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統一北方的功績很大,為什麼被一些人說是奸臣?他是奸臣嗎?

東方大狂俠


曹操統一北方功勞很大,為何被人說為奸臣?他奸臣嗎

曹操統一北方,結束了北方長期混亂的局面,一方面加強了自己的統治,另一方面讓北方百姓過上了相對安穩的生活。但對曹操本人的評價歷來不一,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奸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仔細分析,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出現,人們對三國的那段歷史比別的時期更加了解,也因為小說“尊劉抑曹”的思想,人們從小說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劉備的仁義和曹操的奸詐。兩相對比,人們對曹操的奸詐印象更深刻。

二是由於《三國志》中許劭對曹操的評價。《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找到東漢著名評論家許劭,讓他對自己下一個結論,但許劭起初不願意,但經不起曹操的軟磨硬泡,最後終於說了這樣一句話,“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但《後漢書許劭列傳》的記載卻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一個“奸雄”,一個“英雄”,兩者的差異大概是和作者的情感態度有很大關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三國時期蜀漢人,對蜀漢的對手曹操自然有一種心理上的排斥。而《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是南朝宋人,站在後人的位置上評價前人,相對來說要客觀些。

三是曹操本身做的一些事也讓人對他產生“奸詐”的印象。最有名的是曹操殺糧官王垕的故事。

在於袁術的戰爭中,雙方對峙,曹軍後備不足,軍隊出現嚴重缺糧現象。糧官王垕請示曹操,兵多糧少,怎麼辦?曹操讓他用小斛給士兵分發糧食。王垕擔心這樣會使得士兵怨恨,曹操卻說他自有良策。王垕按召曹操說的去做,果然招來很多怨氣,而曹操對人說是王垕營私舞弊,殺了王垕安定軍心。

且不說王垕這個人是《三國演義》虛設的一個人物,這個橋段也是小說虛構出來的。即便歷史上真有此人,真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曹操作為一個軍隊的統帥,殺了王垕也是從大局考慮。用一個小人物的頭換取軍心的安穩,孰輕孰重,曹操心裡很清楚。

還有就是曹操殺呂伯奢的故事。這一故事有好幾個版本,曹操是誤殺還是故意殺害也有不同的說法。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註釋中有三個不同版本:

《魏書》過於粉飾曹操,為曹操殺人找了一個充分的理由。相比之下,《世說新語》和《孫盛雜記》相對客觀。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曹操在逃難的路上驚慌失措,加上他多疑的性格,誤殺呂伯奢的家人也在情理之中。

曹操被釘在奸臣的柱子上,最主要的還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雖說這個做法讓歷代統治者懼怕,也讓他成為奸臣形象。但作為一個想在亂世中一展宏圖,成就大業的人來說,這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手段。

史書記載,漢獻帝被董卓挾持,被迫遷都長安。董卓死後,漢獻帝成為王允操縱的對象,王允被殺後,漢獻帝又成為李傕和郭汜互相要挾的把柄。他甚至一度被關押起來,連飯都吃不飽。後來,漢獻帝終於被同意返回洛陽。在途中,他遇到曹操,從此,漢獻帝終於過上了相對安穩的日子。

從這段經歷可以看出,曹操接收漢獻帝雖然目的不純,但對當時的漢獻帝來說是一種解脫。至於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是出於形式的需要。曹操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大,他的心也就大起來。不止曹操,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單給曹操扣上一頂奸臣的大帽子似乎有失公允。

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隨著朝代的變化而變化。

西晉以曹魏為正統,對曹操的評價正面多。到了東晉,因為偏安,統治者給自己找藉口,出現了尊劉貶曹的現象。唐代,曹操還不是奸臣形象,唐太宗寫過一篇《祭魏太祖文》稱讚曹操。北宋時期,宋真宗下令重修祭祀曹操的廟宇,並讓人寫下《亳州魏武帝帳廟記》,大讚曹操的功業。到了南宋,情況和東晉有些類似,又出現了尊劉貶曹的現象,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明代。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就有了《三國演義》中奸詐的曹操。

客觀地說,曹操統一北方,實行屯田,對北方的和平穩定以及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他被人說成是奸臣,確實有些冤枉。


讀史坊


曹操被評為奸臣,主要是南宋政權開始。可以說,對曹操評價有一個基本歷史脈絡:

(1)晉朝到唐朝的“尊曹”階段

自陳壽《三國志》開始,到南宋朱熹截止:這一階段雖有《漢晉春秋》、裴松之(372年-451年)的《三國志注》等對曹操提出一些批評,但因為曹操的影響力、歷史功績、文學才能等,仍然受到後世到唐朝的集體尊崇。

(2)自宋真宗到近代的“貶曹尊劉”階段

以朱熹為代表的文化精英承襲《漢晉春秋》的觀點,開始對曹操進行了大規模批評並影響了社會大眾。

朱熹稱其為“他也是做得個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聖人之法也竊了!”。由其開始終至《三國演義》橫空出世,徹底完成“尊劉貶曹”、曹操成為“奸臣”“亂臣賊子”的轉化過程。

同時,《三國志注》中的一些橋段在這一轉變過程起到了很重要作用。一些“歷史疑案”成為民間反感曹操的重要話柄。諸如呂伯奢一家被殺、為報父仇屠城等。

南宋時期為何打倒曹操呢?主要是自真宗後,因對外妥協,北宋文人對“正統”“歷史再評價”比較糾結。“正統”觀念等從知識精英傳遞到大眾層。“尊劉貶曹”現象,在南宋已經普遍進入民間,各種曲藝的曲種聞劉備勝歡欣鼓舞,聽曹操勝則咬牙切齒就是典型案例。

(3)從1950年代到現在的“尊曹”階段

晚清時就有對曹操持同情者,但比較零散。直到1956年,為曹操系統“翻案”則由陳寅恪先生的關門弟子萬繩楠先生首先發槍。

萬繩楠發表的《關於曹操在歷史上的地位問題》一文,從現在看幾乎是“常識”,但在當時確屬“驚世駭俗”的觀點。由萬先生自1956年發表該文後,曹操屬於“英雄”便逐漸成為共識。

在今天,如果有人只是一味的“貶曹”,恐怕迎來的就只能是蔑笑了。


坐古談今


主要是受三國演義影響,書中摻雜了很多羅貫中個人的好惡,有很濃重感情色彩在裡面,刻意醜化一些人,神化一些人。曹操已經很刻意不去得罪這些耍筆桿子的文人了,殺個楊修,要找個蠱惑軍心的重罪,殺個禰衡,想法設法的支走,讓別人殺。千算萬算,沒算到後世有個那麼瞧他不順眼的羅貫中大爺!

平心而論,曹操絕對不算大奸大惡之人,統一的歷史使命,自然要有人去完成,正如曹操自己所說,沒有我曹操,天下不知道有幾人稱孤幾人稱朕。

曹操之所以被後世詬病,是因為他一些說法,做法,不符合儒家正統思想。劫持架空漢獻帝是他被攻擊的一個重要方向,可假如他不劫持,也會有別人那麼做,一個已經名存實亡的沒落王朝皇帝,有幾個能得善終的,落在別人手裡,下場會比在曹操手裡更悽慘,至少終其一生,曹操沒有邁出那一步,這已經很難能可貴了。開國皇帝,改朝換代,在如此巨大的誘惑巨大的榮耀前,他能剋制自己的慾望,保留下名節,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

穿透歷史的迷霧,我眼中的曹操,是一個有大智慧,大決斷,堅韌不拔,明是非,知進退,不拘泥於禮法的熱血真漢子




光明仙君


曹操梟雄也!說他是功臣是因為他收拾了東漢末年的亂局,說他是奸臣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偽忠。曹操本有能力匡復漢室,卻一味壓制獻帝,本可領丞相職平天下興漢室,卻私藏野心謀天下,不是奸臣是什麼?說什麼漢帝昏聵,說什麼太監專權,這都不過是曹操見風使舵之舉。古往今來哪個忠臣是以個人利益榮辱得失為取捨理由的?忠烈如屈原若是順從君王享樂主義豈不是高官厚祿榮華終生,可屈原是忠臣。寧舍一人身也要諫忠君王。君王不明白,可天下人都明白。用一肉身喚醒天下人的奮發意志是屈原堅定的信念,不是屈原情商低,是屈原他是忠臣。從來都沒有把當官當做享富貴榮華的途徑,當官為國出力,當官為民某福才是屈原本色,實為忠臣。一代名將岳飛違逆聖意,一心只想復山河故土。若岳飛不是忠臣良將大可以順著高宗的求和苟安之意,也定可富貴終生。可他沒有,是人們說的他政治情商太低嗎?政治情商究竟是什麼?對岳飛來說情商高就是放棄故土河山,放棄萬千中原子民,放棄大宋男兒的尊嚴。如果岳飛情商高就能做到嗎?不能,他是我堂堂中華男兒,他是寫出滿江紅的大宋忠臣。他做了那些的話就要改名叫嶽檜,歷史上可能會多一個叫嶽檜的宰相。你還敢說曹操不是奸臣嗎?還敢說他是不得已而為之嗎?


世界名文博覽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在那個重視門弟高低的時代,曹操的出身並不高貴只是宦官曹騰養子之後,靠舉孝廉走上仕途。在鎮壓黃巾之亂中鍛鍊了軍事才能。董卓之亂時在京城中任司隸校尉的官職,。十八路諸候討董卓時,曹操散盡家財招義兵。同當時袁紹和袁術相比曹操只有萬餘兵力顯得非常弱小,老巢兗州一度被呂布奪去了。但曹操比較重視人材,善於治軍很快滅了呂布,袁術,袁紹把奸雄劉備趕到南方去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優勢平定北方,興修水利實行屯田制,三次發佈唯才是舉的命令招納人才使北方迅速安定下來,經濟繁榮人口增長為晉代統一全國打下物質基礎。曹操在歷史上褒貶不一。不管怎樣曹操本人並沒有竄漢,用他的話說假如沒有他真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曹操在歷史上被罵主要受《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思想影響。隨著三國演義故事的流行,曹操以奸雄形象示人有幾百年歷史,事實上漢朝氣數已盡,曹操憑一已之力沿續漢國祚幾時年使北方人民免於戰火,打擊異族入侵,曹操歷史功績非常高。



關東俠客


曹操被黑主要是濫殺成性,跟其他沒關係,有的人說跟儒家思想不能篡位有關係,其實一點關係沒有,其他朝代不都是通過造反得來的嗎,但其他開國皇帝卻是被後人頌揚,而曹操卻被貶呢,主要是曹操品德太差了,第一濫殺無辜,第二霸佔別人老婆,第三可以犧牲別人一切換取自己生命。雖然曹操有才,有能力,但是他性格德教育方面太差,所以被稱為一代奸雄,其他朝代君王雖然打江山時同樣手段狠毒,但基本上都是善待部署,愛民如子,而曹操為了別人不刺殺他,可以隨便殺一個侍從來警告別人相信自己會夢中殺人,此人有才有能力這是公認的,但是他有點缺德。所以歷史其實對很多人都算是比較樂觀公平的,既讚揚了功績這方面,又貶了做了哪些不好的事都呈現出來,就一條濫殺成性曹操就不能被搬上正面人物一面,只能算是一代奸雄,而不是梟雄。很多正面多的偉人並不是不犯錯的,而是要看他一生功過佔比多少,比如功佔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錯很小的部分,還有就是如果是政策失誤而不是自私自利的錯,那不能算是大錯,但是如果只是自己為了個人利益自私的犯錯那就是大錯特錯,會被後人淹死的。


文武雙全1458


曹操是三國未憑著自已的聰明才智,從平定黃巾起義迅速崛起的梟雄,最後以7萬兵力滅掉袁紹的70萬雄兵,充分體現出曹操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個人號召力,可是這樣一位統一北方戰功顯赫的功臣,被後人罵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

那曹操為什麼一直被人黑?

一,曹操過於人義,縱觀歷史上所有改朝換代的皇室,沒有一個不是乘人之危亂中取慄得到手的,自古成王敗賊,如果曹操不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居,憑著自已的軍事實力,快刀斬亂麻,早早的直接廢除昏庸無能的漢獻帝,自已登基坐皇帝,堵住別人的嘴,就沒有被罵的這檔子事了。

二,人們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洗腦遭綁架了,自已不能辨別是非曲直盲從,不明白事情的本來面目,曹操被黑另一方面也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成名著鬧的。

三,要讓我個人評判曹操的忠奸,應當講事實擺道理,曹操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三國時期真正的英雄是曹操,就憑曹操在自已有生之年有能力,不原意廢除掉漢帝的份上,就是一位忠臣,歷史上第一沒有第二。


張峰149764346


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前期挾天子以令諸侯,借漢家威名,快速整合親漢勢力和中立勢力。

中期本想浪一波,卻被赤壁一戰打懵,孫權的堅韌,劉備的擴張都讓他如芒在背,不敢越雷池。

後期殺荀彧,朝堂內的親漢勢力剛正不阿者也肅清的差不多了,朝堂之上各種阿諛奉承隨風搖擺之輩充斥,封公封王。時日無多,最後只好留了個玄機無限的遺囑“只寫婆婆媽媽的,對篡漢,擁漢隻字不提”,意思就是後代你們看著辦。

結果曹丕沒曹操那麼隱忍老辣,草草的篡漢了事。朝堂上的隨風草們自然沒什麼反彈。

結果,司馬家有樣學樣,隨便就把曹氏給篡了,隨風草們也無所謂。可謂報應不爽。



佛心僧


亂世定出曹操這樣的英雄,而且事實是曹操並沒有被一直黑化,汙衊其為奸臣的多半是政敵所為,以及後世王朝政治宣傳罷了。

將一個人的政治缺點無限放大,英雄也會成為壞人。曹操到底是不是壞人要百姓來評論,於百姓而言,他是比漢獻帝更有能力的一代明主。曹操被黑化多半是統治者的政治宣傳需要而已。我們今天看到的曹操已經因為《三國演義》的刻意貶低而偏離了正軌。

《三國演義》首先是一部文學作品,其次才是一部歷史作品,其文學的成分比歷史的成分大的多。主流意識今天把曹操定格為奸臣是受文學作品的過度影響所致。

大亂需大治,只有曹操這樣的人物才能結束亂世,實現國家統一。曹操一生也在致力於國家統一,臨死時也沒有廢掉漢帝,自己改朝換代。

所以我們可以說曹操是一代權臣和梟雄,卻不該受文學作品的影響,把他貶低為一個奸臣。


鄔斯大人


以漢未的那種亂局前有董卓亂政禍國,後有郭氾為患劫持皇帝,實乃亡國之狗也,,興有一代梟雄曹操派大將親迎獻帝和王公大臣,,遷至新都許昌,才苟延殘喘的維繫了漢宗國脈,這便是曹操才智超人之之處,,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事半功倍,名正言順的統一天下,實現自己的偉大志向,,曹操非但不是奸惡小人,,反倒是治世能相,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戰略家詩人,,是借名圖偉志的一代名士大儒,,而西漢未期的王莽才是大奸似忠犯上作亂篡漢亡國的奸臣,,,儒家思想皆以皇族利益和價值取向,,論政言臣,,作者陳壽也是一個腐敗無能的漢王朝的殉道者,,以大漢正統自居,,凡向曹操孫權之類皆為不義之徒,,唯中山王后人劉備為正統仁人之士,,,若按這種理論,,人類社會怎麼會與時俱進適者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