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回 忆 母 亲

回 忆 母 亲

扶风——回 忆 母 亲

人过了知天命之年,思绪多半成了回忆,少半是憧憬。我回忆更多的是母亲养育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成长的历程!憧憬是祖国的明天更辉煌,我们的儿孙明天更美好!

我现在退休陪伴孙女,有了闲暇时间,触景生情常回忆起母亲养育我们的那些年月;陪伴孙女的闲暇时间,就想把对母亲的怀念,借助回忆的思绪倾注文字,以此对母亲留下久远的纪念。

母亲离开我们近二十年了。母亲走得太早太匆忙,那年平六十。母亲的离去留给我们无法言表的痛苦,也使我们突然间长大许多,追悔莫及,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每每想起母亲,都是泪湿衣襟。因为母亲只是养育我们长大,没容我们陪她变老;小时我们无知,不懂母亲;长大我们任性,不理解母亲。我刚参加工作在宝鸡西山,交通不便,很少回家。每次回家,母亲就说她很想我的时候,看村上谁家女儿像我,她就借故跟在人家后面,要多看看几眼,或者和人家女儿拉拉话给她一些好吃的才能缓解她对我的思念之情。我却不以为然,就不理解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我愧对我的母亲!

扶风——回 忆 母 亲

母亲平生爱干净。记得小时候,每遇天气晴好的星期天,母亲总要带我去外婆家,先给外婆洗头洗脚剪指甲,换上干净衣服,扶外婆坐到院子晒太阳。然后把炕席提到院子,整个房间由墙到炕到地彻底打扫,墙壁不干净处用稠泥水摸过。再带上我把外婆换下的衣服被单拿到附近小河清洗干净,晾干叠平。铺上炕席换上被单,使外婆和她的房间焕然一新。由此也常常招来外婆一帮老朋友的羡慕和赞叹!我们家里的卫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一样的干净整洁。房间院子干净整洁没有卫生死角,时常有路人驻足观看,大加赞赏。即使星期天我们睡懒觉,母亲也是按时起床,把炕上地上清扫干净,给我们盖好被子,开窗通风,使我们在甜甜的睡梦中及时呼吸到清晨第一缕新鲜空气。

母亲平生热爱学习!她排行老小,在三舅的支持下,母亲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完小毕业生,种种原因没能继续读高小,这也是母亲一生的遗憾!在养育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把学习的精力和愿望都寄托给我们,创造条件引导我们爱上读书学习!我们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母亲就让我们把课本拿到她身边,她怀抱小儿边哄边提问我们:老师今天讲的啥?让把书读给她听,好的字词句要求多读几遍。学乘法口诀的时候,母亲每天晚上都要给她背,背的不熟不算数,反复读反复背,背的滚瓜烂熟才算过。母亲说:记忆的诀窍就是重复,熟能生巧!我们看书只动眼和口、不动手的时候,母亲会说:快把纸笔拿上读读写写记得多而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长此以往培养我们有了及时复习、勤记笔记和爱看书学习的好习惯。以至于现在我对孩子们也是这样要求:看书或作业,常规准备抄纸和笔,随时写记。星期天遇上下雨天没农活的时候,母亲会组织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包括没上过一天学不识一个字的父亲,母亲耐心而有兴致的教我们一个个认字写字,给我们读课文,读毛主席著作,父亲也会拿笔纸学字写字,由此父亲学会了几百个常用字,我们也额外掌握了好多生字,提前预习了课文。我到现在都清楚记得母亲给我们读书的情景:母亲认真的一字一句的读,我们围在母亲周围聚精会神的听。读得最多是毛主席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那时虽然家境贫寒,但我们没感觉苦,只觉得生活充满乐趣,特别是下雨天,我们一家其乐融融。

扶风——回 忆 母 亲

那个年代买不起闹钟,为了我们能按时起床不迟到,母亲常常和衣而睡,夜里起来两三遍,看着月亮的影子和北斗星的位置,估摸时间叫醒我们按时上学。生怕起太早我们没睡好,起迟了上学迟到。星期天一定会让我们睡到自然醒,以恢复脑力。家务活再多农活再紧,母亲也会给我们匀出做作业的时间,更不会让我们迟到或缺课,怕耽误我们学习。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我的脚冻破不能行走上学,母亲怕耽误课程,让父亲用架子车早晨拉去,下午拉回,我坐着架子车上学。

我上初中,和我一般大的女孩好些都辍学了。且难题一多我有厌学情绪,不想上学了。母亲就给我讲童第周“一定要争气”的那篇课文: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情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激励我们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又爱上学习。我是长女,有亲戚看母亲辛苦也劝母亲说:女孩念书没用,让回家帮你带孩子干家务去,你管四个孩子多累啊。母亲微笑不语,心里特不适。母亲常说有文化没文化就是不一样,我再累也要让孩子们把书念够!那时很少有卖吃食的,即使有,我们农家孩子也没钱买。有时我要去乡上或县上参加考试,母亲会把舍不得吃、攒着卖钱的鸡蛋,一次煮好五六个,再用三舅给的、她不舍得花攒下的钱买一盒葡萄糖让我带上。怕我肚子饿了忘记所学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母亲!在母亲的辛苦养育和引导下,我初中毕业考上中专,后来弟弟也考了中专。那时是先录中专后录高中。后来我成了一名受人爱戴的好医生,弟弟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这也是给母亲一生辛劳的最好回报,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最大慰籍。

母亲一生待人谦逊,乐善好施!母亲文化程度高,加之热心,谁家有在外工作的孩子要写家书,就找母亲,母亲会放下手里的活,问清意思尽快写成。但有不利于团结的话母亲坚决不写。母亲说:家人在外应报喜不报忧!

扶风——回 忆 母 亲

奶奶下世早。爷爷随年事渐高,行走出门越来越不方便。近八十高龄,常怕冷,有时尿湿裤子。我们生活再清贫,母亲每年冬季都要给爷爷缝一床新棉花被,把去年的被子拆洗干净,加厚缝好当褥子。再给爷爷缝一身新棉衣,使爷爷温暖不受冻。我们每每不高兴就给母亲提意见 ,母亲总是微笑着说:娃娃火气大,不怕冷!你爷老了没火气了,怕冷。我们想想也是,就和母亲一笑了之。每年冬季邻县武功的河滩会,只要不是雨雪封路,母亲和父亲都要用架子车拉上爷爷逛几天。给架子车上铺上麦草,再铺上暖被,给爷爷穿戴一新,拉上爷爷去逛会,会上先给爷爷买几样爷爷平时想吃又吃不到的东西,再拉上爷爷在会上溜一圈,最后拉上爷爷到戏台下,选一个平坦能看到戏的地方,支稳车子,让爷爷边吃边看戏,到下午戏完拉着爷爷回家。街坊邻居的老人常怀好意的劝母亲:人年龄大了,别走远,以防万一!母亲不以为然的笑着说:自己老人不怕啥,活一天就让他高兴一天,趁现在我们扶着他还能走,水火能送离(大小便能自控的意思),去把好社会看看,万一有啥咱拉回来,老人会心安,也不会怪罪的!

在没有毛主席号召“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之前,我们那里是靠天吃饭,庄稼年年是颗粒欠收甚至绝收。兴修水利后,庄稼才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由于地域辽阔,每年常有甘肃麦客有偿支援我们夏收。我们家夏收也要请一两个麦客帮忙的。早晨麦客请到家,母亲先让他们吃饱早饭,再带上开水和馍去割麦,中午都是变样饭,蒜沾面和凉干面,先顶麦客吃饱,才会轮到我们吃。一天下来,麦客都是汗流浃背、湿透衣衫。母亲就找出家里能穿的旧衣服,让他们换下汗衣。晚饭后,母亲或安排我们帮麦客把衣服洗净晾干。我们有意见不给洗,母亲说:出门在外、出苦力挣钱不容易,咱们在家多方便,就给洗洗,天气大(天热),第二天衣服就干了。割完麦、吃过饭、给过钱。麦客临走,母亲还要给带两个馍和我们家他们能穿的旧衣服。我们不高兴嘟囔,母亲说:孩子,你们不知道出门人的难处,比咱还困难才出门出苦力挣钱的。他们给咱割完要另找需要的人家,一时半会找不到就会饿肚子,给带两馍可以救急,咱这也是行善呢!

母亲种了一块菜地。由于勤劳,菜长的旺盛,菜多我们家吃不完,这也成了村里大多数人家的救急菜地。谁家中午没菜了、谁家来亲戚了,都知道到母亲的菜地去摘菜、拔菜,碰上母亲,菜还会多给些。我家种西瓜,母亲如果在瓜地,碰到邻村来卖瓜的,她先给人家杀开一个西瓜让吃饱(名曰尝),再给过秤一个按斤收钱,后又给白搭一个小西瓜。别人家种的菜、种的西瓜是可以卖一笔钱的,我们家种的菜和西瓜大多是给街坊邻居和亲戚共享了。母亲说:都是吃嘴的东西,全当地里少结了,让人都吃吧。所以,我们家种的菜再好再多,不卖钱!西瓜除了送邻居送亲戚,凡到瓜地、到家里的人是顶饱吃,西瓜也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咱不卖钱咱也就不花钱!

农村人朴实、经济拘谨,东西都是相互借用。凡来我家借东西,只要有,都不会空手。那怕是用着或占着,母亲会尽快腾出、借给。对吃的东西,我们借邻居的了,母亲一定是低借高还。说来也怪,我们地里的庄稼长势年年都比别人家的好,瓜果也是结的多!

有单帮人(没和老人一块住,没有老人帮扶的)小孩哭闹哄不下,母亲碰见就主动帮忙,抱哄小孩。也怪,母亲一抱,小孩很快就不哭闹了,有时会破涕为笑。以后,每每小孩哭闹哄不下,都会抱给母亲,母亲抱上哄一会,母子都会高高兴兴的回家去。有时小两口呕气闹别扭,母亲这里,就是她们最近的娘家。那怕是晚上也要跑到我们家找母亲。一时不能消气的,还要吃住在我们家,给母亲敞开心扉,倾诉衷肠。在母亲这也会得到最大的安慰和最好的很自然的收场,使他们夫妻双双又会和和气气的居家过日子。

母亲去了,而我对母亲时时想起,无尽回忆无尽感恩!且随年龄的增长,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愈加浓烈!

扶风——回 忆 母 亲
扶风——回 忆 母 亲

王慧芳,陕西宝鸡人。扶风作协会员,扶风爱心志愿者协会会员。热爱生活,喜爱文学,闲暇喜欢读书写作听音乐,让平淡生活充满诗意!多篇诗歌散文发表于网络平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