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診斷醫生的那點兒“不為人知”的事

放射科裡負責寫診斷的醫生,作為醫院裡的幕後工作者,有很多人都在感嘆這個科室其實挺好的,很少存在醫患關係,又不用早起查房,對著電腦安心幹活就行,包括同一所醫院裡的同行,如此認為的也大有人在。但事情,並沒有您想的那麼簡單!

放射科裡,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事呢?

1. 會看病,但不擅長治病

在電腦上瀏覽患者的DR、CT、MRI等檢查時,可謂意氣風發,信心滿滿。在高強度的工作下,久而久之磨練出來“慧眼”,足以識別出多數常見疾病,像肺炎這種更是一打眼就能看出。

但是,當有人問起怎麼治病時,卻可能不能馬上給出清晰的答案(廣而學之的專家除外)。畢竟術業有專攻,偵察兵的戰鬥力,並沒有多麼突出。

前些天上班時,看到一位年近半百的男士,左肺下葉腫瘤,在持續化療中。兩年的時間裡,做了15次胸部增強CT,肺內轉移灶及原發灶變化並不大,但從起初的腹部轉移,已經發展到目前的骨轉移、腦轉移。如圖,分別為最初的檢查和目前的檢查。

放射科診斷醫生的那點兒“不為人知”的事

放射科診斷醫生的那點兒“不為人知”的事

對於這種情況,作為放射科大夫,我發現除了祈禱化療藥能多發揮寫作用,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其病情發展下去。這種無力感,其實挺難受的。

2. 當提起自己的工作時,被人說是拍片的

放射科裡的職務分為兩種:

其一,在前線跟患者打交道,給患者擺出最好的體位,而獲得最佳的圖像,供診斷醫生觀看,去尋找疾病,稱之為技師。

其二,是在後方的“小黑屋”默默觀看患者的檢查圖像,敲字彙報出來,給臨床大夫和患者觀看的,稱之為診斷醫師。

兩者各有所長,都有著各自的技術含量,不容小覷。有時候,我在和朋友聊天時,被戲稱為拍片的,表面一笑置之,心裡默默苦笑。但有一種感覺是無法替代的——在留心觀察,發現潛在的、可能演變成惡性的疾病時,做出及時的提示,從而避免事態愈演愈烈,這種自我滿足感是爆棚的。

我的姥爺就是去年在腦出血住院期間,提示肺部佔位,建議擇期進一步檢查,果不其然,是原發癌,擇期手術切除,目前身體無恙。事後我看過片子,確實不像良性的,我很感激那時細心的放射科大夫和主治醫生。

3. 把放射科醫生的眼睛當作放大鏡

有時,親戚不放心當地的醫生、或者他們沒有獲得大夫的建議時,會把拍到的圖片用微信發過來(如圖),期望得到真心的解答。我也希望能幫到忙,可這張圖確實讓人難以恭維,放大後模糊一片,宏觀探查更是啥也發現不了。而讓單張大圖發過來吧,由於網速問題,先後來的順序與原來不一樣,造成沒有連貫性,讓人看著真心頭大三圈。

放射科診斷醫生的那點兒“不為人知”的事

每天旁大的來檢患者,造成我們需要在座位上一坐就是一天,站起來接水和中午外出吃飯成了為數不多的運動項目,真的和公司裡對著電腦辦公的白領,沒啥兩樣。久之,輕則頸椎病、腰痠背痛,重則腰脫、腎結石。瞭解到有關消息後,自備了頸託、腰託,還沒事總用小杯子下地接水,只求多一些代謝活動,真的是怕了怕了。

5. 費力難討好

在一個科室裡面,出診的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專家,剩下的放射科大夫都只能在幕後默默的寫報告、審報告。專家會診結束後,患者會面對面表達百般感謝,印象深刻。而其他小大夫,頂多是在報告中留個名字,在患者腦中逗留時間不足5分鐘,甚至並不會有人注意。

但是,有些情況會讓人“印象深刻”。

漏了病灶,投訴;超時間沒出報告,投訴;沒排上病灶層面,投訴……只有想不到的理由,沒有提不出的理由。而規規矩矩完成診斷,沒人會誇獎,只會認為是應該的。

既然改變不了,就改改自己的心態吧,一切權當人間歷練。

總結

借用郭德綱老師的一句話,“我只是放射科裡的一位小學生”。要走的路,仍然望不到盡頭;要學的知識,仍然浩如煙海。放射科裡的“這點兒小事”,各位同行、前輩早就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寫下來只為搏大家會心一笑,希望對放射科大夫多一些理解。如有意見不同,請多多斧正。咱們評論區見。

我是放射科小僧,願意用最直白的話,為您分享醫學知識。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