強,不愛說話的行為也會慢慢消退。

但是如果父母忽略孩子語言發展的需求,孩子就有可能變得越來越不願意說話,甚至出現口吃,迴避人際交往的後果,因此在這一階段用無限的耐心來幫助孩子鍛鍊語言能力。讓孩子能夠擁有流暢自如的表達能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