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還沒壯大就要進化?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最近有新聞報道,日本7-11的母公司因為結構性改革,將關閉1000家無利可圖的便利店。在一個便利店已接近飽和的國度,基於商業考量的動態調整並不奇怪。反觀國內,也有連鎖便利店為降成本,推出“無人化”模式,實現從購物到結賬的全自助。

比起大型商超裡“氣勢洶洶”的推銷方式,這種毫無壓迫感的購物場景,實在是珊珊可愛。

如果用一把尺去刻畫日常的購物形態,從自動販賣機、無人貨架、便利店、超市,到百貨,由小到大的商業形態中,便利店正好處在購物的中點,也佔據了很多人購物心理的中點。單品不那麼豐富,但足以滿足日用;有挑選空間,又不至於眼花繚亂;不如自動販賣機那麼唾手可得,但也可以輕鬆“腿著去”。總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切剛好。

記得兩年多前,我們就聊過,便利店是孤獨城市的燈。對很多年輕人而言,去便利店隨手買杯咖啡,簡單解決一個人的晚餐,已成日常選擇。品牌連鎖便利店,也因完善的存貨管理,對消費新風向的及時跟蹤,與流行文化的緊密結合,不斷增強著年輕人的好感度。不過,換個角度看,儘管今天便利店多呈現為年輕態,但隨著老齡社會到來,老年人對生活便捷度的需求,不會亞於年輕人。所以,便利店之便,除了適應越來越原子化的生活方式,更有了適應老齡社會的內涵。

便利店,还没壮大就要进化?| 睡前聊一会儿

在國內的許多城市,便利店正迎來裂變式發展。比如北京就出臺了便民店建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從2019年到2021年,每年要新增連鎖便利店700家左右。便民心切,因為便捷度已成城市之間新的競爭維度,當硬件提升進入成熟期之後,諸如方便民眾生活等“軟件”提升,成了精細化管理中的重要考量。

當然也要看到,商業形態本身也受到經濟地理的影響。比如北方城市,相較南方城市,便利店發育明顯受自然條件制約,經常只能做“三個半”生意:因為馬路太寬,只能做半條街生意;因為冬天天氣太冷,只能做半年生意;因為夜生活不豐富,只能做半天生意。自然條件與既有城市格侷限制,很難改變,但這反過來激勵著城市管理者,不得不下更大力氣發展相關業態。比如對連鎖便利店的進入,採取減免租金等讓利措施,這種讓利是推動相關產業啟動的重要初始條件,是市政對具有公共服務功能的市場主體應有的傾斜,本質上是對普通市民的讓利。

便利店,还没壮大就要进化?| 睡前聊一会儿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感嘆:“今天便利店關了,心情頓時沉重”。可以說,便利店不僅有商業意義上的便捷,也在產生社區意義上的聯結。24小時不間斷經營、食物始終溫熱、必需品一應俱全……便利店的這些特徵,彷彿家的模擬,與消費者形成信任與依賴關係,成為“生活基礎設施”。7-11便利店創始人鈴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學》一書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後,許多市民最迫切的期望是便利店能夠開門營業。這個時候,7-11做到了儘快讓便利店的燈亮起來,並且響應政府號召,靠充足的備貨、成熟的配送體系支援災民,發揮了很強的應急功能。不難發現,雖然是一家家小店,卻也連著萬家。可以說,一種成熟的商業形態,既實現了商業的發展, 也影響著社會的發育,彰顯著人性溫度。

當然,今天的便利店在國內面臨更加激烈的商業競爭,因此也有人提出“便利店進化“的命題。因為當其業態還沒充分發育,諸如盒馬、7FRESH等超市已經打通線上線下,以即時配送實現了對便利店的彎道超車。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下單,商品半小時就能送到,並且更為豐富。

所以,一方面是用戶對便利店依然存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升級的消費樣態,在推力拉力並存的商業環境下,便利店如何贏得長足的發展,或許更考驗著它能否找到生活的痛點,發現被忽視的商機,滿足潛在的需求。

這正是:便利漸行漸近,競爭永無止境。大家晚安!

(文|何鼎鼎)

便利店,还没壮大就要进化?| 睡前聊一会儿

薦書

《與時代談談心——睡前聊一會》

便利店,还没壮大就要进化?| 睡前聊一会儿

簡介

兩年前,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年輕人,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開了個小欄目——“睡前聊一會兒”。聚焦文化現象、社會心態,以大時代為底色,以輕閱讀為指向,與年輕人360°無死角對話,這個欄目很快吸引了大批讀者,成為了近300萬人的睡前必看的讀物。

化身“黨報評論君”觀世相,這一欄目提供了一個觸摸時代、感知社會的窗口,成為主流媒體評論放下身段、延展新可能的有益嘗試。以坦誠與真摯的姿態觀察世界並不容易,以文字推動更多人理解、包容社會的多元則更難,但是這本書做到了。

— 京東已售,掃碼即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