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说话,不只是内向那么简单,让孩子多说话要这样做

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本身的性格和同龄小朋友差不多,但就是不爱说话,尤其是到了陌生环境或者是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总往大人后面躲。

如果没有父母催促,就不懂得和其他小朋友主动打招呼或者是玩耍,看起来很认生,怎么鼓励都不行。

还有的父母反应,自己在看幼儿园老师传来的上课视频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凑在一起很活泼的配合老师动作,或者是做游戏,但是自己的孩子就像局外人一样站在一旁一动不动。

孩子安静,不爱表达自己,不管家长怎么鼓励孩子总是有自己的一套应对方式,总而言之就是能用动作的就绝不用嘴,家长说多了孩子还发脾气,面对孩子这种情况真担心他们今后如何进入学校集体生活,如何走入社会。

孩子在家里很活泼,到了外面就认生,不是少数情况,普遍都会被认为是内向造成的。造成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其实不能仅仅被归结于性格问题,更不能用一个“内向”就全部概括了。

孩子不爱说话,不只是内向那么简单,让孩子多说话要这样做

  • 任何行为背后都有生理,心理,环境,教养方式等多种原因。
  • 1. 安全感不足
  • 2. 过于严厉
  • 3. 过度控制
  • 4. 无力感
  • 5. 缺乏技巧
  • 6. 被冤枉
  • 7. 家庭关系紧张
  • 8. 过度溺爱,过度保护
  • 9. 孤独
  • 10. 语言爆发期未到

只有找到具体问题才能用对的方法解决问题,仅仅靠千篇一律的鼓励或者是强迫不仅效果不好还有可能让孩子更不爱说话。

下面就来说几个比较具有普遍性原因的解决办法:

1. 安全感不足

这种孩子主要是有了集体生活之后明显感觉不爱说话的情况加重,主要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不合群,和老师及小朋友的互动少,喜欢安静的自己玩。

孩子内向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并不是主要原因,性格内向的人一样需要和别人互动,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和外面差别会比较大,对父母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到了外面就像换了一个人。

孩子比较喜欢黏着父母,依赖大人,不喜欢与外人交往,其实是安全感缺乏的一种表现。这需要家长补足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知道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也不需要过渡保护自己,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多鼓励他,安慰他,抱抱他,当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心理也不会感到不安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表现的和在家里一个样了。

孩子不爱说话,不只是内向那么简单,让孩子多说话要这样做

因为他们内心已经有了勇气与陌生人打招呼,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只有心理先强大了孩子才能毫无顾虑的开口说话。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安全感是对世界的信任感,从宝宝出生之后,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如果一岁之前孩子都是与父母在一起得到照顾的话,他们的任何问题都能马上得到解决,饿了就有吃的,不舒服就马上能换尿布,困了就有人哄他们睡觉,让孩子能够马上感到舒适和满足,孩子就能对世界产生信任感。

满足生存需要是安全感最初建立的条件,所以父母在孩子满一岁之前要照顾到位,不能忽视或者总是延迟孩子满足的时长,虽然孩子不会说话,但是在他们心中不安感就会扎根,等到能走能说话的时候,也会对探索世界很不安,自然也就不愿意表达自己。

父母可以通过爱抚,及时满足需要等方式来补足孩子安全感,经常抱抱孩子,轻抚孩子的头并且告诉孩子相信他们,让孩子知道家长一直站在他们背后做坚强的后盾。

在平时多和孩子做一些游戏和情景模仿,帮助孩子适应应对不同情况的时候要怎么做,让孩子带一些喜欢的玩具去幼儿园增加熟悉感。

孩子不爱说话,不只是内向那么简单,让孩子多说话要这样做

当孩子内心有了安全感,认为自己所在的环境是熟悉的,自然与别人的互动就会多起来,因为心里放松了,话也就会多起来。

如果父母错过了这段时期,一直没有给孩子恰当良好的照顾,没有用方法帮助孩子适应陌生的环境,他们就会习惯用警惕的态度去面对所有陌生的人和事,这样就会形成性格中的一部分,伴随一生。

甚至会引起社交障碍和情绪稳定,所以在孩子前三年的养育中要时刻用爱向孩子发出安全的信号,驱除孩子内心的不安,为孩子打造一个充满安全与信任的世界。

2. 过于严厉的教导环境

有的孩子表现的不爱说话体现在向父母提出要求的时候不会直接说,而是扭扭捏捏的,家长也会觉得很为难,明明想要但是却不说,其实孩子这样“婉转”的表达方式,是父母造成的。

玩是孩子小时候要求最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他们连这样的小事都不敢直接开口和家长说的话,父母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平时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和态度。

孩子不爱说话,不只是内向那么简单,让孩子多说话要这样做

家长要多鼓励和赞赏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越来越自信,愿意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能为了怕孩子骄傲就很吝惜表扬,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他们的缺点,激励成长不是这样的,因为长期如此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需要的是对父母的尊重而不是惧怕,家长平时要像朋友一样和孩子相处,多和他们玩游戏,用亲子间的欢笑缓和严肃关系带来的紧张感。

多鼓励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表扬,这样下来孩子才能越来越原意勇敢表达自己。

过于严厉的控制和教育都有可能让孩子变成低自尊,低自信的人,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但是以爱为名过度控制孩子并非是他们想要的。

孩子退缩性的沉默不语细心的话就能发现,孩子年纪再小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长都是希望自己能给孩子正确的教育,但是有些方法慢慢走向了极端。

过度控制其实是家长育儿焦虑的表现,比如不让孩子吃甜食,怕他们张蛀牙,不让孩子出门玩,怕遇到危险等等。

如果父母将孩子每一步都安排到位,孩子就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不会思考,也不会表达了。

孩子自己都会认为没有能力过好独立的人生,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比起直接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其实更好的方式是给孩子讲道理,说明利害关系,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为此负责。

让孩子感受到内心的力量,勇敢说出自己想要做什么。一般来说独立自主的孩子都不会是不爱说话的孩子,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付诸行动,而不是畏畏缩缩的躲在别人的后面随波逐流。

父母要教导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不要试图控制关于孩子的每件事。

孩子不爱说话,不只是内向那么简单,让孩子多说话要这样做

3. 无力感

当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时候,家长不能顺着孩子就这样得过且过了,要陪着孩子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赞赏每一次进步,这样孩子才能越来越有自信。

当孩子尝试新任务的时候,很容易产生退缩的心态,这是人的本能,但是总退缩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家长可以在旁帮助和指导,帮助孩子形成信心,不然孩子每一次面对挑战的时候总会觉得“我不行”。

还有的孩子会用我做不到来试图赢得父母的注意,父母要知道信心对孩子各方面的帮助都很大,要让他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可以在一旁着陪着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家长能够给意见,但动手的事情主要还是要让孩子去做,让孩子边学边做,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样他们的自信心才能慢慢增加。

与袖手旁观和挑剔孩子努力相反的是过度溺爱,一样也会增加孩子的无力感。

这样的家庭一般是不用孩子说什么,家长就已经提前都打点好一切了,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越来越没有机会开口说话。

等到需要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就恨不得全部都让父母替自己说,身为父母自然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不能一手包办,多给孩子一些自己做事情的机会,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

孩子需要的是即时满足而不是过渡满足和百依百顺。父母的爱越有边界,孩子就越有独立表达自己的空间。

孩子不爱说话,不只是内向那么简单,让孩子多说话要这样做

4. 语言发展不足

有的时候孩子不说不是因为没想法,而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有的家长对孩子语言能力很关注,在孩子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担心孩子性格内向。

语言爆发期没到的话孩子就是想说其实也是说不出口的,家长在一旁干着急,甚至会催促孩子多说,逼的孩子直哭,这样只会让孩子对开口说话这件事恐惧,越来越不善于表达。

内心的紧张会让孩子语言表达更难,家长要学会猜到孩子想要做什么,然后引导他们说出来,孩子在学习说话的年纪需要的是父母给孩子做榜样,告诉他们如何去描述,通过练习来学会怎么说。

只有这样孩子的语言表达才会越来越熟练,愿意说也说得好,孩子的沟通能力是随着环境而慢慢增强的,在2-5岁阶段,孩子的发声器官受到大脑皮层与肾上腺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受到自己的控制。

因此孩子有时会无法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会产生焦虑挫败的情绪,觉得说不出来就不说了。

父母要给与足够的耐心和支持,帮助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唱唱儿歌,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引导孩子说话。

通过潜移默化的锻炼,慢慢增加孩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就可以脱口而出了,语言得到恰当锻炼的孩子语言能力会逐步增强,不爱说话的行为也会慢慢消退。

但是如果父母忽略孩子语言发展的需求,孩子就有可能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说话,甚至出现口吃,回避人际交往的后果,因此在这一阶段用无限的耐心来帮助孩子锻炼语言能力。让孩子能够拥有流畅自如的表达能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