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李安留下了三個“致命”問題


65歲的李安留下了三個“致命”問題

李安遭遇“連敗”,但這場賭局上沒有贏家


“李安那麼大的導演都玩不轉,我們就更別想了。”

這是某位青年導演在《雙子殺手》之後的一句感嘆,但只是沒想到這種感嘆慢慢演變成了一場巨大的“遺憾”。

《雙子殺手》在國內的票房成績和口碑表現同樣不佳,甚至和上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相差甚遠。因此,失去中國市場的“庇護傘”,《雙子殺手》預計虧損達到7500萬美元。

其實伴隨著《雙子殺手》上映,就不斷有“反對”的聲音出現。電影是否需要如此清晰?耗費這麼大精力拍攝一部故事薄弱的動作片是否值得?拋開敘事談技術是否恰當?

不同的產業觀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而從事實結果來說,《雙子殺手》的確存在著內容上的不足。但李安還是給全世界的電影工作者留下了最急需回答的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關乎的是整個電影產業的未來。

1

120幀以後還會存在嗎?

李安也很悲觀。

65歲的李安留下了三個“致命”問題

其實對於李安來說,高幀率並不是挑戰,而是一種復原。電影在膠片時代採用最經濟實惠的24幀,其實早就無法跟上時代。但因為一百多年來極少有人會去質疑幀率,所以24幀成為了定律,模糊感反而成為了高級感。

李安此前表示:“我只是不服氣為什麼數碼時代要去模仿膠片。”實際上,李安之前也是膠片的堅實擁護者。在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前,李安更傾向於膠片拍攝。

但3D帶給李安的卻是疑問和不解。為了解決3D存在的模糊感,李安開啟了自己的高幀率之旅。相比膠片可控的高成本,高幀率反而像是不可控的高成本。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撐,導致高幀率製作極其昂貴。

因此經過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在更具動感的《雙子殺手》上進一步試驗。然而因為“老套”的講述方式,《雙子殺手》在故事內核上丟失了李安一貫的“深度”,而整個技術革新的嘗試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自然存在著極高的風險。

65歲的李安留下了三個“致命”問題

事實上從結果來說,李安失敗了。對於李安來說,比前作成本更高的《雙子殺手》恐怕要虧損7500萬美元。那麼“正在籌錢”的《馬尼拉之戰》是否會順利開工呢?

作為一部拳擊電影,高幀率必然會帶來更流暢更有沉浸感的觀影體驗,可以想象《馬尼拉之戰》一旦拍成會達到的理想效果。但《雙子殺手》的失利,讓一切都變得更加不確定。

李安也表示在《比利·林恩》之後,李安需要一個“大項目”。但如今“大項目”的效果甚至不及《比利·林恩》,這對李安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但李安對於高幀率已經不再是嘗試或者挑戰,所以未來李安依然可能會拍攝高幀率電影。只是經歷了“連敗”的李安,《馬尼拉之戰》的籌錢是否能達到預期成為了疑問。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馬尼拉之戰》會好嗎?

同樣,對於120幀的技術來說,好萊塢本身對這種技術就並不感冒,而李安高成本並沒有換回高票房對於中國導演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程度上減退。可以說,李安如今所遭遇的對於全世界電影工作者在120幀嘗試的信心上進行了一次打擊。

那麼,120幀倘若依然找不到成功的標杆,那麼未來是否會成為特殊場景的特殊手段?

例如在賽車和搏鬥場景,通過120幀去拍攝部分場景來突出沉浸感。但這種小範圍的運用,是否會持續推動電影升級呢?這已經變得很難說了。

2

中國資本的出海野心,還在嗎?

產業邏輯。

65歲的李安留下了三個“致命”問題

其實在《雙子殺手》背後,中國資本的重要性已經變得不言而喻。在經歷了《比利·林恩》潰敗之後,好萊塢巨頭對於李安的信心開始減弱。在《雙子殺手》的出品方當中,除了其發行方派拉蒙外,其餘的公司已經不再是好萊塢的主流影視公司。

具有硅谷背景的技術公司和中國資本,成為了李安堅定的支持者。那麼對於中國資本來說,除了李安的“黃皮膚”為什麼要堅定的支持呢?

對於背後的復星影視和阿里影業來說出海是必然選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需要認清的是,如今出海的形勢。

從早年的資本收購到單片投資,其實無論哪一種都是回報率並不高的投資邏輯。相比之下,國內市場有著極大的想象空間,無論是引進還是運營都是如此。

對於復星來說,其實更渴望的是李安的“迴歸”。所以履新復星的張昭不停的問李安未來是否會拍攝一部華語電影。這裡其實有一個疑問,就是如今中國電影市場呈現出的高度頭部化,李安究竟能帶來什麼?

顯然,單靠李安拍攝一部華語劇情片,想要達到30億起步並非易事。但李安的“奧斯卡光環”加上120幀的技術創新,是否能達到30億呢?復星發力電影是一個必然,“陪李安創新”也是一個必然,這是決定復星未來在國內市場身位的“馬尼拉之戰”。

65歲的李安留下了三個“致命”問題

那麼,對於阿里來說,又需要李安什麼?從早期投資阿湯哥的《碟中諜》系列到投資斯皮爾伯格的安倍林公司,從而拿到了《綠皮書》這樣的奧斯卡影片。

阿里影業在出海的邏輯上,從“中國玩家“變成了”中國合夥人”。

顯然,阿里影業看中的也是引進電影在國內的市場前景。那麼,李安給阿里影業所帶來的某種程度上和復星需求的類似,只是阿里影業在宣發上的“基礎設施”和李安在國內的“基礎需求”更貼合。

但無論是復星影視還是阿里影業,其實背後都是所謂的“產業資本”

但對於其他中國資本呢?真正在二級市場“掙扎”的中國資本又該怎麼辦?

如今,好萊塢似乎又面臨著“新舊抉擇”,新是以Netflix、亞馬遜甚至蘋果為首的流媒體“新”,舊是幾乎停滯不前的好萊塢超英大片體系。但這種“新舊矛盾”本質上是一次內戰,超英大片是好萊塢“五大”的命脈,中國資本躋身其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流媒體和中國資本沒有半毛錢關係。

那麼,中國資本現階段其實在好萊塢的定位和存在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那麼即便中國資本持續挺進好萊塢,投資二級商業大片所帶來的是什麼?

李安“連敗”後,大部分中國資本是否還敢於通過更高昂的成本去支持更新鮮的技術?

3

影院瓶頸怎麼辦?

結果論。

65歲的李安留下了三個“致命”問題

對於普通大眾,當然可以結果論,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畢竟花了將近200元的電影票,所應該得到的就是200元的體驗。但對於從業者來說,是否也可以結果論?

如果從業者結果論,那麼影院瓶頸或者說“影院寒冬”就必然會延續更長的時間。

在《比利·林恩》上映的時候,全球僅有五塊可以放映完整高格式版本。其中中國的兩塊是臨時改建,但這兩塊銀幕貢獻了18%的國內票房。相比之下,好萊塢的反響平平。

在《雙子殺手》上映的時候,派拉蒙在北美市場早早就動員影院升級設備。但收穫的反響依然平平,而國內華夏電影在《比利·林恩》之後就研發CINITY系統。在上映時,國內已經有30多塊銀幕可以放映。

全球影院都面臨著極大的衝擊,所以無論是北美還是中國都面臨著“影院寒冬”。但從物理建設上來說,中國影院在改變影院瓶頸上付諸了實際行動。此前無論是博納影業的董事長於冬還是華夏電影的董事長傅若清,都極力的“動員”。認為影院只有加強劇場效果,才能應對市場衝擊,否則苦苦經營近二十年的影院生意將會面臨更大程度的衝擊。

但不巧的是,《雙子殺手》在內容上並沒有和受眾達到“供需一致”。這樣的結果所來的就是影管的“搖擺”,畢竟一套CINITY系統的成本在550萬左右。雖然完整版高格式一線城市的電影票價達到了接近200元,但從這次的結果來說反響並沒有達到預期。

65歲的李安留下了三個“致命”問題

《比利·林恩》兩塊高格式銀幕貢獻了18%的票房是一個極大的誘惑,但《雙子殺手》顯然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影管的積極性,那麼升級設備的速度是否會因為《雙子殺手》的結果而變緩呢?

倘若影院在升級設備上搖擺不定,那麼未來即便還有《雙子殺手2》,大部分觀眾看到的依然是“技術閹割版本”,那麼帶來的不就是惡性循環嗎?但影院本身是盈利生意,缺乏足夠的盈利空間也無法“道德綁架”影院升級設備,所以未來高格式觀影面臨的困難依然是巨大的。

只是如果從產業的角度來說,對於影院鼓勵升級是一個必然。只有熬過痛苦的“磨合期”,才有可能回到良性循環上。起碼從現在看來,影院生態安於現狀只會更差不會更好,電影的恆定規律決定了影院的風險在增高。

對於產業來說,李安留下的問題要比結果“致命”的多。看似是一部電影,實際上遠遠不止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