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

古梁镛


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不是一个正面角色,他阴险狡诈,冷酷无情,不过罗贯中还是为他保留一个优点:求贤若渴。曹操曾著诗《短歌行》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达他对于贤才的渴望。

演义当中的杨修亦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物,罗贯中称赞他道:“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足以可见,杨修的确才华横溢。然而奇怪的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曹操,遇到才华横溢的杨修,却没有产生化学反应,最终曹操甚至将杨修诛杀。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曹操对杨修这个人才如此厌恶呢?

其实说曹操厌恶杨修是不准确的,严谨的说,曹操一开始对杨修还是比较信任和欣赏的。杨修起初任丞相主薄,这个职位可谓是曹操的心腹,曹操让他坐在这个位置上,足以可见他一开始对杨修还是非常看重与信任的。而杨修的能力也确实出众,他做事干练,凡事都做的滴水不漏。按理说这样的人才应该是曹操梦寐以求的,那他又为何将杨修杀掉呢?演义中的杨修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可以说是自寻死路。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可谓惊才艳艳,单论他揣摩曹操心思,其心智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兴趣爱好以及内心当中的想法,杨修都能猜到。比如在演义当中,曹操过蓝田的时候到蔡文姬家里,看到曹娥碑,碑的背面刻着“黄绢幼妇,外孙蓥臼”八字,曹操转身问杨修道:“解不?”杨修立刻自信的答道:“解。”曹操让杨修先别说答案,他先自己想。当行三十里以后,曹操让杨修写出答案,然后与自己对照,最后发现答案一致。曹操叹息道:“我的才华远不如你。”

其实诸如此类的故事在《三国演义》当中极多,比如“阔字谜”。在杨修担任主簿期间,宫里修建相国门,曹操观看以后命人在门上作“活”字,随后离去。众人不解其意,唯独杨修看出曹操的意思,说道:“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于是杨修下令将门毁掉重建。

当然,要提杨修对于曹操心思的揣摩,就不得不提起《三国演义》当中的经典桥段:一人一口酥。小说当中写道: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罗贯中用一句“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来表现出曹操内心的阴沉以及他对于杨修的厌恶。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要厌恶聪明绝顶的杨修呢,他最喜欢的不就是人才吗?

曹操喜欢人才不假,但他喜欢的是能为己用,且对自己不会产生威胁的人物。《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性格狠辣无情,罗贯中将他描绘成忘恩负义之辈,他杀了吕伯奢一家,对陈宫说道:“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邀请刘备煮酒论英雄时用龙比喻他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吐雾兴云,翻江搅海;小则埋头伏爪,隐介藏身;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秋波之内。此龙阳物也,随时变化。”这说明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亦不是光明磊落的君子,而是能屈能伸,翻江倒海的枭雄。

曹操就是这种枭雄,而枭雄最忌讳的就是自己没有秘密,他们的内心当中隐藏着许多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情以及想法,而这些就是他们的逆鳞。可是杨修却屡次触犯曹操的逆鳞,事实上曹操手下的谋士能揣摩曹操心思的不在少数,荀彧、郭嘉、贾诩,他们都是才智近妖之人,想猜到曹操的心思不难。然而荀彧等人知道收敛,他们不会主动炫耀自己的小聪明,让曹操难堪。

可是杨修不同,他在《三国演义》当中堪称作死,明明被曹操委以重任,却轻浮骄傲,屡次让曹操下不来台,搞得曹操十分不爽。在曹操与刘备相持不下,进退两难时,曹操叹息道:“鸡肋而已。”没有人知道曹操这句话的意思,然而杨修却说道:“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杨修让大家准备退军,当曹操得知以后震怒,随即以扰乱军心为由将杨修斩杀。

实际上曹操杀杨修当然不只是因为这句话,《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虽然狠辣无情,但终归还是惜才,许多以前敌对势力的贤才他都能尊敬对待,更何况还没有产生什么实际影响的杨修呢?其实曹操想杀杨修的想法早就有了,“鸡肋”事件不过是他的借口而已。曹操对于贤才可以不计前嫌是真,但纵观曹操喜欢的贤才,刘备手下的关羽,忠肝义胆,仁义无双,常山赵子龙则勇猛无匹,他们虽然是刘备的部下,且与曹操是敌对关系,但曹操欣赏他们身上的忠和义,因此曹操才会费尽心机想招揽他们。

然而杨修不同,他恃才旷物,揣摩曹操的心思,同时还参与夺嫡之事,这样的威胁对于曹操来说可谓让他寝食难安。可以说杨修用自己的小聪明,让曹操越来越讨厌他,最终将他杀掉。

罗贯中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因为嫉妒,然而即使是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杀杨修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杨修触犯了他的逆鳞。这样的人,不管有没有才,曹操都会杀他,否则他就不是枭雄曹操了。

当然,正史当中杨修的死因应当再加上两条:一是他扶持曹植,二是他的父亲是杨彪,他的外祖父是袁术,而这些人都是曹操的死敌。不过不管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杨修的死都应该归咎于他的小聪明,他如果懂得内敛,恐怕最终的结果会不一样。


历史战争


曹操讨厌杨修的最大原因是,作为曹植老师的杨修会对自己未来的继承人曹丕构成威胁。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字德祖,是太尉杨彪之子,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学问渊博,心思聪慧,时任丞相府主簿。

按说曹操是个礼贤下士爱惜人才的枭雄,为何讨厌如此人才的杨修呢?纵观三国全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杨修此人虽然聪明睿智,但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皆无建树,颇有点儿纸上谈兵的耍小聪明意味。曹操是个务实的人,对此不喜。

其次,作为曹操的秘书角色,杨修太精明了,太善于揣摩领导的心思。书中有一个“鸡肋”的小典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曹操亲自率兵攻打汉中时,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大军进退两难。当晚扎营时,曹操随口拟了个“鸡肋”的口令,结果杨修马上通知大家收拾东西准备撤退。

本来这次进军的难处是进攻没有好处,撤退又怕人耻笑,曹操正进退两难之际。没想到偏偏杨修说,鸡肋吃起来没肉,丢掉了又觉得可惜,这种明目张胆不给领导一点儿面子的做法让本就心胸狭窄的曹操恼羞成怒,于是就找个借口索性把杨修杀了。



作为领导的秘书,既然猜透了领导的心思,就应该为领导排忧解难,想办法去解决难题。但看似精明的杨修不仅不帮忙反而让领导下不来台,由此可见,杨修只是个会耍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庸人,所以曹操由不喜欢到讨厌,干脆杀之了事儿。

再次,曹操讨厌杨修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杨修介入到了曹氏家族争权夺位的风波中。此时曹操已经把曹丕视为继承人,而势力强大的曹植势必会成为后患,曹植的老师杨修不仅有才有谋,而且还是袁术的外甥,所以为了给继承人曹丕扫清障碍,杨修首当其冲必须先除掉。



综上所述,杨修由被讨厌到被杀,究其原因是他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认不清政治局势,站错了队伍,导致自己最终成了曹魏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欢迎点击关注墨鱼轩书画,阅读欣赏更多文史典故!)


墨鱼轩书画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讨厌杨修是作者明确写出来的。而且,杨修也的确是死在曹操之手。

在第72章中,有一段文字就说明了曹操对杨修从讨厌到欲将其除之的过程。

曹操开始对杨修产生忌讳。

曹操想要造一座花园,花园建成之后,曹操前去观赏,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改造之后又请曹操观赏,曹操一见大喜。

得知是杨修明白他的意思,曹操虽然嘴上称赞,“心甚忌之”。

曹操对杨修产生厌恶之心。

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放在桌上。杨修见了,竟然打开盒子,把酥分给大家吃了。并且对曹操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此时曹操虽然脸上笑着,“而心恶之”。

曹操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本性多疑,怕别人暗中谋害自己,经常吩咐身边的人,在他睡着后不要接近于他。

一天,一个侍从因为在曹操睡着后给其盖上被子,而被曹操在“梦中”杀害了。

别人都以为曹操真的是在梦中杀人。但只有杨修对着死去的侍从感叹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听见了,“愈恶之”。

曹操产生杀掉杨修之心。

曹植喜欢杨修的才华,经常与杨修彻夜长谈。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而杨修数次提醒和帮助曹植。被曹操知道后,曹操认为杨修欺骗他。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杨修被杀。

曹操屯兵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不能取胜,欲要收兵又恐被耻笑。正在犹疑时,见到碗中的鸡肋,于是随口以“鸡肋”为夜间口号。

杨修见以“鸡肋”为号,便叫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他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来日丞相必然班师,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惑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杀了。

杨修之死,一方面是因为曹操本性多疑,不喜欢别人看透自己的心事;另一方面,杨修也是死在自己恃才放旷、不懂收敛的缺点上。

所以说,做人不能学杨修,即便真的满腹才华,也要收敛锋芒、低调行事。


玲珑书语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喜欢一个人,可以没有理由;但是不喜欢一个人,肯定是有理由的。

曹操找个人,以广纳贤士著称,但是却杀了杨修这个能人。

肯定是有什么特殊的情况。

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中,就有《杨修之死》这一篇文言文。

讲的是杨修自作聪明,最后被曹操斩杀的事情。

曹操出兵汉中,欲占领此地威胁蜀汉,但是被刘备拼尽全力抵抗,进退不得,正在郁闷,正好晚餐来了,曹操望着眼前的鸡肉汤,随口说出来记了两个字。并将这两个字作为当天晚上的口号,杨修知道这件事之后,就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两个字,成功推测出了曹操想退兵的意思。

关键是推测出来就算了,杨修还嘴快,把这件事告诉了夏侯惇。夏侯淳,这个大老粗就真的去准备退兵了,让帐下的士兵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曹操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这可是扰动军心,于是就把杨修斩了。

当然并不是因为这一件事情,之前还有阔子门事件、一人一口酥事件,等等,都让曹操觉得杨修找个人有点小聪明。

最关键的是,杨修还和曹植走的很近,用自己的聪明,帮助曹植屡次取得曹操的欢心。但是这也干扰了曹操对继承人真实水平的判断。最终曹操还是杀了杨修。

杨修自己也知道,自己和曹植走的太近了不好,最后果然因此丧命。

杨修和司马懿相比,都是脑子很厉害的人,但是两者结局截然不同。

充分说明了,什么是小聪明,什么是大智慧。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狡诈多疑,自视甚高,又爱慕虚荣,心胸狭隘,处处想表现得高人一头,以彰显自己的才能。其实比他聪明的大有人在,只不过碍于他的权势,又深知他的性格,不敢表现得比他强罢了。不幸的是杨修智商有余,情商不足,实在不适合在职场混迹,要说在一合酥,和改大门的问题上,只是抖抖小聪明,只是让人厌恶罢了,还不至于惹祸上身,后续一系列做法简直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范。

在辅保曹植的问题上,过于任性,只看到曹植的文采和品行,就意气相投,完全不顾及政治考虑,就已经和核心政治圈渐行渐远。辅保曹植过程中继续任性,陪主子酗酒误事,还继续耍小聪明,留字条对答曹操,一方面玩世不恭,一方面再次显示得比曹操聪敏,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能参透领导心思,特别是参透了曹操这种奸诈之辈心思,可就要断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了。

以上只是令人生恶,最多弃用,不至杀头。

真正把杨修推上断头台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指破曹操杀内侍,这可是曹操的大忌,让他感到生命的威胁,但还是小事,私事,不能说破的事,想杀杀不得。直到鸡肋事件,曹操正在郁闷,无处发泄,杨修送上门来,坐实动摇军心,散布谣言之罪,终于趁了曹操心愿。

杨修之死,妥妥的职场反面典型,当为你我借鉴。


火热之夏1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讨厌杨修?

第一是因为曹操的疑心太重,总是害怕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有这么一件事情,塞北给曹操送来了一盒酥,曹操就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杨修看见了这三个字,就打开把它分给众人吃了。曹操知道了,问杨修:为什么分给众人吃了?杨修说是曹操的命令,是曹操写了一人一口酥,所以就分给众人吃了。杨修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经常把曹操的真实想法告诉大家,也就是说曹操的心思总是被杨修看透。所以曹操特别讨厌杨修。

第二是杨修插手了曹操的两个儿子争夺太子之位的事情。在曹操的两个儿子争夺太子的过程中,杨修利用自己的聪明,总能看透曹操的心思,处处帮助曹植。比如曹操让两个儿子出邺城,曹操暗地里嘱咐了守城门的人,不让两个儿子过去,杨修告诉曹植,如果不让出城门,就把守城门的人给杀了。曹植杀了守门人,并出了城门,曹操非常高兴。后来曹操知道了这件事情是杨修搞的鬼,就非常气愤。

出于以上两点,曹操特别讨厌杨修。





文众说易经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他为人恭敬,学问渊博,特别聪明!

他为啥一定会被曹操所杀呢?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有一篇课文叫《杨修之死》,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篇文章较好的说明了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的说来就是太聪明,能够揣测曹操在想什么,而且每次的揣测都是对的。其实你揣测一下,对了也没有多大关系,但杨修还总喜欢说出来,这就犯了君主的大忌了。君心从来都是不可揣测的!曹操念在杨修有功的份上,说出来也没有杀他,接下来的杨修不仅不知收敛,反而根据揣测直接做出决策了,而且是军事决策——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⑦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⑧。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⑨于辕门外。——来自原文!这样一来,曹操就不得不杀了他了。杨修之死大部分都可以归结于他咎由自取!

下面是网络中对杨修之死原因的总结,非常到位!第三点尤其重要,可以当做正史中曹操杀杨修的原因,而不是小说演义!贴出来,希望能帮到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金庸小迷妹


曹操讨厌杨修主要原因,我感觉还是政治上的两大因素。一,杨修参与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的夺嫡之争。在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俩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颇为犹豫的。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亲信,必然是曹丕和曹植争夺的对象。曹植作为一个天下闻名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二,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修是袁术的外孙,而政治观念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因此又见忌。祢衡在评论武昌众人的时候,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也就是说只看得其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刘备更过于曹操,因此可以说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可惜又没有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对抗的实力,只能占些口头便宜。所以最后被曹操杀了。


书友请慢走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先生以七分史三分演义而写成的鸿篇巨著。历史上的众多人和事,经过再塑造,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本题提到的曹操和杨修,就是书中重彩着墨、精雕的两个人物。

曹操在《三国演义》
中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在后来的戏曲中更刻划为白脸奸臣。

其实曹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麾下文臣众多,战将如云。从举孝廉,到汉献帝时的丞相,乃至被封魏王,是三国曹魏的奠基人。

而杨修,则是曹操丞相府的主薄。史载:是时,军国诸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学识渊博、聪慧过人。

但曹、杨二人有一个天生相克的特质:曹操生性多疑,最忌自己的心思被人看破。而杨修聪明而外露,常以洞悉他人内心而显摆,以下的三件事,终于成了杨修被杀之罪。

一,曹操讨伐张鲁,久攻不下,又断了粮草,巧遇几天大雨,犹豫不决,一日正在吃鸡,军士请示当晚的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杨修忙催兵士收拾行囊,曹操闻言,问之何故?杨修自以为聪明的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不正说明丞相要退兵吗?曹操不悦。

二,曹操丞相府新修了一座园子,带众人参观验收,没做评价,仅在一处门上写下了一个"活"字。杨修私下让人把门改窄些。几天后曹操来看,问为何改窄,杨修又一次卖弄起小聪明,门内有活是阔,是丞相嫌门有些宽。曹操心中暗想,自己的内心竟被此人看透,很是恼怒。

三,一日有人给丞相府送来点心,曹操在其中一合上写下一合酥,扬长而去。杨修召众人打开吃起来,待曹操返回见状,何人所为?杨修答道,丞相写的一合酥,拆开看,就是一人一口酥。曹操暗想,此人留不得。

加之曹植与杨修关系密切,经常聚在一起豪饮、彻夜大醉。曹操终于以轻佻狂颠、误导世子之罪杀了杨修。

大聪明隐而不露,小聪明则处处显摆。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害了卿卿性命。


晚亭与落霞同晖


杨修揣摩曹操心理屡屡猜中有时还略胜曹操一畴。曹操在一盒酥上写“一合酥”,杨修拿起勺子给每人吃一口(一人一口酥)。曹操在一花园游玩后在大门上写一“活”,大家都在想什么意思,杨修说把门楼扩一下。“阔”门活就是宽阔点。杨修和曹操同时看了曹娥碑文背面的“黄娟幼妇外孙齑臼”,曹操未明白何意而杨修已知。曹操先不让讲等他想出来后再说,一同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想出来“绝妙好辞”,并与杨修一改。曹操叹惜我与杨修文学相差三十里路。最为要命的是口令“鸡胁”,曹操一个随意囗令让他理解为进退两难并传出撤退信息,动摇军心扰乱曹操作战布署。杨修恃才傲物,不仅让“领导”出丑还动摇了军心,杨修不死谁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